第二学期份检测1北大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7834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学期份检测1北大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学期份检测1北大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学期份检测1北大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学期份检测1北大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学期份检测1北大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学期份检测1北大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二学期份检测1北大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学期份检测1北大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学期份检测1北大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0.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的仪器是

A.蒸发皿B.玻璃棒C.烧杯D.量筒

11.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氯化钠B.硝酸铵C.浓硫酸D.氢氧化钠

12.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A.潮汐能B.太阳能C.风能D.石油

1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液氮用作冷冻剂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氧气用于气焊D.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14.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以下类推结果中错误的是

①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②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③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④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⑤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A.只有①②③④B.只有①②④⑤C.只有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5.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催化剂,能在室温下高效催化空气中一种有毒气体,其反应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这种有毒气体的化学式为HCHO

C.其中有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D.该反应中A与C的质量比为1:

1

16.某固体粉末可能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搅拌,有不溶物;

②过滤,向滤液

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下列对固体粉末成分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一定有碳酸钠B.可能有氢氧化钠C.一定有碳酸钙D.可能有氢氧化钙

17.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

D.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18.石头纸是一种新型、环保纸张,坚固且不易燃烧。

它是将碳酸钙粉末加上15%的聚乙烯塑料和5%的胶合剂,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制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聚乙烯塑料是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B.石头纸的普遍应用不能减少对树木的砍伐

C.用稀盐酸和石灰水可检验出石头纸中是否含碳酸根D.石头纸和普通纸都不易与氧气发生反应

19.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醋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二者之间不发生反应

B

向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铜

有大量气泡产生

氧化铜起催化作用

C

将两根铁丝分别伸入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

两根铁丝上均有固体附着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Fe>

Cu>

Ag

D

用导管分别对准浸没在热水和冷水中的白磷通氧气

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20.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大理石

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

D.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生活现象解释】22分

21.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硬水中加入肥皂水容易起浮渣

B.自来水厂通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可将海水淡化C.澄清的泉水是纯净水

D.过量的使用化肥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2)水可参与许多化学反应。

一种家用环保型消毒液发生器的反应原理是在通电条件下氯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Cl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在水中所得溶解度曲线如右图。

t2℃时,用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甲_____乙(填“>”、“<”或“=”)。

22.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常见的化石燃料有煤、______和天然气等。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燃煤会影响环境。

下列环境问题与燃煤没有直接关系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

A.酸雨B.温室效应C.臭氧层破坏D.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23.CO2含量不断升高,使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重。

下图为CO2参与的一种“碳转化”。

CO2

有机物

(1)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

A.CaCO3B.C2H5OHC.CO

(2)CO2和H2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请将该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2CO2+6H2C2H4+4______。

(3)将CO2通入Na2CO3溶液中,只生成NaHC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4.金属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

(1)铝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

存在,

属于(填字母序号).

A.单质B.氧化物C.碱D.盐

(2)铝耐腐蚀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药品含氢氧化镁的制酸剂对偶尔胃痛的人,可以快速地缓解不适,安全又有效,该反应治疗胃酸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

25.合金是重要的金属材料.

(1)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合金的是(填字母序号,下同).

A.青花瓷瓶B.橡胶充气艇C.不锈钢锅D.坦克装甲

(2)生铁是常用的合金,生铁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黄铜是铜锌合金,将纯铜片和黄铜片互相刻画(如右图所示),纯铜片上留下明显的划痕,说明.

26.为了延长保质期,不同的食品需要对其进行不同的包装处理。

(1)有的要充入一种气体,该气体的化学式可能是。

(2)有的要放置一小包干冰。

放置干冰的目的是。

(3)有的要放置一小包铁粉,又称“双吸剂”,它吸收的两种物质是和_______。

27.生活处处离不开化学。

(1)常吃粗粮有助健康。

下表是玉米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成分

蛋白质

油脂

糖类

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等

质量分数

约10%

约5%

约80%

其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油脂、蛋白质和。

(2)某食谱:

主食——馒头;

配菜——红烧肉、骨头汤。

从营养角度看,你认为还应补充的食物是   。

(3)某钙片每片含碳酸钙1000mg,若老年人每天需服用该钙片补钙800mg,则每天需服用此钙片片。

【科普阅读理解】5分

28.亚硝酸钠(NaNO2),俗称亚硝酸盐,亚硝酸钠易潮解,易溶于水和液氨,其水溶液呈碱性,其pH约为9,微溶于乙醇、甲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亚硝酸钠有咸味,违法犯罪人员用来制造假食盐。

亚硝酸钠暴露于空气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钠。

若加热到320℃以上则分解,生成氧气、一氧化氮和氧化钠。

接触有机物易燃烧爆炸。

亚硝酸钠是工业用盐,它是一种白色不透明晶体,形状很像食盐。

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可使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的能力而引起组织缺氧性损害。

亚硝酸盐不仅是致癌物质,而且摄入0.2-0.5g即可引起食物中毒,3g可致死。

而亚硝酸盐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起着色、防腐作用,广泛用于熟肉类、灌肠类和罐头等动物性食品。

鉴于亚硝酸盐对肉类脆制具有多种有益的功能,现在世界各国仍允许用它来腌制肉类,但用量严加限制。

亚硝酸钠可用于丝绸、亚麻的漂白剂,金属热处理剂;

钢材缓蚀剂;

氰化物中毒的解毒剂,实验室分析试剂,在肉类制品加工中用作发色剂、防微生物剂,防腐剂。

在漂白、电镀和金属处理等方面有应用,被称为工业盐。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亚硝酸钠的物理性质

亚硝酸钠是由构成

亚硝酸钠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亚硝酸钠受热分解的方程式

为防止亚硝酸盐摄入量过多,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生产实际分析】

29.溶液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上具有广泛的用途。

(1)医疗上常用0.9%NaCl溶液作生理盐水,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

(2)已知KCl的溶解度20C时为34g,40C时为40g。

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A~E所得溶液中,没有固体剩余的饱和溶液是(填序号,下同),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的是。

30.

(1)“湿法炼铜”的原理是(用方程式表示)

(2)利用废旧电池铜帽(含Cu、Zn)制取海绵铜(Cu),并得到硫酸锌溶液,主要流程如下(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

2Cu+2H2SO4+O22CuSO4+2H2O

过程Ⅲ中有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E中含铜、锌两种元素的物质有(填字母序号)。

【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分析】6分

31.下列用字母表示的7种物质由H、C、O、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

它们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1)常温下A、B为液体,A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B和单质M。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D和E均含有三种元素,且D中各原子个数比为1∶1∶1,G溶液分别与D、E、F溶液反应均可生成B和氯化钠。

①F属于_____(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②D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此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反应。

③若石灰水与E或F反应均得到D的水溶液和一种相同的白色沉淀,则石灰水与E或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实验】4分

32.小明参观某盐场,带回来一些盐田中盐堆旁的水样进行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盐田 

盐堆旁的水样

(1)小明观察到自己带回的水样有些浑浊,要除去水样中的不溶物,应采用的方法是 

操作时应选择的仪器是玻璃棒、(填下图序号) 

 

,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小明想从操作

(1)后的澄清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操作时应选择的仪器是(填上图序号) 

【实验原理分析】

33.

(1)实验1:

步骤1:

在C中加入少量白磷并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进入热水中发现白磷不燃烧;

步骤2:

打开

,关闭

,将A中的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C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通过以上实验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

它是.

(2)实验2:

研究

固体的反应

A中盛有稀盐酸、B中

固体,C中

固体打开

,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变大,打开

,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

依据以上实验现象,改进后重新添加药品,进行实验2.

步骤3:

,将A中液体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

上,发现木条熄灭,问上述操作的目的。

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说明

与NaOH固体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与现象为。

34.某小组同学利用如下装置进行了两组实验,研究密闭装置内压强变化的原因。

同学们点燃一定质量的红磷和木炭,分别放入250mL的集气瓶中,迅速盖紧胶塞,后续实验记录如下(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和现象

第一组

冷却至室温,打开K。

A中水倒吸入集气瓶内约

30mL,B中水倒吸入集气瓶内约50mL。

第二组

①冷却至室温,打开K。

C、D均无明显现象。

②关闭K,分别将2mL的溶液滴入集气瓶,一段时间后,打开K。

C中部分水倒吸入集气瓶中,D中水不倒吸。

③将装置D中的集气瓶放在盛有冰水的水槽中。

部分水倒吸入集气瓶中。

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结束后A、B中倒吸水的体积不同,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2)向D中集气瓶内滴加饱和NaHCO3溶液,一段时间后,打开K,水不倒吸的原因是。

(3)上述实验中,导致集气瓶内压强降低的因素有(填序号)。

a.物质的性质b.装置内的温度c.装置内气体的分子数目

【科学探究】7分

35.有一包未知粉末,其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生石灰、氯化钠、硫酸铜六种物质中的四种。

兴趣小组为确定其组成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甲组同学进行定性探究。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分析

(1)取少量该未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粉末部分溶解,

得到白色滤渣和无色滤液。

原粉末中一定不含_____;

白色滤渣不一定是原粉末中的碳酸钙,其理由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滤液中存在碱性物质。

(3)向

(2)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

【实验二】乙组同学进行定量探究。

实验测得固体B中含15g氯元素。

试综合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进行分析。

(1)乙组实验中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和。

(2)该未知粉末的组成可能是。

【实际应用定量分析】

36.电动自行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中都有为其提供电能的铅蓄电池(又称“电瓶”

),它的优点是可以充电循环使用,电瓶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PbO2(固)+2H2SO4+Pb=2PbSO4↓+2H2O

某电瓶中装有36%的稀硫酸1200g,电瓶工作时有310.5g的铅参加反应。

试计算:

(1)原稀硫酸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是g。

(2)电瓶工作时消耗硫酸的质量。

(3)反应后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最后结果精确到0.01%)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化学4月检测答题卡

一、选择题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

【生活现象解释】

21、⑴⑵⑶

22、⑴,⑶

23、⑴⑵⑶

24、⑴⑵⑶_________

25、⑴⑵⑶____________

26、⑴⑵⑶、

27、⑴⑵⑶

【科普阅读理解】

28、⑴

⑵⑶

⑷(5)

29、⑴⑵⑶

30、⑴

【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分析】

31、⑴⑵

【基本实验】

32、⑴。

,_____________⑵

33、⑴、

⑵,

34、⑴

【科学探究】

35、实验一:

⑴,___________

实验二:

⑵,

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