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7814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5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5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5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5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5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5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格式.docx

《25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5沉降观测施工方案Word格式.docx

3.5施测要求3

3.6观测精度要求4

4观测点及水准点布置4

4.1观测点布置原则4

4.2沉降观测点制作与埋设4

4.3水准控制网布置5

4.4沉降观测点的布置6

5沉降观测点施测7

5.1建立水准控制网7

5.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7

5.3沉降观测7

5.4统计表汇总8

5.5观测中的注意事项8

5.6曲线形状注意问题9

6质量保证措施9

7安全保证措施9

1编制依据

为防止因不均匀沉降产生结构性裂缝而危及建筑的正常使用寿命及安全性,通过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可以指导合理的施工顺序,优化结构设计,从而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鲁班奖,为此依据梵宫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规划局提供的控制点以及工程施工图纸编制本专项方案。

2工程概况

灵山胜境三期工程梵宫建筑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灵山风景区灵山大佛所在的一二期工程的东侧,三期工程景观轴线的北端,青龙山脚下。

梵宫建筑面积71880m2,其中地上部分51880m2,地下室面积20000m2。

建筑按功能划分为南部和北部。

梵宫南部:

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占地面积150m×

110m,建筑高度22m,制高点(塔尖)62.5m,地下室层高3~5m,南部首层8.4m,餐饮部分在4.2m处设夹层,2、3、4层高5.5m,其建筑功能由会议区,餐饮区,廊厅,进厅组成;

梵宫北部(圣坛):

框架结构,屋面管桁架结构,地下两层,地上四层,建筑高度21m,制高点45m,占地面积112m×

94m,四周层高5m,中心层高30m。

3观测基本要求

3.1人员及职责

工程进入结构施工阶段,立即成立沉降观测领导小组。

组长由技术经理担任,配备技术员、专职测量员等,具体见表3.1内容。

表3.1沉降观测小组成员及职责

序号

项目职务

姓名

组内职务及职责

1

技术经理

曹浩

组长,主管沉降观测过程中全部事项

2

技术员

孙晓阳

副组长,沉降观测数据记录分板及整理

3

测量员

汪胜、朱建军

组员,观测全过程,司镜及立杆

4

劳务分包队工人2名

配合项目人员沉降点的埋设等工作

3.2仪器及工具

表3.2测量仪器配备一览表

测量器具名称

型号规格

单位

数量

用途

精密水准仪

SDZ2

测量用

铟合金钢尺

2m

钢卷尺

50m

量距用

对讲机

联系用

5

雨伞

大号

给仪器遮阳用

3.3沉降观测“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

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

观测人员要稳定;

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

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3.4观测周期确定

1.结构施工期间:

每施工一层,复测一次,直至屋面结构完成。

2.装修施工期间:

每月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3.工程竣工后:

第一年测四次,第二年测两次,第三年后每年测一次,直至下沉稳定为止,一般为五年。

3.5施测要求

1.测量人员必须对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理解与操作要正确。

2.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需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后出具相关校正证明。

3.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4.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3.6观测精度要求

根据《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各项要求,结合灵山胜境三期梵宫结构形式、工程地质情况(详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桩静载荷试验报告》、《桩基底低应变动力检测报告》)等,决定对灵山胜境三期梵宫沉降观测按二级沉降技术要求,以水准闭合线路形式进行。

沉降水准测量由于视线短、站数多项式,因而不用每公里的中误差来衡量测量的精度,而采用每测站的高差中误差来衡量。

本次灵山胜境三期梵宫沉降观测每测站的高差中误差m0≤0.5(mm),环线闭合差限差定为w≤0.6

(mn)(n为测站数)。

4观测点及水准点布置

4.1观测点布置原则

1.点位布置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2.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2沉降观测点制作与埋设

1.为保证观测点埋设准确及牢固,经设计同意,观测点采用六角形铜制可旋转螺栓空心埋件,六角形边长13mm,埋件长100mm。

2.为防止在平时不使用的情况下,会有外来物对管内造成污染,在埋件内设铁制堵头螺栓。

堵头螺栓外端部外径18mm,内丝端外径10mm,堵头螺栓总长30mm。

3.活动段采用铜制螺栓,栓长100mm,拧紧后外露58mm,可以保证塔吊搁置。

该活动螺栓由测量部门保管,在工程竣工后,按照正常手续移交给业主。

4.为保证埋件位置准确,在结构混凝土表面,采用植筋方法将点位植入混凝土内,埋件表面要求与混凝土表面相平。

5.沉降观测点埋设在承重柱表面,露出首层建筑地面向上500mm处,同时保证要能够树立2m标尺,以及沉降观测路线的方便。

6.为保证沉降观测点美观,同时又不被污染或损坏,经设计及业主同意,采用在其表面加盖“地插座面板”,达到即美观又方便观测的双重效果。

地插座面板采用铜制,为便于识别,其表面加有中建标识及“CJ(沉降)”拼音缩写。

图4.2-2封面盖板图

图4.2-3封面盖板实际效果

4.3水准控制网布置

1.由于本工程四面总体距离较长,为保证沉降观测数据的准确,由规划局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根据测量施工专项方案和布网原则要求布置水准控制网Q4。

2.Q4埋设采用二等水准标准,其标高依据水准控制点引测而定,可以做为独立高程系统起点,标高值为10.0000m。

3.工作基点采用

25钢筋600mm长埋入1000mm深C10混凝土内,钢筋端部焊接钢筋锚爪以增加与混凝土间的握和力。

周边采用红砖围砌600mm高400mm×

400mm的方井,上盖700mm×

700mm的铸铁井盖,具体见附图4.4-2、4.4-2。

图4.4-1沉降观测点基础图

图4.4-2工作基点埋设图

4.4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根据甲方提供的建筑物各沉降观测点布置示意要求,现场结构上共需埋设沉降观测点21个,点位布置均匀,能够反应建筑物的沉降变化,详见图4.4。

图4.4梵宫、圣坛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5沉降观测点施测

5.1建立水准控制网

1.依据4.3条相关要求,在建筑物作业应力场外围均匀埋设4个水准工作基点Q4,形成平面水准控制网。

2.水准点埋深自土面层向下1.5m,下面1000mm采用C10素混凝土浇筑并埋设

25钢筋制作的水准点,上面500mm采用砖砌围井并加盖铸铁盖板而成。

3.水准控制网布置成功后,应对各点依据规划局提供的控制基准点进行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并做好相应记录。

4.水准控制网各点位布置完成后,严禁任意破坏,并应派专人不定时对其进行检查,若发现有损坏的,立即报技术经理,等待技术处理。

5.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在场区水准控制网内,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及沉降观测点布置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进行。

5.3沉降观测

1.观测点安稳固后要及时进行首次观测。

基础施工阶段,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即基础局部边缘)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临时沉降观测点,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即刻组织首次观测,并做相应记录。

2.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高、数据要准确。

施测时采用DSZ2精密水准仪,并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测量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首层结构时,再按规定要求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永久观测点设于首层建筑地面向上500mm处)。

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屋面结构封顶完成,具体沉降周期安排详见3.4相关内容。

3.观测过程中,扶尺人必须站直,对准尺杆上的水平泡,保证尺身不倾斜,从而地才能保证读数的准确性,同时也应与观测保持良好的配合。

4.观测完毕后,将各次观测记录及时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每次出沉降量。

5.4统计表汇总

1.沉降量统计表

依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采用Excel软件制作并列出各次沉降量,然后进行统计汇总并制作出沉降量统计表,作出初步分析。

2.绘制沉降曲线图

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

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3.表与图的分析

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反馈到技术经理或上级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

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

q=│△Cm-△Cn│/Lmn,△Cm,△Cn分别为m,n点的总沉降量,Lmn为m,n点的距离。

5.5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各次沉降观测操作。

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

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5.6曲线形状注意问题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对此必须及时分析原因,进行数据或操作方法的修正。

表5.6观测过程中出现曲线形状问题的分板与解决

发生现象

原因分析

处理措施

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后各次又逐渐下降

可能是首次观测精度过低所所致

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

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

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

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

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

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

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确定下沉重

6质量保证措施

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测量。

2.作业人员职责要求分工明确。

3.作业环境应具备的条件:

天气晴朗,通视良好,风力小于二级。

4.为了保证沉降观测标的准确线,在沉降观测点安装完后,对沉降观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加以保护。

7安全保证措施

1.在进行观测作业时,经常要进入交叉作业的危险区域,所以在每次作业前测量人员必须了解现场观测线路及作业点周围的安全情况,然后对记录及跑尺人员进行交底。

2.观测人员在进行施工现场测量时,必须带好安全帽,并密切配合,争取快速、准确地完成观测任务。

3.进入施工现场危险区域操作时,需通知安全部,由安全部相关人员负责操作区域周边的监管,直至该区域观测完成方可离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