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7619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Word下载.docx

《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Word下载.docx

  师:

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

ng、潭tá

n、螺luó

、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我理解了"

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

两相和"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我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学习《忆江南》

1、复习导入,背诵前两首诗。

2、这一首描写怎样的景致呢?

怎样的心情呢?

3、带着问题读诗、看图理解意思。

3、指读正音,借助注解理解意思。

4、说诗意,并诵读。

5、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收获。

6、作业:

背诵《忆江南》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李白][唐]刘禹锡[唐]白居易

鸟高飞湖光秋月绿出江花红胜火

云独去潭水无风春来江水绿如蓝

两不厌山水翠江南山水美

课后反思:

利用情境法教学古诗,取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引导学生入境,读诗文捕捉画面。

利用画面景物描写,揣摩诗人心里及当时的思想感情,较好地理解古诗,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利用此法,还学习了宋朝徐俯写的《春游湖》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

但学生表述诗意时,依赖参考资料,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相关链接诗人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县),曾官太子少傅。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

诗豪"

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

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

,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古诗推荐欣赏:

题君山(雍 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

水仙"

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游于洞庭之上。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

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

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

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

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

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

龙家父子不肯干。

他们听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

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

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

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是不感兴趣的。

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人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

(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

怪不得人们都说;

(板书:

甲天下)

  ("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获得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加上教师与动画同步的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一下予缩短了许多。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

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

静"

、"

清"

绿"

  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

("

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

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

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

学生不但读得有滋有味,更可贵的是能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感悟作者表达"

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

无瑕的翡翠"

与"

碧绿的草坪、"

绿色的玻璃"

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悟作者表达"

的精妙,从而学习"

读书应多揣摩,多思考,才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受"

的读书方法。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

请概括地说。

静清、绿)

读进去、跳出来"

是又一良好的读书方法的两个不同的层面。

此处教师的顺势一拨,学生将受益匪浅。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

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欲擒故纵,出示刚才同学说的概括的说法,再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领悟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读写紧密结合。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通过一段同学详细但不整齐的话再一次与原文对比。

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整齐美、节奏美,在读中培养语感。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把读中感悟到的用读表达出来。

因为朗读不仅是归宿,更是载体。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

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

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记忆方法,理清内容层次,在条理地加以记忆,朗读成诵,厚积以待薄发。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读读:

读第三节。

  划划:

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

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

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

与老师或同学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

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

抓住特点具体地写;

用整齐的句式)(板书:

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

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

播放录象,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

这幅画是谁画的?

(生答:

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

美如画)

  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

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2、写一写(略)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

掌握"

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

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

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

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

[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

记"

是什么意思?

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

(这是"

双龙洞"

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

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

作者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

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

(洞口宽,洞内大)[板书:

宽、大]

   2、导读"

洞口很宽,像……。

走进去很大,仿佛……"

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

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

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

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

窄、矮]

    B:

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

险]

   5、朗读"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

黑、奇、大]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

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

(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总结:

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要点:

导学4-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

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小姐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

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

(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回答:

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

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

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师梳理归类:

     a、外洞有哪些特点?

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b、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

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a、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b、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

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

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

再加上"

小导游"

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

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2、指名当"

,结合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显示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况)和课文内容,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3、"

讲完后,师引导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4、同桌间互相给对方当"

,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5、归纳小结:

指名说说,刚才通过自已读书,自已当小导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点?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师板书:

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读你想读的句子,并说说自已是怎样做到读得有感情的?

  五、导学6-8自然段

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

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

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

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板书:

大、黑、奇

   5、组织朗读训练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

,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七、布置作业:

    抄课后生字词。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    小      黑

             途中见闻 外洞宽 孔隙 窄  内洞  大 出洞

                      大    矮      奇

4、七月的天山

文本解读

天山,我心中一片纯洁的净土,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冰山、雪峰、溪流、野花、羊群和牧羊女,饮马溪边,策马奔腾,大气而不乏精致,粗犷而不失娴静,好一派奇异的北国风光。

《七月的天山》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

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

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作者用移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