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项目及意义指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7584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检项目及意义指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体检项目及意义指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体检项目及意义指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体检项目及意义指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体检项目及意义指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检项目及意义指标Word下载.docx

《体检项目及意义指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检项目及意义指标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检项目及意义指标Word下载.docx

杂音  

临床意义  分析杂音的性质及其传导方向,可判断杂音的来源及其病理性质。

肺脏  

临床意义  肺位于胸腔内,左肺分2叶,右肺分3叶。

左右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两侧肺内。

肺实质是由反复分支的支气管和肺泡组成。

支气管在肺内分支,最后形成很细的肺泡管。

每个肺泡管附有很多肺泡。

肺泡壁由一层薄的上皮细胞构成,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网和弹力纤维,这既有利于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又可使肺泡随着吸气而扩张和缩小。

肝脏  

临床意义  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

肝除分泌胆汁参与消化机能外,还有贮藏养分、代谢和解毒等作用。

肝脏能把血中多余的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而贮藏起来。

当血中葡萄糖减少时,肝脏里的糖原又可分解为葡萄糖而进入血液,供组织细胞利用;

肝脏还能贮存蛋白质,也能制造许多重要的蛋白质,如血桨蛋白等;

此外,自胃肠吸收来的一些有毒物质,随血液流经肝,在这里被转化为无毒物质,经肾随尿排出体外,或随胆汁流入肠里,与粪便一起被排出。

脾脏  

临床意义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前为肋骨所遮盖,所以正常人的脾脏在腹部摸不到。

脾脏能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还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能吞噬衰老的血细胞,还能吞噬、清除异物;

此外,脾脏也有一定的贮血作用。

神经系统  

临床意义  神经系统管理着人体的各种感觉和一切动作。

身体的各种机能能够密切和相互配合,能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前者包括脑和脊髓,脑可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以及这两类神经支配内脏的植物性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周围神经系统与全身各部分联系,以便调节各部位的机能活动。

  

身高  

临床意义  身材的增长有赖于长骨骨骺的增长。

骨骺的生长发育对身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一个人过了青春发育期之后,骨骺与长骨干骺端相融合,此后身高便不会再增长。

身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归结起来不外乎遗传、睡眠、营养、运动四大因素。

其中遗传对身高的影响最大,可占到70%左右。

后天营养和锻炼也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的。

体重  kg

临床意义  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度都是营养状态异常的表现。

体重是反映营养状态的重要客观标准。

成年人的理想体重为:

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

当体重低于理想体重10%时,为消瘦;

超过理想体重20%时为肥胖。

皮肤  

临床意义  皮肤覆盖于人体的表面,在眼睑、口唇、鼻腔、肛门、**及尿道等腔孔周围,逐渐移行为粘膜,共同形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浅表淋巴结  

临床意义  人身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结集结成群。

淋巴结中有吞噬能力的细胞,能吞掉侵入身体的病菌,故有保护作用。

淋巴结吞噬病菌后,本身将肿大,引起疼痛,因此,检查淋巴结群的肿大情况,可辅助诊断疾病。

甲状腺  

临床意义  甲状腺位于颈前部,紧贴在喉和气管的两侧,分左右两叶,中间以峡部相连。

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叫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增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甲状腺出现异常的时候可有大小、质地等方面的变化。

乳房  

临床意义  乳房位于胸前,附着于两侧胸壁肌肉和胸大肌筋膜上。

乳房的范围一般在第2~6肋之间,内起胸骨旁,外达腋前线,甚至腋中线。

乳房内侧2/3位于胸大肌表面,外侧1/3超过胸大肌腋缘而位于前银肌表面。

乳房的中心为乳头,略向外突起。

成年女性的乳头位于第4肋间隙或第5肋与锁骨中线交点处,周围环绕乳晕。

乳房出现异常的时候可有大小、质地等方面的变化。

疝  

临床意义  任何内脏离开了原来的位置,通过体腔壁上的薄弱点或缺损、间隙等处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

如脑疝、膈疝和腹部疝等。

腹部是疝的好处部位。

发生在腹腔内的疝为腹内疝,发生在腹壁表面的疝为腹外疝。

通常所说的疝,一般指腹外疝。

腹外疝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分为腹股沟疝(又分斜和直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和切口疝等多种。

关节  

临床意义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处叫关节,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构成。

多种原因可以引起关节疾病。

脊柱  

临床意义  椎骨自上而下分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

椎骨中间的椎孔连成椎管,容纳着脊髓。

肋骨、胸骨和胸椎共同围成胸廓,保护着肺和心脏等重要器官。

多种原因可以引起脊柱疾病。

视力  

临床意义  正常眼的折光系统在无需进行调节的情况下,就可使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因而可看清远处的物体;

经过调节的眼,只要物体的距离不小于近点的距离,也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被看清,此称为正视眼。

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使平行光线不能在安静未调节的眼的视网膜上成像,则称为非正视眼,其中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眼。

有些眼静息时折光能力正常,但由于水晶体的弹性减弱或丧失,看远物时的调节能力减弱,此称为老视。

辨色  

临床意义  颜色视觉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心理现象,颜色的不同,主要是不同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后在人脑引起的主观印象。

人眼一般可在光谱上区分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每种颜色都与一定波长的光线相对应;

但仔细的检查可以发现,单是人眼在光谱可区分的色泽实际不下150种,说明在可见光谱的范围内波长长度只要有3-5nm的增减,就可被视觉系统分辨为不同的颜色。

 

结膜  

临床意义  结膜:

为薄层粘膜。

粘膜上皮为复层柱状,有杯状细胞,上皮下固有层为薄层结缔组织。

睑结膜反折覆盖于巩膜表面称球结膜。

巩膜  

临床意义  巩膜呈瓷白色,质地坚硬,由大量粗大的胶原纤维交织而成,内含少量血管、神经、成纤维细胞及色素细胞。

角膜  

临床意义  角膜可分为五层,由前向后依次为:

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实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上皮细胞层与前弹力层结合疏松,易因损伤而脱落,但再生能力很强,损伤后可很快再生,不留疤痕。

前弹力层抵抗力较弱,易被损伤,无再生能力。

实质层占角膜厚度的90%,损伤后不能再生,以瘢痕组织代替。

后弹力层抵抗力较强,在角膜溃疡穿孔前常可见后弹力层膨出,损伤后可再生。

内皮细胞层损伤后不能再生,只有靠邻近细胞扩张和移行来填补缺损区。

瞳孔  

临床意义  瞳孔是虹膜中间的一个小圆孔,由虹膜围成。

瞳孔不仅可以对明暗作出反应,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也影响眼球光学系统的焦深和球差。

眼压  1.47~2.79kPa

临床意义  眼压就是眼球内部的压力,简称为眼压。

它是眼内容物对眼球壁施加的均衡压力。

眼压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以维持眼球的正常形态,同时保证了屈光间质发挥最大的光学性能。

裂隙灯  

临床意义  1.弥散照明法:

能粗略检查结膜、角膜巩膜等前部组织。

2.直接黑点照明法:

可细致观察照亮区的病变。

3.后部照明法:

供助后部组织反射的光线来检查眼前部组织,主要用于透明组织的检查。

4.镜面反射照明法。

5.角膜缘分光照明法。

6.间接照明法等。

眼底检查  

临床意义  眼底顾名思义是指眼睛的底部,也就是眼睛最里面的组织。

它包括视网膜、视神经乳头和视网膜中央血管。

眼底摄影  

临床意义  眼底摄影观察眼底内在变化,尤其对视网膜异常,视网膜屏障功能及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浅层等不同层次的损害,显示无遗。

外耳道  

临床意义  外耳道:

长约2。

5-3。

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约占其外1/3,外耳道有两处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离鼓膜约0。

5CM处,后者称外耳道峡,外耳道呈S形弯曲。

外耳道皮下组织甚少,皮肤几与软骨膜和骨膜相贴,故当感染肿胀时易致神经末稍受压而引起剧痛,软骨部皮肤含有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

鼓膜  

临床意义  鼓膜呈椭圆形,面积约50-90mm2,厚度约0.1mm。

它不是一个平面膜,呈顶点朝向中耳的漏斗形。

其内侧连锤骨柄,后者位于鼓膜的纤维层和粘膜层之间,自前上方向下,终止于鼓膜中心处。

鼓膜很像电话机受话器中的振膜,是一个压力承受装置,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而且它的形状有利于把振动传递给位于漏斗尖顶处的锤骨柄。

鼻咽  

临床意义  鼻咽是咽腔的上部,介于颅底与软腭之间,经鼻后孔与鼻腔相通。

鼻腔  

临床意义  鼻腔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以骨性鼻腔和软骨为基础,表面衬以粘膜和皮肤而构成。

鼻腔是顶狭底宽、前后径大于左右两侧的不规则的狭长腔隙,前起前鼻孔,后止后鼻孔通鼻咽部。

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方经鼻孔通外界,后方经鼻后孔通咽腔。

每侧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个部分。

嗅觉  

临床意义  鼻腔嗅区粘膜主要分布在上鼻甲内侧面和与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小部分可延伸至中鼻甲内侧面和与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

嗅区粘膜由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感觉细胞接受嗅刺激,它们的突触汇合成嗅神经纤维,通过嗅球到达嗅觉中枢。

固有层内所含的嗅腺,其分泌物能溶解到达嗅区的含气味颗粒,刺激嗅毛产生冲动,传入大脑嗅区产生嗅觉。

如嗅沟阻塞、嗅区粘膜萎缩、颅前窝骨折或病变累及嗅觉径路均可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

扁桃体  

临床意义  腭扁桃体是淋巴组织与上皮紧密联结构成的淋巴上皮器官。

6岁以前发育快,青春期后开始萎缩,到老年仅留少量淋巴组织。

腭扁桃体呈扁卵圆形,位于腭舌弓与眉咽弓间的扁桃体窝内,此窝上份未被扁桃体充满的空间称扁桃体上窝,异物常停留于此,腭扁桃体的内侧面有两粘膜皱襞,腭扁桃体除内侧面外,其余部分由结缔组织的扁桃体囊包统。

咽喉、声带  

临床意义  喉咽,也称下咽,前方通喉腔,下端在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连接食管。

声带位于室带下方,左右各一,由声韧带、声肌及粘膜组成,因缺乏粘膜下层,含血管少,在间接喉镜下呈白色带状,其游离缘薄而锐。

听力  16一24000赫(次/秒)

临床意义  人的听觉产生是相当复杂的,主要依靠外耳和中耳的传导功能,以及内耳、听神经和听中枢的感音功能来实现。

人耳听到声音是由两条路线传入内耳的,即气传导和骨传导。

听力正常人均由气传导将声波传递到听中枢,骨传导起的作用极微弱,只有气导路线发生障碍,骨传导才被利用。

所有骨传导好似一个备用传导路线。

粘膜  

临床意义  口腔粘膜只有上皮和固有层,无粘膜肌。

上皮为复层扁平,仅在硬腭部出现角化。

固有层结缔组织突向上皮形成乳头,其内富有毛细血管,故新鲜粘膜呈红色。

乳头及上皮内有许多感觉神经末梢。

固有层中尚有粘液性和浆液性的小唾液腺。

固有层下连骨骼肌(于唇、颊等处)或骨(于硬腭)。

牙龈  

临床意义  牙龈是由复层扁平上皮及固有层组成的粘膜。

牙龈包绕着牙颈。

老年人的牙龈常萎缩,牙颈外露。

龋齿  

临床意义  龋齿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造成牙体组织缺损。

一般认为龋齿是由细菌、食物、牙齿的易感性和时间四种因素互相作用所造成的。

牙周  

临床意义  牙周组织是由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俗称牙花肉)三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固定和营养牙齿。

维生素B1(硫胺)  0.0~75.4nmol/Ln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白血病,淋巴瘤。

减低:

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慢性乙醇中毒,营养不良,甲亢,长期腹泻,妊娠,心衰,剧烈运动,丙酮酸羧化酶缺乏症,硫胺不敏感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6  14.6~72.8nmol/Lnmol/L

临床意义  维生素B6包括比哆醇、比哆醛和比哆胺三种存在形式。

降低:

慢性乙醇中毒,营养不良,尿毒症,小儿惊厥,吸收不良综合征,妊娠,糖尿病(尤其是妊娠糖尿病),应用青酶胺、左旋多巴、乙醇、异烟肼及口服避孕药时等。

维生素B12(氰钴胺)  162~694pmol/Lpmol/L

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白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肝功能不全,药物性胆汁瘀滞,蛋白营养不良等。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吸收不良综合征,妊娠后期等。

叶酸(叶酸盐)  4.1~20.4nmol/Lnmol/L

肠盲袢综合征,恶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甲亢,乙醇中毒,营养不良,吸收不良,妊娠,维生素B1,B6,B12和C缺乏症,重症皮肤病,慢性腹泻,恶性肿瘤等。

维生素C(抗坏血酸)  34~114μmol/Lμmol/L

临床意义  降低:

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症),血液透析,尿毒症,妊娠,脂痢,慢性乙醇中毒,吸收不良,甲亢等。

维生素D  5.0~11.8nmol/L

维生素D中毒,甲旁亢。

甲旁低,假性甲旁低,慢性肾衰,无肾患者(以上情况主要为24,25-二羟维生素D降低),吸收不良,脂痢,维生素D缺乏所致骨软化症,佝偻病,肝硬变,肾性骨病,纤维囊性骨炎,甲亢,应用抗惊厥药、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及苯巴比妥等药物时。

  

维生素E(生育酚)  11.6~46.4μmol/Lμmol/L

吸收不良,某些习惯性流产,胆汁瘀滞,脂痢,恶病质性贫血,早产儿伴溶血性贫血,营养不良,高非饱和脂肪酸饮食等。

近年发现,维生素E具有抗衰老,预防恶性肿瘤和防止过氧化脂质形成作用,并可防止缺氧状态下血管壁过氧化脂质贮积,阻止动脉硬化的发展。

维生素K  2.88±

1.4nmol/Lnmol/L

临床意义  维生素K不足一般可见于吸收障碍包括膀胱纤维变、梗阻性肝脏疾病、胆结合症、胰脏机能不全、上消化道的功能性疾病。

口服抗菌素治疗时能使结肠中产生维生素K的细菌死亡,因此也能导致维生素K不足。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

<

125:

lU/ml

临床意义  人体被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一周,患者血清中即可出现一定量的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约3~4周达到高峰,可持续较长时间。

若血清ASO滴度不断上升,提示近期有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对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ASO不升高,可作为与风湿病的鉴别诊断。

类风湿因子(RF)  阴性

临床意义  正常老年人可有5%阳性,随年龄增长阳性率可增加,75岁以上的老年人RF阳性率为2%~25%不等,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

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

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麻疯、传染性肝炎、血吸虫病;

非感染性疾病: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肝硬化、慢活肝、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中也出现。

持续高滴度的RF。

常提示RA的疾病活动,且骨侵蚀发生率高。

RF在RA中阳性率70%~80%,是RA临床活动性指标。

白细胞计数(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淋巴细胞百分率(LYMPH%)  20~40%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分率(MONO%)  3.0~8.0%

临床意义  增高:

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  50~70%

细菌感染,炎症降低:

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细胞百分率(EO%)  1.0~5.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

嗜碱性细胞百分率(BASO%)  0.0~2.0%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  1.0~3.5×

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  0.0~0.8×

中性细胞绝对值(NEUT)  2.0~7.5×

细菌感染,炎症降低:

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细胞绝对值(EO)  0.0~0.7×

嗜碱性细胞绝对值(BASO)  0.0~0.1×

红细胞计数(RBC)  3.5~5.6×

1012/L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血红蛋白(HGB)  110~160g/L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红细胞比积(HCT)  0.32~0.53 

临床意义  增加:

大量脱水、血液丢失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均由于血液浓缩而使红细胞比积增高。

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0~110fl

临床意义  增大:

为大细胞性贫血减少:

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26~35pg

严重呕吐,频繁腹泻,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脏代偿功能不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10~370g/L

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  11.0~14.1%

临床意义  用于判断是否有营养缺乏性贫血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  37.0~54.0fl

血小板计数(PLT)  100~300×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9~17fl

临床意义  用于判断出血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变化,以及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9.0~13.0g/L

临床意义  增大:

急非淋化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慢粒、脾切除、脾功能亢进,巨大血小板综合症、血栓性疾病等。

提示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大细胞比率(P-LCR)  13.0~43.0%

见于巨血小板血症患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数目少,体积增大者原发性血小板增高症患者可出现巨型血小板增高。

尿胆原 

  阴性 

肝功能异常,红细胞破坏增加,肠梗阻,长期便秘,急性发热降低:

胆管阻塞,急性肝炎,腹泻 

   

胆红素 

临床意义  阳性:

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红细胞 

临床意义  泌尿系结石、结核及肿瘤,肾小管肾炎,泌尿系血管畸形,出血性疾病等。

蛋白质 

见于各种肾炎,肾病,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多囊肾,全身性疾患累及肾脏。

药物引起的肾损害等。

白细胞 

临床意义  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泌尿系结核(肾结核、膀胱结核),泌尿系肿瘤(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

葡萄糖 

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慢性肝脏病等。

PH值 

  4.5-8.5 

呼吸性碱中毒,某些代谢性碱中毒,泌尿系变形桿菌感染,肾小管性酸中毒,应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低钾性碱中毒,应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等。

酮体 

糖尿病,饥饿,呕吐,脱水,发热,甲状腺机能减退。

亚硝酸盐 

由大肠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肾盂肾炎,其阳性率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由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等细菌引起的有症状或无症状的尿路感染;

膀胱炎;

菌尿症等。

血红蛋白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尿,溶血,妊娠,妊娠毒血症,大面积烧伤,血型不符输血,肾梗塞,阵发性夜间性血红蛋白尿症,阵发性冷球蛋白尿症,药物或毒物中毒,毒蛇咬伤,毒蜘蛛螫伤,感染,溶血-尿毒症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肾皮质坏死,各种原因所致的肌球蛋白尿症、剧烈运动等。

比重 

  1.003-1.030 

糖尿病,急性肾炎,腹泻,呕吐,发热。

尿崩症,饮水过多,肾功能衰竭晚期,使用利尿剂。

镜检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

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泌尿系结核(肾结核、膀胱结核),泌尿系肿瘤(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

红细胞增多:

泌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