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第22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第22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第22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选A。
把握时间“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选择A项。
3.(2017·
福建宁德联考)马克思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苏俄(联)首先突破这一设想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新经济体制”
选B。
题干材料提到“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这一特征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打破这一政策的是实施新经济政策,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B项。
4.(2017·
山东菏泽模拟)苏联的经济发展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图中H段相当于苏联的哪一段( )
A段采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材料要求,故A项错误;
从运行机制来看,中国的H段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利用商品和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这符合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特点,故B项正确;
C段实行斯大林体制,采用排斥市场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符合题目要求,故C项错误;
D段处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政治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不符合题目要求,故D项错误。
5.(2017·
山东济宁模拟)“他的政策改善了大部分苏联人的物质福利。
这些政策、措施提高了教育、职业机会和卫生服务的水平,总的来说,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但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上述评论针对的是( )
A.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想”改革
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没有让苏联人民付出很高的代价,故A项错误;
斯大林通过实施工业化,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但是造成了农、轻、重比例失调,国家从农民身上索取太多等问题,故B项正确;
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农业方面,最终失败,没有给苏联人民的生活带来太大的变化,故C项错误;
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没有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故D项错误。
6.(2017·
山东枣庄联考)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
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
材料中苏联和美国农场生产效率的高低对比表明斯大林体制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故选B项。
7.(2017·
山东德州调研)1930年秋,泰戈尔对苏联进行访问,他指出苏联经济建设的办法是治病的办法,短期是有效的,但“这种疗法不能持久”。
“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B.苏联工业落后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C.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经营引发社会动荡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间是1918-1921年,与材料1930年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苏联工业是发达的,故B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实行的时间是1921年-1929年,与材料“1930年”不符,故C项错误;
1930年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在初期促进社会发展,但在后期其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
8.(2017·
河南漯河联考)叶利钦在《我的自述》中回顾斯大林时代:
“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享有一切——你进入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完全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国家里为那些获取权位的少数人而实现。
”这说明斯大林时代( )
A.苏联共产党内争权夺利的斗争非常激烈
B.指令性计划经济滋生了全面腐败
C.共产主义在苏联已经发生了质变
D.高度集权体制助长了官员的特权腐败
从材料“共产主义完全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国家里为那些获取权位的少数人而实现”可以看出,这种集权的体制很容易滋生特权腐败。
故选D项。
9.(2017·
山东潍坊期中)1970年5月,苏共中央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实行“部—工业联合公司—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取消局,消灭了多级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
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B.局部调整斯大林体制
C.将国家计划与企业自主相结合
D.注重运用价值规律
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是题干做法的意义,而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
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故B项正确;
此时还未突破斯大林模式,不可能实现企业自主,故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管理方式的变化,与价值规律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7·
河北保定模拟)戈尔巴乔夫曾说:
“他是改革的先驱者。
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
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失掉了声誉。
”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罗斯福
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执政,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他”批判了斯大林,而且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其推行改革的前提,赫鲁晓夫改革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勃列日涅夫和罗斯福都没有否定斯大林,故C、D两项错误。
11.(2017·
江西宜丰二中能力测试)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下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影响是( )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A.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B.促使苏联经济始终快速健康发展
C.根本解决了经济发展的体制问题
D.都以失败而告终并导致苏联解体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苏联经济政策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对苏联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他们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但一定程度上某一阶段还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如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B、C两项显然错误,而与苏联解体关系不明显,本题选A项。
12.(2016·
吉林长春二模)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
一位公民回忆道:
“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
”这反映了( )
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
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
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变
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
题干中没有说苏联人的饮食习惯,并且题干中除了麦当劳之外没有提到其他快餐,故A项错误;
不能仅仅凭借第一家麦当劳的开业就说“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故B项错误;
吃麦当劳还要排8小时的队,说明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没得到显著提高,故C项错误;
材料显示购买茶叶、糖等生活用品仍然很困难,说明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停滞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7·
陕西渭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
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受震惊。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
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
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
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
第
(1)问,大多数西方人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弊端即可。
第
(2)问,发展中国家以羡慕眼光看待苏联,原因在于二者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是苏联在“斯大林模式”指导下,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上的落后。
第(3)问,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苏联对比的差距,西方国家民主制度比较完善,经济发达、科技领先,因此不太认可苏联的成就;
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落后于苏联,因此苏联成为其羡慕学习的对象。
答案:
(1)原因:
苏联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法治不健全。
经济上: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
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
文化上:
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
(2)原因:
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
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
(3)原因:
西方国家:
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
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它们看到了苏联民主、民生、民权方面存在弊端。
发展中国家:
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落后,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
14.(2017·
广东广州荔湾、海珠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
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
166.83
169.68
169.52
143.85
183.94
1961
136.50
192.75
1962
154.41
195.05
1963
170.00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1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由材料可知,1953年至1956年,中国和苏联的粮食产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原因为苏联进行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中国是由于进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1957至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出现起伏,中国出现下降,原因为赫鲁晓夫改革不能完全摆脱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垦荒种植玉米脱离实际,导致粮食产量起伏,中国由于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路线及其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1)1953年至1956年: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说明:
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
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2)1957年至1960年:
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
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
中国主要是由于决策失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