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6041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2Word格式.docx

《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2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2Word格式.docx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

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概念之所以被建议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

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

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每小题3分)

人类基因组研究

有关人士认为,“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

例如“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医学信息的空白又顽固地拒绝“泄露各自的秘密”。

除了最先完成的22号染色体长臂中有3%被证明无法解读外,从那时以来完成的4号染色体也留有很多空白。

此外,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据国外有关杂志报道,即使“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某些基因将被忽略不计。

而蛋白质作为生命分子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又是迄今为止的研究中最难攻克的堡垒。

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种差别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

目前,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跟踪人体基因的变异,并藉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人类的大部分DNA都是“垃圾”,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

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的“大杂烩”。

事实上,大量在维系细胞基本功能,如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状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

例如一种古怪地取名为“声波刺猬”的基因,它对昆虫在成熟中的翅膀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这一相同的基因,在人的胚胎中则起着协调手臂生长和发育的作用。

所以,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也就不足为怪了。

例如鼠的基因与人极为相似,它的基因组一直被描述为探明人类基因组的“罗塞塔石碑”(即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线索的石碑)。

此外,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因而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看来,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

正是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

所以,有专家将基因比作砖块,“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

4.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即使“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研究工作仍然存在漏洞,某些基因被忽略不计。

B.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控制人体基因的变异,并藉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C.人类的大部分DNA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

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这说明“万物之灵”的人类的起源实际上也是很“卑微”的。

D.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虽然十分接近,但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5.下列对“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

B.人与老鼠的基因极为相似,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就在于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

C.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

D.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正是生物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佐证。

6.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科技发展到可以使我们填补上草图中的空白,所有重要的医学信息便随之“泄漏各自的秘密”,人类便真正成为了自由的人。

B.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状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但重要的是各自的改良和组合,从而产生了复杂的人。

C.由“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同一个基因既可能构成低等动物,也可能构成人类。

D.人体解剖学使人们从宏观上了解自己,人类基因组计划则将使人们从微观上也就是说从根本上了解自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秋色

北宋时期山东诸城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家喻户晓。

历史上对《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以及“上河”的涵义曾有过一些争论,但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却无异议。

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和收藏鉴赏者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此画所描绘的并非春景而是秋色。

从《清明上河图》诞生至今,一般都认为该画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梁以及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

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不仅有宋徽宗亲笔的瘦金体题签“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

并且研究者还认为,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时节不但要祭扫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也与画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

如此说来,这幅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无疑。

但如果仔细观察画作,同时再对照当时的历史典籍,我们就会发现“清明节”之说令人难以置信。

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左右,然而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孩子光着身子在街头玩耍,河岸小贩的桌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竹笠等御暑御阳物品在画面上也随处可见,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此时不应是乍暖还寒的北方初春季节。

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据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

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如果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习惯。

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中则有这样的记述: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

”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此酒谓之“新酒”。

我们知道,孟元老和张择端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物,而《东京梦华录》又是记述北宋汴梁风俗人情的重要历史典籍,所述史事当是准确可信的,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画中景致是秋色而非春光。

既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清明时节,那么为什么又以“清明”为名呢?

熟悉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诗经·

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崇朝而天下清明”,《后汉书·

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之句,这里的“清明”都有政治开明有度、人民安居乐业之意。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画中题款“清明”语,应是作者张择端进献此画、期待获得皇帝赏识所作的颂扬之辞。

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

“当日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

”点明此画主题正是在于表现承平风物。

根据画幅后面张著的一段题记介绍: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教也。

”从中我们可知张择端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这些服务于皇室的画家们都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并忠心为朝廷服务,描绘这种带有吉祥征兆、歌颂太平盛世的作品应该是他们分内的政治任务。

了解了这个历史背景,画中“清明”一词所代表的准确涵义就不难理解了。

7.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说《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理由的一项是()

A、该画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自然风光和繁华热闹景象。

B、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有宋徽宗赵佶亲笔的瘦金体题签“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

C、《清明上河图》上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河上春”一句。

D、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节不但要祭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与画卷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

8.下列各句中,不能直接证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春景的观点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画中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小孩子光着身子在街头玩耍,河岸小贩的桌子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等御暑御阳物品在《清明上河图》画面上也随处可见。

B、在《清明上河图》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

C、《清明上河图》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

D、《诗经·

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

“不崇朝而天下清明。

9.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不是“清明节”的场景,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请分条陈述。

(6分)

(每小题2分,共6分)

从传统意思上看,艺术消费只存在于上层社会文化中,为多数精英阶层所独有,具有显明的阶层特色。

在现代背景下,艺术消费呈现一种大众文化趋向。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美发达国家。

60年代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大众文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

20世纪末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

这种文化形态也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主要形式,现代电影、电视得到普及便是证明。

当今画廊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倾向。

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也反映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怀,沙龙的形式已经跟不上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各种类型的画廊应运而生。

现在,画廊也成为一些城市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对于他们来说,去画廊参观展览与去电影院一样平常,画廊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在当今强大的大众文化形态影响下,画廊营造了更多层次的空间,让观众在互联网上就可以欣赏、购买到自己满意的作品,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中国的艺术消费比东方发达国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艺术消费逐渐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中兴起,大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当今中国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和美学趣味,并在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强力支持下占有了文化市场中的最大份额,从今天电影大片的热映以及年青人对于偶像的狂热就可以看到大众文化对于艺术消费的影响有多大。

精英艺术、高雅艺术虽然与大众艺术并存,但在古代中国,大众文化俨然成为艺术消费的配角。

很多人不乐意去看歌剧、舞剧、音乐会,却热衷于去看流行音乐歌手的演唱会,许多人不愿意去看免费的画展,却对时尚杂志、网络游戏乐此不疲。

是什么造成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

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文化艺术素养的积淀不够,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文化商人为适应大众消费心理需求,借助传媒进行商业化运作。

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趋向把艺术从遥不可及的神圣殿堂拉到普通大众的眼前,对艺术遍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当艺术消费沦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简略形式,就会由此带来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会使得艺术的审美、认知、批评等功效淡化甚至消解。

(编自彭燕《消费时期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艺术消费》)

10.下列关于“大众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欧洲发达国家的一种文化状态。

B.20世纪60年代后,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导致大众文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

C.大众文化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所以现代电影、电视得到了普及。

D.自20世纪末以来,大众文化存在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传媒技术的疾速发展。

1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艺术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贵族阶层的旨趣反映了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

B.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怀,赏玩绘画的形式滞后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于是各种类型的画廊便产生了。

C.人们可以到画廊参观展览,在互联网上购置自己满意的作品,这说明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D.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艺术消费随着大众文化的快速蔓延,逐步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中兴起。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今我国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而且在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支持下占领了文化市场中的最大份额。

B.精英艺术、高雅艺术固然与大众艺术并存,但在现代中国,许多人更热衷于去看流行音乐歌手的演唱会,看时尚杂志,玩网络游戏。

C.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是因为人们文化艺术素养的积淀不够,也是由于文化商人的商业化运作。

D.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趋向虽有利于艺术普及,但也带来了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使得艺术的审美等功能淡化甚至消解。

(9分)

方寸之间中国印

卢浪沙

①“印”,别称玺、节、宝、章、记、信、押、戳、图章、关防和篆刻等。

中国的“印文化”,发育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且历经数千年不曾中断。

“印”,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②中国印文化源远流长。

最早的实物见于新石器时期的印纹陶等,如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陶拍,这是一种在陶坯上抑印纹饰和标识的器具,这一文化征象或早于文字。

因天赋的权信功能,“印”很快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商务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主角。

从安阳殷墟出土的“亚罗示”、“翼子”和“奇字”玺等实物看,当时的玺印形制已经相当成熟。

中国古籍对“印”的诠释为:

“印,信也”、“执政所持信也”和“王者信也”等。

较早的文字记载有《春秋运斗枢》:

“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

”《春秋合诚图》:

“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

”《逸周书·

殷祝篇》:

“汤放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汤取天子之玺,置之天子之坐左,退而再拜,从诸侯之位。

”以上文字虽无实物可据,有可能是春秋战国甚或秦汉之后人所编,却间接反映了春秋战国之后,“印”在改朝换代过程中作为法统凭信的特殊功用,是其他凭信工具所无法替代的法器。

③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为儒、释、道和帝王文化四大体系,那么帝王文化影响最大,乃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

秦王朝统一后,“玺印”也“正式”被选定为帝王文化的物化精髓和表征,成为极权制度的管理工具。

④秦王朝虽二世而亡,然其所奠定的玺印体制,已成为中国官僚政体与社稷存废的象征。

御玺的转递也成为皇权禅让的标志。

⑤随着纸的发明,魏晋之后中国的文字载体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竹木简牍逐渐被纸所取代,用印方式及规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至隋唐完成了印史上的一次大转变,官员任命逐渐和职官印相分离,官署公章替代了职官印,印章使用方式亦以钤朱取代封泥。

⑥六朝时印章始与书画结缘,并很快成其构成的点睛元素。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即多有记述。

而唐太宗李世民自书“贞观”印,唐玄宗李隆基自书“开元”印等,更开鉴赏用印之时尚。

官僚和文人雅士纷纷仿效,文人斋室、书简往来、年号、别号、世籍门族以及抒情寄意和祈福辟邪等闲章形态和功用逐渐兴盛。

北宋时收藏、研究古玺印和金石文字的风气十分盛行,出现了诸多的印谱专著如杨克一的《集古印格》和王顺伯的《汉晋印章图谱》等。

明清以降,众多的文人书画家,以叶蜡石等软质材料取代金、银、铜、玉等硬质材料,且直接参与刻制,扩大了印章的文化内涵和个性风貌,涌现出诸多的篆刻大师和流派。

中国“印文化”的发展进入新领域,文人篆刻逐渐成为印章发展的主流,并成为一项专门的学术体系——印学(亦称篆刻学)。

⑦篆刻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品质,渐成文人书斋不可或缺的物件。

因其便于携带,可随时把玩自怡,而日见受宠。

看似小道的篆刻,学极深邃,既兼书法、绘画和雕刻诸技艺,且蕴含丰富的文学、哲学、历史和文字学等信息,渗透着篆刻家对社会与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索。

13.下列对于中国印的作用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器具的抑印纹饰和标识。

B.具有权信功能,作为法统凭信。

C.可作为中国书画的点睛元素。

D.体现人类对社会自然的感悟与思索。

14.对文中第六段中引述材料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说明中国印章自唐代起就与书画结缘,并很快成为中国书画的点睛元素。

B.引述唐太宗的“贞观印”与唐玄宗的“开元印”,说明鉴赏用印时尚始于唐初,并由此引领闲章形态与功用的逐渐形成兴盛,扩大了印章的权信效力。

C.引述杨克一、王顺伯的印谱专著,说明北宋时期收藏、研究古玺印和金石文化的风气十分流行。

D.引述明清以降,文人书画家的参与,使篆刻成为印章主流,并发展成为专门的学术体系——印学,以此说明中国印章到明清已经发展到了巅峰。

15.“中国印文化源远流长”,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述中国“印文化”的发展概况。

(3分)

参考答案

1.D

2.B

3.A

【解析】

1.不仅特指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还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2.“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且《隋书·

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3.B强加因果。

国学在内涵上与现代学科体系虽存在大量交叉重合,但它内涵上更丰富和广博。

C项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

D既要分析、开放、前瞻,还要对国学心存敬意。

4.B

5.D

6.A

4.是“跟踪”不是“控制”。

5.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人类属于同一物种。

6.“人类便真正成为了自由的人”推断无根据。

7.A

8.D

【小题1】

(1)画面的内容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与场面。

①画中人物的穿着特征不应是北方初春季节;

(1分)②进暖碳炉不是北宋人清明时节的生活习俗;

(1分)③“卖新酒”也是中秋节前的事情。

(1分)

(2)“清明”有政治开明有度、人民安居乐业之意,这里应该是表达政治清明的意思。

7.此题问的是“不属于说《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理由”,A、是其描绘的画面。

8.D不能直接证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春景。

9.《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不是“清明节”的场景的理由,属于观点概括题,由“画中人物的穿着特征”“进暖碳炉”“卖新酒”等加以判断。

10.D

11.D

12.D

10.A.“欧洲发达国家”在文章第一段表述为“欧美发达国家”,内涵不一致。

B.曲解原意,原文为“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大众文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大众文化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导致的。

C.“现代电影、电视得到了普及”是“大众文化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