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西因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5599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9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洒西因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洒西因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洒西因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洒西因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洒西因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洒西因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洒西因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洒西因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洒西因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1.3基本概况

1.3.1交通位置

隧道区仅有一乡道可到达隧道进出口附近,交通条件较差。

1.3.2地形地貌

隧道区属构造剥蚀中山地貌区,山体主要由第四系坡残积(Q4dl+el)层、侏罗系中统蛇店组岩层构成。

地面标高介于1355〜1540m,相对高差约185m。

隧址区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坡度介于15°

〜40°

地表植被发育,洞身段多以树林为主,进出口段以灌木林为主。

1.3.3气象

项目地处滇中高原中部,受元江水系及其支流的侵蚀,切割深度较大,断裂发育,地表起伏较大,总体地势为西北部高,东南部较低,气候特征表现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立体变化明显。

区域气候特征表现为干湿季节分明,海拔1300m以下的河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型;

海拔在1300~1800m的半山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型;

海拔在1800~2300m的山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型;

海拔2300米以上的高山区属暖温带气候型。

澜沧江边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温差变化大,雨季明显,日照充足,气候炎热,雨季雨水较多。

区域内总体具有日照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节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7.2—18.5℃,最热月平均气温21.2—22.9℃,最冷月平均气温10.6—11.7℃;

年平均降雨量为970.7—1301.7mm。

1.3.4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及《云南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云南省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隧址区地震基本烈度值为8(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

1.3.5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表水

隧址区地表水发育一般,区域上属红河水系的上游——元江支流——洒西因河。

隧道进口段紧邻一人工水渠,常年有水、水源条件较好。

地表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的补给,水流顺坡向向沟底汇集,汇水面积小,补给源短,径流量受区内降雨量和季节变化控制。

二、地下水

隧道区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水类型及基岩裂隙水类型。

第四系孔隙水多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土体中,多以潜水及上层滞水形式出现,水位受季节变化及降雨量影响明显,径流途径较短,水量甚微;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侏罗系上统妥甸组(J3t)泥岩层的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中,该类型水受地形地貌、气候、地层岩性及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水量相对较小。

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周围地表水入渗补给,以地下径流的方式汇集、排泄于沟谷低洼地段。

1.3.6工程地质条件

三、地层

根据地质调查揭露结果,拟建隧道区范围内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坡残积层(Q4d1+d1)层、侏罗系中统蛇店组(J2S)岩层。

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第四系坡残积层(Q4d1+d1)层

1.粉质粘土(单元层代号为①):

棕褐色,硬塑状,稍湿,局部强风化砂泥岩碎石含量较高。

切面较光滑,韧性一般,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

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220kPa,桩侧土摩擦阻力标准值70kPa。

2.碎石(单元层代号为②):

杂色,稍密,骨架颗粒由强-中风化砂泥岩碎石组成,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10%,粒径介于20~200mm之间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5~65%,粒径介于2~20mm之间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10%,余者为粘性土充填。

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280kPa,桩侧土摩擦阻力标准值90kPa。

侏罗系中统蛇店组(J2S)岩层

1.泥岩(单元层代号为③):

褐红、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

泥质结构,泥质胶结,薄~中厚层状构造。

(1)上部强风化层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多呈碎块状,岩质软,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350kPa。

(2)下部中风化层,局部含少量砂质、砂泥质结构,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芯呈碎石状、少量长柱状,岩质较软。

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500kPa。

2.砂岩(单元层代号为④):

青灰、灰黄色,主要是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组成,细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

(3)上部强风化层,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多呈碎块状,岩质较硬,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400kPa。

(4)下部中风化层,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完整,机械破碎后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及柱状、岩质硬。

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700kPa。

四、围岩等级

根据设计文件隧道区围岩分级按里程分段划分为Ⅴ~Ⅳ级,各隧围岩分级情况详见表1-3-1。

表1-3-1洒西英隧道围岩分级表

序号

起止里程

长度

Rc

Kv

BQ或[BQ]

围岩分级

1

ZK13+752~ZK13+840

88

8.6

0.33

198.3

Ⅴ2

K13+734~K13+820

86

2

ZK13+840~ZK14+020

180

9.6

0.38

213.8

Ⅴ1

K13+820~K14+000

3

ZK14+020~ZK14+120

100

11.5

0.52

254.5

Ⅳ3

K14+000~K14+100

4

ZK14+120~ZK14+280

160

15.6

0.61

289.3

Ⅳ2

K14+100~K14+280

5

ZK14+280~ZK14+380

11

253

K14+280~K14+380

6

ZK14+380~ZK14+460

80

9.3

212.9

K14+380~K14+460

7

ZK14+460~ZK14+620

8.4

0.31

192.7

K14+460~K14+620

8

ZK14+620~ZK14+780

K14+620~K14+780

9

ZK14+780~ZK14+900

120

ZK14+780~ZK14+910

130

K12+650~K12+745

95

五、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

1.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隧址区无不良地质,亦无特殊性岩土。

六、构造

2.隧道区山体由强风化砂泥岩或砂岩构成,属软岩。

据地质钻探揭露表明,隧道址区有一条断层F1与隧道K14+560近垂直相交。

断层F1为一正断层,东北-西南走向,为一不明断层,在隧道区可能形成宽约70m破碎带。

2.编制依据

2.1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2行政法规

1.《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93号令)。

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

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2011]第591号令)。

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2009]第549号令)。

5.《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件》(国务院令第466号)。

2.3部门规章

1.《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交通部交公路[1999]第90号)。

2.《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交通部令2004年第3号)。

3.《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规定》(交通部令2005年第4号)。

4.《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6年第6号)

5.《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2007年交通部1号令)。

6.《关于印发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交通运输部交公路发[2010]第65号)。

7.《关于进一步深化开展公路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的通知》(交通运输部厅质监字[2010]195号)。

8.《关于进一步加强在建公路特大桥和特长隧道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交通运输部厅质监字[2012]117号)。

9.《关于进一步加强隧道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交通运输部厅质监字[2013]549号)。

10.《关于印发<

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督查办法>

的通知》(交通运输部交安监发[2014]122号)。

11.《隧道施工安全生产九条规定》(安全总管二[2014]04号)。

12.《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05]124号)。

13.《云南省公路建设项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安全管理办法》(云交基字[2010]200号)。

14.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推行第三方试验检测的通知》(云交基建[2010]91号)。

15.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规范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的通知》(云交基建[2011]104号)。

16.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加强我省在建高速公路项目桥隧结构工程混凝土质量过程监控检测要求的通知》(云交质监[2013]232号)。

17.《云南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实施要点》。

18.《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第一分册工地建设)。

19.《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第五分册隧道工程)。

2.4标准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部分)JTGF80/-1-2004。

3.《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2.5规范

1.《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

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F60-2009。

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4.《公路隧道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T72-2011。

5.《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H12-2015。

6.《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F90-2015。

7.《公路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TG46-2005。

8.《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2014。

9.《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50720-2011。

10.《岩土锚杆与喷射砼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

1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2.6规程

1.《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砼试验规程》JTGE30-2005。

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

3.《公路工程物探规程》GTG/TC22-2009。

4.《喷射砼应用技术规程》JTJ/372-2016。

5.《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4。

6.《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技术规程》JGJ160-2008。

7.《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2.7图纸

玉溪市大戛高速《两阶段初步设计》;

洒西因隧道《施工图设计》。

2.8施工组织设计

云南建投集团大戛高速公路工程《二工段施工组织设计》。

2.9其他

3.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平县大开门到戛洒高速公司二工段洒西因隧道工程施工。

4.监控量测的目的及作用

4.1监控量测的目的

隧道监控量测是隧道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列入施工管理文件的目的,确保施工及结构安全、指导施工顺序、便利施工管理的重要手段。

1.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2.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准确性或调整支护参数、施工方法提供依据。

3.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

4.监控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积累量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4.2监控量测的作用

1.通过监控量测可以了解围岩、支护变形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和修正支护参数,保证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

2.提供判断围岩和支护系统基本稳定的依据,确定二次衬砌的施作时间。

3.依据量测资料采取相应措施,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

4.为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积累资料,为今后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类比依据、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5.监控量测流程

监控量测作业应根据图5-1-1所示的流程进行。

6.监控量测项目及布置原则

6.1监测量测项目

6.1.1必测项目:

详见表6-1-1。

表6—1—1监测量测必测项目表

项目名称

方法及工具

布置

测试精度

量测间隔时间

1~15d

16~1m

1~3m

>

3m

洞内、外观察

现场观测、地质罗盘等

开挖及初期支护后进行

周边位移

各种类型收敛计

每5~50m一个断面,每断面2~3对测点

0.1mm

1~2次/d

1次/2d

1~2次/周

1~3次/月

拱顶下沉

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钢尺等

每5~50m一个断面

地表下沉

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铟钢尺等

洞口段、浅埋段(h0≤2b)

0.5mm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

2b时,1~2次/d;

5b时,1次2~3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

5b时,1次/3~7d;

6.1.2选测项目:

详见表6-1-2

表6—1—2监测量测选测项目表

钢架内力及外力

支柱压力计或其他测力计

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每断面钢支撑内力3~7个测点,或外力1对测力计

0.1MPa

围岩体内位移(洞内设点)

洞内钻孔中安设单点、多点式杆式或钢丝式位移计

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每断面3~7个钻孔

围岩体内位移(地表设点)

地面钻孔中安设各类位移计

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每断面3~5个钻孔

 

同地表下沉要求

围岩压力

各种类型岩土压力盒

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每断面3~7个测点

0.01MPa

两层支护间压力

压力盒

锚杆轴力

钢筋计、锚杆测力计

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每断面3~7锚杆(索),每根锚杆2~4测点

支护、衬砌内应力

各类混凝土内应力及表面应力解除法

围岩弹性波速度

各种声波仪及配套探头

在有代表性地段设置

爆破震动

测振及配套传感器

监控建(构)筑物

随爆破进行

10

渗水压力、水流量

渗压计、流量计

6.2量测项目的测线布置

量测断面布置示意图见图6-2-1

6.3测点布置

1.量测点的安设应能保证初读数在开挖后12h内和下一循环开挖前完成。

并测取初读数。

2.测点就安设在距开挖工作面1m范围内,且不大于一循环进尺,并应精心保护,不受下一循环爆破的破坏。

3.各项位移量测的测点,一般可布置在同一断面内。

测点统一在一起,测试结果能相互印证,协同分析应用。

4.围岩压力量测,除应与锚杆轴力量测孔相对应布置外,还要在有代表性的部位设测点,以便了解支护体系在整个断面上的受力状态与支护作用。

5.锚杆轴力量测在局部加强锚杆地段,要在加强区域内有代表性位置设量测锚杆。

7.监控量测作业

7.1洞内、外观察

七、洞内观测内容

(一)对开挖后没有支护的围岩

1.岩质种类和分布状态,近界面位置的状态。

2.岩性特征:

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

3.地层时代归属及产状。

4.节理性质、组数、间距、规模、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和方向性,断面状态特征,充填物的类型和产状等。

5.断层的性质,产状、破碎带宽度、特征。

6.溶洞的情况。

7.地下水类型、涌水量大小、涌水压力、水的化学成分,湿度等。

8.开挖工作面的稳定状态,顶板有无剥落现象。

(二)开挖后已支护地段

1.初期支护完成后对喷层表面的观测及裂隙状况的描述和记录。

2.有无锚杆被拉脱或垫陷入围岩内部的现象。

3.喷射混凝土是否产生裂隙或剥离,要特别注意喷混凝土是否发生剪切破坏。

4.钢拱架有无被压曲现象

5.是否有底鼓现象。

八、洞外观测目的

(一)预测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条件。

(二)为判断围岩、隧道的稳定性提供地质依据。

(三)根据喷层表面状态及锚杆的工作状态,分析支护结构的可靠程度。

九、量测方法

根据不良地质、突水、洞口浅埋等及有特殊要求的停车、通道交叉地段或业主及监理认为有必要监控的地段,设置监控量测断面,利用地质素描、照相或摄像技术将观测到的有关情况和现象进行详细记录,观测中,如发出异常现象,要详细记录发现时间、距开挖工作面的距离以及附近的各项量测数据。

一十、测试仪器

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数码相机或摄像机。

一十一、量测频率

目测应在隧道开挖工作面爆破后及初支护后立即进行,每个监测断面应绘制隧道开挖工作面及两侧素描剖面图。

7.2周边位移监测

一十二、量测内容:

隧道周边收敛量测,是量测隧道内壁两点连线方向的相对位移。

一十三、量测目的

(三)周边位移是隧道围岩应力状态变化的最直观反映,量测周边位移可为判断隧道空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信息。

(四)根据变位速度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

(五)判断初期支护设计与施工方法选取的合理性,用以指导设计和施工。

一十四、量测方法

根据不良地质、突水、洞口浅埋等及有特殊要求的停车,通道交叉地段或业主及监理认为有必要监控的地段,设置监控量测断面,每个断面分别在侧墙和拱顶设置测点,利用收敛计,采用一根在重锤作用下被拉紧的普通钢尺作为传递位移的媒介,通过百分表层读隧道周边某两点的相对位置变化。

测点在距开挖面2m的范围内安设,并应保证爆破后24h内或下一次爆破前读初次读数。

一十五、测试仪器:

SWJ型隧道周边收敛计。

一十六、测点布置

通过在开挖后坑道内壁面设置锚固点,采用收敛计测定坑道围岩壁面发生的收敛位移,围岩收敛量测的布置见图6—2—1。

一十七、量测频率

宜根据位移速度和距工作面距离选取,见表7—2—1、2。

表7—2—1隧道周边位移及拱顶下沉量测频率(按位移速度)

位移速度

〉5mm/d

1~5mm/d

0.5~1mm/d

0.2~0.5mm/d

<

0.2mm/d

量测频率

2~3次/d

1次/d

1次/2~3d

1次/3d

1次/3~7d

表7—2—1隧道周边位移及拱顶下沉量测频率(按距开挖距离)

距工作面距离

0~1B

1~2B

2~5B

〉5B

2/d

注:

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7.3拱顶下沉量测

一十八、量测内容

拱顶下沉量测,是地隧道拱顶的实际位移值进行量测,是相对于不动点的位移。

一十九、量测目的

(一)通过拱顶位移量测,了解断面的变化状态,判断隧道拱顶的稳定性。

(二)根据变位速度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

(三)判断初期支护设计与施工方法的合理性,用以指导设计和施工。

二十、埋设及量测方法

二十一、测试仪器:

高精度全站仪、水平仪、水准尺、钢尺等仪器。

二十二、测点布置

拱顶下沉测点布置见图6—2—1。

二十三、量测频率

量测频率见表7—2—1、2。

7.4地表下沉量测

二十四、量测内容

量测浅埋隧道及洞口开近成型后,地表岩土下沉量。

二十五、量测目的

(一)通过地表下沉监测,了解地面的变化状态,判断隧道拱顶的稳定性。

(二)根据下沉速度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

(三)为设计参数优化提供可靠的数据,保证施工安全。

二十六、量测方法:

用高精度全站仪进行观测。

二十七、量测仪器:

高精度全站仪、水平仪、水准尺等仪器。

二十八、测点布置

地表下沉量测的测点应与水平净空相对变化和拱项下沉量测的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内,沿隧道中线、地表下沉量测的间距可按表7—4—1采用。

表7—4—1地表下沉量测断面的间距

埋置深度H

量测断面距开挖工作面距离(m)

备注

H>2B

20~50

H>26

B<H<2B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