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变革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5226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室里的变革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室里的变革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室里的变革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室里的变革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室里的变革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室里的变革Word下载.docx

《教室里的变革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室里的变革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室里的变革Word下载.docx

”全班学生高喊:

“三角形、正方形。

”这种颇为新鲜的教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学生桌上堆满了牙膏盒、玩具盒、饼干桶、茶叶盒、魔方……这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老师让孩子们猜一猜、摸一摸、选一选、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感受有趣的图形,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让我们再感受一下广西玉林容县容城镇第三小学的艺术课。

“教室”设在校园大榕树下,几十个孩子围成一圈,席地而坐。

开始上课了,孩子们踏着音乐节奏跳“拍手舞”,那么轻松自在,那么纯熟自然。

在和风细雨般的轻音乐声中,老师对孩子们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图画里的声音》。

”图画里也有声音?

孩子们瞪大了眼睛。

老师首先让大家观察徐悲鸿的一幅画《风雨鸡鸣》,问孩子们:

“这幅画中有什么景物?

”“想像它会发出什么声

音?

”“谁能模仿这种声音?

”孩子们一看到他们熟悉的大公鸡,迫不及待地“喔喔喔———”叫起来,课堂上“百鸡争鸣”起来。

之后,老师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组织他们进行“拔河”和“踢球”游戏,巧妙地创设了运动场景的声音,让学生在具体的运动中体验“加油”的声音。

在学生获得了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想像课本中的图画《拔河》、《踢球》里可能发出的声音。

最后,老师让学生做各种口型和表情,创设一幅幅“活”的生活画面,再让其他同学观察、联想、想像“画”外之音,课堂又一次“动”起来。

这一改革举措对长期困扰课堂教学的弊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记者在课后采访了一些教师,他们说,新课程的理念带给教师的变化是巨大的。

这是一种新的实践与探索,教师尽快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

过去上课以听为主,现在不同了,学生要动、要想、要做、要摸、要数……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真正解决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问题,这种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使学生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他们在每项活动中都表现得十分出色,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

把讲堂变为学堂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老师十分投入地与学生同学习、同探究。

老师诱导学生说:

“教教老师q字怎么记?

”学生兴致勃勃地说,“气筒打气qqq”,“像个9字qqq”,“P字反写qqq”。

老师称赞学生:

“真是些聪明的孩子。

”老师接着说:

“跟着老师来写。

”然后老师示范,学生书空、描红、书写……整节课老师帮帮学生,学生帮帮老师,教学过程成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一节课在学生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划上了句号。

数学课上,老师让学生学习8的分解与组成,学生们5人一组围桌而坐,时而各自专心致志地摆弄着手中的学具,时而相互交流着各自的研究成果,相互补充着对方的遗漏,纠正着对方的差错,老师不用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轻松地徜徉在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讨论,给他们个别指点,学生们很快演示出许多种不同的方法。

整节课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课堂其乐融融,充满生命的活力。

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师生互教互学的感人场面,学生在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考、自由交流、主动探究、大胆质疑。

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讲台,更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们认识到,不是书上所有的内容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也不是只要教师讲过的内容才算学过。

他们尝试着放手,凡是学生能说的,凡是学生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教师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不再包办代替。

通过合作学习不能完成的,教师及时给予点拨,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比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几何事实,在过去的旧教材中是直接给出来的,绝大部分学生觉得抽象,不好理解。

而新教材则用了三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论。

河北省鹿泉市石井乡中学教师王利敏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先观察每一幅图画的是什么,然后想一想它说明了什么,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看懂了图意后,很快理解了这句话。

但还有一部分学生用疑惑不解的眼神望着老师。

接着,王老师让学生自己想生活中哪些例子能说明这句话,学生活跃起来,有的说:

“流星划过长空说明点动成线。

”有的说:

“自行车辐条的例子说明线动成面。

“一个圆围绕着它的一条直径旋转一周就形成一个球,说明面动成体。

”在他们的启发下,那部分同学也开了窍。

像这样结论性、概念性的东西,教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却记住了,教师们高兴地说:

“这是因为他们参与了知识建构的过程。

打开初中数学课本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图形”可以发现,这一节中,除了两幅图没有一个概念,几乎全是问题。

人们不禁要问:

“这点内容也值得上一节课?

”确实,与传统的演绎型教学相比,这里没有定义、定理,更没有推理、证明。

可是,就是书上的这点内容,竟然到下课还有一点内容没有讲完,原因是什么?

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对书上设置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全班在对圆柱、圆锥的异同点进行交流时,有一个学生竟把“它们求体积的公式不同”说出来了,书上要求学生比较它们形状上的异同点,但在教师提出“谁还能说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从大脑中提取出来。

这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学生便可得出正确结论。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师“满堂灌”下的机械重复、简单记忆,而是亲自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积极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到了知识。

学生在与教师合作性的互动教学活动中,形成了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课改实验的无限希望。

在玩中学

在做中学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

在实验区听课,发现课堂最明显的变化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有了“做”的机会,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青岛61中地理教师在讲授“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一节时,一改过去“教师展示等高线地形图,讲解图上五种地形的特点”的做法,让学生体验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

师生一起利用沙子堆出山体的模型,提出了“如何将立体山绘在平面图上”的问题,让学生用刚学过的数学“绘俯视图”的方法,绘出不同形状的山体等高线图,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经过探究、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出“等高线地形图”五种地形的特点。

大庆市直机关三小孔祥玲老师上语文《四季》课时,让学生用身体动作表演四季,背诵描写四季的诗,画出自己喜欢的季节,唱四季歌,跳赞美四季的舞蹈,然后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图提示,让学生练习填写。

大庆路小学潘琼老师则用《秋叶飘飘》儿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对四个季节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展示不同季节的景色,让学生猜四季,找四季,画四季,说四季。

有的画了风筝,说:

“我喜欢春天,春天能到野外放风筝。

”有的画了螃蟹,说:

“秋天到了,我能吃到香喷喷的螃蟹了。

”还有的说“春天可以去春游。

”“夏天爸爸戴墨镜。

”“秋天老师穿上了风衣。

”“冬天青蛙睡着了。

”直到下课了,学生们还在不停地画、不停地说、不停地笑……

品德与生活课有了新的上法,贵州贵定县二小彭丽老师上《玩叶子》时,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活动材料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活动内容联系农村孩子的实际,活动过程始终围绕“玩”这一主题展开,并细化为“找叶子、认叶子、议叶子、制叶画”几个环节。

学生通过采集叶子、观察叶子,了解叶子的构造,体会大自然的奇妙和生物界的相互关系,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

通过制作叶画,培养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叶子做叶画,有自己干的,有和他人合作的,忙在其中,乐在其中。

教学变成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湖北武昌二师附小王桢老师的语文课《找春天》,让学生扮演成小燕子,到校园中去找春天,到大自然中去找,在观察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有的做成植物标本,有的拍了照片,有的画了画,还有的积累了优美的语句。

这些充满机智的教学方法,令孩子们兴趣盎然。

体育课也令人耳目一新。

孩子们用旧报纸做障碍物,在地上铺成各种图形来学“跳”、练“跳”,有单双脚跳,有原地跳,有转身跳,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玩起来,跳起来,跳出了花样,跳足了运动量,跳来了欢歌和笑语。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

但是,以往我们所看到的课堂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恨不能使出浑身的解数,学生拘谨、呆板地坐在那里听,一切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和程序进行。

而实验区的这些课,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创设情境让学生与知识牵手

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在实验区,在许许多多的中小学课堂里,看到孩子们学得那么轻松、快乐、自信,听了老师们的所思、所感、所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学习方式的魅力所在。

为了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教师们积极开动脑筋,表现出了无穷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例如,在学习《整理房间》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设计了一个非常乱的房间,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产生整理房间的愿望,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说一说自己打算怎么整理,最后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整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初步形成了分类的概念。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山东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张爱芳老师在教一年级(十几减九)这节课时,给学生营造的是卖气球、风车、猜谜、套圈的场景,使学生沉浸在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争相发现和提出问题。

还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百分数的应用练习时,在电视屏幕上播放了如下图文并茂的问题情境: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

提问:

1.诗中哪一个字

出现得最多?

2.春字共有几个?

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百分之几?

4.找一首诗(或绕口令、顺口溜),某一个字出现的字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0%。

然后,学生进入教师设计好的学习情境中去找,有的从文字材料中去找,有的从音像资料中去找,有的从网络中去找,有的从电脑光盘中去找。

小组内有的搞查找,有的搞计算,有的搞整理,分工合作,结果找出了许多符合要求的诗歌、顺口溜、绕口令等,真可谓五花八门,丰富极了。

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向探求知识的道路,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探究、去发现。

从课堂情况看,一扫过去那种启而不发的沉闷气氛,一上课学生就处于兴奋状态,贵州贵定县第二小学教师彭丽在上《生活标志》一课时,以画激趣,导入新课。

课前先把一些标志贴在教室四周,如出口标志、安全梯、消防、公共电话、问讯处、垃圾桶、节水标志、易碎标志及一些商业标志,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含义,让学生领悟标志存在的意义。

简单的讨论之后,教师让学生画一画、做一做,趣中求新。

除了教室贴的标志外,让学生画自己知道的生活标志、商品标志,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标志,感受生活标志就在我们身边,设计标志并不神秘。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猜谜语、讲故事、比赛、游戏等,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

江苏无锡市惠山区石塘湾秦巷小学钱云松老师在教《蒲公英》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花托,就让学生画蒲公英的花,然后看图理解花托,这比语言描述要清楚,而且又形象。

在教古诗《小池》时,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根据诗提供的景物作画,重现作者所见景物。

在教口语交际《学校绿化》时,老师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边走边看边说,让学生当导游,有声有色地介绍学校花木位置、特点,学生兴趣盎然,观察、思索、交流,一节课显得那么短暂。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

这是安徽芜湖市27中方宁老师的一节物理课《密度与浮力》。

上课了,老师把一杯水放在桌子上,然后一脸神秘地说:

“你知道巨大的潜艇能够上浮吗?

你见过气球载人腾空而起吗?

那么,你能不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看谁的橡皮泥里放的钢珠多?

老师提出的问题引起学生极大的关注,学生把橡皮泥做成锅型、船型。

一会儿,各组报出数目:

“48、42、38……”教师问:

“橡皮泥为什么可以浮在水上?

”学生回答:

“水有浮力。

”随后,老师让学生研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平时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个说与重量有关,那个说与体积有关、与形状有关、与密度有关……这是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得出的结论,对不对呢?

老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对或错的评价,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学生分小组开始探究,他们把鸡蛋放入水中,鸡蛋沉下去,他们不停地往水中放盐,鸡蛋浮起来了,学生又把铁块放入量筒,用弹簧测力器去测量……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处在主动、积极、兴奋的状态。

他们根据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提出种种猜想,最后得出结论: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最后,这节课在兴奋中结束了。

学生通过这节课的“自我体验”获得了参与科学活动的美感,也许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究式教学。

以往的探究,强调的是方法、技能的掌握,是实验的操作步骤,是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验证,而这节课是注重探究过程,让学生发现知识的本质特征,而不是去验证实验。

重庆北碚区天生桥小学刘建川、胡雕老师在给学生上《风的观测》时,让学生自制简单的风向标、纸风车,然后打开电扇演示自制的风向标、纸风车,边观察边写出研究报告。

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感知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甘苦,其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反观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会发现长期以来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这是一种明显的被动学习的特征,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改变这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这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教师讲的少了学生学的多了

以往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了,学生不用动脑筋就能听明白,这样的课被认为是好课,这实际上是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一种惰性,他们不需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

新课程培训使教师明白了,不是要教师给学生讲明白,而是要引导学生想明白。

在宁夏灵武实验区,一位负责培训的教师上了《心声》一课,讲解分析占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二。

而实验区一位教师的上法,令人耳目一新。

教师首先让学生把座位重新调整,4人一组,自愿组合。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小组里展开讨论,再在全班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激烈的争辩中,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思路、写作方法和特点。

同样的一课,两种截然不同的上法,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后一种做法一改过去教师领着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设计一项任务或问题,让学生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这堂课,让教师们悟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道理,也让教师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

这节课,在实验区教师中引起一场大讨论。

“7分钟”胜过“30分钟”,教师少讲学生反而多学。

更为可贵的是,教师开始从学生的行为中反思自己的教学。

教师头脑中有了学生意识,不是光考虑教师怎么教,而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

广西玉林市语文特级教师党雪妮上语文课《田忌赛马》时,先通过游戏让学生获得对输赢的情感体验,然后各自分别写出表达输赢内心感受的词语。

这一活动为学生学习新课创设了“比赛”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了直接的情感体验,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为新课的语言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围绕“你喜欢这个故事吗?

”“你喜欢课文里的哪一个人物?

”“你最欣赏哪一句话?

”等几个主题进行交流,在读读、想想、说说的过程中把握内容、感悟语言、评析人物、升华情感。

然后,教师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一是模仿电视现场直播的形式,让学生当讲解员,“直播”第二次赛马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使“直播”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探究、研究问题的过程。

二是让学生当齐威王的谋士,给他献上一招儿,使齐威王第二次赛马照样赢,锻炼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深刻性。

最后,教师又组织了创新活动:

第三次赛马。

让学生分成两个队,一队代表田忌和孙膑,另一队代表齐威王和他的谋士,双方吸取前两次比赛的经验和教训,好好研究怎么取胜,然后进行第三次赛马。

这一活动是围绕文章中心“讲策略”来设计的,让学生通过亲自赛马,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思维品质、情感体验得以可持续发展。

这一次的教学完全抛弃了分析课文的程式,不再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不难看出,他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动地回答问题、读书、记笔记,而是主动地参与,积极地讨论,大胆地质疑。

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学习要强调学生自读自悟,不能用教师喋喋不休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新的教法,恰似一股清新的风吹进教室。

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

一次,在实验区听课,一位青年教师讲完课后问学生:

“听懂了吗?

”“听懂了。

”学生们齐声回答。

“还有谁不懂请举手。

”全班静悄悄的,一位学生的手稍稍伸了一下很快就缩了回去,细心的老师还是发现了,温和地说:

“你哪里不懂,没关系,讲出来。

”孩子怯生生地站了起来,低声叙述着。

老师一边鼓励学生大声点,一边走过去俯下身听,终于听清楚了,然后耐心地给这位学生又讲了一遍。

这样的事例,在实验区的学校可以说俯拾皆是,正如湖北武汉市武昌区教委副主任黄莹丽所感慨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最为明显的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探究,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讲授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明显增多。

记者在实验区采访,最大的感受是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与学生说话时腰弯下来了,一些中小学课堂开始出现喜人的变化,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正在悄悄地被“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

在这种氛围下,许多教师反映他们“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

有的教师甚至说自己在课堂上就像“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

比如,一堂生物课,学生们在讨论中提出了无花果和菠萝是果实还是种子?

完全出乎老师的预料,老师当时也答不上来。

但是,老师和学生一致约定,都去查找更多的线索,下次上课时看谁能够获得更可靠的答案。

通过师生真实而自然的交往而带来的教学情景,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的发展和个性的飞扬,而它透视的是一种教育观念的变革。

新课程的培训,教师们被震惊了,他们内隐在心中的某种东西被唤发出来,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居高临下,动辄训斥、挖苦、讽刺学生,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既不敢参与课堂教学,也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嘴里谁都会说的理念,在内心却未必得到认可,这些问题折射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直接挑战了师道尊严。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以前,教师回答不出学生提的问题,觉得很没面子。

如今,他们不再把自己当作无所不知的传授者,碰到不会的问题,教师坦诚地说:

“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研究。

”如果教师说错了,就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了架子,反而变得很轻松。

师生关系的转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提问题,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丧失的是什么?

是某种师道尊严的权威。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走到学生中间,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教师就像学生的朋友,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师生之间有了这种和谐的关系,那种生机勃勃的学习气氛就会悄然形成。

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和教师的接触都非常密切,可以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

正如实验区教师所体会的:

“过去,讲台设在教室的中心,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讲台和教师便成了课堂的中心,久而久之,它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新课程中,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不再&

lsquo;

居高临下&

rsquo;

,师生间的距离感没有了,学生在课堂的地位自然会发生变化,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

他们主动参与,大胆提问,积极性、主动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这一切,把&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变为现

实。

“想学什么?

想怎么学?

”“有不同的意见吗?

”“想说的站起来说吧。

”“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