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4849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们这里要问的问题主要不是你头脑中的知识直接是怎么来的,来自何处,而是问书本上的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说知识最终是从哪里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最终来源的意义上说,知识来源于实践。

书本肯定是在人学会实践之后才有的。

有人可能会说,知识最终来源于人头脑的思考活动,这也有道理。

这一类已经包含在实践中了。

因为实践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已经把主体的思考活动包括于其中了。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呢?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因为实践需要人去认识世界。

譬如,人缺水,需要打口井,打井的实践会得出认识哪里的地下有水,哪里地下没水。

有了这种需要,人才去认识,通过认识产生出知识。

恩格斯说:

“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恩选集》第4卷,第732页)西方近代大多数科学和技术发明都是在工厂中发现的,而不在大学中。

由于农业生产实践较简单,没能提出认识自然的更深入的需要,因而导致中国科学在近代的落后。

进入近代市场经济社会后,社会实践要求人们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统一尺度进行生产,这大大促进了科学发展。

(2)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真切地接触认识对象,从而能产生感性认识;

同时在改造对象中,对象的本质才能展现和暴露出来,特别是在科学实验这种实践中是这样,这样以来,人就可以形成理性认识,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一句话,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能产生感性认识又能获得理性认识。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书本上的知识是别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因而对学习书本知识的人来说总不是真切的,不是很受用的。

只有你经过亲身实践后得来的知识才是真切的,受用的,是“真知”。

孙悟空为什么不背上唐僧翻个跟头直接到西天取经呢?

而要经过千难万险呢?

因为真理要自己亲身来体验才是“真知”。

所以,古人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然没有必要事事都去实践,这没必要,也浪费时间。

对个人来讲主要还是要通过书本、报纸、课堂、交流来获取知识。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叫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流”不是“源”,直接经验才是“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对于个人来说“好奇心”、“求知欲”、“理论兴趣”对于认识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难设想对事物没有“好奇心”的人会有重大科学发现。

但就整个社会的知识来说,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呢?

(1)实践为人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新的问题,新的指向物。

要求人去解决,在解决这些课题、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得到了发展。

譬如,古代埃及的几何学比较发达,是因为尼罗河水定期泛滥,冲毁土地后又要丈量土地、规划田亩,丈量土地的实践需要便促进了几何学发展。

几何学的英文原意就是土地丈量术。

在埃及的古墓中保存有用小绳丈量土地的图画。

中国现在搞市场经济,如何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中国社会实践向经济学家提出的问题,经济学家解决此课题就能推动经济知识的发展。

当然,认识有相对独立性,不少课题是从理论的内部产生出来的,但人们在研究它时也要考虑它的实践意义。

(2)实践创造出推动认识发展的新工具和新手段。

实践创造的射电望远镜可以使人看到更远的天体,实践创造的高能加速器可以使科学家看到物质内部的基本粒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家可以观察到更小的物体。

正是实践所提供的物质手段和技术条件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发达国家科学发达的原因之一是有先进的物质实验手段。

一些留学人员不回国的原因是国内的物质实验条件差。

冯友兰说五四出国留学的人回到国内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用武之地就是实验室,而那时中国极少,这就难以推动中国科学发展,也不能使人尽其才。

实践对认识的动力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人是越干越能干,越干越聪明。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是真理要有一个客观可靠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实践,没有实践检验,人很难最终判定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判断真理的标准问题不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人的预期目的达到了,主观认识若与客观事实向符合,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

这是实践在认识中基础地位的又一重要内容。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对于有的人来说,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满足理论兴趣,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但就整个认识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改造世界,即为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王夫之

以上四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点启示:

A、为了促进知识、科学发展必须关注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新课题,积极地解决这些新问题,新课题。

如果离开了实践中的问题,那认识就缺乏现实动力。

B、知识、科学要发展就必须关注人的需要,围绕人的需要的满足来研究问题。

因为实践作为认识的动力和目的,都同满足人的需要相关。

在此价值和知识是统一的,善和真在实践中是统一的。

关心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就会逻辑地出现认识活动。

价值和知识的关联中介是市场经济(社会关系)。

因此,必须注重中介,即市场经济。

C、知识和科学要发展必须把实验和逻辑结合起来。

实验就是实践,逻辑就是认识形式。

实践使认识形式获得了唯物主义解释,因而可以大胆主张认识形式的能动作用。

实验提供认识内容、材料,逻辑组织,整理材料,二者的结合就是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缺少的就是实验和逻辑,因而必须重视二者及其结合。

D、不能因强调实践的作用而忽视“好奇心”、“理论兴趣”的作用,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理论兴趣”。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1、认识的主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的客体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面对同一种认识,不同的哲学家会形成很不相同的看法,甚至相反的看法。

譬如,不同的哲学家面对“世界万物的共性和本质是物质”这一认识,有的哲学家说这种认识是靠不住的,因为有限的人根本没有能力认识无限的世界,相反,有的哲学家则认为这种认识是靠得住的,有限的人是有能力认识无限的世界的。

这样就产生了不可知论和可知论的对立;

有的哲学家说这种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相反,有的哲学家则说这种认识只能来源于人的头脑。

这样就产生了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有的哲学家说人只能消极被动地反映外部世界,相反,有的人则说反映是能动的,其中有人的创造作用存在。

这样就产生了消极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认识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认识客体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

因此,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看法。

A、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面对同一种认识,唯物主义认为它是人脑对认识对象的反映,而唯心主义则认为它是在人没有感觉之前人头脑中就有的。

这就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什么是反映论和先验论

人的认识和别的事物一样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认识形式,也叫认识框架、认识图式、认识结构。

另一部分是认识内容,就是认识形式、框架中所包含的东西。

人的认识的实际过程是人头脑中的认识形式把外部材料进行加工包含于自己之中,形成认识。

就是说认识是认识形式和认识内容的结合。

在研究认识的过程中,唯物主义者比较关注认识的内容,由此容易走向反映论,而唯心主义则比较关注认识的形式,由此容易走向先验论。

(1)什么是先验论?

所谓先验论,是指把人的认识形式、认识能力看作是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是人先天就有的或头脑中固有的东西的认识理论。

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都属于先验论。

康德认为,人的感性认识形式和知性认识形式(因果范畴、必然性范畴等)都是人先天固有的整理感性材料的能力。

的确,认识形式对于现在的个体人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先于个人经验的特征,这一点唯心主义看到了,但对于人类来说,认识形式不是先验的,它是人类在亿万斯年的长期反复实践中内化、积淀而成的。

就是说对于人类来说认识形式不是先验的,是建立在物质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

先验论的错误在于把认识形式不分个体和人类全部先验化了。

先验论的功绩在于发现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方面,即认为人的认识形式对感性材料具有加工整理使之形成知识的作用。

这一点被马克思主义所强调和继承。

“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

第一个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

”-----毛泽东

(2)什么是反映论?

所谓反映论,是指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人的头脑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理论。

一般唯物主义者认为,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头脑中形成的反应。

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还认为认识形式也是建立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基础上的。

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也就是说,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但反映论可以分为两种,即消极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

消极反映论只强调反映的模写性,能动的反映论除强调反映的模写性之外,还强调反映的创造性。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

为什么在对认识性质的看法上会形成先验论和反映论两种相反的观点和理论,其原因主要在本体论上。

在本体论上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先于物质(主要指逻辑的先后),先于人的感觉经验。

认识是一种意识,因而认识先于外部认识对象,认识形式先于认识内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先于意识,那自然物质也先于认识了。

由此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即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和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是指“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论路线。

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是指“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论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就是认为先有物质世界的存在,然后有人对物质世界的感觉,再后有人对感觉进行抽象概括而来的思想。

被反映者先于反映者而存在。

物先于感觉和思想,那感觉和思想就只能来源于物了,这样就必然得出认识是反映的看法。

当然,在唯心主义者来看,物先于感觉的看法本身是要论证的。

贝克莱就认为感觉先于物,他说存在就是被感知。

唯物主义是用常识和实践来证明物先于感觉的。

如在常识中生活中贝克莱总不能去吃面包的感觉吧,他得吃面包本身。

所以唯物主义同生活常识和实践有着密切联系。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就是说先有人的思想,然后有感觉,再然后有物质世界。

这里的“思想”主要指认识形式。

上面我们说过,就个人而言“认识形式”(思想)具有一定的先在性,但就人类来说认识形式(思想)则不是先在的。

唯心主义由此必然得出先验论的结论。

不过对于先验论不能全盘否定,它强调认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被马克思所赞扬和继承。

总之,认识论和本体论是密切相关的,即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内在相关的。

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因为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认识论也会有什么样的本体论。

因为本体论是认识的结论。

这就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性。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面对一种认识,特别是关于整个世界的认识,哲学家们常常会问这种认识可靠不可靠,真实不真实?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人的表象和概念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是认识论中长期争论的问题,在此问题上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什么是可知论

所谓可知论,就是主张世界,特别是整个世界及其本质是可以认识的,肯定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的表象和概念能正确地反映世界的认识理论。

(2)什么是不可知论

所谓不可知论,就是主张世界的本质,特别是整个世界的本质不可能认识的理论。

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

休谟并不是认为所有东西都不能认识,而是认为超出人的感觉范围之外的东西不可认识,感觉范围内的事物还是可知的。

难道人不知道杯子里的东西是不是水?

碗里的东西是不是饭?

连这都不可知了人还能活。

所以不可知论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可知。

休谟认为感觉之外的东西不可知,如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因为上帝看不见,摸不着。

精神和物质也不可知,和上帝是一样的。

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体,只能认识有限的东西,不能认识无限的宇宙大全。

不可知论是一种认识理论,但这种认识论有非认识的目的和意图。

它的非认识的目的和意图就是想为信仰、价值等人文精神留出地盘,空地。

它认为知性、认识不能无限扩张,占领信仰、价值地盘。

它想给科学、知识划定一个范围使它不得越界。

2、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工具

辩证法可以从理论上驳斥不可知论,因为它主张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同时它把整个世界和认识看作是过程,认为人能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认识整个世界及其本质。

黑格尔的辩证法作用之一就是要回应康德的不可知论。

黑格尔把从知性到理性,从对有限性、多样性的认识到对无限性、统一性的认识变成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片面到全面,从贫乏到丰富的漫长曲折的矛盾发展过程,在此漫长过程中,人可以达到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这意味着每一个具体历史时期的人的认识都有局限性。

)除了辩证法之外,恩格斯认为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工具是实践。

因为:

1.认识和对象、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

2.实践能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可以创造出各种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扩大人的认识领域,加深人的认识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可知性,并不否认认识的矛盾性和相对性,也决不是说人们有朝一日能够穷尽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因为整个世界在时空上是无限的。

可知性原理只是说,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

总之,只有坚持辩证法和实践才能坚持可知论,放弃了辩证法和实践就放弃了可知论。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看到辩证法和实践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地位。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共同之处,这就是他们都坚持反映论,区别在于前者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后者的反,映论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两种反映论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以下两点: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认识的基础。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两个根本缺陷:

一是脱离实践,二是不懂辩证法。

他们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把主客体的关系没有看作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式的反映。

镜子对于对象既不会选择也不会创造,因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反映。

与此不同,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这样对认识主客体及其关系都有了新的看法。

认识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既是认识的对象又是改造的对象,认识主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其次才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这样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反映就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了。

因为当人抱着改造对象的态度在改造对象的过程中认识对象时就必然出现这些情况:

A.认识具有了选择性。

因为任何的认识活动都具有选择性,人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认识对象。

改造对象就是满足人的需要,因而人只注意认识和能满足需要相关的对象,这就出现选择。

B.认识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C.认识具有创造性。

因为实践要求知道事物的未来和理想状态,这就需要主体创造。

选择性、揭示本质、创造性都是认识中能动性的表现。

另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必然要把价值和认识结合起来,把美和真结合起来。

因为“改造”对象就包含着要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理想在内。

这就是“革命的反映论”中“革命”的含义。

所以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是价值和认识相结合,美和真相结合的认识论。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在辩证法看来,认识的运动过程就是不断地解决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谬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等矛盾的过程。

由于矛盾观念引入认识过程,所以感性认识可以飞跃到理性认识,这样人就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了。

由于过程思想的引入,认识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无限发展的过程,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只能展示于这个无限的过程中。

这样就回应了不可知论所提出的问题。

总之,由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过程,所以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这样反映就成为摹写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反映,成为价值和认识相结合的反映,总之成为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相结合的认识论。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区别于先验论、不可知论和消极被动反映论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那么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怎样形成认识呢?

人在实践的过程中首先用感觉器官观察对象,由此形成感性认识,然后用在以往的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形式对这些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形成理性认识,然后再把这种理性认识放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指导实践。

可见,认识的运动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由两次飞跃构成的,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的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运动过程。

-----毛泽东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包括两个认识阶段,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始,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由感觉器官直接接触事物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征:

感性认识的特征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直接性是说感性认识是在人和认识对象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

历史学家的感性认识很少,因为他没见过古代社会。

形象性是说,感性认识中保留着认识对象的形象。

因为客观事物是具体的形象的,因而,由此获得的感性认识也应该是具有形象性的。

内容:

感性认识的内容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形式: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人要形成感性认识首先需要借助感觉的形式,就是要用眼看、耳听等。

如果不借助感觉,那感性认识是无法形成的。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看到的、摸到的、听到的、嗅到的等等;

知觉比感觉要高级一些。

他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感觉的综合。

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

望梅止渴,就是过去吃没滋市的感觉和直觉在人头脑中的回忆。

表象有一定程度的间接性和概括性,从而成为感性认识通向理性认识的通道或中介环节。

地位作用: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

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把握到。

理性认识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已经不是认识者直接面对对象了,人可以坐在房子里通过符号来理解对象。

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抽象思维对事物一般性本质的认识,已抽掉了事物的外部形象。

理性认识的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

理性认识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本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判断是对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

是对事物是什么、是否有某种属性的断定。

判断把概念中潜存着的对立统一部分,如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既区分开来又统一起来。

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推理表现为判断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发展的阶段性上看,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的,因而理性认识要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从理性认识的形成来看,理性认识是要通过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而形成的,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没有加工制作的材料,因而无法形成。

从理性认识的内容来看,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必须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感性认识所包含的现象中有本质存在,理性认识正是从感性认识中或者说透过感性认识而发现事物的本质的。

因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主观自生的东西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从感性认识自身来看,它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未深入到事物内部去,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因而有待于深化。

从认识的任务来看,认识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为了完成认识的任务,就必须使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必须否定感性认识的直接性、表面性,提取抽象其中一般性本质性的东西,形成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经验到理性的飞跃。

“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能思维。

唯有二者联系,始能发生知识。

”-----康德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在认识的实践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首先,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

其表现是:

人的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的方向;

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和水平。

毛泽东说: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3页)“理解”就是理性认识,它影响着感觉的深浅和水平。

感性认识的结果要运用语词,运用理性形式来表述。

这就是感性认识中所渗透的理性认识。

同样,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总是渗透着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内容;

理性认识要以具有声音和文字的语言、符号形式为手段。

理性思维活动表现为一种语言、符号的操作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