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4649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这是一幅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的古印度文明的图景。

在轴心时代〔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三世纪〕,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和列子等诸子百家;

在古印度,出现了?

奥义书?

,并且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

在古希腊,出现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伟大的哲学家。

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开展起来。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群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

  佛言:

“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时有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佛旁的众比丘中离座站起,袒露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向佛礼敬,并对佛说:

“举世稀有的世尊,如来擅长护持、惦念身旁的各位菩萨,又擅长嘱咐、托付身旁的各位菩萨。

世尊啊,那些善男子和蔼女人,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心,请问世尊,怎样才能守护住心念,才能排除杂念的干扰呢?

佛答复道:

“好啊,好啊,你问得好。

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如来擅长护持、惦念身旁的各位菩萨,又擅长嘱咐、托付身旁的各位菩萨。

你等如今仔细听着,我来告诉你。

善男子和蔼女人,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心,应该像这样守护住心念,像这样排除杂念的干扰。

须菩提说:

“是的,世尊,我乐意聆听您的话。

[点评]  住:

本意为“停留〞、“停住〞、“守住〞,此品中“云何应住〞和“应如是住〞中的“住〞意为“安住〞、“守护住〞。

此经后面的“应无所住〞、“不住〞、“无住〞等中的“住〞意为“执著〞〔“住著〞、“执而不舍〞〕。

此品〔章〕中须菩提问释迦牟尼佛:

〞佛在此品中答道: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时间、心念如行云流水,?

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需要住。

住即不住〔“假设心有住,即为非住。

〞〕,不住即住;

无所住,即是住。

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心如明镜,没有主观、成见,物来那么应、事来那么应、事去那么休,就是所谓如来。

同样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需要降。

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等杂念的自性本来是空的,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

“云何应住〞和“云何降伏其心〞这两个问题,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一样,其实是一个问题,排除了杂念的干扰自然也就守护住了心念,守护住了心念也就自然没有了杂念,这谓之两只金刚眼。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假设卵生,假设胎生,假设湿生,假设化生,假设有色,假设无色,假设有想,假设无想,假设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假设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告诉须菩提:

“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杂念的干扰: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无论其是卵生的,还是胎生的;

无论是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还是其他物质衍变而成的;

无论是欲界色界中一切有物质形体的生命,还是无色界中没有物质形体的生命;

无论是有思想、感觉,有心识活动的众生,还是没有思想、感觉,无心识活动的众生,以及一切说不上有无心识活动的众生,所有这些众生,我都要让他们到达脱离生死轮回的涅磐境界,灭除他们的烦恼,使他们非常彻底地度脱。

虽然像这样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其实并没有众生是被我灭度的。

因为什么缘故呢?

须菩提,假如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的相状、别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

  佛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那么什么是众生呢?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谓之众生,包括人、鬼、动物等,并不只是指人,人只是众生的一种。

但要注意的是,众生有意识,所以称“有情〞,称“含识生命〞;

植物、矿物没有意识,不属于有情类,不属于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并且,有情识的生物和无情识的植物在佛教中也有严格的区别。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不住于相布施。

假设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四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

  “否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再者〔其次〕,须菩提,菩萨对于法应该无所执著,以不执著来进展布施。

不执著于色相、声音、气味、味道、触觉、意识而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不执著于相而布施。

假如菩萨不执著于相而布施,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是不可思议和估量的。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认为东、南、西、北等四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等四维以及上方、下方的虚空,可以想像和度量吗?

须菩提答道:

“世尊,我认为不可以。

佛说: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相作布施,其福德也就像十方虚空那样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应按照我教的不执著于相〔布施〕的道理来守护住其心念。

  这里并不是以虚空的广阔,形容福德的广阔;

而是以虚空的无所有、不可住〔住:

执著〕、不可说边际数量,形容不住相布施的自性不可得。

菩萨是应该这样的安住,这样的行施,所以如来说: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为得到善报而去进展布施做善事者,绝不是真菩萨,而仍然是痴迷无明的人。

  菩萨行有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假设。

此品中说布施一种,是以布施以例其余也。

假设具足说,应为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行于持戒,行于忍辱,行于精进,行于禅定,行于般假设。

  此品中佛陀说明无住的道理,说明无住的道理,即是对须菩提早面提的“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

〞这一问题的答复。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凭身相见如来否?

不可凭身相得见如来。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假设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译文]  佛问: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可以根据佛的身体相状来认识如来的真实体性〔即实相法身〕吗?

  须菩提答道:

“不可以,世尊。

不可以根据佛的身体相状来认识如来的真实体性。

为什么呢?

因为如来所说的身体相状,并不就是真实的身体相状。

“凡世间所有一切色相〔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无常的。

假设是识破了诸般色相,都是非真实相,那就可以见到如来的法身了〔就悟透了佛法〕。

  佛有三十二身相,但这只是其肉身相,其法身是无相的,所以“不可凭身相得见如来〞。

  “佛〞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境界,超感觉的理念境界,并非一种凝固的、静止的、可见的物质形象。

所以在?

中说:

“不可凭身相得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设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以及“佛性本空〞、“理佛无相〞等等。

并且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间一切相也不可著。

随时不著相,就可以见到如来,见到自己自性的法身。

  但是以佛、菩萨接引往生西方,绝对是有相的,既是有相,那么属虚妄,既是虚妄,为什么愿求往生呢?

因为如不往生净土,在恶多善少的秽土这种恶劣的环境中难保不造恶业;

而往生净土后,那么有了一个永不退转的向上的环境。

这是一种方便法门。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

“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是诸众生,假设心取相、取法相或非法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问佛说:

“世尊,芸芸众生,听到你刚刚所说的这些内容及道理,可以产生坚决的信念和真实的信心吗?

  佛告诉须菩提说:

“你不必有这样的担忧。

在我灭度后第五个五百年〔即进入末法时期的第一个五百年〕,会有修持戒律、修集福德的人,他们会从这些话语章句中产生信心,以此为真实的教法。

应当知道,这些人不只是在一位佛、两位佛、三四五位佛处种下了善根前缘,而是从无量千万佛处所种来了一切善根。

因此,只需听到这些经文章句,就会在一念之间产生真正的信仰。

须菩提,我完全确知确信,这些众生将会有不可估量的福德。

这是因为,这些众生已经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分别执著,也不再有法相和非法相的分别执著了。

假如众生心念中执著于色相〔身相〕、法相或非法相,也就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种幻相的存在而为这四相所羁了。

所以,众生不应该执取“法相〞而执著有,也不应执取“非法相〞而执空,连不著相的道理也不要执著。

正因为如此,如来才经常强调说:

你们这些比丘,应该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对你们的修行证悟成佛来说,就好似渡河的筏,过了河登上此岸就要舍弃。

对佛的正法尚且不能执著,度脱开悟后就应舍弃,何况对那些非佛法呢?

  一旦过了河登上此岸,我们就不可能还愚蠢地背着筏,所以切不可执著。

  龙树菩萨说:

“执‘常’或‘有’,就如畜生一样愚昧,因宇宙万物本是因缘假合,生生灭灭;

但执‘空’或‘无’,否认一切,那么更愚昧。

〞?

强调“无相〞,是有无并破,不落两边,是以般假设智慧彻底超越世俗知见。

从相对论来看,空观属于无的一边,假观属于有的一边,观空时不去执著空,观假时不去执著假,分开空假两边,心中无依无着,洞然光明,这叫做“中观〞。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异。

  佛又问须菩提: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真的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了吗?

如来真的说过一定的法吗?

  须菩提答复道:

“根据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没有一种固定的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固定的法如来可以说。

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不可执著,也不能用言语来讲说、表达,它既不是法〔不可执著〕,又不是非法〔又不可执著于不执著〕。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一切圣贤都是用这个无为法证得正果,都明了无为法无生无灭、清净平等之后,才从随俗的角度而谈差异的,或者只是因根性有利有钝,悟有速迟,得道有深浅,而在理解、体认上有深浅程度的略微差异;

假设究其实在,哪里有什么法相区别呢?

  “一切法皆是佛法〞,并且?

法华经?

中说得更明白:

“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

  什么叫做佛法?

悟道,悟道没有一个东西。

见性开悟境界为“无相虚空〞境,得道的境界是超越世俗认知的境界,悟道的智慧不是分割性的概念名相所能定义的智慧,大道无言,大智假设愚,大善无功,以为自己到达觉悟、得道境界的人,心中就有一个“悟的境界〞,已经着法相了,这种人仍是大混沌俗人一个;

真正悟了的人,心中不会存在“悟的境界〞。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假设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得福德多否?

“甚多,世尊,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假设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别人说,其福胜彼。

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问道: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假如有人将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进展布施,这人所获得的福德是否多呢?

  须菩提说:

“世尊,很多。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这样的世间福德是有相布施,本身并无自性,所以如来就世俗报施的福德而言说福德多。

  佛又说:

“假设再有人可以领受、奉持、理解这本经,哪怕是其中四句偈,并向别人讲解,那么这人的福德福报,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福德福报还要大。

须菩提,这是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得成佛果,以及诸佛具有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和佛法,都是从这部经悟出来的。

须菩提,你又应该知道,所谓佛法本身也不过是方便设施,借此开悟而已,对佛法本身也不能执著,佛法从本质上说是万法本具的法性,只是取个名字叫做‘佛法’而已,因此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心经?

上说:

“三世诸佛,依般假设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意思是讲十方三世的各位佛,都是依靠这种无上智慧,彻悟真理成就到此岸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得成佛果的。

  佛法并不是某个佛的创造创造,法性是终极真理,佛只是终极真理的发现者。

  假如有人告诉你,他是如今的佛,那他是在胡说八道。

因为佛是无法可得,住在无相中。

真是大成就的人,绝对的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什么都没有。

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释迦牟尼佛始终以一个低人一等的乞食者的身份行乞度化;

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假如有人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那么这人已经著相、着魔了。

  同样是给老人让座,有人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有人认为这是做人应该做的事情,很自然,心中不留一点痕迹。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否?

“否也,世尊。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否?

须菩提言: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否?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否?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假设阿罗汉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争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假设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世尊那么不说须菩提是乐无争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无争行者。

  佛又问: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初果须陀洹果位的修行者,可以怀有‘我证得了须陀洹果位’这样的念头吗?

  须菩提答复说:

“世尊,我认为不能。

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即预入圣者之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诸外尘境界,而心中又不存有进入圣者之流的观念,这才真正叫做须陀洹。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二果斯陀含果位的修行者,可以怀有‘我证得了斯陀含果位’这样的念头吗?

斯陀含意思为一往来,即得斯陀含果的人,还要托生天上一次,托生人间一次,然后断惑开悟,但心中又不执著往、来之相,实无往来之相,这才真正叫做斯陀含。

  佛问: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三果阿那含果位的修行者,可以怀有‘我证得了阿那含果’这样的念头吗?

  须菩提答复:

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即得此果位的人已断绝欲望,不再托生欲界,可他心中又不执著不来之相,实无不来之相,这才真正叫做阿那含。

  佛继续问: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四果阿果汉果位的修行者,可以怀有‘我证得了阿罗汉果’这样的念头吗?

阿罗汉意思为无生,心中不再有任何法相的执著分别了,没有一个详细的法证到空。

世尊,假如有‘我证得了阿罗汉果’之类的念头,那他就变成了执著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种法相的人了。

世尊,佛说我已证得了一切平等、无争无恼的禅定境界,是彻底断除欲念、人中道行最高的阿罗汉,可是,世尊,我不会生起‘我是彻底的离欲者’这样的念头。

世尊,我假如作出这个念头,说我自己得到了阿罗汉之道,便是我已生了一个妄念,便是有争,就不能称得上无争、六欲顿空。

那么,世尊就不会说我是乐于寂静、无争的行者了。

正因为须菩提已彻底舍弃分别执著之心,也不执著于自己的一切功行德相,所以才称须菩提是乐于无争的行者。

  本品〔章〕以小乘佛教佛门修行的四种果位为例,说明无相的道理,〔得而无所得,心有所得,皆是住相,〕要求人们破除对修行果位的执著,与前面几段申明破执相布施、求世间福报的主旨相应,使修行过程中执因著果的意念和行为都得以扫除,扫相破执的般假设智慧得以流行于佛法修行的整个过程。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否?

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否?

  “否也,世尊,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于意云何,是身为大否?

“甚大,世尊。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

“你意下如何,我从前在然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什么佛法?

“世尊,你在然灯佛处本质上没有得到什么佛法。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菩萨果真广修万行功德来庄严佛土吗?

“世尊,我认为并不这样,为什么呢?

菩萨假如执意庄严佛土,就有一个境界相,那么就不真正地庄严佛国,仅仅是一种虚名而已,菩萨不执著于广修万行庄严佛土,这才是真正的庄严佛土。

  佛说:

“须菩提,如此看来,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干净的心念,不应当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外尘上生起心念〔假设执著于外尘生心,杂念那么旋起,哪里能生清净心呢?

〕,应该拥有对一切有为之相皆不执著的清净心。

须菩提,比方说有人的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说这样的身体大不大?

“世尊,我认为很大。

因为佛陀所说的非色身,抛弃了肉体的身见〔无身见〕,即法身、无边身、没有边际,那才是证得不生不死、不增不减的大身。

六祖法宝坛经?

中记载五祖弘忍为六祖慧能说?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这是一个比喻,须弥山就是讲法身,是说法身无量无边的大,永远的不生不死。

所以须菩提接着说: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本品〔章〕举了三个例子以说明无相无著,扫相破执,其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出了?

的精华,与中土六祖慧能禅宗“无住为本〞的法门宗旨亲密关联。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之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否?

“甚多,世尊,只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假设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来布施,得福多否?

“甚多,世尊。

“假设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为别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沙子数目那么多条的新恒河,你意下如何,那么这么多条恒河中所有的沙子,是不是多呢?

“世尊,很多,只就这么多条恒河的数目来说,就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这么多条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呢!

“须菩提,我如今实话告诉你:

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充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其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世尊,当然很多。

“假设有善男子、善女人,可以领受、奉持这部经,哪怕只是其中四句偈语等,继而向别人讲解,那么这样所获得的福德就超过了前面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布施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财布施,二是法布施,三是无畏布施。

按照佛教的说法,法布施的福德是一般的财布施所不能比的,所以有偈云:

“诸供养中,法布施最。

中本品结尾明确讲到善男信女都可以讲经,因此,传法并非僧尼的“专利权〞。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假设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假设尊重第子。

  “佛再次说,须菩提,假假设有人观机随缘讲解这部经,哪怕只说其中的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说经的地方,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等善道众生,都应当虔心加以供养,如同供养佛塔庙宇一样。

更何况还有人可以完全地领受、奉持、读诵这部经。

须菩提,应当知道,这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稀有的佛法。

假如有这部经典〔法宝〕所在的地方,就有佛〔佛宝〕在,就有受天、人、阿修罗尊重的佛的大弟子〔僧宝〕在。

[点评]  先给大家讲一个笑话:

有一次一群书蠹准备蛀一本书,这本书大声说:

“你们看看我的书名是“防虫术〞,书里的内容就是讲怎样治服、杀死你们这些蠹的,你们还不快滚?

〞书蠹一哄而上,很快就把这本?

防虫术?

蛀烂了。

同样,写或印的?

假如保管不善也可能会被书蠹蛀或被老鼠咬烂;

而雕刻的?

也很可能遭受风化、腐蚀。

可见,写或印、雕刻等的?

都并不神圣。

  “经是死的,人是活的〞,经典的价值在于它作为智慧的载体,有精神启发的作用。

说经的人令诸听经的人排除杂念、消除妄念,悟本来性,这个说经的处所就是圣地。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