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rc详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4310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linuxrc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linuxrc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linuxrc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linuxrc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linuxrc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linuxrc详解文档格式.docx

《linuxrc详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inuxrc详解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linuxrc详解文档格式.docx

pivot_rootsystemcall

7)theusualbootsequence(e.g.invocationof/sbin/init)isperformed

ontherootfilesystem

theinitrdfilesystemisremoved

linuxrc常见错误

2008年09月04日星期四下午04:

16

1>

linuxrc不具备可执行属性

2>

linuxrc的解释shell不在首行

3>

linuxrc的解释shell不存在

一般都出不了上面三个原因.

linuxrc脚本

kernel启动后,执行/root_china/linuxrc脚本文件,接下来执行/root_china/usr/etc/rc.local脚本文件。

这两个文

件我以前没去管是什么意思,起到什么作用,直到今天。

/root_china/linuxrc:

#!

/bin/sh

echo"

mount/etcasramfs"

/bin/mont-n-tramfsramfs/etc//将/etc目录mount成可写的ramfs文件系统

/bin/cp-a/mnt/etc/*/etc 

//将/mnt/etc目录下的文件拷贝到/etc目录下

re-createthe/etc/mtabentries"

#re-createthe/etc/mtabentries

/bin/mount-f-tcramfs-oremount,ro/dev/mtdblock/2///将/dev/mtdblock/2mount成根文件系统

/bin/mount-f-tramfsramfs/etc

exec/sbin/init 

//执行脚本档/usr/etc/rc.local

1./bin/mount-n-tramfsramfs/etc

这句话的作用加载一个ramfs作为/etc目录。

这样/etc就是一个可写目录。

看这个脚本,得出根文件系统是一个

cramfs(只读可压缩文件系统),而/etc作为系统运行配置文件的存放地点,可能会写一些运行状态在这里,linuxrc第一件事情就是将一个ramfsmount到/etc只读目录中,使得/etc/目录可写,指定参数-n的目的是告诉mount不要写/etc/mtab(这个文件存放当前系统mount了的所有文件系统)。

因为现在/etc/目录还是只读,所以这次mount不要写这个文件,否则会失败。

ramfs在哪里?

在/etc/fstab文件中应该有ramfs一项,mount会去找这项,如果没有,mount会失败。

后面就执行不下去。

2./bin/cp-a/mnt/etc/*/etc

/etc成为可写目录后,将所有/mnt/etc中的配置文件拷贝到/etc/中,这说明ramfs可能是一个空的ramfs,没有配置文件,或者配置文件比较老。

同时也说明这个系统是一个只读系统,每次系统运行中写入的配置不会保留。

将以前mount的那些信息重新写到/etc/mtab中,命令就是下面这些。

3./bin/mount-f-tcramfs-oremount,ro/dev/bon/2/

这些命令只是将这些mount信息写到/etc/mtab中,不会实际去mount这些blockdevice,说明你的根文件系统依然是以前的那个/dev/bon/2

4.exec/sbin/init

执行根文件系统中的init执行程序,使其成为1号进程。

shell正式运行

linux启动过程详解

2008-01-1200:

43

这几天看了很多文档,算是对linux的启动过程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

网上有很多文章谈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总觉得没有一篇完全的解析linux启动的

细节,下面是我小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东东.这个是完整的linux启动过程,

不涉及内核,但是我觉得比较详细哦.

(由于本人比较懒,这一段是从网上抄的)

机器加电启动后,BIOS开始检测系统参数,如内存的大小,日期和时间,磁盘

设备以及这些磁盘设备用来引导的顺序,通常情况下,BIOS都是被配置成首先检查

软驱或者光驱(或两者都检查),然后再尝试从硬盘引导。

如果在这些可移动的设

备中,没有找到可引导的介质,那么BIOS通常是转向第一块硬盘最初的几个扇区,

寻找用于装载操作系统的指令。

装载操作系统的这个程序就是bootloader.

linux里面的bootloader通常是lilo或者grub,从RedHatLinux7.2起,GRUB(

GRandUnifiedBootloader)取代LILO成为了默认的启动装载程序。

那么启动的时候

grub是如何被载入的呢?

grub有几个重要的文件,stage1,stage2,有的时候需要stage1.5.这些文件一般都

在/boot/grub文件夹下面.grub被载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装载基本的引导装载程序(stage1),stage1很小,网上说是512字节,但是在我的系统上

用du-b/boot/grub/stage1显示的是1024个字节,不知道是不是grub版本不同的

缘故还是我理解有误.stage1通常位于主引导扇区里面,对于硬盘就是MBR了,stage1的

主要功能就是装载第二引导程序(stage2).这主要是归结于在主引导扇区中没有足够的

空间用于其他东西了,我用的是grub0.93,stage2文件的大小是107520bit.

2.装载第二引导装载程序(stage2),这第二引导装载程序实际上是引出更高级的功能, 

以允许用户装载入一个特定的操作系统。

在GRUB中,这步是让用户显示一个菜单或

是输入命令。

由于stage2很大,所以它一般位于文件系统之中(通常是boot所在的根

分区).

上面还提到了stage1.5这个文件,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你到/boot/grub目录下看看,

fat_stage_1.5e2fs_stage_1.5xfs_stage_1.5等等,很容易猜想stage1.5和文件系统

有关系.有时候基本引导装载程序(stage1)不能识别stage2所在的文件系统分区,那么这

时候就需要stage1.5来连接stage1和stage2了.因此对于不同的文件系统就会有不同的

stage1.5.但是对于grub0.93好像stage1.5并不是很重要,因为我试过了,在没有stage1.5

的情况下,我把stage1安装在软盘的引导扇区内,然后把stage2放在格式化成ext2或者

fat格式的软盘内,启动的时候照常引导,并不需要e2fs_stage_1.5或者fat_stage_1.5.

下面是我的试验:

#mkfs.ext2/dev/fd0

#mount-text2/dev/fd0/mnt/floppy

#cd/mnt/floppy

#mkdirboot

#cdboot

#mkdirgrub(以上三步可用mkdir-pboot/grub命令完成)

#cdgrub

#cp/boot/grub/{stage1,stage2,grub.conf}./

#cd;

umount/mnt/floppy

以上几步把软盘格式化成ext2格式,然后把stage1,stage2,grub.conf这几个启动的

时候必须的文件拷贝到软盘的指定目录下.下面安装grub到软盘上.

#grub(进入grub环境)

grub>

install(fd0)/boot/grub/stage1(fd0)(fd0)/boot/grub/stage2

p(fd0)/boot/grub/grub.conf

以上这条命令也可以用下面的两句代替

root(fd0) 

#grub的根目录所在的分区

setup(fd0) 

#这一步就相当于上面的install命令

我在这里解释一下

install(fd0)/boot/grub/stage1(fd0)(fd0)/boot/grub/stage2p

(fd0)/boot/grub/grub.conf这条命令.

install

告诉GRUB将(fd0)/boot/grub/grub/stage1

安装到软驱的引导扇区(fd0).

(fd0)/boot/grub/stage2

告诉grubstage2这个文件所在的位置.

p参数后面跟着(fd0)/boot/grub/grub.conf告诉grub的配置文件所在的位置.

好了,让BIOS从软驱启动,试一下,没有e2fs_stage_1.5文件照样能够进入系统.

其实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启动盘啊.(了解了grub的运行原理,就简单多了^_^)

3.现在我们已经到grub的开机选单这一步了,接下来grub所需要做的就是装载在一个特

定分区上的操作系统,如linux内核。

一旦GRUB从它的命令行或者配置文件中,接到开始

操作系统的正确指令,它就寻找必要的引导文件,然后把机器的控制权移交给操作系统.

由于篇幅有限,避免冗长,grub的命令我就不多说了,网上很有多的资料,一个典型

完整的引导linux的命令如下:

title51base

root(hd0,0)

kernel/bzImageroroot=/dev/ram0

initrd/initrd.img

这里有必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grub的磁盘以及分区的命名方式和linux有所区别,第一个磁盘是从0开始,第一

个分区也是从0开始.譬如第一个硬盘的第5分区在linux下面是/dev/hda5,而在grub里面

是(hd0,4).再如/dev/fd0在grub里面是(fd0,0).(最后一句如有错误望提醒)

(2)不管是IDE硬盘hda,hdb还是SCSI硬盘sda,sdb在grub里面都是以hd方式命名.

譬如虚拟机里面的/dev/sda2在grub里面是(hd0,1),再如/dev/hdb7在grub里面以(hd1,6)

命名.

(3)要搞清楚上面两个root的关系,root(hd0,0)中的root是grub命令,它用来指定

boot所在的分区作为grub的根目录.而root=/dev/ram0是kernel的参数,它告诉操作系统

内核加载完毕之后,真实的文件系统所在的设备.要注意grub的根目录和文件系统的根

目录的区别.

再回到上面的几行命令.

kernel命令用来指定内核所在的位置,"

/"

代表(hd0,0),也就是grub的根目录

initrd命令用来指定初始化ram的img文件所在位置.

grub载入内核bzImage并展开到指定位置(应该是0x100000这个地方),同时载入

initrd.img到内存(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ps:

grub的任务至此就结束了,下面grub将机器的控制权转交给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接到控制权之后,开始start_kernel,接着内核将initrd.img展开到/dev/ram0

为临时根文件系统,执行里面的linuxrc文件.

P.这里有必要说一下initrd的作用特别是它里面的核心文件linuxrc的作用.

initrd是initalramdisk的宿写.

当存在initrd的时候,机器启动的过程大概是以下几个步骤(当initrd这一行用

noinitrd命令代替后,就不存在initrd了)

1)bootloader(grub)加载内核和initrd.img

2)内核将压缩的initrd.img解压成正常的ramdisk并且释放initrd所占的内存空间

3)initrd作为根目录以读写方式被挂载

4)initrd里面的文件linuxrc被执行

5)linuxrc挂载新的文件系统

6)linuxrc使用pivot_root系统调用指定新的根目录并将现有的根目录place到指定

位置.

7)在新的文件系统下正式init

8)initrd被卸载.

为了便于理解,我将redhatlinnux9里面的initrd-2.4.20-8.img拿出来分析一下.

这其实是一个压缩了的文件,是以gz结尾的.

[root@localhostroot]#cp/boot/initrd-2.4.20-8.img/mnt/initrd-2.4.20-8.gz

[root@localhostroot]#gunzip/mnt/initrd-2.4.20-8.gz

[root@localhostroot]#mount-oloop/mnt/initrd-2.4.20-8/mnt/ram

[root@localhostroot]#cd/mnt/ram

[root@localhostram]#ls

bindevetcliblinuxrcloopfsprocsbinsysroot

[root@localhostram]#lsbin

insmodmodprobenash

[root@localhostram]#lslib

Buslogic.oext3.ojbd.oscsi_mod.o 

sd_mod.o

[root@localhostram]lsdev

consolenullramsysttytty1tty2tty3tty4

sbin目录是指向bin目录的一个连接,其他目录是空的.

[root@localhostram]catlinuxrc

/bin/nash

1.echo"

Loadingscsi_mod.omodule"

2.insmod/lib/scsi_mod.o

3.echo"

Loadingsd_mod.omodule"

4.insmod/lib/sd_mod.o

5.echo"

LoadingBusLogic.omodule"

6.insmod/lib/BusLogic.o

7.echo"

Loadingjbd.omodule"

8.insmod/lib/jbd.o

9.echo"

Loadingext3.omodule"

10.insmod/lib/ext3.o

11.echoMounting/procfilesystem

12.mount-tproc/proc/proc

13.echoCreatingblockdevices

14.mkdevices/dev

15.echoCreatingrootdevice

16.mkrootdev/dev/root

17.echo0x0100>

/proc/sys/kernel/real-root-dev

18.echoMountingrootfilesystem

19.mount-odefaults--ro-text3/dev/root/sysroot

20.pivot_root/sysroot/sysroot/initrd

21.umount/initrd/proc

上面的编号是我为了下面好说明加上去的.

首先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shell是nash而不是bash,nash是专门为linuxrc可执行

脚本设计的,因此你有必要看一看nash的man文档.

1-10行是加载一些必要的模快.11-12行加载proc内核文件系统,13-14行利用nash内建的

命令mkdevices创建块设备,mkdevices是根据/proc/partitions文件创建里面列出的所有

块设备.15-16行利用nash内建的命令mkrootdev,mkrootdev使它后面的参数/dev/root成

为一个块节点从而使得根分区设备被挂载,其中根分区设备由grub.conf里面的kernel命

令后面所带的参数root=决定,如果root=参数没有被指定,/proc/sys/kernel/real-root-

dev文件将提供根分区设备号.17行将数字256写入到后面的文件里面去.18-19行挂载根文

件系统到/sysroot目录下,/dev/root里面的内容就是root=参数所指定的设备里面的内容

20行调用pivot_root改变根目录所在地并place旧的根目录到指定的位置.21行卸载旧的

根目录里面的proc内核文件系统.

从这里面我们总结一下linuxrc的作用:

(参考/usr/src/linux-2.4/Documenta

tion/initrd.txt文档)

2)/linuxrc文件决定在挂载真正的文件系统之前所需完成的事情(譬如加载必要的网

络驱动或者加载ext3文件系统).

3)/linuxrc加载必要的模块.

4)/linuxrc挂载根文件系统

5)/linuxrc调用pivot_root来改变根目录

关于initrd的用途可以查考上面提到的文档,想知道linux系统是如何安装的吗?

那里

面由答案.

既然linuxrc的主要目的是加载模快用的,那如果我们的内核没有动态的模块而所需

的功能都是静态编译进内核的,那么是不是可以不用linuxrc文件呢?

答案是可以不用,在普通的linux操作系统里面可以加入noinitrd选项以告知boot

loader不使用initrd.如果我们做网关,因为ram是我们的文件系统的载体,所以initrd

一行当然不能去掉,但是我们可以不用linuxrc文件,sysroot文件夹和initrd文件夹.

不信的话,试试看吧.

好了,initrd(linuxrc)已经介绍完了.

linuxrc执行完毕之后,系统就会以真正的根目录正式init.

系统在/bin/或者/sbin目录下找到init程式,然后根据它的配置文件/etc/fstab进行

初始化,最后调用mingetty程式启动login完成引导.

init这一部分网上有很多的详细资料所以我在这里并没有展开来说.

终于写完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错误,还望指正.

Trackback:

Linuxinit详解

2008-12-0812:

25

Linuxinit详解

init是Linux系统操作中不可缺少的程序之一。

  所谓的init进程,它是一个由内核启动的用户级进程。

  内核自行启动(已经被载入内存,开始运行,并已初始化所有的设备驱动程序和数据结构等)之后,就通过启动一个用户级程序init的方式,完成引导进程。

所以,init始终是第一个进程(其进程编号始终为1)。

  内核会在过去曾使用过init的几个地方查找它,它的正确位置(对Linux系统来说)是/sbin/init。

如果内核找不到init,它就会试着运行/bin/sh,如果运行失败,系统的启动也会失败。

 一、什么是INIT:

  init是Linux系统操作中不可缺少的程序之一。

  二、运行级别

  那么,到底什么是运行级呢?

  简单的说,运行级就是操作系统当前正在运行的功能级别。

这个级别从1到6,具有不同的功能。

  不同的运行级定义如下:

(可以参考RedHatLinux里面的/etc/inittab)

  #0-停机(千万不能把initdefault设置为0)

  #1-单用户模式

  #2-多用户,没有NFS

  #3-完全多用户模式(标准的运行级)

  #4-没有用到

  #5-X11(xwindow)

  #6-重新启动(千万不要把initdefault设置为6)

  这些级别在/etc/inittab文件里指定。

这个文件是init程序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