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4129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整理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整理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整理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整理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Word格式.docx

《整理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Word格式.docx

由此可见,在经济周期这一概念的解释上,都集中强调了以下三个要点:

(1)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由于这种波动而引起了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对外贸易等活动。

所以,研究经济周期的关键是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规律与根源。

(2)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

(3)虽然每次经济建设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却有共同点,即每个周期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二、经济周期阶段及其特征

经济周期可以分四个阶段:

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1.繁荣阶段(高涨阶段):

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

当就业与产量水平达到最高,这时经济就开始进入衰退阶段。

2.衰退阶段(危机阶段):

在这一阶段,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降,企业破产倒闭,失业急剧增加,公众对未来悲观。

萧条的最低点称为谷底,这时就业与产量跌至最低。

3.萧条阶段:

在这一阶段,生产、投资、价格水平等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增加.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即在低水平上徘徊向前。

但这时由于存货减少,商品价格、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公众的情绪由悲观逐渐转为乐观。

4.复苏阶段(恢复阶段):

在这一阶段,经济开始从低谷全面回升,投资不断在增加,商品价格水平、股票价格、利息率等逐渐上升,信用逐渐活跃,就业人数也在逐渐增加,公众的情绪逐渐高涨.但产量或产值等相关经济指标恢复到衰退前的最高水平时,就进入了新一轮的繁荣高涨阶段。

三.经济周期分类

1.朱格拉周期—-中周期

(1)平均每一个周期长度为9—10年,

(2)危机或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经济中周期性波动的三个连续阶段(繁荣、危机、清算)中的一个阶段。

2.基钦周期:

短周期

(1)经济周期有主要周期和次要周期两种;

(2)主要周期为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长周期或长波

(1)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有一种为期50—60年长周期;

平均长度为54年左右。

(2)对长周期现象有多种解释和看法:

(A)认为这是一种长期积累的变动;

(B)认为是由战争引起的,与政府在繁荣时期的大量军费开支有关.

(C)长周期仅仅是一种价格现象,而不是产量现象.

4.库兹涅茨周期:

另一种长周期

(1)周期长度在15-—25年之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

(2)周期与人口增长而引起的建筑业增长与衰退相关,是由建筑业的周期性变动引起的;

(3)在周期变动过程中,工业国家中产量增长呈现出渐减的趋势。

5.熊彼特周期:

(创新周期)

(1)周期变动与创新变动紧密相关,有创新就回进入复苏、繁荣发展阶段,没有创新就进入衰退、萧条阶段;

即创新的大小和多少,决定着繁荣与衰退的交替进行。

(2)每个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

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

(3)划分了三个长周期。

第一个长周期从1842—1897年,是“产业革命时代”,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1897年,是“蒸气和钢铁时期”,第三个长周期从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

四、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1、纯货币周期理论;

(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R·

霍特里)

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

经济中周期性的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或紧缩信用所造成的。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流通工具主要是银行信用。

商人运用的资本主要来自银行信用。

当银行体系降低利率,扩大信用时,商人就会想银行增加借款,从而增加向生产者的订货。

这样就引起生产的扩张和收入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又会引起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和物价上升,经济活动继续扩大,经济进入繁荣阶段。

但是,银行扩大信用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

当银行体系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转而紧缩信用时,商人得不到贷款,就减少订货,由此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进入萧条阶段.在萧条时期,资金逐渐回到银行,银行可以通过某些途径来扩大信用,促进经济复苏。

根据这一理论,其它非货币因素也会引起局部的萧条,但只有货币的因素才会引起普遍的萧条.经济周期是由于银行货币与信用交替地扩大与紧缩所引起的,而这种货币与信用的运动,又是一个经济本身所形成的自发过程。

2、货币投资过度论:

(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哈耶克、密塞斯等)

这种理论认为,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投资的增加,这种增加都会引起经济繁荣。

这种繁荣首先表现在对投资品需求的增加以及投资品价格的上升上。

这就更加刺激了对资本品的投资。

资本品的生产过度发展引起了消费品生产的减少,从而形成经济结构的失衡。

而资本品生产过多必将引起资本品的过剩,于是出现生产过剩危机,经济进入萧条.因而经济周期是由于过度的投资引起了繁荣与萧条的交替,而投资过度的根源又在于货币与信用的扩张.

3、消费不足周期理论(代表人物英国学家马尔萨斯和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和近代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等)

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的出现以及生产过剩的原因,并没有形成为解释经济周期整个过程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与危机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增长。

而消费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消费不足的根源则主要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所造成的穷人购买力不足和富人储蓄过度。

4、心理理论:

(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和凯恩斯)

这种理论强调心理预期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形成的决定作用,认为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乐观与悲观预期的交替引起了经济周期中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当任何一原因刺激了投资活动,引起高涨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的乐观程度一般总超过合理的经济考虑下应有的程度。

这就导致了过多的投资,形成经济过度繁荣。

而当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所造成的错误被觉察后,又会变成不合理的过分悲观的预期。

由此过度减少投资,引起经济萧条。

现代理性预期学派更多强调预期的合理性,凯恩斯所强调的是预期的无理性,两者有所不同。

5、创新周期理论(代表人物熊彼特)

由于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大,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繁荣。

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的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这就引起经济衰退,直至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再次繁荣。

在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了对资本品需求的扩大和银行信用的扩张。

这就促进了生产资本品的部门扩张,进而又促进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

这种扩张引起物价普遍上升,投资机会增加,也出现了投机活动,于是出现了第二次浪潮.

但是在第二次浪潮中有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

这样,在第二次浪潮中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这就在衰退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失衡的阶段---萧条.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映逐渐消除,经济转向复苏。

要使经济从复苏进入繁荣还有待于创新的出现。

6、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

据此可得到乘数—加速模型的完整含义

(1)在经济中投资、国民收入、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

如果政府支出为既定(即政府不干预经济),只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发调节,那么就会形成经济周期。

周期中各阶段的出现,正是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这种自发调节中,投资是关键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投资引起的。

(2)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

投资增加引起产量的更大增加,产量的更大增加又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

然而,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产量继续减少,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会使经济进入萧条。

萧条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产量回升又使投资增加、产量再增加,从而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

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就形成了由繁荣到萧条,又由萧条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过程。

(3)政府可以通过干预经济的政策来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

即利用政府的干预(比如政府投资变动)就可以影响减轻经济周期的破坏性,甚至消除周期,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况

经济增长是最古老的经济学的问题之一,也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1、经济增长的含义

(1)一般把经济增长看作是某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商品鱼提供劳务潜在能力的扩大,或者商品与劳务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

)来衡量.

(2)库茨涅兹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这一定义包含了三层意思:

(1)经济增长首先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即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的增加.这种增加不仅包含总量上的增加,也包含了人均

指标的增长。

(2)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即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

(3)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即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某种变革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在此基础上,库兹涅茨给出了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2、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略)

二、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因此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来研究增长的源泉.

总生产函数——总产量与生产中使用的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其公式:

为产量,

为资本,

为劳动,

代表技术。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

(1)资本(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就把资本积累(增加)作为国民财富增加的源泉。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从:

资本——劳动比、人均资本量、资本——产出比、储蓄与资本积累等相关理论范畴来分析探讨资本在经济中的影响和贡献作用。

(2)劳动

一般来说,在经济增长的开始阶段,人口增长率也高。

这时劳动的增加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

当经济增长到了一定阶段,人口增长率下降,劳动工时缩短,这时就要通过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来弥补劳动力数量的不足。

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3)技术进步

(a)生产率的提高——用同样的资源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b)资源配置的改善——指人力资源配置的改善,即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中,包括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中,以及独立经营者与小企业中的劳动力转移到大企业中去。

劳动力的这种转移,提供了生产率。

(c)规模经济—-指由于企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的成本下降与收益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大,由于能采用新技术与最先进的设备,能采用新的生产方法而提高了生产率。

(d)知识的进展—-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科学的进展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新工业的发明与采用等,是技术进步中最重要的内容。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计算,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率提高中有60%左右要归功于知识的进展。

(4)制度因素: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是很重要的。

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也是经济增长中应考虑的。

一个社会只有在具备了经济增长所要求的基本制度条件,有了一套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制度之后,这些经济因素才能发挥起作用。

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经济发展缓慢,关键并不是缺乏资本、劳动或技术,而是没有制度落后或进展缓慢.

三、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模型是要通过对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之间量的关系的分析来寻求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途径。

即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在长期中是否存在一种稳定状态的增长?

(2)实现稳定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什么?

(3)均衡增长是否有稳定性?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是在40年代分别由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E。

多马提出来的。

1.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设

(1)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作为消费品,也可以作为资本品;

(2)生产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

,这两种生产要素为固定技术系数,即它们在生产中的比率是固定的,不能互相替代。

(3)规模收益不变,即生产规模扩大时不存在收益递增或递减。

(4)不考虑技术进步,即生产技术水平是既定的.

2.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基本公式是:

G=s/C

这一模型强调的是储蓄变化、资本效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影响。

公式推导如下:

1)边际资本-产出比等于原有的资本—产出比,即ΔK/ΔY=K/Y=C。

2)折旧等于零,则当期投资I等于当期资本增加量ΔK;

如此则有I/ΔY=C,或I=C·

ΔY.

3)S=sY。

4)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为:

I=S。

5)联立方程组,得到C·

ΔY=sY

即ΔY/Y=s/C

3.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

(1)均衡增长率。

均衡增长率是指经济在实现充分就业条件下均衡的、稳定的增长所需要的增长率。

在经济稳定增长条件下,只有保证使增加的储蓄能全部转化为投资,才能使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实现均衡增长。

假设在充分就业条件下人们愿意的储蓄率为sw(称合意的储蓄率),用vw表示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用投资-收入增量比率I/△Y表示),为了必须使投资者在保证实现最大利润条件下愿意按资本-产出比率增加投资,则为实现充分就业的有保证的均衡经济增长率(Gw)应是:

Gw=S/VW

实际的资本存量等于合意的资本存量、实际的与合意的资本存量增长率等于投资增长率亦等于储蓄增长率,同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储蓄=投资)时,经济就能在保持充分就业条件下获得均衡增长.

(2)实际增长率及其与均衡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实际增长率就是在事后统计的实际达到的增长率。

G=s/v中的数字s、v如果是实际的统计数字,则G就是实际增长率,此时的G可表达为GA。

实际增长率可能大于均衡增长率,亦可能低于均衡增长率。

均衡增长率高于实际增长率条件下,实际资本存量超过合意的资本存量(企业家所需要的资本存量),表示有过剩的资本存量。

这是因为,较低的经济增长率造成的商品滞销,必然导致库存增加、生产能力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就要用逐步削减投资的办法来减少库存,使实际资本存量降低到与合意的资本存量相当的水平.由此造成的实际投资下降,会通过乘数和加速系数作用而引起经济过程的累积性收缩,其结果是经济的衰退与萧条。

反之,如果实际增长率大于均衡增长率,就会有实际资本存量小于合意资本存量的情况出现。

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家就会通过增加投资使实际资本存量同合意资本存量相当.这就意味着实际的储蓄率或实际的投资率会大于合意的储蓄率或合意的投资率,从而使实际的需求大于合意的供给。

这样就会形成经济的累积性的扩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社会经济发生短期性的周期波动,经济就处于收缩与扩张的不断交替中。

只有当实际增长率等于合意的增长率时,经济才能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的长期、稳定的增长。

(3)自然增长率与均衡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是指与人口增长率相对应的经济增长率.从长期的经济发展来看,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哈罗德的增长模型中引进了这两种因素,把人口增长归纳为劳动力增长、把技术进步归为劳动生产率增长。

用n代表劳动力增长率,ε代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则经济的自然增长率(Gn)等于两者之和,即:

Gn=n+ε

如果劳动力增长率n=1%,劳动生产率增长率ε=5%,则自然增长率为6%。

这样,保证实现长期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率就是6%。

如果均衡增长率偏离自然增长率,就会使经济过程出现波动。

当均衡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能允许的程度,这时的生产增长受到劳动力的不足与技术水平的限制,将会出现储蓄与投资过度现象,也就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从而使经济呈现长期停滞的趋势.反之,当均衡的增长率小于自然增长率,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还没有达到人口增长同步所允许的程度.这时,生产的增加不会受劳动力不足与技术水平的限制,生产者将增加雇佣工人以扩大再生产,从而使经济出现长期的繁荣、扩张的趋势。

哈罗德认为,只有实际增长率、合意增长率、自然增长率这三个增长率相等,即:

GA=Gw=Gn,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合乎理想的长期的均衡增长,GA=Gw=Gn也就是理想的、长期的均衡增长条件.但是,事实上要达到实际增长率、合意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一致是极其困难的,因为要达到三个增长率相等必须取决于其他六个要素.三个增长率常常不一致,就导致了经济的长期波动。

综上所述,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尽管经济在长期中均衡增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的可能性极小;

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经济很难稳定在一个不变的增长速度上,表现出的是或者连续上升或者连续下降的剧烈波动状态。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如果宏观生产函数表示为:

Yt=Atf(Lt,Kt)

式中,Yt、Lt、Kt分别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t为t时期的技术状况。

从上式中可以得到一个表达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即经济增长率的分解式:

GY=GA+αGL+βGK

式中,GY为经济增长率,GA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L、G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α、β为参数,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经济增长率的分解式中可知,产出由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决定,或者说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

1.基本假设

(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用于消费和投资都可以;

(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中资本与劳动比例是可以变化的;

(3)规模收益不变,边际生产力递减。

2.基本思想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批判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托宾、萨缪尔森,英国经济学家斯旺、米德等。

他们认为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三种增长率很难达到一致,哈罗德—多马模型所指出的经济增长途径是很难实现的。

由于技术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资本—产出比,对现实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新古典模型就是要通过改变资本—产出比来解决增长途径的“刃锋"

问题。

3.模型的含义

第一,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进步。

第二,资本-劳动比率是可变的,从而资本-产量比率也就是可变的。

这是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重要修正.

第三,资本-劳动比率的改变是通过价格的调节来进行的。

如果资本量大于劳动量,则资本的相对价格下降,劳动的相对价格上升,从而使生产中更多地利用资本,更少地利用劳动,通过准备密集型技术来实现经济增长。

反之,结果相反.这样,通过价格的调节使资本与劳动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得以稳定增长。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1、基本假设

社会成员分为利润与工资收入者2个阶级;

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不变;

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

2、基本公式

其中,P=利润率,

Sp、Sw、C分别表示利润收入者储蓄率、工资收入者储蓄率、资本-产出比.

由于Sp、Sw、C假定不变,故利润率的提高,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

3、意义

盲目追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家而不利于工人。

收入分配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增长,并引起经济和社会问题。

要解决问题,根本途径不是盲目追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要调节储蓄率,即调整资本收入(利润)和劳动收入(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复习思考题:

1、经济学家在给经济周期下定义时强调了什么?

2、经济周期分为哪几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简述经济周期的相关理论?

4、经济增长有那些基本特征?

5、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6.哈-多模型的基本假设和公式是什么?

它是如何解释经济中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的?

7.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和公式是什么?

其公式的含义是什么?

8.新剑桥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和公式是什么?

它得出了什么结论?

参考书目:

1、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保罗·

萨缪尔森,威廉·

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

3、尹伯成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4、格里高利·

曼昆著《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5、宋承先:

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旦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