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提分秘籍教师修炼手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3642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基础知识提分秘籍教师修炼手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教育基础知识提分秘籍教师修炼手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教育基础知识提分秘籍教师修炼手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教育基础知识提分秘籍教师修炼手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教育基础知识提分秘籍教师修炼手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基础知识提分秘籍教师修炼手册Word下载.docx

《教育基础知识提分秘籍教师修炼手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基础知识提分秘籍教师修炼手册Word下载.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基础知识提分秘籍教师修炼手册Word下载.docx

分析教师的知识素养(10分)

教学方法

论述教育心理学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15分)

某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编入《秋天的图画》一课(15分)

关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40分)

我们总结了特岗考试近三年的主观题可以发现,三道案例分析题考察的知识点具体且固定,即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角色、教学原则或方法或教学目标,论述题的考点主要从教育心理学中选,这就降低了考试的难度,因为可以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因此特岗相对招教是比较简单的。

二、必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必考知识点

考点1:

教育的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2)教育文化延续和发展;

(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

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例题:

1.将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是从()

A.作用的方向分B.作用呈现形式分C.作用大小分D.作用对象分

1.D依据作用方式和对象,可以把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或者本体功能和工具功能,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固有功能和派生功能,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

故选D。

考点2: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代表人物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孟子:

性善说

(奥地利)弗洛伊德:

性本能(人格三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

(美)威尔逊:

基因复制

(美)格塞尔:

成熟机制

(美)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理论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荀子:

性恶说

(英)洛克:

白板说

(美)华生:

行为主义理论

考点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表现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个别差异性:

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

如“聪明早慧”“大器晚成”等反映了个体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

1.人们常说的:

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教育发展的()。

A.互补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1.B略。

考点4:

我国学制形成和发展

1902年,张百熙主持编制《钦定学堂章程》,被称为“壬寅学制”——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但是未实施。

1904年,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编制的(《奏定学堂章程》),被称为“癸卯学制”——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以日本为蓝本。

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

1912年,蔡元培对学制进行了修订,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1.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戌学制D.六三三学制

1.A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该学制只颁布而没有实施。

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主要以日本为蓝本。

故选A。

课程分类依据

课程分类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

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课程实施要求

必修课、选修课

课程表现形式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课程制定者或管理者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任务(功能)的不同

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考点5:

课程类型

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精神的是()。

A.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B.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D.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1.B《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课程结构: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故选B。

考点6:

课程的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构成:

1.教学科目的设置(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得更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内涵的变化;

教学目的的变化;

教学指向的变化;

教学评价的变化。

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和弹性的。

不像教学大纲那样对包括教学内容在内的一切都做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

前言(课程性质、课程价值)

课程目标(总目标、分目标、三维教学目标)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其他

(3)教材(教科书)

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等。

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

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1.规定学科知识范围、深度及其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称之为()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科书D.课程目标

1.B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考点7:

教学的基本环节

教师的教学工作包括:

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备课概念:

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

备课的意义:

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要求: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法)

(2)上课的意义: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类型数,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上好一节课的标准: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内容准确;

教学结构合理;

教学方法适当;

讲究教学艺术;

板书有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意义: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用都在于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

(4)课外辅导的意义: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

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

为上级教育主管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

主要是平时考查和考试。

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布置作业与批改C.上课D.教学反思

1.C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故选C。

考点8:

课堂教学与教学技能

(1)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的类型(直接导入、经验导入、旧知识导入、实验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悬念导入和故事导入等。

导入技能的应用原则:

导入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要强;

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导入要具有直观性和启发性;

导入要具有趣味性,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能引人注目,颇有风趣,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2)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的构成:

引入、介入、评核。

语言技能的应用原则:

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

(3)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的类型主要有:

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等。

提问技能应用的原则:

第一,要设计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问题,使多数学生参与回答。

第二,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问题的内容要集中,问题的表达要简明易懂,最好用学生的语言提问。

第三,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合理设计问题,并预想学生的可能回答及处理方法。

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

第四,以同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问,不用强制回答的语气和态度提问。

第五,当学生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重点、对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时,教师不要轻易代替学生回答。

应从不同的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予分析和确认,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强化他们的学习。

(4)讲授技能:

讲授技能的类型:

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讲授技能主要有:

解释式、描述式、原理中心式和问题中心式。

讲授技能应用的原则:

第一,讲授的目标要明确,准备要充分。

讲授过程、结构要组织合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层次分明,运用多种语言技能和动作变化技能。

第二,增强对学生的针对性,如年龄、兴趣、背景、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

第三、注意讲授的阶段性,一次讲解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

第四,突出主题,有重点,难点和关键处要在讲解中加以提示、强调。

(5)变化技能:

变化技能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教态的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6)强化技能:

强化技能的类型主要有语言强化、标志强化、动作强化、活动强化和变换方式强化等类型。

(7)演示技能:

运用演示技能的意义:

需要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通过视、听、言、动来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运用演示技能可以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

演示技能的类型:

主要有分析法、归纳法、展示法和声像法等类型。

(8)板书技能:

运用板书技能的意义:

提示内容,体现结构和教学程序;

激发兴趣,启发思考;

强化记忆,减轻负担;

便于学生记笔记,在课后进行复习。

板书技能的应用原则:

第一,从教材内容出发,同时要与教学目的联系起来设计板书;

第二,设计板书要注意启发性、条理性、简洁性;

第三,要注意文字、语言的规范性和示范性;

第四,教师备课时要设计板书,并把设计好的板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在教案上。

(9)结束技能:

结束技能的类型主要有系统归纳、比较异同、集中小结和领悟主题等类型。

结束技能应用原则:

第一,小结要紧扣教学内容的目的、重点和知识结构,做到简明、精要,有利予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

要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如练习、口答和实验等。

第二,课结束时,应概括本单元或本节知识的结构,深化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

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数量恰当。

第三,结束课有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

封闭型结束,是由教师或学生通过归纳概括,总结出明确的结论;

开放型结束,是不做出结论,但要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运用发散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10)课堂组织技能:

课堂组织技能的类型主要有:

管理性组织、指导性组织、诱导性组织等类型。

1.结课一般不会采用下列哪种形式()

A.归纳式B.故事启发式C.拓展延伸式D.回味式

1.B结课的方法包括:

归纳结课、比较结课、活动结课、悬念结课、拓展延伸结课。

B项属于导入技能的方式之一。

考点9:

测验的质量指标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1.一个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这是指测验的()。

A.难度B.信度C.效度D.区分度

1.C本题考查测验的效度。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够测出其想要测量的东西。

考点10:

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基本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观点:

夸美纽斯:

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学习,应该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呈现给学生。

“不闻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乌申斯基也指出,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直观手段: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访问等。

模像直观:

即在对事物模像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映,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等的观察和演示。

言语直观:

即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想象而进行的一种直观的能动的反映形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景与人物形象的领会。

(2)启发性原则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

助产术;

第斯多惠: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

(3)巩固性原则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

复习是学习之母

(4)循序渐进原则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5)因材施教原则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

墨子:

“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8)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④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1.“不陵节而施”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巩固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直观性原则

1.B考查知识点:

教学原则。

“不陵节而施”,出自《学记》,指不能超过人的接受范围而施教,是循序渐进性原则的体现。

考点11:

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赫尔巴特说: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这句话体现了()。

A.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B.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C.教学中知、情、意相统一D.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1.C这句话体现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即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的统一。

考点12:

教学评价

按评价功能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这种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

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

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了解学习的准备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由此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对待。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

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总结性评价:

这种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例如学期末或学年来各门学科的考核、考试,目的是验明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

1.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旨在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是()

A.初始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

1.D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考点13:

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基本要求: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孔子很早提出: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知行统一原则

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7)长善救失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基本要求: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1.马卡连柯说: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反映出的德育原则是()。

A.知行统一原则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C.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D.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1.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马卡连柯的这句话反映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考点14:

班级管理模式

定义

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作用。

平行管理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苏联)马卡连柯“平行影响”

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目标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