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导游图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3406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宫导游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故宫导游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故宫导游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故宫导游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故宫导游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故宫导游图Word文件下载.docx

《故宫导游图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宫导游图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故宫导游图Word文件下载.docx

明代,皇帝施淫威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此进行,“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即由此讹化而来。

现午门中央城楼已辟为故宫博物院的重要展厅。

神武门在紫禁城北面城垣正中,为禁城北门。

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门,即以中国古代四方神中北方的玄武为名,清代,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玄”字为“神”字。

城门楼内设钟鼓,与钟鼓楼相应,用以起更报时。

皇帝居宫中时则不鸣钟。

神武门是宫中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皇后祭先蚕,清代选秀女,将妃嫔迎入宫等都要走神武门。

帝后走中央正门,嫔妃、官吏、侍卫、太监及工匠等由两侧的门洞出入。

1924年,逊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即经此门离去。

前三殿区

1.内金水桥流经太和门广场,蜿蜒呈弓形。

广场中央五座汉白玉石桥跨越河道,齐指太和门方向。

正中主桥是皇帝专用的“御路桥”,栏杆上雕云龙柱头。

两旁四座宾桥栏杆皆饰二十四气柱头,主桥旁两座供宗室王公行走的称

“王公桥”,再次两座供三品以上文武大臣行走,称“品级桥

2.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庄严的门户,明永乐年建成,初称奉天门,嘉靖朝改名皇极门。

清顺治入主北京后始名太和门。

现有建筑为清光绪年间火灾后所重建而成。

太和门座落于汉白玉基座上,丹陛下列铜鼎四只,门前左右分列石亭、石匮,还有两只宫内最巨大的青铜狮子为明代铸造。

  奉天门(即太和门)在明代是皇帝早朝御门听政的场所,且洪熙、宣德、正统三朝皇帝即在此门登基即位,所以在明代又被称为大朝门。

清入关后,顺治皇帝也在此颁诏天下。

1.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间所谓皇宫中的“金銮宝殿”,这里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

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

明嘉靖朝改名皇极殿。

满清建都北京后改为今名,蕴含天下和谐的宏旨。

现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并留存下来的。

  太和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京城的中轴子午线沿着龙纹石雕御路升上三台,从天子宝座下穿过。

每当大典之际,鸣钟击鼓,礼乐齐奏,帝王御殿升座,君临天下,接受王公和百官的朝贺,极显其尊贵和威严。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

大殿内外饰以成千上万条金龙纹,屋脊角安设十个脊兽,在现存古建筑中仅此一例。

2.中和殿    中和殿位处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仿佛古代尊贵的“工”字形殿中间穿廊的作用。

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初名华盖殿,后几经灾毁和修建。

明嘉靖年重建后改名中极殿,清顺治帝入主紫禁城后改名中和殿,意为秉中庸之道,求天下和顺。

  中和殿四面门窗的形制取自古代的“明堂”。

皇帝在升太和殿举行大典前,先在此暂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

或于亲祭等大礼前在此检阅祝文、奏书之类的准备工作。

3.保和殿是三台上的第三座大殿,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后来几经灾毁和重建。

原名为谨身殿,后改建极殿,清代最终定名为保和殿,意为保持心志纯一,共享天下和谐。

明代,举行朝典前,皇帝从乾清宫升至此殿更衣。

清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顺治帝的大婚也在此举行。

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赐藩国、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后,皇帝主持的殿试也改在这里举行。

4. 体仁阁侍立在太和殿东南侧。

初建于明永乐年,名为文楼,明嘉靖朝改称文昭阁,清初改为今名,意为躬行仁爱,典出于《易经》。

现存建筑为清乾隆朝灾毁后重建。

  清代康熙皇帝曾经在体仁阁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招揽名士贤才。

乾隆朝以后,这里就做了内务府的缎库。

5.弘义阁侍立于太和殿西南侧。

初建于明永乐年,名为武楼,明嘉靖朝改称武成阁,清初改为今名,意为弘扬大义。

  清代的弘义阁长期用于收储宫廷使用的金银器具等。

现辟为“皇朝礼乐展”展厅。

6.?

熙和门位于太和门广场西侧正中,是自前朝通往武英殿、西华门的必经之路。

初名右顺门,明嘉靖年重建后改称归极门,清顺治年改雍和门,乾隆年为避雍正皇帝讳改为今名熙和门。

明永乐皇帝曾因北京冬气严寒,谕令早朝礼毕,与百官移至熙和门旁便殿奏事办公。

7.?

协和门位于太和门广场东侧正中,是前朝通往文华殿或内阁的必经之路。

初名左顺门,明嘉靖年重建后改称会极门,清顺治年改今名。

明景泰皇帝曾因战事紧急在此门设午朝。

明嘉靖皇帝即位之初,曾发生群臣与皇权抗争的大礼议,二百多名朝臣跪于此门前撼门大哭,声震阙廷。

8.  昭德门,明初称东角门,嘉靖朝改弘政门,清代改为现名,昭德意为昭显美德。

此门在明代为皇帝在正式朝礼之外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后来就在此处开设内阁。

清代此门为侍卫值宿处。

9.贞度门,明初称西角门,嘉靖朝改宣治门,清代改为现名,贞度意为端正法度。

此门在明代为皇帝在丧期和忌辰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

后三宫区

1.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正宫门。

明永乐朝(15世纪初)建成,曾多次被灾并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为乾天清正之意。

清代皇帝在此御门听政,其中以康熙皇帝最勤。

御门当日辰时(上午8时左右),皇帝在门内中央升座,朝臣依次奏事并领受君王谕旨。

乾清门外向东西两侧展开琉璃影壁,门前陈设金狮和金水缸,门内高台甬路直通乾清宫前丹陛,为皇帝御路。

2.乾清宫为皇帝的正寝。

明永乐年(15世纪初)建成,曾数次遭焚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

  自明至清初,乾清宫都是皇帝治理朝政和居住的正殿。

明清皇帝驾崩后都在此停棂,以示“寿终正寝”。

清雍正皇帝以后,皇帝寝宫移至养心殿,但这里仍为君王理政和举行节庆大典的重要宫殿之一,清康熙、乾隆两朝曾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

  殿内高悬清顺治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匾后为清代皇帝放置建储密匣之处。

3.交泰殿位处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形制与中和殿略同。

“交泰”取自《易经》中“天地交泰”,意为乾坤、阴阳、上下相交,万物通畅而得以生养。

交泰殿是正宫皇后在重大节庆接受朝贺之地。

清乾隆年以后,象征皇权的二十五方宝玺平日贮藏于殿内。

殿内左右又设巨大的铜壶滴漏和机械自鸣钟,宫内时刻即以此为准。

殿中央宝座上方悬清康熙帝“无为”匾。

清顺治帝也曾在此殿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

4.坤宁宫位处交泰殿之北,是皇后的正宫。

“坤宁”为坤地宁定之意。

清代,坤宁宫按照满族习俗进行了改建,改建后的坤宁宫形制富于满洲文化特色:

正门不居中而偏东侧,隔扇门改为木板门,窗户亦改为吊搭窗,沿北西南三面设万字炕,俗称“口袋居”,以及陈设萨满教祭祀神堂等。

清代,坤宁宫虽仍称正宫,但主要做为宫内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和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帝以及逊帝溥仪大婚时均先在此居住二日,再迁居乾清宫或养心殿。

而皇后日常不住在这里。

5.景运门在乾清门广场东面,与西面的隆宗门遥相对应。

“景运”意喻国运光大。

门内设有蒙古王公大臣值房、九卿值房、奏事待漏值所,门外向东可通往奉先殿、箭亭、文渊阁以及宁寿宫等区域。

做为通往内廷的重要禁门,平时景运门是严禁官员人等擅入的。

6.隆宗门是乾清门广场西面的重要禁门,是皇城西苑、禁城西路与内廷的主要通道。

“隆宗”意为国本兴盛。

门内设有军机处值房,门外西面是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平日如果不是急奏待旨或皇帝宣召,即使王公大臣也不得擅入。

清代的几位皇帝在西郊御苑去世后,其梓宫都由此门迎入,并在门内斋集举哀。

清嘉庆朝,林清起义冲入紫禁城,此门紧闭,挡住了农民军的攻击,至今匾额上还留有箭簇,传说为当时激战的遗迹。

7.日精门是乾清宫院落的东门,是乾清宫前庭出入的主要门户之一,门外即东一长街,东南方即通往斋宫的仁祥门。

8.月华门是乾清宫院落的西门,是乾清宫前庭出入的主要门户之一,门外即西一长街,并与遵义门正对,进遵义门即到达清代皇帝的寝宫养心殿。

9.坤宁门是后三宫通往御花园的主要门户。

与坤宁门北面相对的是天一门,中间隔着一座巨大的青铜香炉。

文华殿区

1.文华殿是紫禁城外朝东路的正殿,与西路的武英殿遥相对应。

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文华殿曾作为太子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

自明嘉靖时期(1536年),改为皇帝的便殿,殿顶改覆黄琉璃瓦。

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之日,文华殿被焚毁殆尽,至清康熙年(1683年)才依照武英殿重建起来。

明清两朝皇帝的经筵以及殿试后的阅卷都在文华殿举行,内阁中重要的辅政儒臣也会有幸被冠以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

2.文渊阁是文华殿后的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浙江藏书名楼“天一阁”建造。

阁分上下两层,黑色琉璃瓦覆顶,绿色琉璃瓦剪边,色调深沉雅致,又寓含五行中黑色主水,以水克火的用意。

阁内藏《四库全书》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清代乾隆朝以后,除了皇帝来这里读书外,也允许臣工和学士们来此查阅图书。

武英殿区

1.武英殿是紫禁城外朝西路的正殿,对应着外朝东路的文华殿。

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做为皇帝斋居和召见大臣之处,也曾在此设画待诏。

明末农民军攻入皇宫,许多宫殿被焚,而武英殿仍完好,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即位仪式后即仓皇退出北京。

清兵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也以武英殿做为理事之所。

清初,武英殿往往做为皇帝的便殿,举行小型朝典。

自清康熙朝,武英殿始开书局,乾隆朝,武英殿做为皇家出版地,刊印了大量精美的珍本图书,世称“殿本”。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遭火灾焚毁殆尽,同年重建。

2.浴德堂位于武英殿西北方平台上。

堂内修建有阿拉伯式风格的穹顶浴室,其历史及作用仍有待考证。

养心殿区

1.遵义门为进入养心殿区的小门,

2.养心门在养心殿南面,为清代皇帝寝宫院落正门。

门外陈设一对铜鎏金狮子。

门内设双扇木屏门。

门东西两侧又各辟一便门,门内为琉璃转角影壁。

养心殿位于内廷后三宫的西侧,西六宫的南面。

初建于明嘉靖年(16世纪中),一直做为皇帝的便殿。

自从清雍正朝开始,这里做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处,遂成清代皇帝实际上的正寝。

“养心”意为涵养心性。

养心殿在宫中的位置比较便利,殿内空间布局丰富而功能集中,厅堂、书房、寝室以及分别用来批阅奏折、密谈、休憩、礼佛的小室等一应俱全,比大殿宇更宜于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间,是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更适宜皇帝起居活动的场所。

养心殿中最着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亲贤”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东暖阁的晚清垂帘听政处。

养心殿后殿是清代皇帝的寝宫,现保持清末原状陈列。

后殿正中明间为坐炕。

东次间设宝座,西次间设紫檀云龙大立柜和坐炕。

东西稍间各设炕床,为皇帝卧寝处。

养心殿后殿的东西各有耳房五间,分别名为体顺堂、燕禧堂。

为皇后和贵妃侍君时的临时住所。

5.体顺堂为养心殿后殿东耳房,明代建造,初名隆禧馆,清咸丰年改称绥履殿。

光绪初年始名体顺堂,堂匾为慈禧太后亲笔。

“体顺”寓顺应天道之意,引申为体贴和顺。

清代皇帝住在养心殿时,皇后侍君时即居住在这里。

同治朝,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慈安太后曾居住在此。

6.吉祥门为养心殿院落区北边一随墙小门,出门即到西六宫的永寿宫门前。

斋宫区

斋宫位于内廷后三宫的东侧,东六宫的南面,是皇帝在举行大型祭祀典礼前在宫中斋居的地方。

清雍正九年(1731年),在明代宫殿的旧址上建起斋宫,自此,清代皇帝在大祀前会先斋宿于此。

斋戒日,斋宫丹陛前恭设斋戒牌和铜人。

皇帝与陪祀大臣佩戴斋戒牌,不作乐、不饮酒、不食辛辣、不入内寝,以示虔敬。

奉先殿区

奉先殿在内廷东路区域。

明清两代,这里都是紫禁城内皇帝祭祀先祖的家庙。

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清沿明制,并曾多次修缮。

“奉先”即崇奉祖先之意。

殿分前后两重,中以穿堂连接,成为尊贵的“工”字殿形式。

后殿内九间分室陈设列圣列后(历朝皇帝、皇后)的神牌。

每年元旦(春节)、冬至、万寿(生日)等国家大庆典,皇帝都在前殿大祭列祖列宗。

每逢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元宵、清明等节日,于后殿上香行礼。

另外,宫廷举行如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等诸典礼,均祗告于后殿。

现奉先殿被辟为钟表馆展厅。

东六宫区

1.景阳宫在东六宫区域,初名长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景阳宫。

“景阳”含景仰光明之意。

景阳宫为黄琉璃瓦庑殿顶,形制高于东六宫区的其他宫殿,与西六宫的咸福宫相呼应。

明代这里是妃嫔的居所,清代这里被辟为收藏图书之处。

2.钟粹宫在东六宫区域,初名咸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钟粹宫,为汇聚精粹之意,对应于西六宫的储秀宫名。

明清两代,这里主要做为妃嫔居所。

明隆庆年曾一度做皇太子宫殿。

清晚期,咸丰皇帝奕詝幼年丧母之后曾在此宫居住,由奕欣的母亲静贵妃代为抚育。

咸丰皇帝的皇后(即与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一直居住此宫,被称为东太后。

3.永和宫在东六宫区域,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永和宫,为长久和谐之意,对应于西六宫的长春宫名。

明清两代皆为后妃居住。

明崇祯帝的田贵妃、清康熙帝德妃(雍正帝母亲仁寿皇太后)、道光帝的静贵妃(奕欣之母)及光绪帝的瑾妃曾居此宫。

4.延禧宫在东六宫区域,初名长寿宫。

明嘉靖年(16世纪中)更名延祺宫,清代改名延禧宫。

延禧意为迎福请喜之意。

明清两代,此宫均为妃嫔的居所。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火灾,延禧宫除宫门外俱遭焚毁。

同治年曾议复建,后未行。

宣统元年(1909年),清室在原址兴建一座西洋式“水殿”楼阁,建筑以白石雕砌,并用铸铁架构,墙壁、地板均为玻璃,其玻璃壁夹层和建筑周围环池中可蓄水观鱼。

隆裕太后为之题匾额“灵沼轩”。

不久,这座“水晶宫”就因财力匮乏而停建。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1931年6月在此修建了新型文物库房。

2005年库房的东配楼辟为古书画研究中心,西配楼辟为陶瓷研究中心,中楼内建立了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

5.承乾宫在东六宫区域,初名永宁宫,崇祯五年(1623年)改为今名,即取敬奉天意的含义,对应于西六宫的翊坤宫名。

明清两代,此宫都做为后妃的居所,其中着名的有清顺治帝宠爱的董鄂妃,以及咸丰帝的生母(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6.景仁宫在东六宫区域,初名长安宫,明嘉靖年(16世纪中)改为今名。

景仁即大仁爱之意。

明清两代,这里均做为妃嫔的住所。

清代康熙帝的生母佟佳氏曾住在这里,并在此生下玄烨。

雍正帝的熹贵妃(乾隆帝生母)、光绪帝的珍妃也都曾居住在此宫。

西六宫区

1.永寿宫在西六宫区域,养心殿的后面。

在明代,此宫曾先后名为长乐宫、毓德宫,万历年更名为永寿宫,清代延用。

永寿即长寿永年之意。

明清两代,这里都是妃嫔的住所。

因其地近乾清宫与养心殿,也有皇帝曾暂居于此。

时至晚清,这里已被当作了收藏御用器物的库房。

2.太极殿在西六宫区域,养心殿的西北方。

在明代,此宫初名为未央宫,嘉靖朝,皇帝朱厚熜因其父兴献王出生在此,更其名为启祥宫。

启祥宫本为妃嫔的居所。

至清晚期,长春宫与启祥宫改建,两个宫院前后贯通,合为一座四进院落。

启祥宫亦改名为太极殿。

晚清时期,慈禧太后、隆裕太后都曾居住在此。

溥仪出宫前,老迈的瑜太妃还住在此处。

3.翊坤宫在西六宫区域中部,初名万安宫,明嘉靖朝改名翊坤宫,概取护佐大地之意,与东六宫中的承乾宫名相呼应。

明代,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曾居住此宫。

清晚期,为慈禧太后修缮储秀宫时,仿长春宫改建的前例,将翊坤宫后殿与储秀宫门拆掉改建成体和殿,两宫贯通,翊坤宫遂成为储秀宫院落的前殿。

4.长春宫在西六宫区域,初名长春宫,明嘉靖朝曾更名为永宁宫,万历朝复名长春。

  明清两代,这里都是后妃的居所,其中最着名的清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和晚清操持国政的慈禧太后都曾居住在此。

长春宫前陈设鎏金铜狮和铜鹤,南面的体元殿后接出抱厦可做长春宫戏台,庭院周边廊内壁上绘18幅《红楼梦》故事的壁画,这都显示出晚清时期在此居住的女主人的高贵和趣味

5.体和殿在西六宫区域,是清晚期拆去翊坤宫后殿和储秀宫门后改建而成的,作为翊坤宫和储秀宫之间的穿堂。

“体和”取躬行和谐之意,与体元殿名相呼应。

慈禧太后在储秀宫居住时常在此进膳、饮茶和休息。

据说,她还在此为光绪皇帝主持了选后的仪式,强使其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

6.体元殿在西六宫区域,是清晚期拆去太极殿后殿和长春宫门后改建而成的,作为太极殿和长春宫之间的穿堂。

“体元”意为人君要以天地元气为本,常居正道以施行政教。

体元殿后还接出抱厦,作为长春宫戏台,清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寿辰时就曾在此看戏庆寿。

7.储秀宫在西六宫区域东北部,初名寿昌宫,明嘉靖朝改名储秀宫。

这里居住过的后妃中以慈禧太后最为着名,当其身份还是懿嫔时,她在储秀宫的后殿丽景轩生下了同治皇帝。

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在五十岁庆寿时重新住进此宫,宫院内游廊四壁上刻满了大臣为她祝寿所做的《万寿无疆赋》。

储秀宫最后的主人是清逊帝溥仪的正妻婉容,据说,当1924年秋日,冯玉祥的国民军开到神武门外,将要驱逐溥仪即日出宫时,溥仪和婉容正在储秀宫说笑。

8.丽景轩为储秀宫的后殿。

“丽景”即美景之意。

据载,清晚期慈禧太后当初入宫为嫔时曾居住在此,并为咸丰帝生下了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

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50大寿时再次入住于此,将储秀宫后殿思顺斋改名为丽景轩,并在室内建起小戏台。

现室内陈设皆为逊帝溥仪时的西式家具、钢琴和餐具。

9.咸福宫在西六宫区域,初名寿安宫,明嘉靖时改名咸福宫,取《易经》中咸卦的阴阳交感而得吉福之意。

咸福宫与东六宫的景阳宫相呼应,均为黄琉璃瓦庑殿顶,形制高于西六宫区的其他宫殿。

除作后妃的居所,皇帝也会将此作为起居处。

此殿也是嘉庆帝为乾隆帝守孝、咸丰帝为道光帝守孝的地方。

10.同道堂为咸福宫的后殿。

“同道”取志同道合之意。

清乾隆皇帝就曾将这里作为偶尔起居的便殿,辟出书房,并收藏古琴、古画。

现同道堂内原状为清晚期遗迹,题匾多为咸丰帝御笔。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前夕,咸丰帝还曾在此殿传膳,并决定赴避暑山庄。

咸丰去世前,将“同道堂”小玺赐予嗣位的载淳,与赐给慈安太后的“御赏”玺共同作为皇帝谕旨下发的凭证。

后来实际上“同道堂”玺为幼君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掌握。

御花园区

1.天一门为御花园中央钦安殿院落的南门,建于明代嘉靖年(16世纪),初名“天一之门”,清改今名。

“天一”为星名,又为北极神之名,又喻“天一生水”之意。

此门是紫禁城中少见的青砖建筑,在起到避火防灾功能的同时,又与花园清雅苍翠的环境相协调,是一座别致的皇家道观门户。

2.钦安殿位于御花园的中央院落内,始建于明代,明嘉靖年(1535年)添建墙垣以自成格局,清乾隆年又在殿前添接抱厦。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为道教中的北方之神。

殿顶为重檐盝顶,殿宇基座周围汉白玉石栏杆是紫禁城中的石雕精品,殿前相交于甬路上方形成拱门的连理柏也是宫中的奇树之一。

钦安殿是座落在北京中轴子午线上唯一的道观,清代每逢元旦年节,都要在此设斗坛、道场,皇帝来此拈香行礼。

3.绛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后依宫墙,座东面西,其建筑平面为“凸”字形。

此轩门窗为楠木本色,不加油饰。

柱、框、梁、枋皆饰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

轩前的琉璃花坛制颇为精致,坛内叠石为山,栽有牡丹等名贵花木。

原来,轩前有海棠树5株,每当花瓣飘落时,宛若雪花片片缤纷而降,遂名绛雪轩。

晚清时,慈禧命从河南移来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

花坛前竖立一远古木质化石柱也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题诗句。

4.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始建于明代,初名乐志斋,清代改今名。

  斋为两层楼阁式,座西面东,斋前叠石环抱。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于楼两端向前各接出3间,改建为转角楼,建筑平面遂呈“凹”字形,与花园东面的绛雪轩正凹凸相应。

清嘉庆、道光两帝常临此斋。

清逊帝溥仪曾将他的英文教师庄士敦安排在此居住。

5.万春亭在御花园东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

亭重檐,上圆下方,合于“天圆地方”之说。

东方与春季对应,故名万春,即天地长春之意。

  万春亭与花园西部的千秋亭相呼应,造型相同,成为一对。

两亭都精美绚丽,可称宫内最美的亭子之一。

6.千秋亭在御花园西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

西方与秋季对应,故名千秋,即流传千古之意。

  千秋亭与花园东部的万春亭相呼应,造型相同,成为一对。

7.四神祠在御花园内钦安殿院落的西面,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供奉道教四神的地方。

其建筑造型纤秀而别具风格,形制似仿道教八卦,装饰色彩绚丽。

室内靠南墙砌砖台,是架供案奉安神牌的地方。

所谓四神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一说是风、云、雷、雨神。

今已无从考证。

8.浮碧亭位于御花园的东北,亭座落于石桥上,桥下有东西长的矩形水池,穿亭过桥即可到皇帝的书房摛藻堂前。

亭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前檐抱厦系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所添建。

池中水引自护城河,池壁雕有石蟠首出水口,池中芙蓉出水,游鱼穿泳,为御花园的景色增添了清新活泼的情趣。

9.澄瑞亭位于御花园的西北,正北为倚园北墙而建的位育斋,正南为千秋亭。

亭座落于石桥上,桥下有东西长的矩形水池,穿亭过桥即可到位育斋前。

亭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前檐抱厦为清雍正十年(1732年)所添建。

亭的四面曾装有护墙板以开门窗,内设斗坛,后拆除。

10.摛藻堂位于御花园东北部堆秀山的东侧。

“摛藻”为施展文采之意。

  自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后,室内放置书架,贮藏《四库全书荟要》,择“四库”中之精粹,以备皇帝来此休憩阅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