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 知识点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2952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美术史 知识点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美术史 知识点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美术史 知识点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美术史 知识点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美术史 知识点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美术史 知识点总文档格式.docx

《中国美术史 知识点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术史 知识点总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美术史 知识点总文档格式.docx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今甘肃、青海一代)

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半山类型陶器代表新石器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纹样以自然物象演变的几何形图案最多,有较浓的生活气息。

《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

3)龙山文化:

表面装饰相对简单,但造型变化丰富。

许多器皿已摈弃了实用目的。

4)大汶口文化:

1、色泽多样化,2、黑陶制作成熟,3、雕刻技术发达镂孔随之发展、纹饰多样。

龙山文化使用了快轮制陶术。

二、原始绘画(原始时期的绘画与雕塑是附属于制陶工艺的)

1、原始陶绘艺术

分图案和图画两大类,图案居多,

2、早期地画、壁画、岩画

地画:

82年,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址发现地画。

岩画:

内蒙阴山岩画、广西花山岩画、连云港将军崖、宁夏贺兰山等

壁画: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壁画墨迹。

三、原始雕塑

1、史前陶塑艺术品的造型种类

新石器时代雕塑有实用性和象征性两大特征,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是玉器和陶塑。

陶塑造型有动物和人物两大种类。

2、新石器时代石、玉雕刻的两个中心及主要风格

南北两个中心,南方为良渚文化,北方为红山文化。

南方良渚:

采用平面浅浮雕和线刻结合的手法,描绘对象主要为宗教礼器上的神人像,造型庄重神圣,较强的宗教意味。

北方红山:

采用圆雕的技法,描绘生活中或神化中的动物,造型生动活泼,带有较强的装饰性。

《碧玉龙》

原始雕像的特征:

多为裸体,形体夸张,突出女性特征及生殖部分,而面部和四肢都被异常简化。

Ps: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阶段是以定居农业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

第二章先秦美术

一、先秦青铜艺术

青铜器是指红铜和锡和铅的合金器物,因为颜色呈青灰色,故名青铜器。

发端于黄河流域。

1、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风格特征

1)夏代青铜工艺处于初级阶段,造型稚拙、体态较薄,很少有装饰纹样。

曾铸造九鼎象征九州。

2)商代冶炼技术进步,种类丰富,以酒器和食器最为突出,装饰纹样多以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几何纹样。

充满了神秘威慑特征。

早期:

《兽面乳钉纹方鼎》盛期:

《四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商后期,最大,纪念品,刻铭文)

3)西周铭文开始盛行。

风格趋向简朴,纹样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风格凝重典雅、洗练朴素。

《毛公鼎》《大盂鼎》

2、青铜器的分类:

按用途分:

食器、酒器、(艺术性较强)水器、乐器、兵器。

按功能分:

礼器、实用器具、饰品或雕塑

礼器:

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青铜器主要研究对象

3、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的主要分类及其特征

青铜器纹饰主要分为动物纹饰(造型及主体装饰)和几何纹饰(底纹或细部)两大类。

特征:

a、根据动物形态造型,被称之为“尊”;

b、将人或动物形象与青铜器造型融为一体;

c、以主体动物形象作为青铜器的附件

春秋主要有蟠魑纹(繁缛)《莲鹤方壶》

战国出现了生活气息浓郁的狩猎、习射、采桑、宴乐、攻占等图案。

4、青铜艺术的分期:

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

5、青铜器的形制特点:

(夏朝)器形小,器壁薄。

(商朝)器形大,稳定厚重

(周朝)铭文盛行(春秋战国)饰纹世俗化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礼器性质减弱,生活实用的性质加强,制作上也出现了新方法:

失蜡法、模印法。

二、先秦雕塑艺术

1、青铜雕塑的两种类型

a、以动物形象进行造型,大多表现在尊上,器物多为凝重宽博。

b、表现于器物的耳、盖、扣、嘴等附件上的立体雕塑。

2、简述先秦时期的雕塑艺术

就制作材料来看,大致可分为青铜雕塑、玉石雕塑、陶雕三类。

A、青铜雕塑主要指青铜器的主体雕塑和青铜器上的立体雕塑附件,可分为动物形象造型和器物附件立体雕塑。

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晚期遗址《神面像》

B、玉石雕塑历史悠久,商代的成就最为显着,有大型大理石立雕,也有表现动物的小型雕塑。

河南安阳妇好墓《玉凤》

C、陶塑相对青铜玉石,为数较少,商代中期内容逐渐增加,商代后期以后由于玉石雕塑显着增多,陶塑大为减少。

3、漆木雕《梅花鹿》战国

三、先秦绘画

战国时期绘画、雕塑开始脱离工艺装饰的地位

殷商时期,虎纹大石磬所刻的线纹虎形表现出当时的绘画水平

一、先秦帛画

1、战国帛画的用途、内容及艺术特色是什么?

战国帛画主要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

内容:

1.《人物龙凤图》31×

22.5CM、(内容:

细腰长裙的贵族妇女;

凤鸟翅膀伸展、引颈似飞;

神龙张举双足、体态腾飞。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独幅人物画。

2.《人物御龙图》37.5×

28CM、(贵族男子戴冠、长袍、佩长剑、侧身持缰;

长龙似舟、飞向天国)

用途:

葬仪中的旌幡,墓主肖像,表示在龙凤的指引下,灵魂不朽,升归天国。

主题:

引魂升天

艺术特色:

帛画人物作侧面立像,比例匀称,仪态肃穆;

画面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缯书》写在绢帛上以文字为主,四周画有神及动物的形象。

最为突出的是三头人物形象。

2、战国帛画对后世人物画的影响

用笔用色等绘画创作实践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墨线勾画人物的技法为后世传统绘画表现技法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先秦漆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器的文明古国。

画法为毛笔画成。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内棺漆画,同墓出土的木盒漆画《舞乐图》。

湖北荆门战国漆奁上绘制的《车马人物出行图》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风俗画作品。

四、书法目前发现最早的竹木简牍是战国时期的,主要有楚简和秦简

第三章秦汉美术

一、秦汉绘画

A、帛画

1、西汉长沙马王堆1号墓帛画

乞求灵魂归天;

特点:

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有机的将三部分贯穿起来,罕见的表现手法,画面突出了墓主的高贵身份。

呈T型,上中下三部分,永恒天堂、自然世界、死后阴域

2、西汉长沙马王堆3号墓帛画的绘画技巧

绘画技巧: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应用正侧半侧等多种手法。

3、山东金雀山西汉帛画的绘制方法

灵活运用淡墨线与朱砂线起稿,然后分别用各种色彩平涂。

(没骨画法的先驱)

B、壁画

包括宫室殿堂壁画、墓室壁画。

1、秦汉墓室壁画兴起的原因:

受壁画盛行风气的影响。

2、汉代墓室壁画重要代表:

河北望都1号东汉墓壁画,汉代帛画主要反映墓主企望升天以及表现死者生前的显赫生活。

题材有80多项,如城池幕府,乐舞百戏,庄园生产,孝子列女等等。

河南洛阳西汉不千秋墓室壁画《升仙图》

3、汉代宫廷绘画的主要职能:

出于宣传或政治目的

4、汉代文人画家代表人物:

张衡,刘褒,蔡邕,赵歧等

二、秦汉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第一个高峰。

A、被称为我国古代园林景观雕塑第一丰碑的是汉代昆明池时刻牵牛像、织女像。

B、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雕像是西汉的赵伦先人墓石人。

1、秦代陶塑兵马俑的主要艺术特点

皆为手塑,人物形态各异,风格写实,形象纯朴,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重复,气势雄伟。

三号坑为军事指挥部。

2、西汉霍去病墓石刻的手法及代表性的石雕

手法上采用因材施雕的技巧,被称为“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为冢象祁连山”。

代表性的石雕是《马踏匈奴》用象征的手法

《马踏匈奴》雕像的艺术特征:

置于霍去病墓冢前面,是群雕中的主体和代表作品。

雕像高1.68米,以一匹气宇宣扬、傲然卓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汉代大将军;

以战马将侵略者踏翻在地的情节来歌颂霍去病抗击匈奴战争中的勇敢;

以仰面倒在马下手持弓箭的敌人形象表现失败者的垂死挣扎。

马踏匈奴的造型,轮廓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落的处理,形象醒目,主题突出,风格古朴雅拙、凝重雄健,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也是西汉雕刻艺术成就的标志性作品。

3、汉代陶俑的主要分类:

王侯兵马俑,民间日用俑

山东济南无影山西汉墓《乐舞杂技陶俑群》

4、东汉青铜塑像的杰出代表作品:

《马踏飞燕》

三、秦汉画像石、画像砖

秦汉时期建筑装饰,包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瓦当。

1、画像石、画像砖的概念

画像石:

以石为地,以刀代笔,兼绘画和雕刻两种特点的绘画艺术。

内容丰富,艺术手法纯朴。

画像砖:

在泥坯上模印画像后烧成的砖块。

《戈射收获图》

它们用于墓室或祠堂等建筑的装饰构件。

2、画像石的雕刻形式:

阴线刻、减地平面雕、浅浮雕、凹面雕、高浮雕、透雕

3、兴盛原因:

封建统治者为满足其奢侈生活或出于辅助政教的需要,厚葬风气。

4、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主要分布地区及艺术表现特征

画像砖西汉以洛阳、郑州为中心,东汉以湖南四川、江浙为多;

四川大邑《戈射收获图》

画像石大致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的北部等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

山东嘉祥武梁祠(东汉);

河南南阳出土的《斗牛》

艺术表现特征:

绘画技法较为粗拙凝重,风格质朴粗放,自然平实,构图独立、简率,却黑白对比分明,富有装饰趣味。

5、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题材与表现内容

a、反映劳动与生活的情景:

如农民劳动场面、统治者奢华生活等。

b、反映历史故事与宗教神话传说的

四、秦汉工艺美术

1、漆器和丝织工艺最为突出

2、河北满城窦绾墓的“长信宫灯”,将人物造型、通烟、照明灯相结合,是审美与实用完美的统一。

五、秦汉建筑

A、表威仪等第的建筑物是门阙

B、咸阳宫、阿房宫是秦代最重要的宫殿群。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

一、佛教美术

按其类别,分为佛教壁画、佛教雕塑、佛教建筑。

1、石窟壁画

2、新疆克孜尔千佛洞,题材多为佛本生故事。

qiu龟ci兹风格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

佛像画、故事画、装饰性图案、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尸毗王本生图》《鹿王本生图》(北魏)

2、石窟雕塑

A、南方:

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的风格特点

源于秣莵罗风格,抽象、脸型短圆、眼球框较大,发型有螺状肉髻、螺发、肉髻三种。

B、北方佛教造像(按其风格演变)

1、甘肃敦煌莫高窟:

彩色泥塑,塑像丰满圆润,肌骨匀称,神像庄重细腻,体态高大健壮,给人以雄伟和威严之感,衣饰紧贴身体,衣褶较密以阴线刻画,造型概括装饰简朴,敷色单纯。

2、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佛教造型清新秀丽,明显有别于云冈、龙门的庞大造像。

被誉为“中国彩塑博物馆”,其中北魏西魏时期的彩塑体现了“秀骨清像"

的风格。

3、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建于北魏,造型气势雄伟,内容丰富,继承发展秦汉传统,吸取融合外来精华。

雕像雄伟粗壮,面型方圆,鼻梁直挺,衣纹简洁流畅,反映出中亚造像的特色。

昙曜五窟(最早开凿)现存最大的佛像在第二十窟

4、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的延续,风格汉化,表现手法更加纯熟,精巧。

雕像面相清秀、褒衣博带、神采飘逸,于印度、西域以及以往北方造像风格已是大相径庭。

它标志着外来佛教艺术已与民族传统艺术相融会,汉民族化方向初步确立。

代表性:

古阳洞(首先开凿,《魏体书的十九品》),宾阳中洞(刻有帝后礼佛国),莲花洞

3、佛教建筑

A、有塔、寺庙、石窟三大类

B、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C、石窟寺庙建筑,最大的特征是封闭性。

三、魏晋南北朝绘画

一、人物画(承上启下阶段)

A、曹不兴:

东吴,最早的佛像知名画家,“佛画之祖”画屏风有“点墨成蝇”之说,画大象有“心敏手运,须臾立成”之说。

B、卫协:

多以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

绘画特点,顾恺之概括为“巧密与精思”,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趋向精细,注意风范气韵的追求。

谢赫评价“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妙有气韵。

”对六朝气韵画风的形成最有影响。

《史记伍子胥图》《张仪像》

这两位艺术家开启了汉代画风向魏晋转折的新风。

二、南朝

A、顾恺之:

是东晋画家,“三绝”(画绝、才绝、痴绝)。

善画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

是画史上有作品传世和理论着述最早的画家。

艺术创作:

笔迹紧劲连绵,线条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境地。

绘画上强调传神、注重点睛。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认为人物形体的美丑对于绘画不是最重要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

绘画理论《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提出“传神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

其代表作品(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诗篇)、《列女仁智图》。

B、陆探微,刘宋时期,擅长人物画。

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精利润媚”“笔力劲力如锥刀焉”,创造了“秀骨清像”的绘画形象。

从师顾恺之,二者笔迹周密,并称“顾陆”。

C、张僧繇,萧梁时期,以佛教人物为主,称为“张家样”。

造型为“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画。

吸收外来文化,运用明暗晕染显现体面关系的“凸凹法”,塑造的人物和花较为丰满而有立体感。

(南京一乘寺的凹凸花)

顾、陆、张,被称为“六朝三杰”。

D、戴逵:

东晋,他是首创中国式佛像的雕塑家,他把脱胎漆器的工艺技术运用于雕塑方面,创造了夹纻形象,克服了造型尺寸增大而重量加重的矛盾。

画作“情韵绵密,风趣巧妙,而为百工所范”。

(三马伯乐图、孔子弟子图)

三、北朝人物画

A、杨子华,北齐宫廷画家,阎立本认为他“自象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

在表现当时题材的人物画和贵族生活的风俗画上有很大的成就。

《北齐校书图》

B、曹仲达,北齐画家,创造了“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以细劲的线描表现衣纹,犹如从水中出来,有“曹衣出水”之说。

以画“梵像”即西域风格着称。

被誉为“佛像之祖”《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

《地主庄园图》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东晋墓,是我国目前所见保存完好、时代最早的纸画。

四、山水画的发展状况

山水画在晋代成为了独立的画科,南北朝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成熟和完善,开启了隋唐山水画的繁荣局面。

画论着作:

A、刘宋之际:

宗炳《画山水序》“卧游”“畅神说”,即山水画的作用在于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B、王微《叙画》

四、绘画理论

1、顾恺之《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谢赫《古画品录》姚最创作笔记《续画品录》

2、谢赫:

南朝,《画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绘画品评论着,提出绘画的作用:

明劝戒,着升沉,千载寥寥,披图可鉴。

六法论:

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力度),三、应物象形(造型),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章法构图),六、传移模写(临摹复制)。

五、书法

1、钟繇西晋“正书之祖”楷书

2、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书圣行、草书着名王献之

第五章隋唐五代美术

人物画和道释人物画是隋唐绘画的主流。

唐代美术起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一、人物画

初唐:

1、阎立本:

擅长肖像画和政治题材的历史画。

他的作品里所显示的刚劲的铁线描,古雅沉着的设色,动态较为拘谨的造型和神情的细致刻画,都显示出他的人物画较之前朝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初人物画最高水平的代表。

代表作品有:

历代帝王图(13帝王)、步辇图(记录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通婚事件)、职贡图等

2、尉迟乙僧:

取材西域人物及鸟兽形象,佛教画为主,西域特征。

用线或紧劲或洒脱,设色沉着浓重,善用凹凸画法。

《降魔变》

盛唐:

1、“画圣”吴道子

主要成就表现在人物画方面。

代表作品:

《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

1、佛像作品量大质高,富于想象。

(300多壁壁画;

出色的地狱变相,创造出不同的情景和气氛)“吴家样”也称百代画圣。

2、以状如兰叶或莼菜条的笔法表现人物衣褶,用笔轻重多变,流畅而又顿挫,圆转而有飘举之势,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之为“吴带当风”。

3、他以焦墨勾线,薄施淡彩,“淡彩法”美术史中谓之“吴装”。

4、他以墨线的肥瘦抑扬,表现出物象的运动感与量感,结合内容的表现和形象的塑造,在线条的运用上渗透着强烈的情感,以富有运动感和节奏感为表现特征,对白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白画”以墨踪为之,是后世白描的先驱。

3、

2、张萱、周昉的仕女画

A、张萱:

善画侍女、婴儿。

画侍女喜以朱色晕染耳根,衣饰华丽,体态丰满。

多以贵族游乐生活为题材。

线条工细劲健,色彩富丽匀净,贵族生活场景以人物生动和富有韵律的组合见长。

画风:

工整而妍巧,肥硕而浓丽。

《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

B、周昉:

继张萱之后以表现贵族妇女着称的画家,有“画侍女,为古今冠绝”的美誉。

画家笔下的女性不同于初唐张萱画中的欢快愉悦,而表现出一种仿佛沉湎于百无聊赖的情绪中,心态茫然若失,动作缓慢,虽然衣着华丽,花团锦簇,可透出的是人物内心的寂寞与空虚。

他笔下的侍女画,用笔秀润匀细、衣纹劲简、设色明丽、人物造型体态丰厚。

在宗教人物方面,创造了浓郁世俗气息“水月观音”形象,“周家样”

《挥扇侍女图》(秋风纨扇,情景交融,描述宫中嫔妃哀怨)、《簪花仕女图》《调琴啜茗图》

晚唐孙位:

所作笔精墨妙,雄壮奔放,情高格逸《高逸图》

五代人物画

南唐:

1、顾闳中:

工画人物,用笔园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丰富,善于描摹神情意态。

《韩熙载夜宴图》

2、周文矩:

他的人物画也以描绘上层贵族生活为主题,其艺术特色是衣纹多用“战笔”,给人一种颤动的感觉。

《宫中图卷》(长卷式叙事绘画)

《重屏会棋图》(描写南唐李煜,具有行乐图性质)

王齐翰:

《勘书图》

卫贤:

《高士图》(描绘汉代梁鸿和孟光的故事)《闸口盘车图》

二、山水画(隋及初唐—青绿山水,唐中晚期—水墨山水)

A、青绿山水

1、隋展子虔:

善画故事、人马、山水、楼台;

人物的描法细致,后再用色晕开人物的面部,神彩意度极为深致。

《游春图》是现存山水卷轴画中最古老的一幅,最早的一幅完整的独立山水画。

他的《仙山楼阁图》以青绿勾勒为主,笔调甚为细密,后人称他为“唐画之祖”。

美史史家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为唐以前杰出的四大画家。

2、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李思训:

开创了金碧山水一派,描绘精工,色彩富丽,青绿设色,注意情趣表达,富有装饰效果,以战功闻名于时。

<

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春山行旅图>

B、水墨山水

1、王维:

采用破墨的技法,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

以诗入画,发展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作出了贡献。

苏东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被文人画派推为始祖,即南宗画派鼻祖。

《江山霁雪图》

2、张璪:

破墨法是其创新。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客观统一)的艺术主张,道出艺术家对山水画创作的理解与追求。

3、吴道子:

画山水画笔迹豪放,代表了盛唐兴起的粗狂雄伟的山水风格。

凭记忆一日之间绘嘉陵江300里景色,被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

(唐玄宗:

“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

C、五代山水画

北方山水画派:

荆浩、关仝主要表现太行山景色;

画史上并称“荆关”。

1、荆浩:

接触的是太行山祟山峻岭雄壮的景色,故所画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多作大山巨壑。

其章法布局为中心全景式的布局,即以主峰为中心,用云岫姻霞的断白,衬托出中、前景的全局安排。

场面浩大、气势雄伟,空间感很强。

开创了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画派。

《匡庐图》

山水画的理论着作《笔法记》,山水画要真,手段是六要:

气韵思景笔墨。

评画四个标准:

神、妙、奇、巧。

2、关仝:

师法荆浩,有“出蓝”之誉,自成一家,人称“关家山水”。

构图以巍峨、雄奇、深远见长。

传《山豀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南方山水画派:

董源、巨然

1、董源:

擅长用披麻皴、点子皴。

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潇湘图》《龙宿郊民图》《夏山图》

2、巨然:

董源弟子,多用长披麻皴,善于表现野逸之景。

其画轻岚淡墨、烟云流动。

《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

三、A、唐代花鸟画(成独立画科)

1、薛稷:

擅长画鹤,杜甫“薛公十一鹤,皆写青天真。

…”高昂神韵。

创作了用鹤装饰六扇屏风的形势。

2、边鸾:

花鸟画祖师,题材、技巧都有创新,精于写实。

“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

画马:

1、曹霸:

杜甫,“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出”

2、陈闳《八公图》

3、韩干:

重视写生,坚持以真马为师,所绘马匹形体肥硕,态度安详,比例准确,创造了富有盛唐时代气息的画马新风格。

《牧马图》《照夜白图》

4、韦偃《双骑图》《牧放图》以描绘庞大的马群着称。

画牛

1、韩滉:

他笔下的牛能“曲尽其妙”,表现出牛的各种情态以及村童牧放的生动情趣。

《五牛图》现存最早的用纸作画的作品。

2、戴蒿《斗牛图》

B、五代花鸟画——“徐黄异体”

黄筌:

“黄家富贵”,首创没骨法,《写生珍禽图》现存最早的花鸟画。

徐熙:

“徐家野逸”;

线条为主色彩为辅

徐、黄异体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承关系不同:

黄荃师承唐代的薛嵇、刁光胤等所谓“正统派”。

徐熙的师承不明显,主要靠师法自然和体验生活来发挥他的独创精神。

2.题材不同:

黄荃多取材于宫廷的珍禽瑞鸟,名花奇石。

徐熙善画自然中禽乌、花竹、草虫、疏果。

3.表现技法不同:

黄荃画派画花鸟.以精细的墨线勾勒轮廓,然后赋色,形成工致富丽,细腻逼真的画风,体现了宫廷的审美趣味。

徐熙画画“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

”徐熙的主要特点是“落墨为格”,先用墨勾出花或乌的内外轮廓,然后用不同墨色分阴阳凹凸,最后在某些部分略略加一点颜色,整个画面以墨占主要地位,色彩占次要地位。

画面“神气迥出,殊有生动之意”。

4.格调不同:

黄签的绘画,追求形象的真实和画面的生趣。

传说他曾在后蜀宫中创造性地画了鹤的六种姿态,生动绝伦、竞使活鹤误为同类而相近。

徐熙随自己的意愿画新鲜的题材,并用质朴、精谨的手法.追求生动活泼的笔墨趣味和朴实淡雅的格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