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的药用机理浅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2733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9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术的药用机理浅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白术的药用机理浅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白术的药用机理浅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白术的药用机理浅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白术的药用机理浅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术的药用机理浅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白术的药用机理浅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术的药用机理浅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术的药用机理浅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白术的几个妙用

一止腰痛

白术能健脾燥湿故可止风湿腰痛,补土以制水故可止肾虚腰痛;

又可利腰间死血,因此又可止瘀血腰痛。

所谓“止”,而不言“治”,因其效迅速也。

例:

刘男,35岁。

腰痛三年,隐隐作痛,伴下肢乏力,与天气无明显关系。

最近一个月疼痛加剧,昼夜均作,夜间为甚,不耐久立久行久坐。

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

辨证为肾虚骨弱,瘀阻督脉,当补肾壮督,活血通经。

鹿角片12

生地30

补骨脂9

胡桃肉9

菟丝子9杜仲9

狗脊9当归12

制乳没各6

炙山甲6

制川乌9

炒小茴香67副

二诊:

近两天白天腰痛减轻,夜间如旧。

效果不显,当补土制水,利腰间死血,唯白术一物两用,前方去川乌,菟丝子,加白术60,蜈蚣2条7副

三诊:

前方两副后,腰痛明显减轻,白天不痛,夜间偶有微痛,服用完7副后已很少疼痛,前方减鹿角为6,去蜈蚣继进7副巩固之。

按:

1.方中鹿角补肾温阳,善于入督脉而补其不足;

山甲味咸,善于入肾而通督脉之瘀血,并且引药直达病所;

炒茴香善理肝肾下焦之气,三药合用,既能补又能通,既理气又活血,对肾虚夹瘀血的腰痛疗效可靠,一代名医程门雪最喜用此三味药治疗各种腰痛。

2.补骨脂、胡桃肉为治疗腰痛的良方青娥丸,配合杜仲、狗脊、菟丝子则补肾之功更强。

加生地以补肾中精血,与鹿角相陪,动静结合,可加强补肾之力。

3.当归配乳没为活络效灵丹,有良好的活血通络,化瘀止痛的作用。

全方有对腰椎间盘突出有稳中取胜的效果,二诊因取效缓慢,加大剂量的生白术补土制水,活血利腰,收效显著。

二气虚便秘

白术是"

补脾脏气第一要药"

,张元素称其能"

除胃中热"

,"

健脾生津"

,实际上都是从白术健脾的功效演变出来的。

盖"

脾气散精,上输于肺"

"

脾为胃行其津液"

,是故能脾运得健则能生津止渴,除胃中燥热。

实践发现有的病人在服用白术的前几天口干,但是多服则口干消失,现代有人用白术治疗消渴也都是这个道理。

我认为白术能通便,也是通过白术健脾的功用推理演变来的,盖脾运得健,散津于肺,肺润则肃降有权,有助于大肠的传导,脾健则可为胃行其津液,则可除肠中燥热;

脾健则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则糟粕可徐徐下降;

脾健则气旺,气旺则津生,则燥热可解。

临床表现为脾虚气弱的便秘患者,其病机不外上诉几点,故最适宜用白术。

但少则不效,一般轻则60克,重可用到150克。

例:

周女,21岁,主诉便秘6年.患者大便并不干燥硬结,但少则二三日一行,多则七八日一行,腹满痛,可触及条索状物快.每次大便虚坐努责,需用开塞露,耗时一个小时左右.平时觉四肢酸软无力,稍做负重活动则气短疲乏,怕冷,虽在盛夏7月仍然不离棉被,食纳尚可,但易腹胀.以前用过大黄、芒硝、麻子仁丸、五仁丸,服用后随即能得大便,大便时有腹痛窘迫感,停药不到三天必然复发,也用过补中益气汤,但是不效,对治疗已经失去信心。

辨证属脾虚便秘,仍用补中益气汤,唯方中重用白术,以白术为君而替代黄芪,合用三奇汤。

党参9黄芪9白术60炙草3升麻6柴胡6陈皮6

生地18肉从容18肉桂6(后下)

枳壳9

防风9

7副

自觉无明显改善,仍宗前法,重其制,白术改用90

服用上方三天后大便通畅,软硬适中,无腹痛窘迫感,每天保持一次大便,每次大便约5分钟,自诉6年从没有如此正常过,前方去肉桂,减白术为60克,巩固之。

14副

四诊:

服用上药后大便一直正常,精神好转,畏寒感消失,嘱其注意饮食调理。

五诊:

停药已经近四个月,大便很好,但是最近半月大便又数天一次,距离上次大便已有4天,精神不佳,四肢乏力,稍畏寒,证情同前无须更张,用二诊方。

7副

六诊:

大便仍未通,前法再进

七诊:

服药三天后大便畅,但通畅三天后复又便秘,吃完7副药后至今已三天未大便,于细思之,前法既效,属脾虚无疑,兼畏寒者,非肾阳不足,当是中气虚寒,寒气凝结,改用下方温运中焦,重镇胃气,佐润肠。

白术90

干姜6厚朴9

升麻6代赭石45

生地18知母9

肉从容187副

八诊:

上方三副后便通畅,嘱其减代赭石为30,继续服用剩余四副。

九诊:

大便基本正常,自觉偏干,便前腹胀,前方加健脾理气,增液润肠之品。

白术100干姜6

升麻6

代赭石45

知母12

肉从容12

黄芪15

鸡内金10

槟榔9

1.代赭石有很好的重镇下坠之力,对便秘有特效,张锡纯善用其治疗便秘,其开破之力虽然于正气无大的伤害,但体虚者仍然宜作适当配伍。

本案中与大量白术同用则不但无弊,反而可以显著增强白术的功效。

2.三奇汤有黄芪、枳壳、防风组成,有补气升提的功用,可收缩平滑肌,主治气虚便秘,现在有人加白术组成四奇汤代替补中益气汤,治疗各种中气下陷证包括现代医学的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疾病,认为具有效专力宏的特点,疗效比补中益气汤好,这有待实践来验证。

近代名医董德懋用补中益气汤合三奇汤治疗脱肛疗效比单用补中益气汤好,大家不妨一试。

三肝硬化腹水

1、利腰间之气以消气臌

某男,肝炎后肝硬化,肝稍肿大,质二度,脾胁下1cm,腹部胀满,食后尤甚,乏力纳差,便溏,乃肝郁脾虚、气滞血瘀之证,投逍遥散加木香、桃仁、红花、郁金。

7副后无明显疗效,增加白术到30克,7副。

药后肠鸣矢气阵作,又增白术到60克,矢气频作,腹胀大减,守方再用30多副,诸证消失,B超显示肝硬化基本消失。

2、利腰间水气以消水臌

黄某,32岁。

肝炎后肝硬化。

3年前腹水住院数月无明显疗效。

现在腹胀如鼓,青筋暴露,下肢凹陷性水肿,尿少不畅,形瘦面晦,B超示肝硬化并大量腹水,AST、AlT明显增高。

HBsAg(+),予逍遥散、当归芍药散、枳术丸90,重用白术60克,3副后尿量增加,腹皮松,再增白术到90克,7副后尿量大增,腹皮梢减,连用30副腹水和浮肿都消退,嘱用鲤鱼赤小豆汤常服。

1年后复查肝功能正常,唯HBsAg(+)及门脉高压外一切正常。

3、利腰间死血以消血臌

王某,52岁。

肝炎起于3年前,肝功能长期不正常。

B超显示肝硬化并少量腹水,形瘦面暗,脘腹撑胀连离两胁,纳少,蜘蛛痣和肝掌明显,苔白微腻,下肢轻度浮肿,脾大胁下3cm,AST、ALT明显升高,HBsAg(+)阳性,诊断为肝功能失代偿期。

处印会河舒肝开肺汤:

柴胡、枳实、川楝子、桃仁、红花、赤勺、当归、郁金、丹参、土虫、牡蛎、紫苑、椒目、茯苓、泽泻,重用白术90克,7副后肠鸣有声,腹皮宽松,守方增加白术到120克,药后1小时肠鸣矢气,腹胀梢减,下肢肿消,再用30多副,诸证除,肝功能正常。

B超显示轻度肝硬化,随访1年自觉良好。

治疗骨刺-白术

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

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

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

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

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

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

这太离谱了。

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

简直太不科学了。

但,我不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

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

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

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

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

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

髓为什么会往外溢?

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

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

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

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

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

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

1991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

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

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

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

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

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形成骨性赘生物所致。

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

应该没有差别。

于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分钟。

出乎意料,

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

白术

白术是一味非常常用的药物。

既能健脾化湿,又能生津液、止渴、除脾胃热(张元素)。

因此首先需要探讨一下它的性质到底是干燥还是湿润。

大量的白术能治疗便秘已被公认,这是因为生白术含有汁液较多,可以帮助大便排出,而且据说生白术如果炒透一斤会损耗好几两,药商一般仅仅把皮炒黄,这也说明白术比较“湿润”,俨然一味“滋阴”药。

可是如果真遇到脾胃阴虚的病人,恐怕没有人会用白术滋阴,一般都用沙参、麦冬、山药等药物。

因为白术虽然汁液较多,却还不离燥性,祛湿仍然是其基本作用。

那么张元素说的生津止渴,除脾胃热应怎样理解呢?

这是他只说出了结果,而省略了中间的分析过程。

我们看到这些结果就应该思考其所以然,古人对这一矛盾已经进行过分析,《本草备要》:

“既燥湿又生津何也?

汪机曰:

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

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这是讲白术能除湿以恢复脾的功能,再由脾生津。

在此我还想补充另一种解释:

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常识,家庭中的下水道不通畅的时候,这家人肯定开水龙头用水的次数就少了,因为知道大量废水排不出去会给生活增添不少麻烦。

人体也是这样,之所以生湿就是因为机体的“下水”系统运行不好了,这时人体为了避免污水带来的麻烦,本能的就会节约用水,尽量少开水龙头,自然供人体利用的清水也就少了,用白术除湿把机体的排废水系统修复后,机体就可以放心用水了,自然不会感到缺水。

可见生津其实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用生地、麦冬、山药、花粉等药物,这是补充的水源,是水库等供水系统中没有水时用的方法;

第二种情况也就是《本草备要》中论述的,白术健脾,脾健而津生,这其实是提供的运水的动力,好比水库中不缺水,而各个家庭中却得不到水,需要增加运水的动力;

第三种情况就是水库中有充足的水源,供水动力也正常,但由于下水道不通畅,人们还是不敢放开用水。

我们可以把第一种情况叫做“干渴”,后两种情况叫做“湿渴”。

“湿渴”是白术的适应症。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白术是体阴而用阳。

《本草述钩元》有两句话概括的最好:

“白术于坤顺之体,具乾健之用”。

白术可以治疗便秘,其实也不仅仅是因为它含汁液较多,在补充液体的同时还要用其健运之性,以便为肠道提供动力,而不只是向肠道注入一杯静态的水,如果那样的话,就不如用增液汤了,还用白术干什么。

所以说这味药的妙处就在于它具备了乾坤二性。

当然,物莫能两大。

既然占了**,就不可能太专,论坤贞之性,它比不了地黄、山药;

论乾健之性,它比不了苍术、厚朴。

正是因为它“比不了”,才造成了它比较“中和”的特性。

既能合于脾,又能合于胃。

山药地黄可以滋脾阴,不能健胃阳;

苍术厚朴可以健胃阳,不能滋脾阴。

白术可以两者兼顾。

所以《本草通玄》认为:

“得中宫冲和之气,故补脾胃之药,无出其右者。

”白术真可谓得一“中”字。

这个“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位置上,它补中焦脾胃,二是指阴阳属性适中,无过分的偏性。

调理中焦有两个常用的方子,一是理中丸,一是小建中汤,我们来体会这两个方的名字。

建应该有建立建设的意思,所以用饴糖这样纯补的药物为君(因大小建中汤仅饴糖为共同药物),所以小建中汤应该是比较静的;

理字本义是玉的纹理,但在理中丸这里显然不是这种意思,而应该是治理的意思,这种治理整理的字义在古代是有的,如“对镜理红妆”。

所以理中丸相对小建中汤来说是偏动的,应该看重它调理中焦气机升降的作用,而不能简单地看中它温补中焦的功能,如果那样就叫温中丸了。

彭子益先生把理中丸作为运中轴的方子是很有见地的。

既然要运转,为什么却偏偏选了一些看似不太灵动的药物呢?

车轮的转动有个特点:

中轴转动慢,需要的力度大;

外周转动快,需要的力度小(当然这里的快慢是指线速度)。

理中丸要运转的是中轴,所以要选用这些力大而迟缓的药物,有些类似于牛。

如果是运转外周,就会选力小而迅速的药物,类似于马。

有的医家说腹胀的病人慎用白术,有可能加重腹胀,既然白术能运转为什么又加重腹胀呢?

可能就因为它速度慢,救不了急。

所以六君子汤有加香砂的用法。

香砂可以快速清除容易清除的障碍,让人在短时间内觉得食欲增强,胀满减轻,但解决不了深层次的矛盾,中焦一些陈年的沉积,它们运转不动。

除掉这些陈积还是要靠白术、干姜、人参这些王道的药物。

姜朮与香砂的区别就象儒家与法家的区别,秦国重用卫鞅,韩非,李斯等法家人物,强盛很快,最终统一天下,但衰亡也快;

儒家看似没有近功,却昌盛千年。

《别录》中有白术“利腰脐间血”的记载。

从字面上看,似乎有活血的作用,可是活血的方子里面又不用它,不好理解。

我认为这个“血”字应该活看,中医中的“气血”有时是层次深浅的代名词,把比较表浅的叫气分,比较深层次的叫血分。

叶天士认为疾病的发展趋势是卫气营血,其实也是为了说明疾病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

中药中一般也把作用层次浅的叫气分药,作用层次深的叫血分药,有时还嫌分两层不够细化,又有了“血中气药”,“气中血药”的说法。

前面说了白术能够运化“深层次的矛盾”,因为它作用的层次比较深,所以记载它“利腰脐间血”,但它毕竟不是正统的活血药,似乎把它作为“气中血药”比较合适,即具有气与血的双重性,它既不像木香,砂仁等气分药只做“表面文章”又不像桃仁,红花等药专理血分。

王海藏称它“在气主气,在血主血”,可见是一味比较折中的药物。

白术似乎和“中”有种不解之缘。

我们看,它利的是“腰脐”间血,白术不是入脾胃吗?

怎么这里有入了“腰脐”?

这正是因为它和“中”有亲和力。

从五脏的角度来看,脾胃是中。

可是从整个躯体来看,腰脐是连接上下体的枢纽,是身体的中。

所以武术家没有不重视腰的,有“静在气海,动在玉环”的说法,(玉环即是指后腰)。

既然白术能入“中”,利腰脐间血也就不难理解了。

提到这一作用,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肾着汤,甘姜苓朮看起来都是中焦的药,却能治腰痛,可能就是因为白术既能入中焦之“中”,又能入身体之“中”。

或问:

麻黄加朮汤,白术附子汤治疗周身的疾病,不能叫“中”了吧,其实这里白术是入肌肉祛湿,肌肉不还是“中”吗。

和“白术于坤顺之体,具乾健之用”相比,苍术可以说是纯阳而健,而坤土之性较少,所以它可以发汗,可以解郁。

因为它更偏阳性,所以和胃更能亲和,配伍厚朴,能平胃中有余之气。

古人总结为白术为健脾胃之主,苍术能行脾胃之化。

如果继续用前面车轮模型来比喻的话,白术为车轴,香砂为车圈,苍术处于车轴与车圈之间的位置。

白术既然这么中和,似乎可以做为保健药常服无弊,其实不然,这里引用《国药诠证》中的一段精彩论述做为本文的结束:

“白术性味中和,燥而不烈,为用极广,效力显著,故为治湿所必用,但中病即止,不可多服。

以湿混杂气血之中,与生俱来,至死乃已。

苟不过甚,尚无大害,迨其势既张,病象已显,然后治之,并不为迟,病去而止,即可相安。

如欲断绝根枝,用为常服,则气血俱燥,必生他变,欲求却病而反促寿者,殊不乏人,皆由不明药效之故也。

”白术尚且如此,想想有些人拿附子当养生药,是多么可怕。

邹润安论白术

清代医药学家邹澍(1790—1845),子润安,江苏武进人,一生勤苦自励,所著甚丰。

其所撰《本经疏证》,是对《神农本草经》药物研究、剖析得最深刻、最透辟的专著。

邹氏论药,始终紧紧抓住药物所适应的病机,且不离论方与论病,往往是融《内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诸书之精义于一炉,因而在发掘药物的精蕴方面多有其独到的见解,今以其疏解白术为例以说明之。

邹氏论白术全文约3600余字,从九个方面提出问题来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一、白术总的功效是治脾气之不治而湿邪为患者。

其治疗痹证,于风胜、湿胜者为最宜,寒胜者为差减,其相对应的症状特征是“风胜必烦,湿胜必重”,并以《金匮》中的麻黄加术汤、防已黄芪汤等方剂为例证。

二、呕吐之于术,渴是一大关键。

应当鉴别先呕却渴还是先渴却呕,前者为病欲解,后者为水停心下。

“用术治渴,为呕吐者言之耳。

”但他紧接者又说明,“术究非治渴之物也”,如桂枝去桂加白术汤证中即特别说明是“不呕不渴”,“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

大便硬何以反而用白术?

(按常理,白术多治下利)邹氏认为“乃脾家虚也”,“夫脾虚则湿胜而不运。

湿流于内能使大便不实;

湿流于表,更能使大便不濡。

脾健则能制水,水在内,能使下输膀胱而大便实;

水在外,能使还入胃中而大便濡。

此理中丸所以下多还用术,而桂枝附子汤以大便硬小便自利而将术易桂也。

三、白术治眩,非治眩也,治痰与水耳。

如苓桂术甘汤证、真武汤证、泽泻汤证、五苓散证,等。

四、为何理中丸证中,脐上筑者,去术加桂?

邹氏认为,贲豚,水气也,虽然白术补土,土能防水,但止能防其下泻,不能防其上涌。

桂枝能降,能使在下之水气化,而水自归壑矣。

五、白术之止汗除热,不同于桂枝汤之治中风,能止汗除热。

白术所治,必兼体痛身重,多系风湿相博之证,如防已黄芪汤证,甘草附子汤证。

但如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而渴,身病发热,又为湿温证,则白术应当忌用。

六、以白术所主治湿证、水证、饮证,说明湿、水、饮为一源三岐。

故《本经》、《别录》言白术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是治湿证;

“逐皮间风水结肿”是治水证;

“消痰水,除心下结满”是治饮证。

仲景所创诸方,其实都是宗法《本经》而来的,这是他用药之所本。

七、《伤寒论》治霍乱出两方主治,即五苓散与理中丸,皆用白术,不论“热多欲饮水”还是“寒多不用水”。

但为什么在理中丸方加减法中,有去术,更用术,更加术,纷纷无定?

邹氏认为,其关键在于白术能举脾之陷,不能定胃之逆;

白术能治脾胃虚,不能治脾胃实也。

“既吐且利,渴欲饮水,斯术为必需”。

但这里需注意鉴别太阴吐利与少阴吐利的区别,后者有脉微、厥冷,二者最宜著眼,因此无用白术之理,而多用死逆汤类以除沉寒痼冷。

八、白术以除湿益气为功,然则凡湿皆可用术乎?

曰否。

邹氏认为,湿当分寒热。

属于寒者,是阳郁阴中而不升,是气之虚,即阳虚。

虚者补正以益气,白术茯苓是也。

属于热者,是阴困阳中而不降,是气之实,即阳盛。

实者除邪以益气,连柏栀黄是也。

九、白术与黄芩何以为安胎圣药?

邹氏认为不能简单地解释为白术健脾、黄芩泄热而已,应当看到,妇女之病多半涉血,初孕之时,下焦血旺,致气反上逆,是为恶阻。

恶阻则中焦之气不变赤而为水(《内径》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是白术在所必需。

以后至妊娠五六月时,多有子肿之证,也是由于有水阻于腰脐之间所致。

故《别录》载白术“利腰脐间血”,这是说得很精到的。

故仲景对妊娠养胎还提出白术散和当归散二方,认为可以常服,其中皆有白术。

邹氏说,“总之,血分之源不清,则血气不能和,而附血之湿,血盛之火,皆为胎前所有之常患”。

这一论述就远比教材上的解释更深刻而全面。

综上所述,邹润安在《本经疏证》中对每一味药物的疏解(包括白术)几乎都是一篇说理精细的论文,而且他“每缘论药,竞自论方,并成论病”,从而“使药品之美毕彰,而《本经》之旨益著”。

难怪清代医家王孟英十分推崇他说:

“邹氏之书疏经旨以证病机,俾古圣心源昭然若揭,不但有裨后学,足以压倒前人。

增水行舟借白术

白术一药,习惯用于健脾燥湿,名方四君子汤中即取其意,而《本草正义》却赞其“最富脂膏,故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万无伤阴之虑。

”我要谈的正是这一点,大家用白术一般考虑苦温燥湿的多,君不见大多数健脾燥湿止泻的方子都少不了白术,聪明点的加注用土炒白术,实际上白术的燥湿作用并不强,炒后也许好一些。

健脾燥湿最好的是苍术,腹泻时用它30-50g立即起作用,白术则不一定。

我认为白术生津的作用更强些,临床上我常用其治疗脾虚便秘证收效甚捷。

这不是我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有其根据的。

先看《金匮要略》上的一条: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