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词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1947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国词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爱国词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爱国词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爱国词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爱国词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国词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爱国词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国词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国词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早期所写多为闲情绮语,南渡后所作,多家国乡关之思。

2、靖康之变,汴京沦陷,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赵构被拥立为帝,重新建立政权,是为南宋。

宋高宗赵构渡江初期,驻跸建康(今南京)。

作者随驾到达建康,此词大概是作于到建康不久的当年元宵节。

3、爱国词常出现的主题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

(1)收复中原、抗金报国的英雄斗志;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深沉悲慨;

(3)对故国的无限深沉的怀念;

(4)对主和派的嘲讽与抨击;

(5)洞察时局的远见卓识;

概括诗词内容常用语句

1、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

2、游子逐客之悲凄。

征夫思妇之幽怨;

3、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

4、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闲适之恬淡;

5、秀美河山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

6英雄迟暮壮志未酬之悲凄,故国怀念之深沉。

常用的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对比用典

三、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开头两句,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原来春天已经来到了。

“春到小桃枝”是上元到来的表征。

用轻灵之笔写深沉的感慨。

“天涯海角悲凉地”,补足“客路”二字含义。

所谓天涯,主要的不是指地域遥远,而是指漂泊他乡异地。

这时的建康,一方面是南宋驻有重兵,准备抵抗金侵略者;

另一方面,又聚集了许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流离失所者,真是一个“悲凉地”。

在这样的情势下过上元,只能令人心酸。

词人自然回忆起靖康之变以前“全盛时”的上元。

下片紧接上片的意脉: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这就是变乱之前“全盛时”上元的情形。

当时的上元非常繁华:

“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东京梦华录》卷六)。

但是作者在此避实就虚,对这些繁华情景,不作具体描绘。

“花弄影,月流辉’、是乐景。

“弄”、“流”二字很能传“花影”、“月辉”之神,升平的氛围已呈现出来了。

“水精宫殿五云飞。

”笔墨侧重对皇宫中的太平祥和气氛的渲染。

对过去的太平之象的褒扬渲染,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呢?

不能这样看。

这样写的用意在于抒发对已经失掉了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

所以紧接着就从幻梦回到了现实。

“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联结全篇的关键,有人指出,是这首词的“词眼”。

没错。

从幻梦中醒来,再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心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了。

赤诚的爱国情怀,满注于字里行间。

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

(主旨)

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领会作品所抒发的志士爱国情怀。

此词上片和下片的联结非常紧密。

上片的歇拍句“记得当年全盛时”,承前转折。

下片紧接着“全盛时”展开。

过片不仅是意不断,而且言也不断。

这种结构方式,与常见的双阕词的结构方式是有不同的。

“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联结全篇的关键,使得全篇浑融一体。

全篇感情线索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上片写悲,过片三句写乐,最后两句,再跌入更大的悲哀深渊。

结构完美,章法井然。

五、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对比手法的运用。

以“天涯海角悲凉地”的上元作为描写的基点,通过“记得当年全盛时”转入对“全盛时”的上元情景的回忆。

再由“分明一觉华胥梦”回到“悲凉地”来,以“东风”照应“春到小桃枝”,用“泪满衣”的抒情语作结。

回忆“全盛时”的欢乐情景,有力地表现了当前所面对的“悲凉地”的悲伤。

六、教学内容《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七、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张元斡wò

(1091-1161),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出身于世代仕宦家庭。

自小有志于学,胸怀壮志。

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进入仕途。

在靖康之变时,曾作为李纲的僚属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后李纲被罢官,张也因而得罪。

不久,汴京沦陷,他避难江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愤于秦桧的卖国行径,休官还乡。

八、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开头四句,形象地概括了北宋灭亡的历史事实,提示了时代背景。

北宋的京都汴京早已被金人占领,怅望中原地区,金兵军营相望,军号凄厉。

故都一片荒凉。

“底事”三句,连续发出无可奈何的疑问,把在金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下的中原大地的无穷灾难和侵略者的罪行形象地描绘出来,深切地抒发了家国之思。

“昆仑倾砥柱”,犹言天塌了下来,喻指北宋沦亡。

“九地黄流乱注”,喻指在金侵略者的铁蹄的大肆蹂躏下,中原大地到处都是灾难。

“聚万落千村狐兔”,喻指此时的中原大地,一片荒凉,只有野兽出没。

这一切都是“梦绕神州路”的具体内容。

面临这样的民族灾难,毫无疑问,应是全民上下戮力同心,坚决赶走侵略者,夺回失地,拯救中原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可是目前酌情形刚好相反:

卖国有功,爱国有罪。

像胡铨这样的爱国志士,竟然一再遭到如此残酷的迫害,就是一个明证。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这无可奈何的浩叹,就是在这样的心理活动之中进发出来的。

说“难问”,但作者非常明白,广大民众也都心知肚明,造成这样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局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皇帝,皇帝不纵容,秦桧们怎能如此胡作非为呢?

词中虽不点破,但揭露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是清楚的。

这种强烈的正义感,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今天读来,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更南浦,送君去”,这话是承“高难问”和“悲如许”而来的。

这既是对友人被迫害的深切同情,也是对迫害者的严正控诉。

从行文的角度看,又紧扣了题目的送别。

过片,主要写送别。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写饯别时的情景,借景抒情。

既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气氛,又突出了依依难舍之情。

“万里江山知何处”,极言友人贬地之遥远,“回首对床夜语”,坦言我们之间,志气相投,情同手足。

“雁不到,书成谁与”,上承“万里江山”来,友人的贬所千里迢迢,雁都飞不到,今后音信都无法相通,多么令人悲摧肝肠!

最后作者用超脱达观的气度和襟怀来宽慰友人。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望君站得高些,看得远些。

难道我们能学那些青年男女,在临别时哭哭啼啼,卿卿我我吗?

不能!

“举大白,听《金缕》”,请让我们举起酒杯吧,干一杯,再干一杯,让我唱一支《贺新郎》为君壮行!

这是一首“忠愤气填膺”的送别词,对横遭政治迫害的胡铨表示深切的同情,对迫害者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控诉,体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强烈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精神。

九、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这首词开头写景有何作用?

试简要分析。

借景抒情,表达对沦陷区的感伤和怀念之情。

2.“底事昆仑倾砥柱”三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社会图景?

北宋沦亡,金人肆意侵略,乡村野兽横行,一片荒凉之景。

3.请分析出上下片所抒发的不同感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品格?

上片感叹时局,反映金兵侵略带来的灾难;

下片抒写依依分别之情,勉励友人振作精神继续斗争。

表达了作者刚正不一,坚持正义,凛然无畏的气魄和深切同情友人的品格。

4、领会词中“忠愤气填膺”的强烈正义感、大无畏精神和深沉爱国思想。

明畅的抒情脉络、严谨的逻辑结构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

正如我们以上分析的,作品的抒情脉络是很清晰、很布条理的。

在抒情过程中,带有不少理性的议论,但是绝无乏味之感。

之所以能这样,除了感情真挚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个行文都非常形象。

或含蓄,或用典,或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这就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增强了词作的感染力。

十、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贺新郎》中“梦绕神州路……故宫离黍”,“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是想象中的景物描写,即虚景,都是用来作比喻的景物。

这种为设喻而存在的景物与一般的实景描写不同。

十一、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诉衷情》

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

祖父、父亲都做官。

他出生的第三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沦亡。

他随家人颠沛流离,历尽艰险回到家乡。

他从小聪明好学,《宋史》说他“年十二,能诗文”。

曾多次应试,因秦桧嫉害,虽名列第一,终不被录取。

秦桧死后,他才开始进入仕途。

宋孝宗时,赐同进士出身。

先后任隆兴、夔州通判,参与王炎、范成大幕府,当过严州代理知州。

宋光宗时,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弹劾撤职,归故乡。

陆游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时期,“扫胡尘”、“靖国难”是他平生志业所在。

在政治斗争中,屡次遭到统治集团投降派排挤、打击,但他坚持理想,始终不渝。

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

生平所作诗将近一万首。

题材非常广泛,大多数是关于收复中原的爱国内容和主题。

“六十年间万首诗,十之六七言恢复。

”其中涉及时事政治的作品,慷慨激昂,具有强烈的义愤,表达了广大民众恢复中原的愿望。

他的词风格多样,也是以爱国主题为主调,这部分作品和辛弃疾的词同样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

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

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深处。

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的。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的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上片用“当年”二字带出昔日军旅生活的回忆。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再现了过去奔赴抗金前线的勃勃英姿。

“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当时作者到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四川宣武使主炎幕下襄理军务。

他曾亲自到前线考察地形,曾和金兵打过遭遇战。

“觅封侯”,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

《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曾经投笔慨叹说: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来他果然在西域建立了大功,被封为定远侯。

这里是说自己年轻时也有类似班超的壮志。

一个“觅”字,写出了自信、自许和坚决执著的奋斗精神。

匹马远征万里,一派卓荦不凡之气。

他当时48岁,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时时人梦。

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中才能得到宣泄。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在南郑前线只有半年时间,从此后,关塞河防,只有在梦中时时出现,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战场。

当年的貂裘戎装,如今早已尘封色暗。

英雄无用武之地,何等惆怅!

“梦断”二字一转,形成强烈的感情落差,慷慨化为悲凉。

下片进一步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发出更深沉的浩叹。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说尽平生的失意。

放眼西北,神州陆沉;

回首人生,两鬓繁霜;

沉思往事,壮志未酬。

“泪空流”,一个空字,对“只把杭州作汴州”的政治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审视现实。

词人没有料想到,一生虽有抗敌报国的壮志,却长期被投闲置散。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恰如一个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痛苦呻吟。

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浩歌,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

1.上片开头以“”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一转,却只有往事入梦,理想与现实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

2.下片开头“未”写出,“先”体现,“空”表达,深入了上片的“身”与“心”矛盾冲突。

3.“此生谁料”一句正常的语序是,它写出了的悲哀,“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先后,形成转折,表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明确:

1、当年梦断

2、身老而理想未成的遗憾岁月无多的沉痛悲凉内心的失望和痛苦

3、“谁料此生”今生不能实践理想扬抑

4、情感格调:

《诉衷情》的格调怎样,是喜还是悲?

从哪里可以看出?

悲伤的,我们知道,词人的思想情感可以通过他所运用的意象体现出来(间接表达),例如,要表达词人哀伤凄惨;

则可以在词中咏唱雨打梧桐,鹧鸪哀鸣,寒蝉凄切,另外还可以词从一些关键词或句中感受到词人的情感(直接表达),“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一句,作者放眼西北,神州沦丧,回首人生,两鬓繁霜,沉思往事,壮志未酬,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写尽人生的失意,“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词人没有料想到,一生虽有抗敌报国的壮志,却长期被投闲置散,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英雄迟暮壮志未酬感慨。

5、主题内容:

从背景看来,这两首词的虽然都是爱国词,但具体的主旨应当不同,它们的主旨或内容分别是什么?

诉衷情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歌

1、这首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虚实结合对比用典

2、提问:

《诉衷情》中的虚实的句子是哪些?

明确;

如《诉衷情》,虚景就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作者回忆往日万里从军情景,实景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身老沧州,废弃荒村,虚实结合有力地表达了词人英雄迟暮、壮志未酬凄切。

※虚实结合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回忆。

例如《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2、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

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3、虚幻世界和梦境。

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有力表达词人的情感。

※对比手法:

《诉衷情》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

现在年纪老大,壮志成空。

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树一番功名,流芳后世;

现实是当朝者自甘偏安一隅,而自己废弃荒村。

这些对比都很鲜明而强烈,有力地突出了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

过去和现在的对比

梦境与实际的对比很鲜明而强烈,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以便突出诗歌的中心。

白居易《轻肥》一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内臣行乐图与江南“人食人”的惨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命运的同情。

教学内容《柳梢青春感》

六、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

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考进士时,因在廷试对策中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被降为丙等。

曾任濂溪书院院长、临安府学教授。

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他的同乡、同门文天祥起兵勤王,他曾参与活动。

南宋灭亡后,隐而不仕。

刘辰翁所作诗文词很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现存词作达350多首。

他经历了南宋覆亡和元朝政权趋于巩固的两个时期。

对这期间的社会现实,他的词能以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予以反映。

其词不假雕琢,悲咽沉痛。

他是南宋遗民中,反映爱国思想最深切感人的一位词人。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说:

“须溪词风格道上似稼轩,辞情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东坡。

南宋沦亡后,刘辰翁在外流落多年,晚年在故乡的山中隐居。

此词就作于隐居期间。

春感,实际上是在元宵节里的感想。

七、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上片写想象中今年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人愁城。

”这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城愁苦悲哀的气氛。

因为天冷,元军的战马都蒙上了厚厚的毛毡。

“铁马蒙毡”,不仅点明了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阴冷的、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极不协调的氛围。

“银花洒泪”,拟人移情法,将客观物象赋予人的主观感情,给曾经是很繁华的临安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凭吊气氛。

“春入愁城”,对前两句作形象的概括。

“春”与“愁”,自然与人事的鲜明对照,给人以触目惊心的感受。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这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的鼓吹弹唱的情景:

器乐所吹奏出来的都是“番腔”,街头演出的都是异族的鼓吹杂戏。

在怀有华夏民族感情的人们听来,简直是刺耳的噪音,“不是歌声”,义愤填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流注于字里行间。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收结上文,开启下文。

“想故国”,点明上片所写的都是舜沦陷了的故都临安的遥想。

“故国高台月明”,与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的情景感情相似,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怀念。

“独坐青灯”,指词人现在所面临的处境:

独处庐陵的山中,面对如豆的青灯,悲凉寂寞。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收结全文。

“辇下风光”,是作者心之所系;

“山中岁月”,是其身之所在;

“海上心情”,是其志之所向。

对“海上心情”,后人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觉得,此处用苏武的典故,比较切合作者的原意(见教科书的注解)。

归根结底,长期隐居不仕,在山中度过了漫长的凄苦岁月,这都是“海上心情”--执著的民族气节使之然。

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故国表示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表示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八、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柳梢青》格调怎样,是喜还是悲?

悲伤的

2、从一些关键词或句意象中感受到词人的情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人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这是临安元宵的鼓吹弹唱的情景:

器乐所吹奏出来的都是“番腔”,街头演出的都是异族的鼓吹杂戏,正所谓“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江山易主,物非人非,作者自然触目而心伤。

柳梢青是一首亡国的悲歌,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故国深沉的怀念

3.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铁马蒙毡”,暗指当年“金戈铁马”的抗元之势今已不在。

这四个字中包含着词人的无尽憾恨。

B.“银花洒泪”,景情交融,耐人品味:

元宵节火树银花的景象,更勾起了亡国遗民屈辱、悲凉的感情。

C.“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描写元人以鼓噪庆祝胜利,意思在说明入主异族不会欣赏汉人的歌声。

D.下阕写佳节思故国的愁绪,比辛弃疾“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慨叹更多了几番怨懑与无奈。

C项所引的词句,不仅说元人的鼓乐笛声不悠扬、不中听,更主要的是反映亡国遗民听到入主异族的音乐,立即引起了亡国之恨的心情。

将其理解为“说明入主异族不会欣赏汉人的歌声”是不恰当的。

4.简要分析“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两句在词中的作用。

“想故国”,点明上片所写的都是对沦陷了的故都临安的遥想。

这两句收结上文,开启下文。

5.“辇下风光”三句分别是什么意思?

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辇下风光”指临安繁盛是热闹繁华的风光;

“山中岁月”指作者在山中度过的寂寞隐居岁月;

“海上心情”引忠臣苏武牧羊海上不忘故国之典,作者以之自况。

对作者来说,大宋被蒙古灭亡后,故国重游,已物非人非,别是一番愁苦在心头。

“山中岁月”是其身之所在;

“辇下风光”是其心之所系;

“海上心情”是其志之所向。

作者对故国的忠诚,虽死未悔,令人击节赞叹不已。

九、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这首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表达效果?

提问:

《柳梢青》中的虚实的句子是哪些?

实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人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虚景:

“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这与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的情景感情相似,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深沉的怀念。

虚实结合

本词在艺术上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从想象落笔,虚处见意。

上片,全是身处山中的词人对故都临安的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的想象,其中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想象中的虚景。

下片,纯从空际盘旋。

“想故国高台月明”,也是想象临安过去的情景。

结拍对“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具体内容,也同样不着一字,只用抒情之笔虚点,让读者透过那饱经沧桑的今昔情味和典故的内涵去想象领会。

对比手法:

《柳梢青》现实之景与故国之景的对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家国之悲与对故国的深沉怀念。

十、结束语

南宋,一个风雨飘摇的朝代,然而不乏能人志士,他们有着理想,有着奋斗,并把一腔的热情化作那宋朝独有的形式。

他们将独立的精神、对自身和事业的信仰化作优雅的文字留驻后人。

岳飞,也可能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他的忠义、他的热血、他的豪气,皆融在了那首《满江红》中: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