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1912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音乐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音乐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音乐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音乐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乐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文档格式.docx

《音乐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音乐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文档格式.docx

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

6.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B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

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7.“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B。

A.《学记》B.《论语》C.《大学》D.《孟子》

8.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C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

9.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D》。

A.学记B.论语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

10.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D》。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教育漫话D.林哈德与葛笃德

11.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A》的出版。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民主主义与教育

12.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C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A.杜威B.赫尔巴特C.库恩D.柏拉图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孟禄。

(√)

2.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理论。

(×

3.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

4.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

5.在原始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合二为一,人人必须劳动,因而人人受教育,但到了古代教育阶段,教育只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所以古代教育不如原始教育。

6.通过对生活世界中交往活动的探讨,胡塞尔确立起在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交互主体论。

7.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

8.通过揭示教育内在的矛盾性质特征来说明教育的本质是“特殊范畴说”的观点。

(√)

9.对教育进行事实描述的同时不能缺乏价值的追求。

10.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上山下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型表现。

二、问题简答

1.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基于低下生产力水平,教育具有原始性。

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

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第二,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阶级性。

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教育内容封闭。

第四,呆板的知识传授、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

第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三.名词解释

1.教育概念: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有教育作用、教育职能等不同的称呼,它是指教育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或作用。

3.现代教育的多种功能:

在现实的社会中,现代教育的功能表现是比较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分出众多的功能。

如,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前者是指具有影响个体发展、培养人的功能,后者是指具有影响社会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作用。

从作用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前者是指依照教育的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后者是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

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前者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后者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是正负功能并存的。

第一、教育的基本功能:

影响人的发展;

第二教育的扩展功能:

影响社会的发展。

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

1.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C。

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C.教育目的D.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B。

A.教育性质B.教育目的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D.培养目标

3.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D。

A.个人本位B.指导性C.现代D.社会本位

4.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目的是C。

A.多元化B.个体本位C.完满生活D.社会本位

5.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A。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

6.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C。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的学说

7.中国实施新教育最早称教育目的为A。

A.教育宗旨B.培养目标C.教育指南D.教育方案

8.教育目的是三层次结构中,最低层次的是(C)。

A.培养目标B.教学目标C.课程目标D.课堂目标

9.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当注重B。

A.社会需要B.人的需要C.人的情感D.人的个性

10.教育目的价值观的“客体论”转变所导致的是D。

A.占有性个人主体B.共存的类主体C.交互主体性D.主体论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抽象规定,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现实体现。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总与分的关系。

(√)

3.我国教育应当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应该也是一致的。

4.教育目的应该是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

5.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教育目的唯一依据。

6.现代教育目的应该体现人发展的多方面需求。

7.现代人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

8.全面发展教育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矛盾的。

9.“占有性个人主体”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目的追求的一个方面。

×

10.教育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

现代教育目的的概念,它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四.简答题

1.确立教育目的有哪些客观依据?

确立教育目的有以下三个客观依据:

第一,生产力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第二,生产关系的影响。

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

首先,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其次,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2.确定现代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有哪些?

一、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

二、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三、完美生活的教育目的观;

四、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3.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我国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所组成。

德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体育:

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的。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5.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五、材料分析题

1.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要求,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重要指导意义。

对比教材里《教育法》中的我国教育方针的表述,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有何重要意义?

答:

1.《教育法》第五条指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显然,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

(1)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

(2)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新的教育方针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1)是科学性。

表述涵盖了教育的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

这一表述集中反映了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规律,因而是科学的、严谨的、全面的;

(2)是时代性。

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相对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言,更明确、更直接地突出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首次完整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有  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所以,表述立足国情,着眼素质教育,放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洋溢着时代精神;

(3)是实践性(或称可行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较之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拓宽了对培养人才途径的认识。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实践活动,我们培养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更要坚持教育同整个社会实践的结合;

另一方面拓宽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

2.谈谈你所理解和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凸现以提高学生创新力为核心的主体教育,在教育与人的关系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它是“造就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它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等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是体现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强调学前经验和学校学习的结合,学校和学校后实践活动的结合,强调各级教育在组织和内容上的一体化,体现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体化,体现教育与生产生活的密切结合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是①以人为本②突出主体精神③面向全体④关注终身发展

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现代化是以D的现代化为主体的社会整体性变迁。

A.政治B.经济C.教育D.人

2.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政治性B.文化性C.主体性D.群体性

3.现代教育主要是通过B来实现。

A.社会教育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D.自我教育

4.第一次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是A。

A.空想社会主义者B.马克思C.恩格斯D.列宁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的发展只是人的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

2.教育的发展最终要服务和归结于人的发展。

3.人的现代化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出现的普遍的人类特性,因此其标准适用于各个国家。

4.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

5.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

6.教育等于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影响人类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实践四个方面。

其中遗传是生物基础;

环境是外在的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

教育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而个体实践是人最终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也是人要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2.简述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的支配,因而通过教育,特别是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成熟发生影响。

3.请简要回答遗传影响人发展的辩证性。

遗传影响人的发展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

人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不完全取决于遗传素质,而还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

“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是错误的。

不能认为儿童智力水平和品质早已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对这些“智力种子”的萌发或者只能延迟或者加速这些先天的遗传能力的实现而已。

4.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此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

它集中体现了生物特征DNA的遗传是父辈通过基因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俗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人生长发育最基本的前提。

5.个体的活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

说法不正确。

个体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生命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心理活动使人们获得了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形成了各种心理活动的能力和个性。

而人最终要成为一个社会的人,要从事一定的职业,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三、理论阐述

环境影响人发展的具体表现。

环境影响人发展的表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人的发展。

自然环境中的构成因素众多,它包括人的出生地的自然条件、所处的地理位置。

比如光照、空气是生命生长发育的最终能量,它为生命的群体、人类的个体的生长发育提供能源。

社会环境与人的发展。

社会环境包括各种性质的社会关系。

显而易见,这一切对人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如生活在不同制度下的人们,对某一特定制度下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认识是有其共同性的特征的。

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

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也不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

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四、材料分析题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

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句话。

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

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仅受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到社会需要、分工等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某小学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甲教师说:

“我们班的×

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第一,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

”乙教师说:

“我班的×

和上次一样,又没及格,没办法,父母都是小学文化。

”甲教师说: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就是这个理儿。

” 

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段对话。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育、环境等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发

2.阅读材料:

在一项家庭调查中发现,家庭和睦以及父母有较多时间陪同孩子学习和娱乐的家庭,大多数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而家庭中父母不合,多有争吵的家庭以及父母多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与子女的亲子活动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他人的事事不关己。

请问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重要性有哪些?

家庭作为人生的起步地,它的教育具有启蒙性特点;

家庭作为基本的常存教育单位,教育的时间具有开放性,能满足孩子学习的随机性要求;

家庭的血缘性使得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可以是无所不谈。

当然,家庭中的许多元素也影响家庭教育的结果,如父母的学历和职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的气氛、物质条件等等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

因此,“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才具有概括力,才具有感召力。

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B因素决定的。

A.政治B.经济C.文化D.人口

1.任何历史时期,教育都应先于经济而发展。

(×

2.教育创新一定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

3.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因此教育影响都是正面的。

4.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因此,教育机械地被生产力所制约。

5.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

6.现代教育与文化是本质与属性关系。

7.在不同阶级中,教育具有“提升机”的作用。

8.教育是制造社会舆论的有力阵地。

9.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0.教育总是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

2.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

3.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

4.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改革进程;

5.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公平落实。

2.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

2.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3.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1.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2.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

3.教育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4.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B。

A.创造性B.示范性C.公共性D.模糊性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B的特点。

A.教育性B.长期性C.示范性D.创造性

3.我国的《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于C。

A.1986年B.1994年C.1995年D.1999年

4.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C。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5.“内发论”学生观的代表是D。

A.柏拉图B.卢梭C.赫尔巴特D.杜威

6.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D。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7.以下哪种观点不符合“主体教育观”的内涵B。

A.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B.只有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所以必须提升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C.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交往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D.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

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D。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主体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

9.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C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C.促进者 

 

D.指导者

10.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B。

A.课外活动B.课堂C.游戏D.提问

1.我国目前的教师职业正处于追求专业化阶段。

(.√)

2.世界上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

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的客体。

4.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它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非智力因素。

5.英国的表现管理是国外的一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

6.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7.在美国所有州于1901年均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

8.司德菲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生涯的人文发展模式,他将教师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

9.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在我国产生。

10.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