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练习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1601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练习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练习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练习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练习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练习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练习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练习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练习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练习新版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A.为什么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低

B.为什么盐水不结冰而水结冰

C.盐水的凝固点与浓度有什么关系

D.盐水的凝固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6.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min甲比乙吸热多

B.4~8min甲不吸热

C.0~10min甲和乙内能不断增加

D.0~10min甲和乙温度不断升高

7.某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该物质(  )

A.是非晶体B.熔化过程用时8min

C.第10min时处于固态D.熔化过程内能不变

8.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水、铜和海波都是晶体

B.铁、陶瓷、木头都善于导热

C.空气、矿泉水、粗盐都是混合物

D.羊毛、涤纶、棉花都是合成纤维

9.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

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

10.在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志同学发明了一种“神奇恒温杯”,他在双层玻璃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海波晶体(熔点为48℃),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会迅速降至48℃左右,并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

此杯能迅速降低水温主要是利用海波(  )

A.汽化吸热B.熔化吸热C.液化放热D.凝固放热

11.“冻豆腐”内部有许多小孔。

关于这些小孔产生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豆腐遇冷收缩形成的

B.豆腐受热膨胀形成的

C.豆腐里面的水先汽化膨胀,后液化形成的

D.豆腐里面的水先凝固膨胀,后熔化形成的

12.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小刚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加热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物质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50

51

52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的温度达到46℃时,其状态是液态

C.将50℃的该物质放在教室里,它会逐渐凝固

D.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在48℃的温水中,该物质会逐渐熔化

13.探究“冰熔化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把碎冰装在大试管中,将大试管放在水中加热,实验中发现冰熔化的速率过快,记录数据太少,下列方法能够延长熔化时间的是(  )

A.降低冰的初温B.提高水的初温C.增加冰的质量D.停止搅拌

14.如图所示的图象中,属于晶体熔化图象的是(  )

A.

B.

C.

D.

15.在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固体的熔化图象,由此图象可以判断(  )

A.甲是晶体,乙、丙是非晶体

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

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

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6.夏天在农贸市场卖海鲜产品的摊位上,经常看到摊主将冰块放在新鲜的海产品上面用于保鲜,这主要是因为冰块有较低的温度和熔点,且冰在  (填一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要  热量(选填:

“吸收”、“放出”)。

17.一名登山运动员登上喜马拉雅山归来,宣称在山上见到了“雪怪”,并在山上当场从外衣口袋里掏出钢笔,迅速画下了“雪怪”的图象。

从物理学的角度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山上温度很低(或低于0℃),钢笔中的墨水会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因而无法画出“雪怪”的图象。

18.2018年1月3日毫州大地普降瑞雪,雪形成是空中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

大雪之后,环卫工人为了更快地消除路面上坚硬的冰,往冰面上撒“融雪盐”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其原因主要是冰与盐混合后,能降低冰的  ,加快冰雪的  。

19.如图甲所示,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将装有碎冰的试管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使试管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由图象可知,在第8分钟末,试管里的冰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

20.沥青路面在烈日下由硬变软,在这个过程中沥青的温度不断升高,说明沥青是  。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1.2018年3月我国计划发射火箭快舟十一号,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生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若在火箭头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发生熔化并汽化,这两种物态变化过程都要  ,就能使火箭温度  。

22.如图是某同学常温下在教室内用甲乙装置分别探究“冰和烛蜡熔化的特点”的实验。

甲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的;

采用乙装置加热方式的优点是  。

23.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在“①冰、②石蜡、③沥青、④铁、⑤萘”这些物质中,属于非晶体的有  ;

图是某物质熔化的图象,从图中可知,它可能是上述物质中的  。

(以上两个空均填序号)它们的根本区别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4.图甲是观察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先确定  (选填“铁棒A”“铁夹B”或“铁圈C”)的位置。

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  ,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

(2)分析图乙可知:

该物质的凝固点为  ;

该物质第40min的内能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20min的内能。

25.小芳同学用温度计测出一部分冰的温度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

(2)图丙中,该物质在BC阶段中C点处具有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点处具有的内能,理由是  。

(3)由图丙可以看出AB、CD段升高的温度相同,但CD段加热的时间长,其原因是  。

四.解答题(共1小题)

26.在1标准大气压下,小明“探究某种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该物质的沸点为220℃,液态的比热容为1.8×

103J/(kg•℃)]

(1)实验中,热从火焰传递给水,却不会反过来传递,说明能量的转移具有  性。

(2)由图乙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在AB段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CD段的比热容。

(3)29min后继续加热时,温度计示数不再升高的原因是  。

(4)若试管内物质的质量为20g,从第18min至第29min内物质吸收的热量为  J。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

解:

A、“雪馒头”是固态积雪,空气温度较低,低于雪的熔点,积雪长时间不能熔化,才会出现这一现象,故A正确;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使得地面温度不同,温度较高处积雪熔化,形成“雪馒头”现象,故B正确;

C、太阳对条形砖和方形地砖的辐射相同,故C错误;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温度较高,积雪更易熔化,故D正确;

故选:

C。

2.

(1)春天,河里的冰雪开始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

(2)夏天,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需要放热;

(3)秋天,浓浓的白雾慢慢散去,是液体小液滴汽化成了水蒸气,是汽化吸热的过程;

(4)冬天,校园的香樟树上出现了雾淞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固态,是凝华放热过程;

综上分析:

吸收热量的是

(1)(3)。

3.

人工造雪机在造雪时,吸入大量的水而产生雪,因此这个“雪”是由“水”变化来的,属于凝固现象。

A。

4.

A、蜡、玻璃、沥青都是非晶体,都没有固定的熔点,故A不符合题意;

B、蜡和玻璃是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铝是晶体,有熔点,故B不符合题意;

C、冰、铁、铝都是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故C符合题意;

D、沥青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冰和铁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故D不符合题意。

5.

此题中的问题是:

在同样情况下,室外的水缸、河面的水都结冰了,而腌咸鸭蛋的盐水却没有结冰。

这说明水和盐水是不同的,即河水与盐水的含盐量不同,两者的差异可能就是导致两者凝固点不同的原因,据此可提出探究问题:

盐水的凝固点和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选项中的BD价值不大,A探究难度较大。

6.

A、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故0~4min甲乙吸热一样多,故A错误;

B、甲物质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高,说甲是晶体熔化的图象,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

乙吸热温度一直升高是非晶体,故B错误;

CD、0~10min甲和乙都吸热,内能都不断增加,只是甲是晶体,吸热温度不变,乙是非晶体,吸热温度升高,故C正确,D错误。

7.

A、从图象上看,有一段是温度不变的,所以该物质有一定的熔点,是晶体,且熔点为50℃,故A错误;

B、该晶体从第4分钟开始熔化,到第12分钟熔化完毕,熔化时间为8min,故B正确;

C、在第10min时是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错误;

D、晶体物质熔化过程中要继续吸收热量,内能变大,但温度不再升高,故D错误。

B。

8.

A、水、铜和海波中,铜和海波是晶体,晶体与非晶体是相对于固体而言的,而水是液体,既不属于晶体,也不属于非晶体,故A错误;

B、铁善于导热,而陶瓷、木头不善于导热,故B错误;

C、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空气、矿泉水、粗盐都是混合物,故C正确;

D、棉花和羊毛属于天然纤维,不属于合成纤维料,故D错误。

9.

A、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从固态变成液态,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C、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非晶体熔化时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晶体熔化时吸热直接变成液体,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10.

开水倒入杯中后,此时海波晶体被熔化,此过程海波会吸收热量,当水的温度下降到48℃以下时,此时海波会凝固,会放出热量,在此过程中水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

11.

豆腐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豆腐冷冻时这些水分就会凝固为小冰晶,同时体积变大,这些小冰晶将整块豆腐挤压成蜂窝形状;

待豆腐解冻后,小冰晶熔化为水,就留下了很多小孔。

D。

12.

A、由表中数据得,该物质在48℃时吸热但温度不变,说明有一定的熔点,所以属晶体,故A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48℃,在46℃时还没有开始熔化,所以是固态,故B错误;

C、50℃的该物质是液态,将50℃的该物质放在教室里,由于教室内的温度通过低于30℃,所以它会逐渐放热而凝固,故C正确;

D、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在48℃的温水中,该物质到达熔点后无法继续吸热,所以不会逐渐熔化,故D错误。

13.

由题意可知,实验中冰熔化的速率过快,记录数据太少,要求改进后可以延长冰熔化的时间。

A、降低冰的初温,会增加一段冰吸热升温的时间,但开始熔化后,其速度依然会较快,故A不合题意;

B、提高水的初温,冰会更快地吸热,熔化加快,反而缩短了时间,故B不合题意;

C、增加冰的质量,则冰熔化时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这样可延长冰熔化的时间,故C符合题意;

D、停止搅拌会使冰受热不均匀,反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故D不合题意。

14.

A、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

符合题意。

B、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

不符合题意。

C、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D、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15.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丙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甲、丙是晶体,乙在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乙是非晶体。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丙的熔点高于甲的熔点,故C正确。

16.

固态的冰块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熔化吸热具有制冷作用,所以夏天在农贸市场卖海鲜产品的摊位上,经常看到摊主将冰块放在新鲜的海产品上面用于保鲜。

故答案为:

熔化;

吸收。

17.

因为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气温常年在﹣20℃以下,钢笔里的墨水在这种气温下应该早已凝固了,墨水流不出来,不能正常画画。

凝固。

18.

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

往冰面上撒盐,使冰中加入杂质,可以降低冰的熔点,使冰在较低的温度下可以熔化。

凝华;

熔点;

熔化。

19.

(1)冰的熔点为0℃,所以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由图象可知,冰从4min开始熔化,到10min熔化完成,在第8分钟末,试管里的冰处于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点,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慢;

固液共存态;

不变。

20.

烈日下,沥青路面吸热后逐渐变软,该过程中沥青的温度不断升高,即沥青没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沥青是非晶体。

非晶体。

21.

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熔化和汽化都需要吸热,使火箭的温度降低,温度不会很高,能起到保护火箭头部的作用。

吸收热量;

降低。

22.

读图可知,甲图中没有酒精灯,但因为冰的熔点为0℃,可以在常温下进行熔化,因此是可行的;

乙图中将试管放在水中进行加热,这种方法称为水浴法,采用这种加热方式的优点是受热均匀。

可行;

受热均匀。

23.

(1)结合基础知识可将物质分开:

①冰、④铁、⑤萘属于晶体;

②石蜡、③沥青属于非晶体;

(2)图象中变化曲线呈水平方向的BC段,就是晶体的熔化过程,它对应的纵坐标的值80℃,就是晶体的熔点,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故此物质是萘。

②③;

⑤;

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24.

解;

(1)组装实验仪器时,应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的高度先固定图中的C部分,使酒精灯的外焰正好能给烧杯加热,然后再固定图中的B部分,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调整;

实验中,通过观察物质的状态来记录时间、温度;

(2)由图可知,物质在第35分钟以后,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为其凝固过程;

故凝固点为80℃;

该物质从第10min﹣20min之间一直吸收热量;

第20min时刚好熔化完毕,为液态;

而该物质第40min时从液态到固态,为固液共存状态,故该物质第40min小于第20min

时的内能。

(1)铁圈C;

状态;

(2)80℃;

小于。

25.

(1)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是1℃,温度计示数往上越来越小,是0℃以下,示数是﹣14℃;

(2)由图象知,BC段为熔化过程,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故在BC阶段中C点处物质的内能大于B点处物质的内能;

(3)根据公式Q吸=cm△t可知,当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比热c和升高的温度△t成反比,冰的温度升高的快,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冰的大。

(1)﹣14;

(2)大于;

晶体熔化过程吸热、内能增加;

(3)水的比热容比冰的大。

26.

(1)热只能自发的由酒精灯的火焰传递给水,却不会反过来传递,说明能量的转移具有方向性。

(2)晶体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70℃不变,故熔点为70℃;

由图象知,根据公式Q吸=cm△t可以知道,当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比热c和升高的温度△t成反比。

冰的温度升高的快,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冰的大,即在AB段的比热容小于在CD段的比热容;

(3)29min后继续加热时,水已经达到沸点,开始沸腾,不再升温,

(4)物质从第18min至第29min内吸收的热量为:

Q吸=cm△t=1.8×

103J/(kg•℃)×

0.02kg×

(100℃﹣70℃)=1.08×

103J。

(1)方向;

(2)70;

小于;

(3)水已经达到沸点,开始沸腾,不再升温;

(4)1.08×

1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