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保健按摩师教程Word格式.docx
《初级保健按摩师教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保健按摩师教程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未病,不是没有病;
是一种亚健康状态。
6.中国的保健按摩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重视头面部,胸腹部等上肢部操作。
7.中国的保健按摩强调整体调整;
尤为重视经络、穴位,有推穴位,走经络之说。
8.精神病患者、急性传染病者、高烧发热者如急性肝炎、肺结核、白血病、恶性肿瘤、骨关节结核病等患者严禁按摩。
9.皮肤破损,感染或有严重皮肤病患者,受损部位严禁按摩。
10.按摩介质的类型有膏、油、粉剂;
按摩介质的作用是减少皮肤摩擦,增强按摩手法的功效。
11.婴儿润肤油可用于按摩刮痧拔火罐等。
12.冬青膏有文经通络、消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软组织损失和虚寒型疾病。
13.红花油适用于软组织损失疼痛。
14.葱姜汁加入75%酒精,用于感冒发热风寒等。
15.外用药酒是将中药侵泡于白酒中数日,取液使用。
16.精油是从植物的花、叶、果实等部位提炼而成。
17.保健按摩中的体位只能用一次,不得重复变换体位,多数先俯卧再仰卧。
18.按摩师应全神贯注,手随意动,功从手出,密切注意患者对手法的反应如:
顾客的护痛反应,随时调整手法。
19.用力规律是轻、重、轻。
20.尽量使用接触面积较大的手法,以增加柔和感。
21.肘压法是强刺激手法。
22.按摩师上班当天不要吃大蒜、韭菜等有刺激性的食品。
23.人体很多疾病与脊柱排列轻微紊乱有关,保健按摩可以改善皮肤循环,畅通分泌,改善皮肤呼吸,预防痤疮痱子
24.保健按摩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
对肠胃活动也有双向调节作用。
25.保健按摩可以增加白细胞数量,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
26.保健按摩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抑制疼痛信号传递。
27.轻柔的按摩手法可以提高人体内啡肽的含量,达到镇痛效果。
28.保健按摩可以加速血液心向回流。
29.保健按摩中的被动手法可防止骨质疏松。
30.饭后60分钟才适宜接受全身性保健按摩。
31.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出土的约3000年前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就已有对保健按摩的记载,还记载有专职的宫廷按摩师的名字。
32.《黄帝内经》标志着按摩理论的基本建立;
《黄帝岐伯按摩》是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
33.魏晋南北朝时期,自我养生风靡一时;
隋代设立宫廷医学院“太医属”;
唐代削减按摩师;
宋代取消按摩科,商业性浴室里出现专门替客人擦背按摩者;
34.明代太医院恢复按摩科,张思维《医门秘旨》里最早出现了推拿一词;
明代首次出现了与保健按摩有关的著作《净发须知》;
明代王廷相的《摄生要义》按摩篇记载了全身性保健按摩操作法——“大度关”法
35.太平车是一种滚动式保健按摩器具;
美人拳是一种叩击式按摩器具。
36.民国初期传入我国的西洋按摩术有:
轻擦、重擦、揉捏、叩打等四类手法。
37.20世纪80年代以来,足部反射区保健按摩法在我国沐浴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38.我国传统沐浴业保健按摩的体位是半靠位。
第三单元人体解剖学基础
1.人体解剖学时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的形态学范围。
2.解剖方位术语中,接近足底称为下;
接近腹部称为前;
近内腔者为内;
远离身体正中线称为外侧;
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
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
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
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
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3.沿人体前后径所做的与水平面垂直的切面叫矢状面;
沿人体左右径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所做的切面叫额状面。
4.每块椎骨都由椎体、椎弓、由椎弓伸出的7个突起构成。
5.颈椎横突有一圆孔,叫横突孔,有血管、神经通过。
6.第一颈椎没有椎骨和棘突,叫寰椎;
第七颈椎叫大椎或隆椎骨,棘突最长,末端变厚不分叉。
7.肱骨是上臂的长骨,分为一体二端,膨大的上端有半球形的肱骨头。
8.股骨位于大腿部,是人体最长最大的长骨,长度约占身高1/4。
9.腓骨上端膨大的部分叫腓骨头;
下端膨大的部分叫外踝;
胫骨下端膨大的部分叫内踝。
10.颅骨共23块,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11.间接连接又叫关节,特点是两骨之间借模型囊互相连接,其间有间隙,有较大的活动性。
12.关节突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
13.腕关节又叫桡腕关节,是小而不规则的短骨,分两排排列。
14.椎间盘连结在上下两个椎体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15.椎间孔主要容纳脊神经。
16.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主要做屈伸运动;
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
17.距小腿关节在拓屈运动时,内翻扭伤居多。
18.长骨、长肌多见于四肢;
扁骨、阔肌多见于胸腹;
19.背阔肌能使肱骨内收内旋后伸,为全身最大的阔肌。
20.竖脊肌又叫骶棘肌,为背脊中最长的肌肉,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仰头。
21.三角肌不能使肩关节内收,三角肌、冈上肌都能让肩关节外展。
22.髂嵴位于皮下,最高点平第四腰椎棘突。
第四单元经络腧穴学基础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2.神庭穴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3.印堂穴两眉头连线中点
4.攒竹穴人体的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
5.睛明穴人体的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6.迎香穴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鼻唇沟中
7.水沟穴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8.太阳穴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1寸。
9.风池穴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10.大椎委中肩髃穴
膻中承山肩髎穴
气海足三里曲池
肺腧阳陵泉小海
心腧三阴交外关
肝腧太溪内关
脾腧昆仑合谷
肾腧太冲劳宫
八髎涌泉极泉
关元环跳
肩井
第五单元按摩基本手法
1.丁氏滚法由丁季峰创始于20世纪40年代。
2.丁氏滚法吸定点是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即小指关节背侧,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3.丁氏滚法移动速度不得过快,要“紧滚慢移”。
4.丁氏滚法前滚与回滚用力比例是3:
1,即“滚三回一”,千万不可单向用力撞击。
5.推法用力较重,是做单方向直线推动的手法;
擦法是来回直线摩擦体表;
抹法用力较轻,可以是直线运动也可以是弧线运动。
6.拇指推法一定要按经络巡行或肌纤维平行方向推动,切勿横推。
7.拿法是拇指和四指相对用力内收挤捏并提起的手法,千万不可背伸。
8.按法操作时,按压的方向应垂直于体表而非水平面。
9.摩法不带动皮下肌肉组织;
揉法着力较重,带动皮下肌肉。
10.指摩法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掌摩法每分钟100次左右。
11.摩法用于面部美容时,应涂抹霜膏,不宜干摩。
12.勾揉法适用于不便操作的部位或特殊操作部位。
13.按法常和揉法同时应用操作,如揉搓肩部可改善肩周炎。
14.弹拨法的操作方向是与肌纤维的垂直方向做横向拨动,千万不可再皮肤表面摩擦移动。
15.擦法是做直线来回摩擦的运动,来回的距离宜长,频率每分钟100次左右,一般在其他手法之后使用,配合热敷法。
16.小鱼际擦法接触面积小,产热量大。
17.拳背击法以肘关节的屈伸运动发力;
掌侧击法又称侧击法、剁法,二指侧击法以前臂的旋转运动发力。
18.分推肩井可以用双手拇指操作也可以用双手鱼际操作。
19.指压背部膀胱经只允许在手术者左侧操作。
20.上肢部保健按摩,内外关可同时刺激。
21.上肢部保健按摩,分推手掌用拇指;
分推手背用鱼际。
22.按摩足部时,用毛巾包住手术者的足部操作。
第六单元足部反射区保健按摩
解剖方位术语
接近腹面的叫前;
接近背面的叫后;
接近肢体根部的叫近侧;
接近肢体末梢的叫远侧;
接近身体正中线的叫内侧;
远离身体正中线的叫外侧;
接近内腔的叫内;
远离内腔的叫外。
额窦(鼻窦)反射区
位置:
十个足趾的趾端,右边额窦在左足,左边额窦在右足。
大脑反射区
双足趾趾腹全部。
脑垂体反射区
大脑反射区深部,双足趾腹中央部位。
鼻反射区
双足大脚趾趾腹内侧延伸到大脚趾指甲根部,第一指关节。
三叉神经反射区
双足趾末节外侧中上段。
耳朵反射区
第4,5趾骨
眼睛反射区
第2,3趾骨
斜方肌反射区
双足趾第2.、3、4、5趾的后方,耳、眼下方的横带状区域。
甲状旁腺反射区
双足足掌内缘第1跖骨关节凹陷处。
甲状腺反射区
双足足底第1跖骨与第2跖骨缝处,向下延伸到第1拓骨与第2拓骨处,向内弯带状区域。
胃反射区:
甲状腺反射区的下边患者一横指
肾上腺反射区
双脚掌第2跖骨与第3跖骨之间,足底部“人”字形交叉点凹陷处。
适应症:
心率不齐、昏厥、炎症、过敏、哮喘、风湿病、关节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膀胱反射区
内踝前下方双足足掌内侧舟骨下方。
输尿管反射区
双足足掌自肾到膀胱反射区之间的弧形线状区域。
肝反射区
右足掌第3,4,5跖骨上半部,肺反射区后面。
心反射区
左足掌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肺反射区后面。
脾反射区
左足底第4,5跖骨体之间,离第4,5跖骨底部,心反射区向足跟方向约一横指宽。
适应症:
贫血,食欲不振,小儿厌食症,发热,炎症,免疫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对皮肤科疾病有特殊疗效.
腹腔神经丛反射区(太阳神经丛)
双脚脚掌中心,分布在肾反射区与胃反射区附近。
升结肠反射区
右脚脚掌小肠反射区外侧与脚外侧平行的带状区域。
从跟骨前缘,骰骨外侧上行至第五跖骨底部。
降结肠反射区
左脚脚掌中部,沿骰骨外缘下行至跟骨外侧前缘,与脚外侧线平行成竖条状。
横结肠反射区
双足足掌中间,横越足掌成一横带状区域。
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
左足足掌跟骨前缘成一横带状区域。
小肠反射区
被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包围的中央部位。
腹股沟反射区
双足内侧,内踝尖上方二横指胫骨内侧凹陷处。
上身淋巴腺反射区
位于双脚外踝与腓骨、距骨间形成的凹陷部位。
下身淋巴腺反射区
位于双脚内踝与胫骨前肌肌腱形成的凹陷部位。
上颌反射区
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趾关节横纹下的带状区域。
下颌反射区
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趾关节横纹上的带状区域。
扁桃腺反射区
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近节趾骨,拇长伸肌的左右两侧。
喉与气管及食管反射区
喉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跖趾关节的内侧;
气管及食管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跖骨体内侧。
胸部淋巴腺反射区
位于双脚脚背第1、2跖骨底间,延伸至第1、2趾蹼处。
肋骨反射区
内侧肋骨位于脚背第1、2楔骨与舟骨之间;
外侧肋骨位于骰骨、舟骨与距骨之间。
胸反射区
位于双脚脚背第2、3、4趾蹼至第2、3、4跖骨底的似园形区域。
横膈膜反射区
位于双脚脚背第2、3、4跖骨底部,与楔骨、骰骨之间,横跨脚背的带状区域。
肩胛骨反射区
位于双脚脚背第4、5跖骨间延伸到骰骨处稍向两侧分开的带状区域。
内耳迷路反射区
位于双脚脚背第4、5趾蹼至第4、5跖趾关节间。
腰椎反射区
双足足弓内侧缘楔骨至舟骨下方。
尾骨外侧反射区
位于双脚跟骨外侧,沿跟骨结节后外侧呈L形区域。
外侧坐骨神经反射区
位于双腿外踝前缘沿腓骨前侧上至腓骨小头处。
下腹部反射区
位于双脚腓骨外后方,自外踝向上延伸四横指的带状区域,与脚内侧的直肠及肛门反射区相对应。
膝反射区
位于双脚外侧跟骨前缘,骰骨、距骨下方形成的半园形凹陷处。
肘反射区
位于双脚外侧第5跖骨粗隆前后凹陷处。
肩反射区
位于双脚外侧第5跖趾关节后方凹陷处。
第七单元其他保健按摩术
1.美容按摩是以美容为目的的保健按摩。
美容除了头面部以外,还包括颈部、上胸部、上肢部、手等其他裸露部位。
2.面部美容按摩的手法操作方向主要与淋巴液流动方向有关。
3.美容按摩体位以仰卧位为主;
美发按摩体位一般取坐位,操作时间15—30分钟。
4.美发按摩能防治脂溢性脱发、头发早白等。
5.美发按摩一般是头皮部位按摩,也可辅以项肩部、上背部等按摩,一般不低于锁骨部位。
6.美发按摩早在明清时期的《净发须知》中已有记载。
7.瘦身按摩又称减肥按摩,符合不节食、不腹泻、不乏力三大原则。
8.中国传统的沐浴一般采用叩击、揉捏、抖动等手法。
9.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已有焚香沐浴结合的按摩;
宋代商业性浴室里有专职擦背按摩者。
10.运动按摩又称体育保健按摩,有运动前、运动间隙期、运动后按摩之分。
11.运动前按摩为了使神经系统进入兴奋状态;
运动间隙期按摩以防止痉挛放松手法为主;
运动后按摩目的接触疲劳,血液向心性回流,防止淤血,减轻肌肉酸痛等。
12.运动按摩不包括运动创伤的推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