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1376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4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本题是史料辨析题,主题明确“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设问明确要求是“不同历史叙述——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要求学生在不同历史叙述中找出共性的历史结论。

强调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具有客观性,史料真伪辨析是历史实证的前提,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能力。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本题涉及历史现象的时间是“明前中期——明后期”,核心主题是“朝廷对饮食器皿等级管制从严格到松弛”问项是“这一变化反映了”,解题关键在“这一变化”本质是饮食器皿上变化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迁。

思维转化为学生熟悉思维即“决定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社会习俗变迁产生的影响是什么”的思路上来,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不符合这一理论认识,C项说法绝对化没有适当反映出伦理瓦解的程度性排除。

D项是材料信息的一种表象之一,失之于信息片面。

正确选项是B项。

符合唯物史观认识论。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本试题提供信息丰富,主题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艰难。

本题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近代化,受到列强排挤和压制,立意在于反思中国近代化进程,民族经济发展一定是以民族政治独立为前提的,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

考察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BC不符合材料主题排除,D项放在洋务运动特定时空中思考,没有政治独立,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是历史事实。

因此排除。

正确选项是A。

此试题平实的如同一个模拟题,不符合高考选拔功能。

A项答案仅仅是就试题论试题而已。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解析】本试题的时空范围分别是1904年和南北方,主题是留学生南北方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问原因,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果判断。

采用唯物史观分析,留学生分布地域不平衡反映的是教育水平高下的地域不平衡问题,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此试题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是新瓶装旧酒的考法。

30.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解析】陕甘宁边区,指明了试题时间空间范围,即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北抗战大后方,主题是抗战时期中共政策变化,问项不确定性是在考察学生逻辑思维推论能力。

是历史解释能力的考察。

认知背景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把握历史阶段性特征基本知识和能力。

基本知识是土地革命是1927-1936年,民族战争是抗日战争1931-1945年,国民革命史1924-1927年,反抗国民党是在1945-1949年。

正确选项是B。

此试题区分度低。

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解析】材料信息的时间是1990年,信息内容核心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问项为“该报告主旨是”,是问改报告的“主要意义、或者是说目的”。

A项只反映了材料中片面信息即肯定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

B项与材料中主题信息不相符,是中国主动改革开放的原因。

结合学生应有的基本知识是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项是对西方罗斯福新政实质的认识,不符合问项。

正确答案选C项。

具有培养学生应有全球视野。

世界文明历史国际意识和文明成果的借鉴。

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解析】学生基本知识是古代雅典人文主义时间是公元前5世纪,材料核心信息神与人形象与性情相似,时间是雅典人文主义思想诞生前,因此正确答案是B。

优秀文化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扬弃和发展的结果。

培养学生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意识。

33.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解析】图表解读,此题实际上是有两个图表,结合两个图表确定此题主题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国民总收入”与“英国工人实际工资”的比较。

立意是核心素养考查,是对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考查。

既源于教材,又回应社会热点中民生关怀。

依据材料信息,1770-1797年之间,英国国民收入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基本没有提高还略有下降,1790-1835年之间英国国民收入增张,大约略高于一倍,同期工人工资增长不到一倍。

据此分析,AC信息是错误的,B选项不符合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阶级对立的基本史实。

正确选项是D项。

34.

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漫画分析,从漫画中和“水力发电站等文字”、收音机发出信息与四个人物听到信息的神态推论,确定漫画信息主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发展与国际环境。

学生结合应有的基本知识做推论,A项是1917-1920年代,C项不符合二战时间国际关系,D项“遏制政策”是二战后美国对苏冷战政策。

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题信息。

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解析】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解读问项中“这一历程”所需的基本信息:

时间信息为1976—冷战结束后90年代-1999年,时间涵盖了20世纪末30年间;

历史事件的空间信息为冷战时期西方国家构成的七国集团到冷战结束后八国集团,再到世纪末西方国家与新兴民族国家组成二十国集团;

这些国家构成集团解决的是世界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中难题。

完整的问项是“从这一历程可看出”,考察历史解释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核心信息与选项做逻辑推论。

学生应有基本知识是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发展具有多极化趋势。

中国等国际可以参与西方国家解决世界经济难题的集团源于国家实力提高和国际政治影响力扩大。

正确选项是A项。

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题信息。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7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全面解读材料基础上正确解读历史事物的能力解读和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一问解读如下:

(一)分层提炼有效信息概括核心思想:

第一层: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概括为君主专制下的民族主义思想出现。

第二层: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概括为“资产阶级以人民主权取代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和资产积极民主制度。

第三层: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概括为大革命时期形成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标志着近代民族主义诞生。

(二)提炼出主要历史事件,准确解读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①君主专制和君主专制下民族主义,②启蒙思想中资产阶级民族主义,③法国大革命民族观和民族主义

逻辑关联概括为②启蒙思想否定①君主专制和君主民族观,推动了启蒙思想传播;

启蒙思想传播了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促进了③法国大革命爆发;

③法国大革命推翻了①君主专制和君主民族观,促进法国资产阶级民族观和民族主义诞生。

(三)解读问题,对历史现象作准确描述和解释。

解读第一问为:

首先结合材料一说明法国大革命民族主义思想来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促进作用。

(四)组织答案:

(1)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专制王权,否定了“朕即国家”“朕即民族”,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也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民族观的形成。

第二问解读如下:

第二问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客观描述历史事物和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概括为:

中国民族主义就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资本家的民族主义就是反对帝国主义经济压迫。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工人民族主义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压迫。

第四层: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概括为:

中国民众民族主义就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对信息合并归纳提炼材料主题:

中国民族主义就是各阶层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动的资产阶级。

(二)解读问题,由微观到宏观,作历史比较分析,对历史现象作准确描述和解释。

材料中概括出来的信息和所学对法国大革命和中国国民大革命时期政治社会环境的基本知识结合,作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

(2)相同之处:

反对国内封建势力,争取民众的民主、自由、平等和民族解放。

不同之处:

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维护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把斗争矛头还指向西方帝国主义及国内外之反动资本家。

原因: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

国民党“一大”《宣言》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考察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能力与史料实证能力。

关键词是“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要求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论证)”

【参考示例】14-17世纪,东西都进入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阐述:

中国出现了新气息:

经济上赋役改革、白银输入、高产农作物输入等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思想上,出现汤显祖等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

西方社会转型:

经济上:

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新航路开辟;

西方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壮大。

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向从意大利向欧洲其他地区扩展,促进了人文化之最的传播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总之,14-17世纪在封建社会占主导的世界中,东西方都进入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期。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

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

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

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

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

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7分)

【解析】根据第一问对材料作分层信息提炼:

从时间与主导者看1978、1982、1985三次中共中央提出工资改革;

从内容看,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中央只管……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等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

(1)政府主导;

循序渐进;

重视提高脑力劳动者报酬;

工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改变平均主义状况,注重按劳分配;

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关注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的待遇。

【解析】从国家工资改革出发点与目的性,工资改革对个人、对社会与国家等方面分析。

(2)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调动职工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似曾相识与精雕细刻

——对2017全国1卷历史选择题的亮点分析

一从选择题立意看,以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为前提,核心素养立意明显,24、27、28、30、35题均属于此类,这是老师们和学生感到难度下降的原因。

在这里基本知识与核心素养考察融为一体。

考察了学生基本历史知识掌握,如24题从时空呈现材料情景入手,考察特定时空下对分封制本质认识,是基本知识考察与核心素养考察结合的典范。

以学生拥有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回答。

二从选择题主题选择看,试题明显回应了社会热点,在引导学生以古今中外贯通思维高屋建瓴的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理解生活,引导学生认同国家、民族,拥有积极向上的正能力和家国情怀。

如31题与32题,31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探索,中国与世界文明交融是当今世界大势,人类文明发展是在不断借鉴和吸收中外不同国家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发展的,引导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具有勇于吸纳借鉴世界先进文明的胸怀,32题以雅典人文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以民族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政治和文化发展,建立国家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回应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家国情怀。

三从选择题彰显核心素养考察角度看,试题在考察历史学科上下足了功夫,如26题史料辨析题,考察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关系,是历史实证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具有学科引导功能。

27题、29题以小见大,考察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能力,此类试题具有高考导向功能和学科教学引导功能。

四从选择题形式看,2017年选择题图文并茂,表格与漫画的应用,使得试题在形式上呈现出生动活泼一面,符合学生认知心理。

五选择题整体阅读难度下降,表格信息也好还是漫画也好,信息一目了然,降低了学生解读难度,思考重心转移到逻辑思辨能力上,这使得核心素养考察趋势彰显无疑,发挥了很强高考指挥棒作用,具有今后历史教学与考察导向性功能。

2017.09.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