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方略版中考物理阶段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0801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方略版中考物理阶段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复习方略版中考物理阶段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复习方略版中考物理阶段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复习方略版中考物理阶段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复习方略版中考物理阶段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方略版中考物理阶段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中考复习方略版中考物理阶段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方略版中考物理阶段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复习方略版中考物理阶段综合检测一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都是100m,故B正确;

乙同学在10~20s内的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乙同学静止不动,故C正确;

由图像看出乙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0m,所以v乙=

=

=10m/s,故D正确。

3.(2015·

福建永定二中期中)对物理量的估测,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

下面是八年级一位男同学对自己身体相关物理量的估测,明显不合理的是(  )

A.手指甲的宽度约为1cm  B.质量约为0.

05t

C.一个手指的长约是8dm  D.脉搏约70次/min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常见物理量的估测。

手指甲的宽度约为1cm,脉搏约70次/min,都符合实际情况;

0.05t=50kg,人的质量约等于50kg,故A、B、D都正确。

一个手指的长约是8cm,而不是8dm,故应该选C。

4.(2014·

呼和浩特中考)关于声现象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B.“女高音”歌唱时比“男高音”响度大

C.钢琴发声是由于琴弦振动产生的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

108m/s

本题考查声音的有关知识。

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所以A错误;

“女高音”歌唱时比“男高音”音调高,所以B错误;

钢琴发声是由于琴弦振动产生的,所以C正确;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所以D错误。

所以本题选C。

5.(2015·

成都七中月考)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中可行的是(  )

A.通过科学研究,使噪声源不发生振动

B.将所有噪声源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干扰

C.城市里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离墙,一般道路两旁植树造林

D.建筑工地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

本题考查噪声防治的措施。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任何噪声源发声时都是振动的,故A错误。

我们周围的空间里都充满了空气,所以将所有噪声源隔离在真空容器中,是无法实现的,故B错误。

建筑工地不使用大型机械无法工作,故D不可行。

6.(2015·

赤峰宁城期末)“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留下美好记忆照片的“摄影”、幻灯机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等,如图,它们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倒影是平面镜成像产生的现象,所以A、D都是错误的。

摄影和投影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选C。

7.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蜡烛的像向

上移动

C.为了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

由图知,蜡烛放在2倍焦距之外,所以此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而投影仪是根据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原理制成的。

故A选项说法错误。

由于成的实像是倒立的,所以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就应该越向上移动,故B选项说法正确。

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毛玻璃板。

故C选项说法错误。

要使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小,蜡烛应远离凸透镜。

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8.一瓶矿泉水放入冰箱结冰后,下列物理量不发生改变的是(  )

A.质量

B.温度

C.内能D.密度

本题考查物体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

矿泉水结冰后,其状态由液态变为固态,但是其质量不变,故选A。

9.(2015·

潍坊模拟)“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本义是某人要去南方办事,却赶着马车往北方跑,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这说明了(  )

A.力的大小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B.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C.力的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D.以上三个方面均有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三要素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就不同。

南和北是两个相反的方向,“南辕北辙”是说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10.如图所示的做法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解析】选D。

打球时用力握紧球拍,这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手和球拍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掉。

汽车轮胎刻有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运动鞋底装鞋钉,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鞋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倒。

轴承中装有滚珠,是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轴承转动时的摩擦力。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1.“五一”休假期间,小明一家乘坐游船在鸭绿江游玩,看见鸭绿江大桥向他们靠近。

以鸭绿江大桥为参照物,小明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小明听到岸上汽车的鸣笛声主要是通过    传到耳朵的。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声的传播。

看见鸭绿江

大桥向他们靠近,以鸭绿江大桥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

小明听到岸上汽车的鸣笛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的。

答案:

运动 空气

12.图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

    cm。

【解析】本题考查刻度尺的使用。

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刻度面垂直;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所以在记录测量结果时若以cm作为单位就要保留两位小数。

B 3.48

13.(2015·

安顺期末)在扬声器纸盆内放些碎泡沫,当扬声器发声时出现如图所示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能听见扬声器发出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碎泡沫上

下跳动,说明纸盆发声的时候是振动的,由此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耳与扬声器之间只有空气,人之所以能听到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振动 空气

14.(2015·

泰安模拟)中考期间,考点周边禁止鸣笛,这是为了防止    的产生。

在考场上你所听到的翻动卷子的声音是由于纸的    产生的。

【解析】本题考查噪声的防治和声音的产生。

考点周边禁止鸣笛,这是在噪声的产生处防治噪声。

翻动卷子的时候,纸会振动,所以会产生声音。

噪声 振动

15.(2015·

成都七中月考)谷歌公司推出了一款“谷歌眼镜”,它是一个戴在眼睛上的微型电脑,如图所示。

使

用时要盯着眼前12mm处的镜片屏幕,上网阅读、观看视频等。

它的推出让人惊叹科技的进步,但也带来诸如电磁辐射等负面影响,长期使用还会导致近视,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   

    (选填“前方”或“后方”),需要佩戴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来矫正。

【解析】本题考查近视眼的成像特点和矫正。

近视眼将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所以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要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前方 凹透镜

16.(2015·

镇江实验期末)铜的密度是8.9×

103kg/m3。

一块铜锯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为    kg/m3,合    g/cm3。

【解析】本题考查密度的含义。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铜的密度与铜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剩下铜块的密度仍为8.9×

103kg/m3=8.9g/cm3。

8.9×

103 8.9

17.如图所示,一只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开另一只小船,结果发现两只小船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该现象说明: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力的作用是

    的。

【解析】本题考查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相互性。

小船在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变为了运动,说明力可

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当右边小船上的人用杆施加给左边小船力时,左边小船也施加给了杆一个力,致使右边小船向后运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运动状态 相互

18.自行车刹车时,用力越大,刹车皮与车轮间的压力    (选填“越大”或“越小”),车轮受到的摩擦力也就越大,所以自行车就停得    (选填“越快”或“越慢”)。

【解析】本题考查摩擦力。

自行车刹车时,用力越大,刹车皮与车轮间的压力越大,产生摩擦力也越大。

自行车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大,停得越快。

越大 越快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共8分)

19.(4分)(2015·

渑池期末)如图所示,小明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水平射入隧道内。

请你通过作图画出平面镜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法线的位置;

如题图所示: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180°

-60°

=120°

,则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60°

先作出法线(虚线),然后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实线)即平面镜的位置,最后画出平面镜的镀层。

如图所示:

20.(4分)如图所示,小球受到的重力为10N,请在图中画出小球在斜面上时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解析】本题考查重力的示意图。

小球的重力作用点在球的中心,大小为10N,从球心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重力的方向。

如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共22分)

21.(6分)(2015·

鄂州鄂城区期中)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

(1)小明在斜面中点处放一金属片,用停表记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至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并用刻度尺量出小车通过的距离s1。

(2)小明把金属片放在斜面终点,在斜面中点位置释放小车,测出小车下滑到底端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2和这段时间内小车通过的距离s2。

(3)用测得的数据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小明发现v1=v2,于是得出结论:

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至底端做匀速直线运动。

你认为小明的实验过程妥当吗?

    。

原因是 

                              

                                 。

【解析】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测量。

在测量小车后半段的速度的过程中,小明从中点开始释放小车,此时小车的运动情况与小车从顶端开始运动时的后半段的运动情况是不相同的,所以小明所测量的后半段的速度只是小车开始阶段的平均速度,因此所测量的后半段的速度是不正确的;

应该让小车从顶端开始释放,然后测量小车经过后半段路程所需要的时间,计算小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不妥当 测量小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时,不能让小车从中点开始运动

22.(10分)(2015·

鞍山期末)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5cm。

(1)实验前,应首先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 

                      

(2)如图,光屏应在     区域前后移动,才能得到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      。

(举一例即可)

(3)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放上一个老花镜,则发现像变得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这时应适当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可能重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若用不透明的纸板将透镜左部挡住一半,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烛焰完整的像。

(5)若实验中将光屏换成平面镜,则从侧面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倒立的烛焰像,此时凸透镜在平面镜中成像,像与凸透镜大小    。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探究实验。

(1)实验前,应首先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保证烛焰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

(2)物距等于20cm,物距介于一倍与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应该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光屏应在③区域前后移动,才能得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投影仪。

(3)老花镜(远视镜)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放上一个老花镜后,光线会聚的距离更短,像距减小了,

所以要向左移动光屏,才能重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若用不透明的纸板将透镜左部挡住一半,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不变,所以像依然完整,但是由于通过凸透镜的光变少了,所以像的亮度变暗。

(5)若实验中将光屏换成平面镜,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

射,所以从侧面能看到清晰、倒立的烛焰像,此时凸透镜在平面镜中成像,像与凸透镜大小相等。

(1)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③ 放大 投影仪 (3)左 (4)能 (5)能 相等

23.(6分)某同学用下列器材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一块,质量相等的木块和铝块各一个,弹簧测力计一只。

如图所示,4次实验中他都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缓慢拉动物块,使其在水平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1)甲、丙两图所示的实验说明: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有关。

(2)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铝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

(3)丁图中铝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乙图中铝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1)甲与丙图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的大小不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2)由图丙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根据指针所在位置读数,可知弹簧测力计示数为3.2N;

铝块放在木块上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铝块和木块均受平衡力,铝块在水平方向上不受拉力,故铝块受到的摩擦力为零。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丁图和乙图中铝块对木板压力相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所以丁图中铝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等于乙图中铝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1)压力大小 

(2)3.2 0 (3)等于

五、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24分)

24.(12分)(2015·

白银平川区四中期末)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

1500m/s,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s返回海面。

该处海水的深度是多少?

【解析】本题考查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有关计算。

超声波从海面出发,到达海底后被反射回海面,共需时间是4s,所以超声波从海面到达海底的时间是t=

×

4s=2s;

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可以计算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

2s=3000m。

3000m

25.(12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骑山地自行车出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如图所示的山地自行车,其相关数据见下表。

车架材料

碳纤维

车架材料体积/cm3

2500

车架质量/kg

4.5

整车质量/kg

10

单轮接触面积/cm2

4

(1)求碳纤维车架的密度是多少?

(2)这辆山地自行车所受重力是多少?

(g取9.8N/kg)

【解析】本题考查密度、重力的计算。

(1)已知碳纤维车架的质量和体积,可以计算碳纤维车架的密度ρ=

=1.8×

(2)这辆山地自行车的整车质量是10kg,所以该自行车受到的重力是G=mg=10kg×

9.8N/kg=98N。

(1)1.8×

103kg/m3 

(2)98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