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诗舟唱到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0210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宦海诗舟唱到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宦海诗舟唱到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宦海诗舟唱到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宦海诗舟唱到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宦海诗舟唱到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宦海诗舟唱到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宦海诗舟唱到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宦海诗舟唱到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宦海诗舟唱到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子监本是专为官宦子弟设立的,在明代其成分得到扩充,大体可分四类:

生员入监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

监生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也可以直接做官。

第二条途径上则拥挤了当时的大部分学子,就是称作郡学或儒学的府学、州学、县学等各级地方学校了,他们经童试入学后通称生员,俗称秀才。

生员可经过选拔成为贡生入国子监,也可通过岁考、科考成为科举生员,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刘为楫就是在益津书院以秀才取得科举生员而步入正式科举考试的。

正式科考就是我们熟知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了。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奇观壮举,明代连中三元的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刘为楫虽然对“三元”不敢指望,但一路顺风,进入了殿试。

殿试就步入仕途了。

按照明朝的科举制度,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考试合格授翰林院庶吉士。

庶吉士三年后进行“散馆”考试,合格者授翰林院编修、检讨、各部主事、知县等官。

庶吉士出身的升迁很快,英宗以后,竟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刘为楫所获取的就是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他被安排在给事中工作。

给事中是明朝“谏言、监察”的一个独立的机构,因分掌六部,故称“六科给事中”。

六科的掌印长官都给事中不过是正七品,下有左、右给事中为从七品,另还有从七品的给事中若干,但他们的权力非常大,主要职责有:

“封驳”,即辅助皇帝处理奏章,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

“科抄”,即分类抄录朝廷内外章疏及帝王谕旨;

“科参”,即稽察六部事务;

“注销”,即将圣旨与奏章每日归附科籍,每五日一送内阁备案,执行机关在指定时限内奉旨处理政务,由六科核查后五日一注销。

此外,给事中还参与诸如充当各级考试参与官以及廷议、廷推这些只有各部堂上官才能参加的活动,由此可见其职权之重。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专制皇权的加强,给事中的封驳职权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并无面折廷诤之威,“言谏”后来就成了虚名,“纠察”才是实职。

刘为楫先是在刑科任给事中,不久升为左职,一直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六月,他才升为掌印长官,成为吏科都给事中。

给事中虽无“言谏”之责,但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却以“直言敢谏”闻名,并留下了“刘婴鳞”的美誉。

“婴鳞”,即触及龙之喉下逆鳞,比喻人臣犯颜直谏。

刘为楫究竟都是谏了哪些言而干犯了龙颜,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据《明实录》记载,这些年他曾数十次上疏,“皆国家大计”。

不过,他最后一次触怒神宗的因由我们是清楚的,是为了东宫册立的事。

他因此被降职,几乎算是遭到了“流放”。

明朝的万历年间,君臣围绕册立太子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国本之争”。

皇长子朱常洛是神宗和太后的一个宫女私幸诞生的,可是他从来就没喜欢过,“子因母贵”,他更喜欢他所宠爱的郑妃生下的皇子朱常洵。

皇上对朱常洵的偏爱,使朝臣们预感到即将面临严重问题,这牵涉到“国本”大事呀,历史上有多少次国家动荡甚至王朝覆没,不就是因为废长立幼引起的?

就在朱常洵诞生的当年,内阁首辅申时行上疏,请求根据“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册立皇长子为太子。

神宗以长子尚年幼为由,推说等两三年后再行册封。

谁都明白,这不过是个缓兵之计。

而与此同时,他决定进封郑妃为皇贵妃。

这一下朝臣们坐不住了。

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琮等先后上言,认为恭妃生了皇长子,应在郑妃之前封皇贵妃,并立皇长子为太子。

神宗见疏,大为恼怒,把他们统统贬谪。

在以后的十几年里,神宗废立的意思越来越明显,也就招致更多的臣子们的反对,就连地方官吏也纷纷上疏,结果,有的被削职惩处,有的遭到廷杖。

内阁大臣夹在当中左右为难,也一度来了个总辞职。

虽然,在群臣特别是太后的压力下朱常洛最终被立为太子,可是,这前后经历了十五年的国本之争,使许多人或丢官罢职,或下狱受杖,内耗实在太大了。

朱常洛就是后来只坐了一个月皇位的明光宗,给他生了皇太子朱由校的就是霸州煎茶铺的那个“王娘娘”。

刘为楫是在斗争最尖锐激烈的万历二十六年(1598)五月上疏的,结果他被贬为辽东苑马寺主簿。

苑马寺是明朝掌管养马的机构,隶属兵部。

永乐四年(1406)置北直隶、辽东、平凉、甘肃四苑马寺,各寺分设卿一人,少卿一人,寺丞若干,主簿一人。

主簿从七品。

这个主簿与都给事中相比,虽然级别上差不多,但由京城而边鄙,由中枢职要而闲官冷署,尤其是政治前途上的巨大落差,实际上是无异于流放了。

刘为楫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干到退休。

到了天启年间,朱常洛的儿子登基后封赠了他个太常寺正卿,也算是对他的一个补偿吧。

在刘为楫离京前往辽东就任的那天,出现了一个不寻常的景观,前来送行的缙绅明公、亲朋好友竟有近百人之多,题诗赠言的也有几十人。

按理说,他名微职卑,又是戴罪之身,怎么会带来这么大的动静呢?

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他的人品应该是优秀的,因此才能“难处见真情”;

二是他的这次获罪是冤枉的,在他之前有数百人因进言落难,他明知后果却依然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自然令人敬佩。

在题诗赠别的众人中,有三个人的作品通过《霸县新志》保存了下来。

其中一个就是他的同乡兵部尚书王遴:

送刘用甫改谪辽左苑马主簿

蓟门迢递接三韩,去国谁歌行路难。

腰下龙泉肝胆在,尚余紫气照长安。

这首诗写的大气盘旋,豪志干云。

作为老乡,王遴把同情、鼓励与期望高度浓缩在了这掷地有声的二十八字中。

另一个是明朝的大文豪袁宏道写的,是一首篇幅较长的五言古体。

开头两句就是“三年忧国计,鬓发飘霜霰。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即刘为楫作为一个谏言、监察之官,的确是尽职尽责了。

接着,他以“辽阳虽左谪,前箸可借便”为目,对刘为楫进行勉励,说如今中国和日本正在朝鲜开战,头一阵就遭到惨败,你去了正好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施展雄伟抱负,为国家尽智尽力。

最后说“志士立功名,不在麒麟殿。

”、“胸臆不得行,三公犹为贱。

”这自然是一种劝慰人的方式,但从“公宿负奇策”、“奇谋若可展”等诗句来看,应该不属于随意的夸誉,如果刘为楫平时不展现出这方面的能力,他又何必选择这些词语呢?

刘为楫的诗也具有很高的水平,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五首。

仅从这五首诗看,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纪事赠人,都无不显露出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循吏襟怀。

我们就选两首他休官回乡后的作品了解一下:

过栲栳桥瞻思功祠和韵

极目春郊外,烟波入望来。

丰碑千古思;

题柱大夫才。

白鹭窥人立;

红蕖夹岸开。

临流观物化,忘却在污莱。

思功祠就就是为纪念有惠政的官吏而修建的祠堂。

题目里的这个思功祠是为陆坤修建的。

陆坤,陕西兰州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任霸州兵备副使。

他上任时,正赶上霸州境内洪灾严重,为解民于垫溺,他多方筹措,组织开辟了栲栳圈河,同时修建了栲栳桥,使当地百姓受益多年。

在他升任后,人民就在栲栳圈村修建了这座思功祠“以志去思”。

诗的前六句歌颂陆坤的功德,一、三联是以景衬写,二联是聚焦特写。

“题柱”用司马相如的典故,专门颂扬陆坤修建栲栳桥的德惠。

据晋朝常璩的《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司马相如当初离开川蜀赴长安的时候,曾经在成都城北的升仙桥的桥柱上题写了一句话,表示他致身通显的决心:

“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当年的司马相如如此,现在的霸州也将会有多少仁人志者通过这座桥,去走向远大前程呢?

这个典故的喻意深刻,用得十分恰当。

最后两句说“临流观物化”,既是称颂陆坤的惠政带来的变化,同时更是抒写自己:

他还在关心着社会,关心着民生,可竟然忘记自己已经是草野的一介平民了。

另一首记述的也是当时霸州的事情:

琉璃桑乾水大涨兼大雨如注五日夜不止

淫雨洪流遍四皋,倏然昏垫满蓬蒿。

堤防散作毒龙窟;

帆影平连雉堞高。

望望黍禾深绿野;

嗷嗷妻子泣飞涛。

灾黎无复周余孑,叩帝悬知刺史劳。

过去的霸州是九河交汇之境,洪涝灾害十分频繁。

这首七律就十分生动地记述了当时遭遇沥涝之灾的情景。

二联写堤防被浪涛洞穿,水高几与城堞持平,言灾情的严重。

三联写禾黍淹没于一片汪洋,人民深陷其中而挣扎无助,言灾难的惨痛。

刘为楫自然是忧急如焚,但他又知道,这里的地方长官已经是尽心尽力了的。

从流传下来的五首诗看,刘为楫不刻意追求辞藻的华美,更少无病呻吟的闲情逸致。

他写诗,应该多属于“有所以”的有感而发,把诗作为了抒发心声的唯一目的,不是轻易就拿起笔来的。

从这个角度,他写诗就该算是纯属业余了吧。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诗作具有较高的水准。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就再选录他的一首七律以供参详:

殷郡伯招饮文明台

崔嵬直接古燕台,秀色中原列阵开。

北极浮云堪倚槛;

西山爽气入衔杯。

章华漫说饶名胜;

山简何曾解爱才。

千载雄关余霸略,文公今见画熊来。

这首诗从章法、句法到摄景、取象,都相当老到地体现出了七律的精髓,而从深沉的气韵和曲致的意向所透露的,不依然是他那一介循吏的襟怀吗?

能诗善书的宦者张维

在霸州的诗人中,张维是最特殊的一位。

这种特殊就来自他的出身,他是一名宦者。

所谓“宦者”,就是我们俗称的宦官,即在内廷中侍奉皇帝及其家人的人员,史书上又称为寺人、阉人、阉宦、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东汉前,宦官非仅阉人,以后专用阉人。

从古至今,谈及宦官,几乎不能给任何人留下好的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非男非女”的刑余之身,更主要的是,几乎在历朝历代,本不能干预政事的宦官却因其上层分子作为皇帝最亲近的奴仆,每能窃取权利,又多致祸国殃民。

东汉、唐代的宦官之祸且不必说,即使在明代,宦官为祸为害的事就已然不少,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王振,在“土木之变”中,他蛊惑英宗,导致五十万大军覆没,英宗沦为瓦剌军俘虏,而这个罪大恶极的王振就是被霸州籍的护卫将军樊忠棰杀的;

另一个是魏忠贤,他建立东厂,专断国政,大明朝就差点断送在他手里。

当然,在历史上参政利政的宦者也不乏其人,但在人们的观念里,这些人根本就不该参与政事,甚至,就不该有他们的生存空间。

可是,“宦者”作为一个职业,却成为成千上万的穷苦百姓谋求生存的一条出路。

由于霸州离京城较近,痛下决心走上这条“生路”的并不在少数。

张维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等待,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他二十六岁的时候才得以入宫的。

为了便于了解张维的宦者生涯,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明朝的宦官体制。

明朝皇权空前膨胀,宦官制度发展到了顶点,其机构的庞杂,人员的冗滥,为史上仅见。

到洪武年间,宦官机构及官职设置基本形成定制,以“二十四衙门”为基本主体。

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司礼监”为首脑。

明朝的宦官有两个特点,一是权力大,如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如元辅”、“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秉笔太监可代皇帝批复奏章,实权凌驾于内阁首辅之上。

二是数量多,据说到了明朝末年,宦官多达十几万人。

张维,号范吾,晚号莫金山人,生于嘉靖十三年(1534),卒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享年八十岁。

他具体出生在霸州的哪个村镇我们已无从知晓,按其号“莫金山人”推测,可能是霸州南部老堤、口头一带人,还应该是一个陡生变故而家道中落的家庭,因为他一进入宫廷就因满腹学问和一手好书法引起惊动,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是很难达到这种造诣的;

同时,若不是生活陷入绝境而被迫无奈,又有谁肯踏上这条不归路呢?

不过,这些问题倒没必要去仔细探讨,当时的情况是,张维如愿以偿地入宫了。

他先是跟从秉笔高忠,不久又隶属司礼监管印太监张宏的名下。

在明朝,并不是像后来的清朝那样,所有的宦官都可以叫太监,只有主官才可以这么称呼。

在等级森严的内侍队伍里,张维也必须像所有地位低微的内侍一样,努力做到聪明伶俐,勤快谨慎,只有这样,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发展。

而对张维来说,实现生存发展目的的更重要的条件,却是一般人所难具有的才学。

他的才学不仅倍受张宏的青睐,而且还受到李芳等太监的器许,因此,他的升迁之路就愈发来得通畅。

隆庆戊辰年(1568),他被荐升神庙潜邸位下。

万历初年,又升任乾清宫管事,提督内忠勇营,掌兵仗局印。

上述几个职务不是太常见,有必要解释一下。

“神庙潜邸位下”,是给太子即后来的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住所看门的意思。

神庙,是历史上对明神宗的特称。

潜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位下”,指守门人。

“乾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

“提督内忠勇营”,就是统帅皇帝的亲兵。

“兵仗局”,是明朝宦官官署的八局之一,掌造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军用器械和宫中零用的铁锁、针剪及法事所用钟鼓等。

据明刘若愚《酌中志》记载,由于张维的升迁太快,曾招致秉笔孙德秀、张鲸诸人的妒忌。

好在张维的地位实在是安稳牢固,有足够的资本去泰然处之了;

而且,他更受到神宗万历皇帝的特别喜爱和眷注。

慈圣老娘娘信奉道教,铸造了一尊有元帝金像准备安放到武当山,在万历皇帝的推荐下,特差张维监督护送。

在那个时代,内臣奉旨出宫可是一件美差,意味着将要腰缠万贯了,到了哪个州府县衙都可以大肆搜罗一番。

可是,张维不仅“往返廉静”,而且一路上题诗留墨,倒让地方上的官员们“喜得至宝”了。

万历十六年(1588)九月,张维随万历皇帝驾幸山陵,视察寿宫(陵寝)的修建情况。

在回来的路上,张维的大腿不小心被车子撞伤了。

这个创伤的确不轻,再加上近来“近侍小人张守义等怙宠生事”,而“张鲸等眈眈未艾”,他就因此萌生了退意。

于是他写奏章请辞,万历皇帝未允;

之后又连写了几次,皇帝依然不答应,最后传旨是“着于思善门外直房调治”。

可是在那里调治了半年多伤势也不见好转,皇帝这才恩准回乡调养。

回到霸州的张维就如鸟返故林,自有一种找回天性的愉悦,于是他就打开了那扇诗书的天窗,可以尽情陶醉其中了。

这期间,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研究书法上,“裒法书秘籍不释手”。

据记载,他的书法造诣极高,既守王羲之的圣迹,又攻张旭的狂草,到了晚年,他因患白内障目不视物,依然能“濡笔写行草”,京城里有很多人经常来向他索求墨宝。

张维的诗歌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除了他与生俱来的天赋,更由于如痴如醉的钻研。

在他双目失明之后,依然是“凡闻有新书,必买来,令左右念听者数年”。

他平生著有《皇华集》、《归来篇》、《莫金山人集》、《苍雪斋集》等,并刊行于世。

这里,我们就欣赏他的一首七律。

这首诗的创作还有一个有趣的背景故事。

万历十二年(1584)三月二十七日的晚上,张维在乾清宫西廊侍奉皇帝。

皇上问他:

“你的上司张宏的三年事到期了吗?

”“三年事”指守丧,张宏的母亲去世了,按当时的礼制,他需要服阕三年。

张维回答说:

“仰荷圣恩,张宏的孝行就快圆满了,臣等存没感戴!

”皇上不无感喟地对张维说道:

“朕常常想起张宏这个老儿!

他每见到朕责罚提意见的谏官,就又是磕头,又是流涕,朕也就因为他不再生气了。

这是何等的忠爱呀!

”张维立即叩头谢恩说:

“这是皇上的圣德。

纳谏的事不是臣子们所能左右的,倘若不是皇上的圣怒自息,他又岂能成就这个功劳呢?

”皇上听了大笑,说:

“你就以他三年除服将毕,写首诗让朕看看吧!

”张维再次叩头谢恩,然后就提毫蘸墨,写了这首七律:

荣哀慕感诗

薤露光阴何易晞?

三年梦逐白云飞。

哀吟风木人终别;

怅望烟霄鹤未归。

墓草可怜滋圣泽;

祠旌深感照春晖。

仁皇夜半思耆旧,重奉恩纶下紫薇。

题目就取的切情切礼。

“荣哀”这个词出自《论语·

子张》: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后来就成为赞颂死者的套语。

首联即破题,写张宏的守丧之事,尽孝之情。

上句喻写张宏守亲丧的哀情不容易散去。

“薤(xiè

)露”,为乐府《相和曲》名,是古代的挽歌。

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解释了这个词的来历:

“《薤露》、《蒿里》,并丧歌也。

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

”“晞(xī)”,干燥的意思。

下句写张宏三年守孝的思亲之情。

“白云”是个典故,即比喻思亲,出自《旧唐书·

狄仁杰传》:

“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

‘吾亲所居,在此云下。

’瞻望佇立久之,云移乃行。

”第二联委婉曲致,是说人非草木,张宏因沉痛亲丧,故至今未归。

“鹤”,喻指张宏。

第三联就是专门慕感皇上的圣恩了。

尾联回锋倒转,表面是介绍写这首诗的因由,而更深层面则是收束全篇,点明皇上对臣子的眷顾,从而更加突出了主题。

“恩纶”,犹恩诏,指帝王降恩的诏书。

语本《礼记·

缁衣》:

“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紫薇”,亦作“紫微”,指帝王宫殿。

这首命题限意诗写得章法合度,取象贴切,既照顾了宸恩圣眷,又发挥了七律的艺术美,加之是现场而作,就更体现出了张维深厚的诗词功底。

张维只是个每天恭恭敬敬、战战兢兢过日子的宦者,所处的环境似乎也离诗情诗意远了点,可是他竟有这么一支生花妙笔,可见艺术是更需要天赋的。

风流倜傥的公子江化鳞

称江化鳞为“公子”,是因他在年轻的时候曾以“公子哥”的身份参加了以王乐善为首的诗词社团,轰轰烈烈地干出了一番“名山事业”。

王乐善在诗文里赞他“风流博雅”、“急公好义”;

《霸县新志》的《人物卷》也把他列入“义行”的行列,称“所历任内多廉能声”;

他的诗也写得意气飞扬、豪放潇洒。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他应该是个性格开朗、豪放、昂扬向上的人物。

至于他都有哪些“义行”,今天,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与他的诗友们相比,江化鳞也的确称得上个“公子哥”。

刘为楫、王乐善、杜允继、王有道、王远宜等人都先后凭着自己的本事考中了进士,他却是靠了父亲的庇荫和捐资,以例监生的资格进入的国子监。

不过,按照明朝的科举制度,做了国子监的监生,就可以直接做官了,他最高的官职是南北两京兵马副指挥。

这个官职看似挺大,实际不然,它只是京城的城市管理机构,即五城兵马司。

明朝在北京与南京均设有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各置指挥一人、副指挥四人,“职专防察奸宄,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管理街道、沟渠是其主要职责之一。

这样看来,所谓“兵马指挥司”实际并无一兵一马,也就相当于今日的“公安局”、“城管局”。

而他的父亲江北则是明代霸州仕途显赫的人物,嘉靖三十二年(1553)考中进士,曾任南京福建道御史、山西平阳府知府。

实际上,出身书香门第,作为名家之子,江化鳞不会连个生员都混不上吧,何至于靠捐资入学趣仕呢?

原来这里边是别有内情的。

据王乐善撰文介绍,在江化鳞十几岁的时候,他父亲便专门给他请了个老师,指导他备考国子监。

江化鳞很用功,他把先人的藏书都翻找出来,日夜坐在书房里刻苦研读,几乎到了悬梁刺股的程度。

可是,他用功太过了,后来患上了严重的眼疾,差点丧失了视力,没办法,只能“休学”。

这期间,他为了养病,在城南盖了一间草屋,开辟了一块园圃,而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却让他联想起了陶谦的“东篱南亩”、杜甫的“浣花草堂”,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诗情勃然而发。

从此,他就把他的全部精力和满腔热情一股脑地用在了诗词上,竟写出了数百首精美的作品。

这就惊动了王乐善和他那群诗友们。

他们不仅找来了,而且还在这里成立了诗社,就这样,历史上霸州诗词最繁荣的季节就在这里开始了。

他们在这里雅聚豪吟了几年,直到江化鳞的眼疾痊愈后捐资去了国子监。

江化鳞,字应雷,生卒年不详。

据说,他平生写诗数千首,后经过精选,结集付梓,这就是《灌息轩诗草》。

“灌息轩”,就是他那个草堂的堂号。

王乐善主动为他的这部诗集写了一篇汪洋恣肆、激情澎湃的序言。

在这篇序言里,王乐善以感叹“燕故无诗”而发端,从而反衬出当时霸州之“何等之有”。

为了说明地灵人杰的道理,他用了文赋的笔法大肆铺陈,以太行的巍峨磅礴、渤海的雄浑浩瀚、河川的蜿蜒绣错、塘淀的渟泓演漾等壮观的景象来赞美家乡的这片热土,当然,这也是特意用来赞美江化鳞的。

从王乐善及时人的评价看,江化鳞的诗的特色在“得气”上,以气御诗,以情使物,诗就有了灵气,有了感染力。

江化鳞的诗集并没有流传下来,目前我们只见到八首近体诗,其中五律五首,七律三首。

从这八首近体诗看,章法严谨,字句稳贴,特别善于“诗化”、“美化”和“深化”,虽乏惊鸿亮眼之色,却具端庄秀丽之容;

而且,“得气”之说在这几首诗里也不见特色体现,所突出的倒是“得法”,因此,这八首诗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

我们就分别选两首品味一下:

渔津秋泛

西风催落木,秋水正宜舟。

寒雁冲人起;

残蝉抱叶愁。

行藏双短鬓;

岁月一轻鸥。

明日重来此,题诗纪盛游。

这是一首纪游诗,抒写在霸州城南渔津洼秋季泛舟的情景。

从章法看,首联写秋令,二联写秋景,三联写秋情,尾联“合”收。

这首诗很有盛唐的韵致,尤其中间的两个对仗联体物贴切,托情自然,锤炼精致,皆成佳句,不仅厚重了诗意,而且升华了诗情。

可惜尾联既开拓过远、放而难收,又意色陡变、转而难合,而且也稍嫌力弱了。

倘若结尾能切情深化,这首诗即使放到唐编宋卷里,也当毫不逊色吧!

龙洼晚泛

画鹢鸣箫鼓,深林起暮鸦。

湖光动堤树;

灯火点渔家。

把酒晚风入;

挂帆明月斜。

前溪堪系缆,邻舫有琵琶。

这首最见五律精神。

同样是写泛舟,只是把“秋”落在了“晚”字上,但也同样是造语精到,构意灵透。

“灯火点渔家”、“挂帆明月斜”等句看似平淡,实际正是“诗化”的所在,也是诗语的本色;

而全诗“为之而全似无为”的作态,更是五律的精髓要旨。

与上首相比,尾句的“合”竟毫无痕迹,这不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