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0034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声波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超声波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超声波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超声波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超声波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声波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超声波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声波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声波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采用标定法确定仪器系统延迟时间。

(2)计算声测管及耦合水层声时修正值。

(3)在桩顶测量相应声测管外壁间净距离。

(4)将各声测管内注满清水,检查声测管畅通情况;

换能器应能在全程范围内升降顺畅。

3、现场检测步骤应复合下列规定:

(1)将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通过深度标志分别置于两根声测管中的测点处。

(2)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应以相同标高或保持固定高差同步升降,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50mm。

(3)实时显示和记录接收信号的时程曲线,读取声时、首波峰值和周期值,宜同时显示频谱曲线及主频值。

(4)将多根声测管以两根为一个检测剖面进行全组合,分别对所有检测剖面完全检测。

(5)在桩身质量可疑的测点周围,应采用加密测点,或采用斜测、扇形扫测进行复测,进一步确定桩身缺陷的位置和范围。

(6)在同一根桩的各检测剖面的检测过程中,声波发射电压和仪器设置参数应保持不变。

4、当采用信号主频值作为辅助异常点判据时,主频-深度曲线上主频值明显降低可判定为异常。

5、桩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桩身混凝土各声学参数临界值、PSD判据。

混凝土声速低限值以及桩身质量可疑点加密测试后确定的缺陷范围,按表1的规定和表2的特征进行综合判定。

桩身完整性分类表表1

桩身完整性类别

分类原则

桩身完整

桩身有轻微缺陷,不好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

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

桩身存在严重缺陷

桩身完整性判定表2

类别

特征

各检测剖面的声学参数均无异常,无声速低于低限值异常

某一检测剖面个别测点的声学参数出现异常,无声速低于低限值异常

某一检测剖面连续多个测点的声学参数出项异常;

两个或两个以上检测剖面在同一深度测点的声学参数出现异常;

局部混凝土声速出现低于低限值异常

某一检测剖面连续多个测点的声学参数出现明显异常;

两个或两个以上检测剖面在同一深度测点的声学参数出现明显异常;

桩身混凝土声速出现普遍低于低限值异常或无法检测首波或声波接收信号严重畸变

6、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基础、结构形式,层数,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

(2)地质条件描述;

(3)受检桩的桩号、桩位和相关施工记录;

(4)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

(5)受检桩的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

(6)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

(7)声测管布置图;

(8)受检桩每个检测剖面声波-深度曲线、波幅-深度曲线,并将相应判据临界值所对应的标志线绘制与5同一个坐标系;

(9)当采用主频值或PSD值进行辅助分析判定时,绘制主频-深度曲线或PSD曲线;

(10)缺陷分布图示。

 

1、试验项目

检测桩数不少于总桩数的10%。

2、钻芯法的适用范围:

检测灌注桩桩长、桩身混凝土强度、桩底沉渣厚度,判定或鉴别桩端岩土性状,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3、钻芯法设备:

液压操纵的钻机。

4、现场操作

(1)每根受检桩的钻芯孔数合钻孔位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①桩径小1.2m的桩钻1孔,桩径为1.2~1.6m的桩钻2孔,桩径大于1.6m的桩钻3孔。

②当钻芯孔为一个时,宜在距桩中心10~15cm的位置开孔;

当钻芯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开孔位置宜在距桩中心0.15~0.25Dm内均匀对称布置。

③对桩端持力层的钻探、每根受检桩不应少于一孔,且钻探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2)钻机设备安装必须周正、稳固,底座水平。

钻机立轴中心、天轮中心(天车前沿切点)与孔口中心必须在同一铅垂线上。

应确保钻机在钻芯过程中不发生倾斜、移位,钻芯孔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

(3)当桩顶面与钻机底座的距离较大时,应安装孔口管,孔口管应垂直且牢固。

(4)钻进过程中,钻孔内循环水流不得中断,应根据回水含砂量及颜色调整钻进速度。

(5)提取卸取芯样时,应拧卸钻头和孔孔器,严禁敲打卸芯。

(6)每回次进尺宜控制在1.5m内;

钻进桩底时,宜采用取适宜的钻芯方法和工艺钻取沉渣并测定沉渣厚度,并采用适宜的方法对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进行鉴别。

(7)钻取的芯样应由上而下按回次顺序放进芯样箱中,芯样侧面上应清晰标明回次数、块号、本回次总块数,并应及时记录钻进情况和钻进异常情况,对芯样质量进行初步描述。

(8)钻芯过程中,应对芯样混凝土、桩底沉渣以及桩端持力层详细编录。

(9)钻芯结束后,应对芯样和标有工程名称、桩号、钻芯孔号、芯样试件采取位置、桩长、孔深、检测单位名称的标示牌的全貌进行拍照。

(10)当单桩质量评价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用0.5~1.0MPa压力,从钻芯孔孔底往上用水泥浆回灌封闭;

否则应封存钻芯孔,留待处理。

5、芯样试件载取与加工

(1)截取混凝土抗压芯样试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当桩长为10 

~30m时,每孔截取3组芯样;

当桩长小于10m时,可取2组,当桩长大于30m时,不少于4组。

②上部芯样位置距桩顶设计标高不宜大于1倍桩径或1m,下部芯样位置距桩不宜大于1倍桩径或1m,中间芯样宜等间距载取。

③缺陷位置能取样时,应截取一组芯样进行混凝土抗压试验。

④当同一基桩的钻芯孔数大于一个,其中一孔在某深度存在缺陷时,应在其他孔的该深度处截取芯样进行混凝土抗压试验。

(2)当桩端持力层为中、微风化岩层且岩芯可制作成试件时,应在接近桩低部位截取一组岩石芯样;

遇分层岩性时宜在各层取样。

(3)每组芯样应制作三个芯样抗压试件。

6、芯样试件抗压强度试验

(1)混凝土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试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1-2002的有关规定执行。

(2)抗压强度试验后,当发现芯样试验平均直径小于2位试件内混凝土粗骨料量大粘径,且强度值异常时,该试件的强度值不得参与统计平均。

(3)桩底岩芯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附录J执行。

7、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1)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应按一组三块试件强度值的平均值确定。

同一受检桩同一深度部位有两组或两组以上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时,取其平均值为该桩该深度处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

(2)受检桩中不同深度位置的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中的最小值为该桩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

(3)桩端持力层性状应结合钻芯孔数、岩石芯样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动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结果,综合判定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

(4)桩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桩芯孔数、现场混凝土芯样特征、芯样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按下表进行综合判定。

桩身完整性分类表

钻芯法桩身完整性判定

类别

特征

混凝土芯样连续、完整、表面光滑、胶结好、骨料分布均匀、呈长柱状、断口吻合,芯样侧面仅见少量气孔;

混凝土芯样连续、完整、胶结较好、骨料分布基本均匀、呈柱状、断口吻合,芯样侧面局部见蜂窝麻面、沟槽;

大部分混凝土芯样胶结较好,无松散、夹泥或分层现象,但有下列情况之一:

芯样局部破碎且破碎长度不大于10cm;

芯样骨料分布不均匀;

芯样多呈短柱状或块状;

芯样侧面蜂窝麻面、沟槽连续;

钻进很困难;

芯样任一段松散、夹泥或分层;

芯样局部破碎且破碎长度大于10cm;

(5)成桩质量平均应按单桩进行。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判定该收检桩不满足设计要求:

①桩身完整性类别为Ⅳ类的桩。

②受检桩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小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桩。

③桩长、桩底沉渣厚度不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桩。

④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强度)或厚度未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桩。

(6)钻芯孔偏出桩外时,仅对钻取芯样部分进行评价。

(7)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基础、结构形式,层数,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

②地质条件描述;

③受检桩的桩号、桩位和相关施工记录;

④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

⑤受检桩的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

⑥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

⑦钻芯设备情况;

⑧检测桩数、钻孔数量,架空、混凝土芯进尺、岩芯进尺、总进尺,混凝土试件组数、岩石试件组数、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结果;

⑨每孔的柱状图

⑩芯样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芯样照片、异常情况说明。

1、测试原理

复合地基是以承受竖向下压荷载为主的。

复合地基荷载试验,就是采用接近于竖向抗压桩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

试验完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中“附录A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要点”有关要求进行的。

2测试方法

(1)试验装置:

目前常用的载荷试验设备一般都由加荷稳定系统、反力系统和量测系统三部分组成。

加荷稳压系统:

包括承压板、加荷千斤顶、稳压器、油泵、油管等组成。

反力系统:

有堆载式、锚固式等多种形式。

根据本工程的场地情况,拟采用堆载式反力系统。

量测系统:

荷载量测一般采用压力表校核。

桩顶沉降量测采用百分表。

(2)试验加载方式:

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即先逐级加载,待该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再加下一级荷载,直到最终加载值,然后按每级加载量的两倍卸载到零。

(3)加卸载与沉降观测

①加载分级:

加载等级可分为8~12级;

②沉降观测:

每级加载后间隔30min各测读一次,累计测读3次,每次测读值记入试验记录表;

③慢速维持荷载法稳定标准:

每一小时内桩顶的沉降量不超过0.1mm,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④慢速载荷实验的试验终止条件

当试桩过程中出现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加荷;

㈠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地出现隆起;

㈡沉降S急剧增大,压力~沉降(P~S)曲线出现陡降段,或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6%,或不小于100mm;

㈢当不出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的2倍;

⑤慢速载荷实验的卸载规定

现场施工时达到设计荷载时,必须报监理验收后方可卸载;

卸载时,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进行,每卸一级,间隔半小时,测读回弹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三小时读记总回弹量。

⑥复合地基承载特征值的确定

当压力-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

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

3、复合地基试验设备

依据试验点的承载极限值选用合适的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压重不得少于预估试桩极限荷载的1.2倍。

由千斤顶、基准梁、百分表组成的沉降观测系统一套。

该千斤顶、基准梁、百分表由江苏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率定合格,四只量程为0~50mm的百分表由江苏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检定合格。

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装置示意图

1―堆载;

2―次梁;

3―支撑墩;

4―自然地坪;

5―百分表;

6―千斤顶;

7―复合地基;

8―主梁;

9-承压钢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