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亲历阅读过程促进能力发展Word格式.docx
《以学生为本亲历阅读过程促进能力发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学生为本亲历阅读过程促进能力发展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位学生说“五光十色,异常美丽”这两个词语用得好,他们展现了海水美丽的特征;
一位学生说“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杏黄的”这些词语用得好,他们具体展现了海水美丽的特征;
一位学生说“一块块一条条”这两个词语用得好,他们表现了海水不同的形状;
一位学生说“交错”这个词语用得好,它表现了海水种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的美。
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要求学生今后写作文,叙事、写景、状物要具体,用词要讲究层次性。
这则案例用的是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往往用在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的深刻理解上。
因为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自己的眼光看文本,用文本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理解观点。
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自己的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可以正确解答文中的疑难问题。
这则案例老师以学生的感悟“作者用词用得很好,景色写得很美”为话题,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品词学句”这种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得到比较全面、完整和深刻的理解。
(2)学生与学生互动对话。
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
正如肖伯纳所言: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
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
”因此,我们应积极搭建学生之间的对话载体,使多方面的信息得以沟通,阅读的经验得以交流,学生的知识得以互补。
在有效对话中,鼓励学生彼此对话、相互交流。
在对话的氛围中,学生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
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达到了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同发展的目的。
同时,生生互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让学生分组学习课文,并讨论:
草船借箭为什么会成功?
教室一下子热闹了,学生情绪高涨,每个小组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了讨论,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学生自由的讨论中草船借箭的过程一一重现,而借箭成功的原因也迎刃而解。
在这里,课堂已不是“一人独白,他人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
而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闪现了一个又一个奇妙而又美好的想法,高潮一波接一波。
(3)学生与自我对话。
《钓鱼的启示》一文,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让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一位学生说: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懂得了道德要靠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有一次坐公交车,我为了省一块钱,把一张一元的钱撕成两半,然后把半张钱卷起来投进去了。
今天学习了文中的作者,我觉得太惭愧了,以后我一定要自觉的遵守道德。
”随后,我也对这位学生说:
“今天你能当着大家的面把自己做的不道德的事说出来,已经表明你也有道德实践的勇气。
”
这则案例就是学生自我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思考、反思、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
自我对话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和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阅读个性的基础和前提。
(4)师生互动对话。
阅读教学中应该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一种对话交往关系,两者在对话中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创新,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阅读对话的价值得以凸现出来。
赵州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它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学到这儿,你想怎么夸夸赵州桥呢?
生1:
赵州桥,您如此坚固,如此美观,您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生2:
赵州桥,您历经百年沧桑,却依然屹立在洨河上,你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师:
赵州桥啊,赵州桥!
您,一位1400多岁的古稀老人,千百年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
而今却依然屹立在洨河之上,好像一弯明月,露在云层之中;
又如一道彩虹,挂在雨后天空。
您向人们描绘着,中华建筑的璀璨;
您向人们述说着,中华文明的悠久;
您向人们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干!
这则案例中体现的是师生互动对话。
对话不仅是一种激活课堂教学的艺术,更是一种师生心理交融的通道;
不仅是师生之间通过言语交流、讨论,更是师生之间资源的共享。
在对话中实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知识的创生,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一种人格的全面养成。
总之,合理、科学的对话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这棵大树就会充满生命力,并且随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入,这棵大树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二、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包括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展示交流),先学后教,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互动交流”的舞台。
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在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使他们主动地、积极的、创造性的学,而不是被动地、程式化的学。
因此,必需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学习。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也要以尊重、信任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
提倡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在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经验和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的引领以及在中心学校开展的“提前预习、以学定教、当堂训练”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目标预习展·
交·
练”教学模式。
我觉得,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逐步增强了,学生们“动”起来了,每个同学都展示着自己的亮丽风采,我们的课堂正在逐步向高效的课堂迈进,我们的语文课堂逐渐成为了学生“互动交流”的舞台。
“目标预习展·
练”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
明确预习目标----课前充分预习-------课堂展示交流、教师以学定教-----当堂训练提高
(一)如何指导学生预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
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
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我们县上倡导的“导学、展交、训练”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提高阅读效率,实现自主高效的目标,预习势在必行。
那么,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教师在指导预习中应该做到:
1、设计科学、合理的预习目标,使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和方法:
学生的预习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好比司机没有了方向盘。
预习目标的设计在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展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对预习目标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制定出合理的、便于操作的预习目标。
预习目标的设计尽量做到既有目标又有方法,重点突出,难点分散,使教学大目标条理化、分散化,达到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课文《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这样的预习目标:
A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作者从钓鱼的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方法:
读第10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B想一想:
什么原因让作者感到放掉鲈鱼很难呢?
读课文3--9自然段,找出原因,并用“”画出有关语句。
)
C悟一悟:
作者在面临道德抉择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斗争?
找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体会作者的心情。
D议一议:
对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
这样的预习目标,既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有自主预习的方法指导,不仅具有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2、把握年级段的差异,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
各年级段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不同,自学能力不同,。
如低年年级侧重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查字典、分析字形和读通课文;
中年级除了字、词外侧重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高年级要求学生深入预习,侧重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和提出较深刻问题,对字、词、重点句段、主要内容、中心全面领会。
在把握年级侧重点的同时,对学生预习能力的训练应采取螺旋式推进,逐步提高。
同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各具特点的,即存在个体差异,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齐步走,那是一种苛求,也是对学生天性的一种扼杀。
所以教师没必要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次都全部完成布置的预习任务,只要他能完成力所能及的就行了。
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基本完成课文的学习,如字、词的掌握、文意的理解、情感的把握和提出各种疑难问题等。
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相对没那么强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认真对待预习,掌握大部分字词和知道课文的内容就行了。
3、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学生形成一定的预习能力之后,我们还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
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
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
但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
如分层分段的方法指导,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指导,以及培养学生品词品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预习中去,逐步形成自学技能。
(3)、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
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总之,学生的预习,既有根据教师的预习要求,独立认真地自主学习、自悟自得,又有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
◆学生在预习中应该做到:
1、根据老师提供的预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和具体的方法,学会阅读文本,学会查找资料、整合信息;
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会做预习笔记;
学会圈、点、划、标。
记下自己预习中的难点、重点、感悟和理解。
语文教学是通过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学生预习时也应该从字、词、句、段、篇入手进行预习。
具体做法见下表:
预习的方面
预习的内容
字
1、抄写或勾画文中生字所带的词语;
2、找生字的形近字;
3、找文中典型的多音字;
4、设计有关字的练习题;
5、制作字的展示卡片。
词
1、抄写或勾画文中的两字词语或四字词语;
2、找文中新词的近义词、反义词;
3、理解词义,用词说话;
4、设计有关词的练习题;
5、制作词的展示卡片。
句
1、抄写或背诵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如:
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
2、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初步的理解并做上标注,不能理解的设计成问题在课堂上提出;
3、设计一些有关句子的练习题(如:
反问句、陈述句互改,修辞方法互改,扩写或缩写句子等)。
段
1、有感情的朗读或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试着读懂每段的意思;
3、从段中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根据某一段试着设计一些简单的阅读题目。
篇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
2、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写一写自己初学课文后的感受;
4、从文中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它
查阅工具书或其它书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图片等。
2、学生预习结果的呈现方式主要有:
字词句预习主要在预习本或预习卡上,重点句子、段、篇的预习主要在书上标注。
(二)课堂上如何展示交流?
课堂上展示交流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中心环节。
课堂展示交流的一般流程是:
首先由教师出示展示的内容(预习目标中的有关内容),然后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再由各个学生或者学习小组分别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和交流(上台讲解、朗读、书写、演讲、说感受、其他学生补充等),同时全体同学根据对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提建议、辩论均可)。
这样,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的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
课堂展示交流是多方面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讲解问题、交流讨论、板书演示等所有的课堂学习活动都是展示。
展示交流的方式主要有:
卡片展示法(在全班或小组里展示制作的预习卡片),小老师讲解法(让学生当小老师把自己学会的知识教给大家),检测式展示法(由教师设计预习检测题对某一个小组或某个学生进行检测),还有提问式展示、质疑式展示、谈体会展示、小组交流展示、互相补充式、互相评价式、板书演示式展示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所以,阅读教学中要让语文课“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在课堂,如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
下面再以《赵州桥》一课教学片断为例加以说明:
课件出示预习目标:
想赵州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划划出有关的语句。
悟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读读出赞美、欣赏、自豪的语气。
问你还想了解什么?
试尝试背诵优美的句子。
通过预习,赵州桥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生:
通过预习,我感受到赵州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
课文中有句话说“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从“隋朝”“一千四百多年”这两个词语中我体会到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
我从预习中感受到赵州桥是一座非常坚固的桥。
我从课文中这句话中感受到的,我给大家读一读: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
赵州桥的坚固我也有自己的感受,我从课文中这句话中感受到的:
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这句话中我体会到李春的这种设计非常科学,才使赵州桥这样坚固,一直保留到现在。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一起来看看赵州桥的这种设计。
(课件出示“大桥洞”“四个小桥洞”。
看了这些图片,就像课文里说的: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我想带着赞赏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一段。
我也想来读一读,而且读得比他要更好。
(读完后学生们互相评价……)
赵州桥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赵州桥还是一座非常美观的桥。
我来读给大家听: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有的可这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我觉得赵州桥上龙的图案真是栩栩如生。
“栩栩如生”这个词语用得真不错,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就是龙像活了一样。
这段话里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几个词语,我在预习中也仿写了这样一句话:
“下课了,操场上有的同学在打篮球,有的同学在跳皮筋,还有的同学在踢毽子。
所有的同学都在自由活动,真是热闹极了。
我想知道“前爪相互抵着”和“双龙戏珠”是什么样的图案?
请你们同桌之间做个相互抵着的动作。
(学生合作,做动作,理解“抵着”的意思。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教师课件展示赵州桥上龙的图案,让学生欣赏。
(发出赞叹声……)
我想带着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
……
像这样的课堂交流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在互相交流预习成果,互相探讨,互相争论,互相启迪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能力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形式多样的、生生、生本和师生的互动学习、交流感受,不断生成新的知识。
总之,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进行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让语文课堂真正地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
三、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习惯和情感等方面的整合。
语文课堂上,教师身为组织者、引导者,要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真正做到教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在课堂展示交流的环节中,学生必然会最大限度地暴露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引导点拨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师要根据学生汇报,及时肯定、鼓励、引导、调控,恰当地把握好时机以学定教。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怎样以学定教,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呢?
1、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精心的点拨,巧妙的引导。
在教学《猫》一课时,设计的预习目标是:
1、课文写了猫的哪两个特征?
2、课文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两个特征的?
学生交流这一环节时,老师先让学生展示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说出了:
古怪、淘气两个特征。
当交流大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里时,学生没有做出正确回答。
这时就需要教师“以学定教”,老师先让学生朗读第一段,并提出你发现了猫的哪些特点?
我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2-4句,感受到这只猫一会儿老实,一会儿又贪玩。
师随机板书:
老实贪玩
师:
你发现这两个词有什么特点吗?
这两个词语互相矛盾。
是呀,透过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古怪性格。
让我们再去自主发现,找出猫的其他矛盾的性格吧?
学生通过自学、交流、展示,很快理解了猫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的古怪性格。
2、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辩论。
开展辩论式学习是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的有效方式。
“辩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缎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积极主动,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学生学习的主体也就能够真正地确立起来。
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学习的开展。
我们要依据小学语文新大纲,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
(1)抓住课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进行辩论学习
在学习《桂花雨》时,组织学生讨论:
“家乡院子里只有一棵桂花树,而杭州的小山上到处是桂花,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香,母亲说的对吗?
”,学生马上会阅读文本,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刻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在学习《钓鱼的启示》时提出,“既然再过两个小时就到了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到时候还是要钓鱼,父亲有必要逼“我”把鱼放回去吗?
”,学生分成两派,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辩论中认识到父亲这样做的真正目的以及父亲自觉遵守道德的高尚人格。
又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欺骗?
”这个论题,展开辩论。
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
在辩论中,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3)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辩论
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设计这样一个辩论题: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该不该输?
”这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
无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上谈这个问题,他都要谈到草船借箭的过程,都要谈到双方胜与负的原因,还要谈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3、对课文内容做恰当的拓展,深化主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教学《尊严》这一课时,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尊严”的理解和认识,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些生活中在街头乞讨的图片,让学生观看,然后给学生提了一个话题:
学习了课文,你认为什么是尊严?
有的学生说尊严就是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
有的说尊严就是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有的说尊严就是自尊自爱……接着,我又出示了一些有关的名言名句,让学生朗读并积累,使学生认识到“尊严”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当学完《永生的眼睛》这一课文后,我给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没有编在课本里的结尾:
故事并没有结束,让我们最后用心静静地把这个故事读完。
(媒体音乐《爱的奉献》响起,出示延伸,师动情的读,生静静的看)
那天我紧紧地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
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活儿回响在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