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与房产测量实习报告修改版.docx
《地籍与房产测量实习报告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籍与房产测量实习报告修改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籍与房产测量实习报告修改版
第一篇:
地籍与房产测量实习报告
《地籍与房产测量》集中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地籍测量最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许践相统一;
2、对学生进行地籍测量野外作业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手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地籍测量野外数据采集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3、对野外采集数据进行内业成图,掌握CASS数字成图软件进行内业成图的基本技能;
4、通过完成地籍测量实际任务的锻炼,提高学生独立从事测绘工作的计划、组织与管理管理。
二、实习时间:
2011年5月8日——5月20日
三、实习地点:
中苑
四、实习成员:
五、指导老师:
六、实习任务:
1、地籍调查;
2、1﹕500大比例尺数字地籍图测绘(包括分幅图,宗地图);
3、1﹕500大比例尺数字房产图测绘(包括分幅图,分丘图);
4、相关地籍成果统计;
七、仪器设备:
苏光全站仪一台(包括脚架)、棱镜二个(包括脚架和基座)、卷尺一把(30米——50米)、记录板一块
八、实习具体内容与步骤:
1、完成每小组测区的数据的野外采集,
这一任务是整个实习最为重要也是最复杂的,我们小组一共五个人,大致分配好每个人的任务,其中组长的任务较为繁重,女生主要负责棱镜的部分和一些琐碎的事情,整个测区比较麻烦的部分是中苑旧食堂前那条路上点的采集,因为人流量比较大,而且还有很多车辆的经过,使得测量进行得不是很顺利,但是我们还是排除困难,抽人流量比较少的时段去,结果还是顺利地完成那一侧段的点的采集。
其他的地段我们也是一站站的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2、利用CASS软件,利用外业采集数据结合草图进行内业成图
这项任务也是分工完成,主要还是地籍图,宗地图,分幅图和分丘图的绘制。
这项任务需要较高的技能和较好的耐心,每幅都不相同,都有各自的要求,包括一些界址点号,界址线,权属名,宗地号等好多细节问题,所以花的时间时也是比较多的。
3、实习报告的编写
九、实习心得:
这次的实习我们还是受益颇多,有较多的成果。
除了课堂上学到的那些书本知识的东西,更多的是实践方面的知识。
外业的测量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人多还是力量大,团结真是的力量,只有团队一起合作,工作才能顺利地完成。
内业的绘制成图也是一种耐心的培养个技术的提高,绘图的完成也能给人小小的成就感。
总之,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此次的任务。
实习时间:
2008年12月16日至2008年12月19日实习地点:
1.地形图测绘实习地点: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镇龙泉山地区2.地形图识图实习地点: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镇花山地区实习小组信息:
组别:
地球科学学院011081班测量6组指导老师:
赖祖龙组长:
江晓斌
组员:
辛悦、孙军、朱令、刘超、崔永国、屈超组员分工:
选点与跑尺:
朱令、崔永国观测与读数:
屈超记录与计算:
辛悦、孙军描点与绘图:
江晓斌、刘超
特说说明:
因12月18日武汉大雾,无法进行测绘工作,故原定于18日进行的测绘实习改为识图实习,19日继续进行测绘实习。
实际日程安排为
16、
17、19三日进行测绘实习,18日进行识图实习。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测量学实习是测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使学生巩固、扩大和加深从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际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会认识地形图,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意识,为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次实习应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经纬仪、视距尺等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2.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方法,能够具有初步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能力;
3.能够根据给定的地形图在实际中寻找到图上所示的点;
4.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增强独立工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二、实习任务及内容:
(一)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1.测区: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龙泉山地球科学学院011081班测绘区域2.任务:
通过3天的地形图测绘实习,每小组要取得200个左右的测点数据,并根据得到的数据完成一幅比例尺1:
1000,等高距2m的20cm*20cm的地形图。
3.内容:
(1)校正仪器(经纬仪),工具及用品的准备(包括测量记录计算手簿、2H绘图铅笔、三棱尺、半圆仪、图板、胶带等基本物品);
(2)按照使测绘更加方便、有效、快捷的原则,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布设控制点;(3)过程:
为期3天的测绘实习是在江夏区的龙泉山进行。
这里的山算不得山,站在这山测那山,高差不过几米,地形图居然可以用等高距为2米的等高线来描绘。
山上的植物只有三种--枯草、高矮不同的树和最难缠的荆棘。
对于我们的测绘而言,草是极具积极作用的,它们可以为我们的休息提供软垫。
而树具有极强的阻挡视线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手机信号也受到树儿们的强烈阻挡,以致于山间回荡着彼此声嘶力竭的呼喊。
至于万人的荆棘,它不仅刮坏了弟兄们的衣服裤子,划伤了同志们的手,还严重阻挡我们前进的道路。
控制点是已知高程(海拔)的点,我们需要在这些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以它们为基准来测它与其他位置点的高差,进而推算位置点的高程(海拔)。
因为控制点的个数有限,尤其是位置好的控制点更是稀少,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抢占有利控制点的意识与冲动。
只有如此,我们的测绘才会更加高效。
实习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在抢占有利控制点上做了充分准备。
第一天,大家都没有一点经验。
到达指定区域后,各组杀向各方,去寻找前一日展在图上的控制点。
不论是基地班、地质一班还是地质二班,绝大部分的人都在基地班的位置寻找控制点,而基地班的点对于我们是没有意义的。
我延着似乎有人走过的小路独自前行。
在路边发现了“地大I17”,短暂的兴奋后,我继续前行,I17并不是我们要找的点。
走了大约80米,“地大I15”的桩子又一次吸引了我,但它同样不是我的目标。
旁边的山上似乎有片草丛,那里或许有控制点吧。
看了看周边,还没有人跟上我,略加思索,我决定上山。
拿着图板,穿过了一片荆棘,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到了山顶。
这里果然有点,“地大I05”,这不是我们的点。
又一次抬头时,我已经看不到地大的人了,判断了一下方向,下山。
可是我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
没路了怎么办,开路呗。
戴好手套后,我用20分钟开了一条路下了山,到了主路。
“地大I40”也是这样找到的,它在I15对面的山坡上。
估计这座山上还会有控制点,我就爬了上去。
这时的我已有些疲惫。
站在山腰上休息了一下。
突然,下面的一片草丛里的一块大石头吸引了我。
经过一番与荆棘的斗争,我到了那个地方。
这里果然有控制点,“地大I13”,它依然不是我们6组展在图上的点。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很容易就能做成的,就连召集全组的同志都是如此的困难。
在几乎喊哑了大家的嗓子后,我们7个人总算凑齐了。
对前一段的寻点做了短暂总结,我们决定在控制点旁边架设支点,代替控制点。
实际证明,这是多么英名而伟大的决定啊!
这次会议成为了6组测绘全程的转折。
一切就绪后,已经10点多了,离当日结束测绘时间还有2个半小时。
经过我组同志的全力奋战,我们后来居上,当日测得50个点,为后两日测绘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组对困难预计不足,导致全组成员在当日的实习中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找控制点上。
当日测绘工作结束后,我们6组成员聚在一起交流了经验,并对第二天的测量做了更加具体的安排。
大家相互鼓励,要在后两日的测绘工作中发扬今天我组在找控制点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高质量地完成测绘任务。
12月17日早,大家吃过饭后坐中国地质大学校车又一次前往龙泉山。
沿途的景物已经变得熟悉,大家都没有了前一天的好奇,各自拿着图板和记录本为即将开始的工作做着积极的准备。
40分钟后,我们到达龙泉山。
一下车,我们测量6组按照事先的安排不跟随大部队,直接前往我们的控制点--“地大I06”。
I06的位置是在两个山之间的鞍部,周围高树较多,短暂地商量后,我们果断地放弃了它,决定在其附近视野更加开阔地地方建立支点I06-1。
将经纬仪对中整平、消除视差后,我组的测绘工作正式开始,大家立即投入工作状态。
负责选点跑尺的朱令和崔永国同学先是围绕着I06-1树立视距尺。
我读取的数据经检验出现多次出现“零误差”。
负责计算的辛悦和孙军同学也加快了步伐,一组组数据很快传递给负责绘图的江晓斌和刘超同学手里。
整个小组紧张而忙碌。
I06-1的支点位置之优越,视野之开阔很快得到验证。
我们在这里所能测到的最远的点就是011081班测绘区域的边缘。
在中午补给的时间,组长召集全组交流上午工作经验,负责各项工作的组员都提出了相应建议,决定接下来先继续在I06-1进行测绘,结合上午描出的图上点的位置,在测区边缘进行补点,然后转到“地大I16”控制点。
在17日的测绘中,我们补齐了东边的未知区域并利用I16点居于测区中心的位置优势向四周大量辐射测点,进一步完善了东北、西北和东南方向的数据,并测得3条山脊线和2条山谷线。
考虑到控制点周围的地形给跑尺人员带来的巨大难度,虽然测点个数与前日相近,但我组的测绘实习最艰难的部分已经完成,三个方向的地形图已具雏形。
测绘结束的时间又一次到来,两日的工作已使大家变得比较疲惫。
12月19日,我们继续到龙泉山地区进行测绘。
分析之前两天所描绘的测点位置,我们发现在测区的西南方向我组缺乏足够数据。
因此决定在地大“地大I32”附近建立支点I32-1,对测区西南方向展开广阔的测量工作,并对东北、西北、东南三个方向补充适当数量的测点。
经过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测量6组在12点之前完成了全部测量工作,负责绘图的同学开始了最后的绘制等高线的工作。
13:
20我们完成了在测区的全部工作,乘坐中巴返回中国地质大学,结束了4天的测量学实习。
(二)持图实地跑点实习:
1.地点: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花山地区测量6组路线
2.任务:
到达图上表示的9个指定地点中的至少5个,将实地编号标注到地图上3.内容:
(1)全组成员集中分析地图,确定初始路线;
(2)按照初始路线寻找指定点;(3)过程:
2008年12月18日晨,我们接到临时变更通知。
由于武汉今日大雾,不便于观测,原定于18日进行的测绘实习更改为识图实习。
这样我们就要前往花山地区进行实地的跑点了。
今天,我们从测量工程系拿到的不是经纬仪、三角架和视距尺,而是一张花山地区的地图。
这是一张已经泛黄的,1973年绘成的地图,上面采用的最接近成图时间的数据是1969年的。
图上画了9个框框,它们标注的就是我们组今天要到的地方。
虽然每个小组的地图是一样的,但上面被标注的点却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地可能有重合,但不会是每个目的地都一样。
因此,各组之间几乎独立的,合作被限定在了组内。
老师告诉我们,图上表示的一个池塘已经填掉了,变成了农田,图上表示的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已经更改了地址。
这加重了我们对这张地图的怀疑,其他的地方就没有变化吗?
我们要找的点在实地被标注在电线杆、石板桥、池塘壁等地方,而且这些点上是有编号的,我们只有真正到过这些点才能知道它们的编号。
按照要求,我们要把这些编号标注在地图上。
9个图上的点,我们要至少找到5个。
今天下车的地方与前两日不同,这里是花山地区。
组员们捧着这张地图走向了一片未知区域。
地图成了我们不会迷路的唯一保障。
跟着大部队,我们翻过了第一座山,山的背后是公墓。
很快我们到了第一个路口,我们要找的一个点在向东的方向,其他点在向西的方向,而且那个独立的点要翻过一座高山才会到达。
分析了利弊后,我们决定放弃它。
放弃它就意味着放弃大部队,我们组成了少数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