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8823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三个崛起

三个崛起指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三篇为朦胧诗辩护的文章,具体指:

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主要思想有:

  

第一、朦胧诗代表了由非我向自我、非人向人的回归的趋势。

 

第二、朦胧诗代表了回归艺术本身的趋势。

第三、提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呼声,公开亮出了现代主义的旗帜。

4.三突出

  三突出是中国文革期间的文艺指导理论之一。

最早由于会泳在1968年5月23日在《文汇报》撰文《让文艺界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受到江青等人的赞同和推广,被称为“文艺创作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三突出指:

1.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2.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3.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其具体实践是在文艺创作中把正面人物放在画面或舞台的中央,打正光,而反面人物要在角落打底光或背光,等等。

5.陕军东征(不是特别重要)

  陕军东征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在作家出版社为《最后一个匈奴》举行的座谈会上,某文学评论家说:

“陕西人要来个挥马东征啊”。

随后,光明日报记者韩小蕙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陕军东征”火爆京城》。

“陕军东征”由此得名。

陕军东征有五位作家:

高建群、贾平凹、陈忠实被称为“东征三驾马车”,加之京夫和程海被人们称为“五虎将”。

东征

陕军东征“三驾马车”陈忠实:

《白鹿原》(1997年荣获茅盾文学奖) 

 高建群:

《最后一个匈奴》  贾平凹:

《废都》

陕军东征“五虎将”建群:

《废都》 

 陈忠实:

《白鹿原》  京夫:

《八里情仇》  程海:

《热爱命运》

6.先锋小说(不是特别重要)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7.反思文学

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8.朦胧诗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9.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于1949年7月2日——19日。

第一次文代会是左翼作家的会师大会,从解放区、国统区、农村、工厂、部队、学校等各条战线上的左翼作家都汇集北平。

第一次文代会既是对过去的新文学史的一次总结,又是当代文学的开端。

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贡献在于:

1.大会确定了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今后中国文艺发展的方针。

2.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搭建了建国后中国的文艺体制。

3.一批作家随着政治导向而改变自己的文风,重组了中国的作家队伍。

4.一大批作家进入到文艺界的领导岗位。

10.寻根文学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

寻根小说"

创作,"

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综览寻根小说,这一批作家对自己所寻的"

根"

究竞是什么,"

文化"

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等并不甚了然,其对"

或"

的态度也较矛盾,概括地说大致有这样三类:

一是持肯定态度,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

二是持否定态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

三是持辩证态度,代表作有冯骥才的《神鞭》。

【寻根文学:

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概念和公认的范畴。

它的理论主张体现在韩少功《文学的“根”》及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理论著作中。

代表作品:

1985开先河的韩少功《爸爸爸》;

王安忆《小鲍庄》;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贾平凹“商州系列”;

阿城《树王》等等。

寻根文学提倡广义的文化,扩大了当代小说的领域,也使民情风习不再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于成为小说的主题。

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二民族的根甚至于民族的文化之中,散落在民间。

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重铸和度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

传统文化的原初精神散失在民间,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探询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民间的发现过程。

11.百花文学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似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

为后世文学启蒙起到了促进作用。

12.伤痕文学

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斑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不久,《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

表现“伤痕”作品的主要内容,可以大致区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

一是写“知青”的命运:

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人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

如何看待这些作品,曾在1978—1979年发生过争论,不久,“伤痕文学”概念的贬斥含义逐渐消退,成为对一个时期文学思潮的概括。

“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

《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宗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从森林来的孩子》(张洁)。

【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率先打破文革之后小说创作沉寂的是:

刘心武《班主任》和卢新华《伤痕》,这两个短篇引发了“伤痕小说”的思潮。

“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伤痕”小说的核心是:

正面描写文革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

有四种写作倾向:

揭示四人帮的罪恶;

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

展现普通人在文革逆境中的美好情操;

从文化的角度对文革进行思考。

伤痕小说揭示了文革最大的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除破了50年代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

但现在看来,伤痕文学也还没能完全摆脱那个时代的政治意识。

伤痕文学较成熟的作品还有:

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等。

13.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出现于1970年代末,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等。

“白洋淀诗群”是“文革”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地下诗歌群”。

它是一个以北白洋淀为聚集地,以北京知青为主体的相对独立的知青诗歌群。

聚集在这一群落的诗人既包括在白洋淀插队的知青,如芒克、多多等,同时也包括一些在北京、山西等地,与他们关系密切,交流诗艺与看法的知识青年,如食指、江河、严力等。

14.两结合

两结合指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歌颂党、英雄人物。

批评的中心是革命的政治内容)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从现实的革命斗争发展中真实的描写现实,深刻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

革浪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用想象夸张的表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以鼓舞人民的斗志,革命的浪漫主义的核心为抒情,抒革命的、大众的情,抒革命的政治理想。

两结合替代了54文学以来的现实主义主流,英雄人物的塑造代替了普通人物的描写,有形的现实追求遮蔽了无形的精神揭示,带来了建国17年文学及其鲜明的豪迈、明快特征。

15.文艺黑线专政论

源自《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

《纪要》首次提出了“文艺黑线专政论”这一概念,并以此清算以周扬为首的文艺界,纪要》第一次提出了“文艺黑线”:

文艺界在建国以来,却基本上没有执行(指毛泽东关于文艺的几篇文章———引者注),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

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的文艺的结合。

16.今天派

197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地下活动的民间诗人,他们以新风格的创作手法写出了大量无法公开发表的现代诗歌。

这些诗歌的一小部分最后在1985年以《朦胧诗选》的书名得以发表,后来人们在习惯上将这一时期发表的这一类民间现代诗歌称为朦胧派诗歌。

朦胧派诗歌普遍使用以意象表达思想内容的手法,反映对社会和人性的追求和反思。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有食指、北岛、芒克等,北岛与芒克在1978年创办了《今天》诗刊,发表

17.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

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18.三红两创 

三红两创:

“两创”指柳青的《创业史》,《李自成》(李闯王)

19.杨朔体

(1)“以诗为文”:

寻找诗的意境,营造诗的结构,锤炼诗的语言。

杨朔的散文写作有着深厚的古典诗歌的底蕴,他曾经承认热爱古典诗歌,而且深受古诗的影响,在他的散文中表现为对诗情画意的刻意追求。

如《荔枝蜜》《雪浪花》《泰山极顶》《茶花赋》等都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2)杨朔体:

“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与“画龙点睛术”

《茶花赋》:

古典的诗情画意,在结构上能够首位呼应,以大部分篇幅设置悬念,尾文才点出主题,即“茶花”是祖国的象征,作者对茶花的赞美其实是在歌颂祖国。

(3)艺术表征:

三美

托物寄情,物我交融的意境美;

虚实相间,峰回路转的结构美;

筛字炼句,绘影传神的语言美。

20.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5日前后,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的一场气壮山河的群众性诗歌运动。

为悼念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人们将诗词贴在纪念碑上,挂在松柏枝叶间,并在人群中朗诵。

还有人当场谱曲,带领群众歌唱。

为粉碎四人帮提供了群众基础。

21、双百方针:

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

“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22、新写实主义小说:

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

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作品:

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

方方《风景》;

池莉《烦恼人生》;

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

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

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

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二.填空题20分,每空两分

根据作品写作家

丁玲:

《我们需要杂文》、《在医院中(陆萍)》、《三八节有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艾青:

《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王实味《政治家·

艺术家》、《野百合花》

罗烽:

《还是杂文时代》

柳青《创业史》(梁生宝,梁三老汉,徐改霞,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三里湾》

梁斌《红旗谱》(朱老巩,冯老兰,朱老忠)

杜鹏程《保卫延安》(周大勇,李诚)

知侠《铁道游击队》

欧阳山《三家巷》

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余敬唐,余永泽,卢嘉川,江华)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江竹君,甫志高)

曲波《林海雪原》(杨子荣,少剑波,白茹)

吴强《红日》(沈振军,张灵甫)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贺敬之《雷锋之歌》、《回延安》、《桂林山水》、

郭小川《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望星空》、《向困难进军》、《致大海》、《甘蔗林·

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

闻捷《天山牧歌》、《苹果树下》、《舞会结束以后》、《爱情》

郭沫若《百花齐放》、《芍药》

何其芳《回答》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秦牧《花城》

老舍《茶馆》

张爱玲《十八春》、《小艾》、《太太万岁》、《不了情》、《哀乐中年》、《秧歌》、《赤地之恋》、《五四遗事》、《怨女》、《色·

戒》

沈从文《给一个写文章的青年》、《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抽象的抒情》

冯至:

诗歌集《十四行诗》、散文集《山水》、小说《伍子胥》,《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李克,张英)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王应洪,金圣姬)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世吾,林震)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宗璞《红豆》(江玫,齐虹,萧素)

邓友梅《在悬崖上》

中国新诗中国新诗中国新诗中国新诗:

胡适《蝴蝶》

浪漫主义:

郭沫若《天狗》

象征主义:

李金发《弃妇》

现代派诗歌:

戴望舒《雨巷》卞之琳废名

左翼诗歌:

殷夫《别了,哥哥》蒋光慈

七月派:

艾青田间《给战斗者》

九叶诗派:

郑敏《金黄的稻束》穆旦

台湾现代诗社:

郑愁予《错误》、《水手刀》、《情妇》

纪弦《二月之窗》

蓝星诗社:

余光中《乡愁》《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罗门、覃子豪

创世纪诗社:

①亚弦《狼之独步》《阿富罗底之歌》

②洛夫《石室之死亡》《众荷喧哗》

③《边界望乡》《因为风的缘故》《长恨歌》《烟之外》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伤痕文学:

刘心武《班主任》(张俊石、宋宝琦、谢慧敏)

卢新华《伤痕》(王小华)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冯骥才《啊!

宗璞《我是谁》

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反思文学:

王蒙《蝴蝶》(张思远、海云)《春之声》《布礼》《活动变形人》

张贤亮《绿化树》(章永麟、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章、黄香久)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百合花》

张弦《被爱遗忘的角落》

方之《内奸》

古华《芙蓉镇》(秦书田、胡玉音、李国香)

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改革小说:

张洁《沉重的翅膀》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贾平凹《浮躁》

路遥《人生》)(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平凡世界》(孙少平、孙少安)

蒋子龙《机电局长的一天》《乔厂长上任记》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

池莉《烦恼人生》(印加厚)方方《风景》

寻根文学寻根文学寻根文学寻根文学: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马桥词典》

阿城《棋王》

莫言《红高粱》

风俗乡土小说风俗乡土小说风俗乡土小说风俗乡土小说:

陆文夫《美食家》

邓友梅《那五》《烟壶》

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刘绍堂《蒲柳人家》《瓜棚柳巷》

先锋小说先锋小说先锋小说先锋小说先锋小说先锋小说:

马原残雪《山上的小屋》莫言格非孙甘露

《信使之函》《访问梦境》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现实一种》北村

朦胧诗朦胧诗朦胧诗朦胧诗朦胧诗朦胧诗朦胧诗朦胧诗:

北岛《宣告》《无题》《回答》《古寺》《一切》

舒婷《这也是一切》《馈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神女峰》

顾城《一代人》《远和近》《弧线》《感觉》

食指《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疯狗》

江河杨炼梁小斌芒克多多根子

新生代新生代新生代新生代:

海子《亚洲铜》《答复》《春天,十个海子》《秋》《祖国或以梦为马》《太阳·

土地》骆一禾王家新西川

三、简答题30分2个题

1.简述《创业史》的艺术特色111页

艺术特色:

1.浑厚而恢宏的艺术构思,体现于历史背景与现实画面的联系,个人动机与阶级命运的联系,场面描写与时代氛围的联系;

2.细密而遒劲的叙事方式,体现于以粗放的笔势勾勒历史意向或背景材料,如“题叙”等,以绵长的笔锋描绘心理动机或细节、场景,如郭世富上梁、郭振山害“病”,梁三老汉训子等;

3.质朴而凝重的语言风格,体现于有乡土气而不落粗俗,有书卷气而不伤平实,抒发激情力克浮泛,谈吐议论务求沉实,庄重间杂以诙谐,幽默处赋予深沉。

局限:

受制于“两条道路”的斗争模式,过分强调阶级特征而忽略人物个性刻划,导致《创业史》第二部的失败。

2.简述现代派小说的写实性

现代派小说的实验性:

1、现代派作家的实验立足于精神领域。

他们塑造了一代具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存态度的青年。

这些青年的精神姿态本身是现代主义的。

2.彻底打破现实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故事的完整性,以及现实时空。

3.强化了反传统因素、与现实的对抗和自我反讽。

徐星的自我放逐、人的边缘化及人与环境的抗逆。

4.注重主观现实,突出直觉、幻觉、欲望和瞬间情绪的变化。

5.心理描写发展到纯粹非理性的无意识表达(混淆现实与梦境)。

6.突出了变形、荒诞、抽象(具象化的抽象)等方式。

7.口语化倾向。

3.为什么说样板戏是一束精美的塑料花

1、60年代前期的京剧革命与样板戏的出笼

63年江青排演《红灯记》和《芦荡火种》;

64年6月北京的观摩汇演,9省市区28个团的38台戏江青又参与了《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交响音乐《沙家浜》的创作、修改和排演。

67年将这些现代戏称为京剧革命,并被认为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开端。

”《红旗》杂志在第6期上把江青于64年7月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人员的座谈会上的讲话,冠以《谈京剧革命》的题目发表,并同期刊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的社论。

该社论首次提出“样板戏”的说法,并称江青的讲话“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解决京剧革命问题的一个重要文件。

1967《人民日报》社论《文艺革命的优秀样板》开列了第一批八台“革命样板戏”名单:

现代革命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72年后增列:

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为革命样板戏。

这些革命样板戏除《海港》外几乎全是已有的作品改编而成的。

2、样板戏电影

依据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需要,以及三突出原则,形成了一整套电影拍摄“经验”:

1)在景别上,要“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

2)在色彩上,要“敌寒我暖”。

3)在摄影构图上,要反对“正不压邪,平分秋色”。

4)在分镜头的数量上、景别上,所有人物要为主要英雄人物让路。

3、对样板戏的再评价

第一、远离人性的伪艺术

第二、概念化的红色隐喻

第三、制作集体化

第四、概念标准化,缺乏感官直觉和实际体验。

第五、类型化和模式化

第六、传播方式复制化

4.马原小说的叙事特色

1.将作者自己引入作品,营造叙事的圈套。

在《西海的无帆船》、《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品中,作者不断地走出来,或者自我介绍一番,或者与虚构的人物逗笑打闹、互相揶揄、调侃;

或者被人物作返身叙述。

有时马原也用大元、陆高或姚亮作为自己的代言人。

马原或作为马原代称的大元、陆高和姚亮在许多不同的作品中进进出出,这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封闭性,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开放性;

另一方面也混淆了文学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当读者不自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