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社会第14周五课时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8090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社会第14周五课时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八下社会第14周五课时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八下社会第14周五课时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八下社会第14周五课时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八下社会第14周五课时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社会第14周五课时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八下社会第14周五课时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社会第14周五课时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社会第14周五课时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说明什么问题?

【叙述】反映当时的统治者和多数中国人都有强烈的皇权思想,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封建的君主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登上了民国总统的宝座。

他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独裁,大搞帝制复辟。

而与政治倒退相伴随的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各地相继出现了诸如孔教会、孔道会、宗圣会等尊孔复古组织。

这些组织与北洋军阀相唱和,攻击辛亥革命,谩骂民主共和,鼓吹非孔教、非复辟不能救中国。

个人二度备课: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以及北洋军阀在思想文化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对行径,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提问】面对封建势力“尊孔复古”的逆流,怎么办?

如何捍卫共和制度?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叙述】历史事实清楚地表明,袁世凯的所谓文庙祀孔、天坛祭天不过是恢复帝制的前奏。

既然反动的政治总有腐朽的文化为之张目,那么捍卫共和、反对倒退,就势必要痛击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高扬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对封建文化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展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图片。

学生交流陈独秀等人的代表作品,分析材料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入手进行分析。

【归纳】树立了新的社会规范;

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推动了新思潮的传播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袁世凯,野心大,尊孔复古,失人心。

陈独秀,反封建,创《新青年》,一呼百应。

李鲁胡齐加盟,科学民主口号,响彻天。

四提倡四反对,孔家店被打倒。

民智开,树新风,中华民族再觉醒。

新文化运动载史册。

同时培养学生能辨证地分析传统文化的能力。

此歌谣总结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作用等,便于学生记忆。

【承转】《新青年》大部分读者是青年学生,他们在《新青年》的洗礼下,成为最具有革命意识和反抗精神的社会群体。

当国家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当民族的尊严受到践踏时,他们是最先站出来,发出他们怒吼!

青年学生成为五四运动的发起者。

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当时一场国际会议有着直接的关系。

【展示】“巴黎和会”会场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巴黎和会”的资料,教师或者请学生作补充说明。

【展示】五四运动图片

【叙述】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高等师范等13所大专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冲破教育部代表和军警的阻挠到天安门前集会。

学生们手举抗议旗帜,一致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亲日派卖国贼。

会后,学生开始游行示威,他们一路散发传单,做爱国宣传。

队伍先向东交民巷使馆区进发,被外国巡捕无理阻拦。

万分愤怒的学生转向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走去。

学生们闯入曹汝霖住宅,痛打了正在曹家的章宗祥,还放火烧了曹宅(即火烧赵家楼)。

北洋军阀政府派警察和宪兵前来镇压、逮捕了30多名学生。

五四运动爆发后,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

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大为恐慌。

它们联合向北洋军阀政府施加压力,在帝国主义强大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大规模逮捕爱国学生,先后被捕的学生共有800多名。

北洋军阀政府的大逮捕,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怒。

6月5日,上海工人阶级首先行动起来,举行政治罢工,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从此,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五四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工人阶级的政治罢工斗争,在上海开始,很快发展为全国的“三罢”斗争(即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三罢”斗争波及到全国20多个省、150多个城市。

五四爱国运动迅猛发展,特别是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迫使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下令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被迫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可以观看电影《我的1919》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展示】学生设计的标语。

学生介绍标语内容反映的史实。

如“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

在五四运动中,假如你是……,你会怎么做?

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遐想在五四运动中,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

可以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历史的氛围之中,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民族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师先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学生弄清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后,再来分析五四运动为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就比较容易了。

【归纳】第一、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成了运动的领袖人物;

第三、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它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根据以上几点,我们就可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讨论】我们应当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继承怎样的精神?

学生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归纳】民主和科学精神;

进取的爱国精神等

教师引导学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入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思想情感上来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学习。

培养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作业布置:

作业本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用问题情境方式处理,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学习,加上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更使情景交融,达到理解深化的意图。

本课设置的问题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第二课时

第2课时/共4课时

教材分析

1.结构分析:

本课时描述了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现的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他们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走上了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道路,建立了自己的组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1921.7)、第二次(1922.7)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全部完成,中国历史出现了重大转折,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或经过),二次大会的召开,让学生了解中共成立的意义:

“两大”──“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

“两新”──“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是中国历史性的转折。

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学习,体会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从而增强学生对党的热爱之心,坚信党的领导。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和伟大历史意义。

对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理解。

新课导入

史料导入

毛泽东说: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学西方的迷梦。

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想一想:

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社会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什么政党领导下取得的?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那工人阶级又是由哪个政党来领导的呢?

新课教学

二、历史的转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议一议: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请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得出:

(1)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毛泽东、董必武等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阶段基础: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无产阶级成长和工人运动对比表

工人人数

罢工次数

规模

斗争的形式

斗争的目标

辛亥革命前

60万

65次左右

几百人

分散斗争

多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的经济斗争

辛亥革命后—1919年

200万左右

130多次

几千人

同盟罢工、联合斗争

转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已开始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

毛泽东指出:

“中国工人阶级,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就开始以自觉的姿态,为中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

”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

(3)组织基础:

中国共产党深入民间,与工农民众相结合,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各地建立早期党组织。

引导学生观察早期共产党组织创建形势图(P103图7—32),要求概括早期共产党组织分布地点的共同特点,并尝试说明原因。

【设问】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快速发展及其活动,表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

它表明在中国正式成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的条件成熟了,一个统一的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即将诞生。

教师要强调陈独秀、李大钊在党的创建工作中的贡献“南陈北李”。

大家谈: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什么?

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得出: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因为大会:

①确立了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②确立了奋斗目标:

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

③选举党的领导机构:

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陈独秀未虽然未参加会议,但因他在新文化运动和党的创建工作中的贡献和影响,被选为书记)

结合书本P104图7-35和图7-36,提问:

你知道有关中共一大会址及党的生日的史实吗?

假如让你选会址,你会选在什么地方?

学生谈的过程或谈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或引导。

(3)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全部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中共二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全部完成。

因为这次大会:

①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

②切合实际,提出当前党的奋斗目标:

对内打倒军阀,对外推翻日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把中国统一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③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80多年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革命未能解决的问题。

【播放】歌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同时出示歌词,要求学生从中体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提问】从歌曲中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有条件的可放录像: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出示】

意义:

两大: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

 

两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提问】两“新”体现在哪里?

时间

党的会议名称

全国党员人数

1921年

中共一大

全国党员人数50多名

1922年

中共二大

全国党员人数195名

1925年

中共四大

全国党员人数432名

1927年

中共五大

全国党员人数994名

1997年

十五大

全国党员人数590万名

2002年

十六大

全国党员人数660万名

1.上述表格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增加,队伍的不断壮大,表明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因为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信不断提高。

2.你能举几个当今社会中国共产党为民办实事的例子吗?

(例:

减轻农民的税收;

建南水北调工程等)

课堂评价:

评选出表现最好的两个小组和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

练习

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答案,你会成功的!

1.1920年,______在_______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

同年,________也在北京建立了早期共产党组织,被誉为“南陈北李”。

2.____月______日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

3.在中国共产党第________次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_________的民主革命纲领。

阅读与思考

4.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你会采用哪些形式?

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每个时代(时期)都有杰出的模范代表,你能列出几个吗?

(不少于5个)并简单说说他们的事迹。

教学模式上采用四段式的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体验探究——感悟历史——-巩固检测。

教学过程都是出示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出示资料……。

让学生在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中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第三课时

第3课时/共4课时

本课时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决定并实现了同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取得了北伐胜利。

但因蒋介石的背叛革命,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血腥屠杀。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大革命失败。

通过学习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党背叛革命和血腥屠杀等历史史实,让学生体会到党为革命和人民付之的行动和作出的牺牲,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崇高革命精神,从而激发对党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北伐胜利进军。

难点:

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的原因。

导入新课

从中共二大说起: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而在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力量都十分强大,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仅靠共产党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中共二大认为共产党应该联合全国各革命党派,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确定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设问】孙中山会不会同意与共产党合作,为什么?

【展示】资料

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不断领导反对军阀的斗争

革命名称

结果

1913年

二次革命

失败后孙中山流亡国外

1915-1916年

护国运动

胜利,袁世凯气急病死

1917年

反对张勋复洋

胜利,段祺瑞再度掌握中失政权

1917-1918年

第一次护法运动

失败

1921-1922年

第二次护法运动

(1)孙中山不断致力于国民革命,但最后大都失败了,迫使他寻找革命的新出路。

(2)五四运动让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就这样,孙中山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转变

【设问】2.第一次国共合作于哪年正式实现(1924年)?

合作是不是等于合并?

教师要作正确指导,中国共产党只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并不是两个政党的合并。

【展示】图片

让学生感受到孙中山一生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和亲自投身于实践的伟大行动。

大家说:

请学生说说与黄埔军校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要求学生参与评价)

【设问】3.阅读教材P105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说说这所军校与其他军校有何不同之处?

为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1)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

(2)军事制度严明,管理制度严格,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加强对学员的革命思想教育,是一所新型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学校;

(3)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对建立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起了重大作用。

(二)北伐战争

【展示】北伐战争的图片

在看完图片(或录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学生概述北伐战争(或请学生设计问题),教师作补充(要求学生参与评价)。

1.北伐战争的原因(目的):

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

2.北伐战争的对象:

封建军阀

3.北伐战争的经过:

展示地图北伐经过无需讲得太多,只要让学生看了地图有个直观印象,知道从什么地点出发,向哪些方向进军即可。

(教师可着重介绍北伐军在浙江的战斗情况)

4.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1)国民革命军特别是其中的共产党人的英勇作战(如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

(2)工农大众的大力支持

5.北伐取得的成就:

推动了国民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也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请学生看教材图7-38九江码头)

6.北伐的结果:

由于蒋介石的背叛革命,北伐战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补充: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三天时间,共产党员工人领袖,革命群众被杀300多人,被捕1000多人,失踪5000多人。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

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

1927年7月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然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展示】李大钊被杀的图片。

右图就是东北军阀张作霖杀害李大钊的罪证。

就这样,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了。

【思考】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为什么会惨遭国民党的血腥屠杀?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表各自观点。

着重于学生参与教学,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如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有关历史角色,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分组讨论以辩论的方式探讨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这些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出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有关课程目标的理念。

这也是本课设计的最大亮点。

创设历史情境,再现历史面貌,感知时代特征。

第四课时

第4课时/共4课时

本课时讲述了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了武装斗争,发动了南昌起义,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分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革命道路。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历经两年时间的千辛万苦,长征取得了最后胜利,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它完成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

通过学习南昌起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胜利,让学生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性、艰苦性,看到我们党由幼稚走向成熟,增进学生对党和红军的感情,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刻苦学习的动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采用问题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胜利长征。

革命根据地创立的历史意义。

情境导入

朱德在南昌起义中用过的枪

【设问】枪有什么用途?

这是谁用的枪?

在什么时候用过?

【引导】学生分析提出的问题。

【结论】面对国民党反对派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拿起枪,又继续战斗。

  贺龙,徐特立在革命最危急时刻参加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左派领袖宋庆龄公开声明同蒋汪势不两立。

一、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展示】《南昌起义》图(有条件可看录像片段)

【引导】学生分析南昌起义的意义。

资料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为了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会这样说?

【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独立武装斗争,确立对军队的领导权,才能夺取政权,取得革命的胜利。

【设问】除南昌起义外,你知道当时还有哪些著名的武装起义?

它们的结果如何?

让知道的学生回答,如果学生不知道,就由教师介绍。

【讨论】它们的结果都失败了,那么,出路究竟在哪里?

学生讨论后回答。

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它们的结果都失败了。

因为这些起义都在国民党力量强大的地方进行,而且以进攻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

面对挫折,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形势:

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农产品丰富,革命基础较好,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山区是中国革命的基地。

他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江西、湖南交界处的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强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引导】学生观察图7-39(1929~1933年革命根据地)。

【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1929~1933年间中国共产党还创立了哪些革命根据地?

其中最大的根据地是哪一个?

通过观察与回答,了解革命根据地的简要状况。

【提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和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大威胁,对此,蒋介石的态度如何?

(对中央党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

【提问】有国民党的“围剿”便有勇敢的红军战士的反“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