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必考知识点梳理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7709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6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必考知识点梳理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必考知识点梳理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必考知识点梳理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必考知识点梳理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必考知识点梳理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必考知识点梳理版Word下载.docx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必考知识点梳理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必考知识点梳理版Word下载.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必考知识点梳理版Word下载.docx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

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

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

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

(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

(3)长期

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

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

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

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

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

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理解教材,形

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

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环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

③讨论法;

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

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

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

②实验法:

⑧实习作业法;

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

教学方法:

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3^)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

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布置

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

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

素。

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

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

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

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

集体教育

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

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4、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5、教育学:

①宏观(教育科学):

以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

学。

②中观(单独学科):

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

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③微观(师范类院校专业基础课程):

是以广义

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

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第二章

6、个体的先天性素质——指个体在出生前机体所具有的一切与生俱来的特质。

7、遗传——就是亲代的性状通过遗传物质,即通过以细胞染色体为载体的基因传给后代的

一种生物现象。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来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民族文化。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区机构、家庭亲友、科学技术、

文化教育、公关场所、民俗习惯、社会风气和思潮等,)而其本质是文化。

10、教育结构——即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包括教育纵向系统

的层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

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

1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即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

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

第三章

13、教育规律——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预期环境(物

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14、教育的结构规律——是表征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方式和结构形式的规律15、

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揭示教育系统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或教育系统从一个

系列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另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16、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

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17、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

人格、尊严和权力,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18、个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

培育学生的个性。

19、创造性原则——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20、活动性原则——指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

展。

21、民主性原则——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

22、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

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

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第四章

23、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

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24、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

25、全面发展教

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26、教育目的观——即人们对

教育目的的根本看法,主要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

的根本看法。

27、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的教育目的观。

28、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

目的观。

29、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

观。

30、教师——以教育职业或活动为生存、发展方式的职业群体。

31、教师专业发展——指教

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

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32、教师的专业精神——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

的风范和精神。

33、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成员基于社会属性的差别而在社会关系中的相对位置以及

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

34、职业声望——是社会公众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和声誉的综合评价,具体体现在职业

形象的优劣、职业吸引力的大小、职业的稳定性和威信等方面。

35、教师的权利——是以公民的基本权力为基础,围绕履行教育奇偶学职责依法行使的权

力和享有的利益。

36、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耗费劳动力而产生的满足社会需要

的意义和作用。

37、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教师劳动对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某种

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

38、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社会大舞台上由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行为模式,不仅意味

着充当教师的人应完成的有关行为,而且意味着社会对他们所抱有的期望,不见是教师社会

群体的基础,也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第七章

39、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

某一门学科。

40、课程现代化——是课程系统的多层面、多要素的现代性的转变过程。

41、课程计划——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

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

42、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

第八章

43、教学——广义:

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

专指学

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44、教学要素——是构成教学系统的既相互

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单元。

45、教学系统——实质上是由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

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

46、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

47、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学动力)是推动和维系教学系统运动的力量,它的产生和作用

方式受到教学系统结构域逻辑联系的制约,教学动力的实体是教师与学生的动机联合体。

48、教学过程结构——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

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

49、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校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

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50、教学设计与开发——实质就是通过多种途径的创造性设计与开发,将选自文化的教育内

容转化为学习经验的形态,其基本价值取向是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需要,

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51、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

本要求。

52、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结合知

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时间观教育。

5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并联系实际去理解知识,

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4、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指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重视

培养其能力,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要使其增长智慧和才能。

55、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指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

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校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主动地掌握

基础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56、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指在教学中既要适当地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具体感

知客观事物和现象,形成鲜明的表象,又要引导他们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进行抽象思维,形

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

57、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师应当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的顺序和学

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

58、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指的是,教学中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牢固地掌

握知识、技能,能使重要的知识持久保存在记忆中,并沉淀为智慧,内化为素养。

59、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指在教学中既要从社会需要出发,面向全体学

生,保证统一的规格,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不同学生。

第九章

60、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

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

它包含了教师的叫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

61、教学策略——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被确定以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

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

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

6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

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具有直观性、完整性、稳定性、甚至还有一定的封闭性。

63、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学过程中专门活动组织开展的方法、结构及其特性等相统一的

特殊形式,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授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

及其相互关系。

64、学习方式——即指称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又指称教育意义上

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样式”。

65、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

式。

66、教授策略——常常被称为教学策略,实质是以教师行为为主体的策略。

67、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

的整天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68、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指教师常规性的,周期性的和最基本的教学工作内容,主要

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知道与批改,课外辅导,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

69、学期备课——指对整个学期的全部内容与教学活动做准备。

70、课时备课——指对一节

课的教学活动的准备。

71、课的结构——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和实践分配。

第十章

72、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具体来说,它指的是教育者根

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

有系统

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

的教育活动。

73.、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预期

的德育结果。

74、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的内化、外化机制,促进其形成一定的

思想品德、发展其品德形成过程。

75、德育方法——是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方法。

包括教师影响学生、促

进其思想品德形成的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教育的方法。

第十一章

76、班级——指的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

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77、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

发展的人。

78、操行评定——是班主任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对学生在一学期(或一学年)内的思想

品德、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变化进行的总体评价。

1、教育先行:

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

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

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

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

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代表人物:

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

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

的朗格郎。

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

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

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

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

奥苏贝尔提出的。

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

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

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

育并举”的思想。

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

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

“五育”

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

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从人才培养看,也符

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

义。

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

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

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

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

所谓“归纳”,是通过问

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

而得出事物的“定义”。

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

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

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

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

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

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学习目标的一种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0、知识: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

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1、城市学校:

是为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

城市学校不

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

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

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