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7425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9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代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世界现代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世界现代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世界现代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世界现代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现代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世界现代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现代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现代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两套版本的共同点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特殊性,

2.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造精神。

1.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去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体会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然性。

2.通过反映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史料,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讨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积极成效,强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具有必要性”这一认识。

3.从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列表呈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知识点。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列宁等人改变了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构建知识体系

背景:

(1)农业方面:

(2)工业方面: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商业方面:

(4)分配制度:

性质:

积极方面:

评价:

消极方面:

背景(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需要。

三、活动探究

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它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不仅表现在工农业生产的破坏,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石——工农联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

列宁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他说:

“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

这次失败表现在: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

材料三:

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5年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种植业(%)

64

107

畜牧业(%)

72

121

粮食(万吨)

7.65

4.519

7.247

94.7

牛(万头)

6.606

5.250

6.210

102.5

猪(万头)

2.090

1.750

2.180

104.3

材料四:

1913年—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1926年

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

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

13.8

75.5

108.1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当时是怎样做的?

为什么说这些做法是“一种功劳”?

[答案]怎样做的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说它是一种功劳是因为:

它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了物资供应,为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材料二中,列宁又说这么做使我们“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其原因是什么?

“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

”结合史实说明“这次失败”的的严重性。

[答案]原因:

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变化。

严重性:

战争和自然灾害导致苏俄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中,粮食、能源、物资等严重匮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余粮收集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实物配给制也恶化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导致农民和工人的普遍不满,引发了政治危机,危及到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3)阅读材料三、四苏俄的工农业生产在1920年都处于最低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到1925年、1926年又分别有了巨大进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920年的原因:

战争破坏和自然灾害。

1925年、1926年巨大进步的原因是: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新经济政策之所以能够促进苏俄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在于它:

①具体的措施调动了工人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适应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③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④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C.解析:

④为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定性评价,不合题意。

[难点解析]如何认识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着两大任务:

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建立、建设社会主义。

从现实来看,苏维埃政权的威胁在不同历史时期,来自于不同方面:

1918年初到1920年底的国内战争期间,主要来自于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武装反抗,这就必须要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粉碎这些武装干涉和反抗,才能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这也符合苏俄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中能够得以实施;

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威胁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消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视农民利益和人民正常生活需要的弊端开始显现,引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再次威胁到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后的形势需要,必须废止;

从长远来看,苏俄要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商品贸易、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严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严重脱离苏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苏俄必须改变经济政策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奠定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所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需要,也是苏俄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

四、练习与检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俄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集中全国的财力和物力B.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

C.促进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D.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答案]D.

2.1920年前后,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实际上反映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农业的全盘集体化

2.[答案]A.

3.某书记载:

1919年苏维埃俄国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联系所学知识,以下对此记载判断及理由最为确切的是

A.假的。

当时战争形势严峻,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真的。

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市民只能花钱去买

C.假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中,粮食不得自由买卖

D.真的。

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后,已经允许自由贸易了

3.[答案]C.

4.1920年,苏俄某农民在火车站出售一批粮食,根据当时的经济政策,当地政府的态度应是

A.听之任之B.限定场所C.表彰奖励D.没收上缴

4.[答案]D.

5.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

①苏俄农民要把家中余粮上缴国家②所有的工矿企业都要交由苏维埃高度集中管理③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要由国家统一分配④成年人踊跃参加劳动,多劳多得⑤商人积极从事贩运活动,支持前线战争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⑤

5.[答案]C.

6.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6.[答案]C.

7.以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不恰当的是

A.苏俄战争赢得三年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B.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对国家经济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D.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

7.[答案]B.

8.列宁说: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但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这一错误导致的结果是

A.帝国主义对苏俄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B.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C.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D.维护了苏维埃政权的长期稳定发展

8.[答案]B.

9.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

A.现有的经济政策引起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B.苏维埃政权已经得到了巩固

C.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苏俄建立D.国家已经掌握了经济命脉

9.[答案]A.

10.(2007年、济南四模)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曾经说过:

“我们过去以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却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苏俄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体现了布哈林的这一思想

C.斯大林经济体制D.赫鲁晓夫改革

10.[答案]B.

11.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D.实现苏俄的农业集体化

11.[答案]B.

12.列宁曾经指出: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同农民群众的结合。

”在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

A.允许自由市场贸易B.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D.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12.[答案]B.

1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同点有

①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②都曾对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发挥过积极作用③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都有利于调动工农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3.[答案]A.

14.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不同在于

A.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控制B.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C.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调动了工农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14.[答案]C.

15.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

A.苏俄的社会性质决定的B.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封锁导致的

C.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D.工人和农民对现状不满导致的

15.[答案]C.

第2课时斯大林模式(涉及章节2.7.2)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一)形成的背景:

(1)列宁逝世,斯大林确立了在苏联的领导地位。

(2)苏联在当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3)苏联作为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的封锁和包围中,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壮大国家力量。

(4)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形成过程

1.工业化:

(1)目的: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2)工业化方针的提出:

(3)开始:

1926年,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4)过程:

1926年—1928年,对原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改造,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

1928年—1933年,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5)成就:

①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实现了工业化②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化体系③工业总产值位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6)经验教训:

经验:

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等;

教训:

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局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农业集体化:

为了解决工业化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农业集体化方针的提出:

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

(4)完成及意义:

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当创造了便利条件。

(三)形成的标志

1936年,这标志者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二.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它是一

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具体表现在:

1.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

2.国家对经济实施指令性的计划管理,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包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排斥市场调节。

3.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三.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1.经验:

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教训:

(1)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造成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3)造成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体会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开创性精神。

1.基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史实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从中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2.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为认识其经验教训做必要的铺垫。

3.在充分准备各种形式的史料基础上,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讨论“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1.苏联的工业化:

工业化方针的提出、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

2.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的原因、过程

3.3.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斯大林模式的功绩与弊端。

工业化

(1)

表现:

(2)

(3)

斯大林模式形成(1936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经验:

评价:

农业集体化教训:

三、活动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斯大林的说法,新经济政策就是“容许私人资本存在并实行某种退却,以便部署力量,再行进攻”(注:

《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4页。

)。

于是,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以后宣布新经济政策结束,只继承了列宁的大工业思想并把这一思想现实地发挥到了极限,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建立了集中计划经济模式。

1931年—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1

机器制造业

4

拖拉机

不详

电力

15

10

7

石油

注:

表中1932年为与资本主义国家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1918年—1937年苏俄/苏联农业集体化情况一览表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集体农庄数(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7

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数(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农庄占农户总数的比重(%)

0.1

3.9

23.6

71.4

93.0

土地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

4.9

33.6

87.4

99.1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方案

第一个五年计划最佳方案

党十六大报告追加数

实际完成数

(1932年)

煤(万吨)

2910

3550

6800

7500

--

6440

石油(万吨)

920

1160

1900

2200

2146

生铁(万吨)

420

338

800

1000

1700

616

钢(万吨)

430

830

1040

592

汽车(万辆)

0.07

20

2.93

拖拉机(万台)

0.13

5.5

17

4.89

棉纺织品(亿米)

25.82

26.7

57

62

26.94

1.材料一中,新经济政策是在什么情况下结束的?

联系所学知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斯大林是如何“再行进攻”的?

[答案]新经济政策是在斯大林在苏联确立领导地位的情况下结束的;

“再进攻”是:

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材料二中苏联当时工业和农业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评价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是苏联成为工业国;

但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轻工业和农业发展遭受严重不利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从材料三表中一五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棉纺织品生产情况,可以发现当时苏联的工业发展有什么不足?

据此,请简要评价一下斯大林体制的利弊

[答案]不足:

计划经济中,指标定的过高,不符合苏联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

评价斯大林模式:

1.利:

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弊:

1.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总方针B.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开展

C.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完成D.到1937年基本实现

2.造成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集体化中只强调了农业的发展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新经济政策忽视了工农业的协调发展D.苏联的轻工业本来就很落后

2.[答案]B.

3.(2006年、全国高考)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农业。

为此,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开始,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

余粮收集制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D.允许农产品自由贸易

4.右图是苏联某历史时期北高加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