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期末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7308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期末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历史期末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历史期末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历史期末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历史期末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期末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历史期末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期末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期末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三大人种。

一些学者认为种族的形成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上古人类文明2.大河流域的文明:

①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

②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成立,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的一部著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法典的实质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

③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3.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而罗马基本保持了希腊文明的特点,希腊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4.在希腊城邦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

经过梭伦改革,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

5.布匿战争:

罗马战胜迦太基的战争。

公元前27年,罗马的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

(二)考点分析

本单元知识点是本册教材的基础知识点,是经常考到的。

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三大人种、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罗马等知识点。

题型多是选择题,相关的题目有第1—6题。

(三)典型例题分析

2.当你漫步罗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黑色的石柱说:

“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请你判断,此文物应产生于何处,该法典用哪种文字记载?

a.尼罗河流域,象形文字b.两河流域,拉丁字母c.印度河流域,甲骨文d.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解析】从题干中的“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判断:

这是西亚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古代西亚各国所使用得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答案】d

错因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而出现错误主要原因是对历史基础知识记忆不清出现模糊,知识前后贯穿时不能准确地再认再现基本知识点。

归纳总结: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人类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4000年代末,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被古代西亚各民族所运用。

(四)迁移拓展

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重要的有

①古代埃及文明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③古代中国文明④古代印度文明下列有关它们的文明成就,搭配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金字塔和象形文字b.②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c.③分封制度和青铜文明d.④种姓制度和《天方夜谭》【解析】搭配不正确的是d项:

种姓制度是印度地区的;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地区的。

考点二:

亚欧封建社会和古代文明交往方式

(一)考点回顾一、亚洲封建国家

1.大化改新公元646年,日本统治者进行的改革“大化改新”的性质:

它是日本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内容:

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

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

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意义:

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开始传教,在麦加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国家。

二、欧洲封建社会

1.法兰克的查理·

马特进行改革,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

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次序:

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2.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的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古老的拜占廷帝国灭亡。

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

一方面拜占廷帝国经济的衰落(查士丁尼的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其丧失了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拜占廷自身的固步自封也使其不得发展,逐渐落后。

他们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拜占廷帝国衰亡带来的启示:

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三、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暴力冲突1.希波战争——马拉松赛跑2.亚历山大东征影响:

①积极:

使希腊文明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

战争带来灾难,充满暴力。

3.罗马帝国的扩张

罗马帝国在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罗马帝国的扩张的影响:

一方面充满暴力,另一方面传播文化。

四、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和平交流1.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

印度人创立阿拉伯人加以改造并传播2.马可·

波罗来华

(二)考点分析

该知识点是本册的一个基础知识点,考试中经常考查到。

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大化改

篇二: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

历史总复习教案

顺利实验学校

牛怀国

[课时]第1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

(1)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

(1)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2)记住夏朝的时间、建立者。

(3)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4)了解西周的分封制。

2、理解层次:

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考点导学]

1、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

后来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杰出部落联盟首领。

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

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禹治水有功。

尧舜禹时期形成了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禅让制。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3、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4、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周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和镇守疆土,战时带兵作战。

作用: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5、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我国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变法的原因(背景):

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

战国时期新的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商鞅变法的效果最显著。

商鞅变法的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的人,可以勉除徭役;

(3)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别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的作用: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基础。

(七上p38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课时]第2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

(2)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2)知道张骞通西域的史实。

(3)知道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4)知道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的开发。

(1)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3、运用层次:

(1)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1、陈胜吴广起义。

为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成语“揭竿而起”由此得来)

2、张骞通西域。

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汉武帝召募,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

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风情和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从此,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3、丝绸之路在中外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至今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七上p83丝绸之路)

4、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建立统一国家的意义。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用10年的时间陆续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全国。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割据混战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

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他北击匈奴,开发南疆,扩

大了疆域。

同时,他又是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耗费民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他制定了严刑酷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综上所述,秦始皇在历史上有功有过,但仍不失为千古一帝。

6、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实行抑商政策;

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

在思想上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兴办太学。

他统治时期,西汉达到鼎盛时期。

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p57秦始皇、七上p68汉武帝、p105三国鼎立形势图)

7、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8、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东汉末,北民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西晋时期,黄河流域中原一带的汉人为避战乱和灾荒,展转南迁来到闽西。

他们与闽西的闽越族长期相处,并在融合中将闽越族汉化,繁衍成当今居住在长汀、武平、上杭、连城、永定等地的客家人,他们属于汉族的一支。

9、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为顺应历史潮流,孝文帝主动采取改革措施。

一是迁都洛阳,以便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二是实行汉化政策,要求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制,学习汉礼。

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课时]第3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知道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3)知道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识记:

1、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用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创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完善于唐朝,废除于清末(1905)。

常设科目有明经、进士(武则天时设武举),科举历经了隋、唐、宋、元、明、清。

整整存在1300周年。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确办法选拔官吏。

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时大大扩充国子学规模,进士科考试十分严格,录取率仅百分之一二,进士科第一名为状元。

武则天时形成殿试制度,创设了武举。

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确考试内容。

(七下课本p18鱼贯而出p8右上文字图)

2、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武则天,唐高宗的皇后,我国历史唯一的女皇。

她当政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和重视选拔人才、发展科举制度的政策,使唐朝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史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

我国封建社

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表现在:

农业方面:

铁器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了曲原犁、筒车,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产量大大增加。

(七下课本p14筒车)

手工业方面:

生产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商业方面:

出现许多商业城市,有从事商业活动的“市”。

3、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7世纪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8世纪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嫁给尺带珠丹,密切了唐蕃关系,促进社会进步。

尺带珠丹上书时说:

唐朝与吐蕃已“和同为一家”。

理解:

唐朝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博大精深,世界先进,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往密切。

亚洲诸国纷纷派人前来华学习,中国也积极向外传播和虚心向其他国家学习。

如日本的遣唐使、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等生动事例,都说明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影响深远。

运用:

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出现繁荣景象,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著名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七下课本p8唐太宗、p10武则天、p31玄奘、p30鉴真准备东渡)

[课时]第4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4)----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识记层次:

(1)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2)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了解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1、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农业方面,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引进了占城稻,推广水稻的种植;

手工业不断创新,全面发展,丝织业继续发展,棉纺织业开始兴起,制瓷业(浙江哥窑、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造船业规模和水平全面超过前代;

商业活动更加活跃,东京等商业城市的繁荣程度超过唐代长安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七下课本p57泉州船59交子84清明上河图)

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随着江南地区的不断开发和经济发展,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全国经济所占的比重、技术、水平都超过了北方,这种变化的趋势从唐朝后期开始,到南宋时期最终完成。

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②唐朝中后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篇三: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

初三历史课总复习专题教案

专题一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总体概述

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本学习专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

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

掌握新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3、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4、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能力目标:

2、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新疆平叛和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置,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对战争中一些民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的讲述,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三、中考热点链接

1、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近代史时期列强侵华的重大历史事件,例如:

火烧圆明园、黄海海战、八国联军的侵华等;

中国人民的抗争,例如:

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台湾、邓世昌在黄海为国捐躯,这些体现了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的历史事件。

都是我们中考容易考到的内容。

2、关注台湾问题,联系相关史实和当今台湾政治动向分析其在中国、日本、美国等地区引起的反响

四、中考试题回放

1、(2005年河北)清朝时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是在()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后

解析:

本题属于基础性试题,明清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到中英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市场,中国被迫开放,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故此题选a项。

2、(2004吉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联军签订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不仅割地赔款,而且不允许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

五、模拟实战训练

1.初二1班的同学要举行一个《林则徐生平史迹与禁毒展览》的活动,与该展览主题有关的是

a.虎门销烟b.维新变法运动c.洋务运动d.收复新疆

2.下面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的是

a.割香港岛b.赔款2100万元

c.开放通商口岸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副挽联是光绪皇帝为谁所写?

a.邓世昌b.林则徐c.关天培d.左宗棠

4、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实际上被帝国主义间接统治

b、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d、“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5、最早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b、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6、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开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

7、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清政府被迫对外宣战b、清朝爱国将领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c、李鸿章采取投降政策d、中国取胜后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8、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是

a、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的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9、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类似之处有

(1)两国或两国以上组成的联军

(3)均导致大片国土被割让

(2)皇帝出逃,侵略者攻陷北京(4)签订不平等条约c、中日《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a、

(1)

(2)(3)(4)b、

(1)

(2)(4)c、

(2)(3)(4)d、

(1)(3)(4)

10、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运动

a、都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b、救国方案落后于时代

c、救国方案不合情理d、都存在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二、非选择题

1、某班举行一次“穿越历史时空”的征文比赛。

马小虎同学写了一篇题为《我的1909》的短文。

以下是这篇短文的片段,请你将文中违背基本史实的错误逐一指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我的1909

前几天,我收到了远在北京(那时也称为京师)的表哥的来信,他在那做小生意,邀请我去玩。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兴冲冲地乘飞机出发了。

到了北京,表哥把我接到了他们位于东交民巷的新家。

次日上午,表哥陪我到紫禁城内游览了一番。

紫禁城真不愧为举世闻名的皇家建筑!

中午,我们品尝了北京小吃。

还真是“无巧不成书”,在街头,我有幸听到了谭嗣同充满激情的演讲,深受鼓舞。

回来的路上,我顺便买了一本《新青年》杂志。

?

2、阅读下列两首诗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澘;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