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723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8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初中物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初中物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初中物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初中物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案.docx

《初中物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教案.docx

初中物理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

(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

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4)告诉学生: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然后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补充例子: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

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

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推门实验:

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

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

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探究: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

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

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2)学生实验:

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

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3)学生实验:

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

(4)看课文第43页图12.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小结

(五)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二节弹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1)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2、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三)教学准备

橡皮条、钢尺、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如图12-2-1所示,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

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

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制作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明确分度值: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3、探究: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三、观察微小物体形变

1、P54中的小实验。

2、高一教材中的平面镜、激光器演示。

(五)小结

(六)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练习册

 

第三节重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难点:

重力的方向

(三)教学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

(四)教学过程

一、从月球为什么做绕着地球说起

1、指导学生做图13.2-1所示的实验:

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

问学生:

这时,你会不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

让学生联想:

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线拉住,也就是说,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力拉住才不会跑掉。

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也不会抛掉,是不是也有一个力把它拉住呢?

答案是肯定的。

2、教师:

物理学家牛顿对类似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

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二、重力是怎么产生的?

让学生看课文第55页图13.2-2从高处拍摄的蹦极照片。

问题:

为什么做蹦极运动时,人跳出去后总是向下落?

还有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

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让学生将上述现象概括为:

因为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教师:

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

三、重力的大小

教师:

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

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

1、重力有大小

教师:

人们通常把重力说成重量。

平时说的大人比小孩重,一杯水比一桶水轻等,实际上就是大人受的重力比小孩受的重力大,一杯水受的重力比一桶水受的重力小。

2、重力大小的测量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3、探究:

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1)学生做出关猜想,说明理由,填在课文第56页上并与同学交流。

对学生提出猜想,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论证。

(2)研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书上表格中。

(3)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用实验测量的数据描点。

连接这些点,看看这些点分布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上?

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将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图像和对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分析意见与其他同学交流。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并用语言表述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

(4)结论: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

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

g=或G=mg

介绍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说明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5)用质量相同密度(或体积)不同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其受重力,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密度(体积)无关;用橡皮泥改变形状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形状无关;将铁环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用酒精灯加热使其温度变化,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温度无关……

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简单介绍)

四、重力的方向

1、实验:

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挂在铁架台上。

分析:

线的方向跟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一致,就是我们常说的“竖直向下”的方向。

2、由此可知: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五、重心

1、让学生看课文第58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使学生知道:

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

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说明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等有关。

2、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