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史学概论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7014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史学概论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考史学概论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考史学概论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考史学概论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考史学概论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史学概论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自考史学概论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史学概论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史学概论考试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巴克尔认为历史的科学性在于它5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

孔德认为历史学可以借助自然科学的理论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发现规律。

③贝克尔提出历史相对论。

历史一种是事实存在,另一种是保存在我们记忆中的历史,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是主观的,否定历史是一门科学;

伯里认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

罗素反驳伯里观点,认为历史学有别于自然科学,不是自然意义上的科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4.你对历史学性质的看法?

历史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历史并揭示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与自然科学有相似相通之处,与其他社会科学也有不同之处,它包含有艺术的成分,但却不是一门艺术。

原因:

科学的含义包含三个方面:

①科研的对象必须是客观实在的东西;

②科研必须是旨在探讨对象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③科研的完成必须以揭示出事物的规律为前提,然后按照事物的本身的规律去说明事物的原貌。

相对于历史学来说,其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包括史书等;

历史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现在,最后再还原历史事实本来的面貌,从这些方面看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而非艺术。

5.历史学有哪些主要分支学科?

各学科关系如何?

①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a.研究的空间范围:

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

b.研究的时间跨度:

通史、断代史

c.研究的历史活动领域:

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

②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

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考据学、历史文献学、

考古学

③以历史本身为研究对象:

历史学、史学理论

各分支学科的关系:

①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各分支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

如果没有国别史、地区史、专门史的深入研究成果,很难写出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世界史;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较高水平的世界史研究成果为依托,国别史、地区史、专门史的研究也容易陷入狭隘与片面。

通史和断代史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②历史学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科群,包括了一些更为具体,更为细密的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也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所以它们具有独立存在的资格。

③史学本体论与方法论、认识论之间是主导与从属的关系。

6.历史认识的客体包含哪几个层次?

包含三个层次:

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原本延伸客体

1原本客体是指一去不复返的客观历史本身,它隐藏在历史延伸体和遗存体后面。

2中介客体是指作为历史遗存客体的实物和文字史料等。

3原本延伸客体是指现实社会,历史学认识都是从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开始。

7.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如何?

历史学是指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规律的科学;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的科学。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两者可相互促进、互相渗透,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可运用于历史学。

共性:

①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都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研究对象;

研究目的都在于揭示事物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揭示事物现象的发展规律;

两者在性质上都是科学的,具有客观实在性。

差异:

①研究对象:

历史学研究的是具有高度能动性的人类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一般没有思想意识的自然物以及自身能动性比较低的自然运动。

历史研究具有强烈的时空上的不可重复性,自然科学不具有。

历史研究现象不存在于现实中,只是在现实中遗留的一些延伸体;

自然科学除少数外,大部分可以在现实中找到;

历史学研究人,相对来说更复杂。

③认识方法:

自热科学更多的是运用共时性方法;

历史科学应用历时性方法和与之相应的以今推古方法或从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

8.怎样理解历史学与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历史学与哲学既存在巨大的差别又相互联系。

①历史学从客观存在的史实出发,描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揭示人类社会运动规律,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科学;

哲学则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思辨色彩很浓。

2两者并非并列平行关系,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指导性理论的实证性基础的关系,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学的发展促使哲学内容的更新,历史学为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和史实的依据。

3两者在学科上有交叉融汇,表现在哲学史和历史哲学两方面。

(2)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①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都是将人类社会生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人类社会以往的一切活动领域及过程;

而其他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某个特定的方面或领域及其规律。

②历史的总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研究对象上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有交叉重叠之处。

各种专门史如政治史、经济史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契合点,认识对象都是人类社会生活。

③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研究历史学需具备其他学科的知识,使研究更有深度;

而研究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应该研究其本身的发展史

④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关系又决定了他们之间在研究理论上方法上可以互相借鉴,跨学科研究方法已经成了卓有成效的方法之一,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来指导历史研究,也可将历史学的考证、辨伪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

9.历史学理论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

其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论: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本质的基本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人们通常说的社会历史观。

2认识论:

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3方法论:

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这三部分互相联系,构成历史学理论体系,其中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方法论和认识论是由本体论推演出来的。

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主导和从属的关系。

历史学家在研究实践中有时可能采纳与自己的本体论并不一致的史学方法论和认识论,而且由此得出的研究成果又可能反过来引起自己原来持有的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的转变。

10.西方史学本体论有哪两大流派?

各有什么特点、局限?

(1)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史学本体论

特点:

①强调人的精神意志、目的和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只不过是人的精神、目的、意志的展现过程。

②在具体历史过程研究中表现为两种倾向:

a.强调领袖、英才等英雄们的决定性作用。

b.强调群体的、大众的文化在历史过程中的关键性甚至决定性作用。

③强调人的目的、意志、观念活动具有一次性、非重复性的特点,由此决定了在人的目的、意志、观念支配下的社会历史进程也具有一次性、非重复性的特点,是无规律可循的。

局限性:

①把人们的意志、意识、观念文化视为历史过程中的关键性甚至决定性因素,而对这些因素本身的产生、演变提不出科学的答案。

②片面强调人们的意志、意识、观念支配下的历史现象的一次性、不重复性,看不到其他也有非一次性、重复性的一面,从而否认历史过程具有客观规律,否认历史学是一门探讨客观规律的科学。

(2)具有科学主义倾向的史学本体论(表现为结构主义,结构功能主义)

1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某些结构,这些结构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命运,起着决定人类历史进程的作用。

2强调历史学应研究在长时期里重复出现的群体性的社会历史现象,从中发现现象背后的结构。

③强调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共同性;

不同于人文主义强调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性。

1没有对人类视为决定性的“结构”的原因做出科学解释,最终否认了客观规律,否认历史学是一门探索客观规律的科学。

2忽视了精神因素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否定了人的主题能动性。

11.什么是移情式领悟方法?

什么是法则归纳方法?

(1)移情式领悟方法也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

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资料中领悟精英人物真实的思想、目的、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做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

本体论上主张精神因素决定论的研究者,如兰克学派,大多都倾向于运用这种方法。

(2)法则归纳式方法又称实证归纳方法,即对群体性史料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揭示群体行为和现象的结构、模式、总体趋势。

密尔五法就是法则归纳方法的典型表现形式。

本体论上主张物质和环境因素决定论或结构决定论的研究者,如年鉴学派,大都倾向于此方法。

12.唯物史观是如何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偏颇的?

版本一:

唯物史观是在批判两者的基础上克服其偏颇的。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展过程的科学。

①人本主义的偏颇在于把人的精神因素视为不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

②科学主义的偏颇在于把各种结构、模式或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之类的物质因素认定为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

③唯物史观认为人类探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的实践能力,是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的终极原因和根本动力。

是推动人们自身及其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它不但创造着、改变着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同时地在世代连续不断的实践中改变发展着自身的特质,包括物质和精神的能力,由此推动人类自身从动物界脱离出来,朝着发展成为自由人的方向发展。

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增长既决定着推动着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也决定着人们本身和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的精神从蒙昧的低级状态向科学理性日益增强的高级状态发展。

马克思正是由于发现了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生产能力的增长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原因,才使得唯物史观超越了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达到人类对自身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的空前高度。

唯物史观认为每一个历史事物、人物在某些方面具有一次性、不可重复性,但在某些方面又可具有共同性,历史具有一次性和共同性两个特点,从而通过这种方式克服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偏颇。

版本二:

1、人本主义史观的偏颇在于人的价值判断和意志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不可能像与价值无关的自然现象那样具有客观规律,社会历史科学成不了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以致人本主义只能娓娓讲述或评说前人往事,不能满足人们在剧烈变动的现实生活中期望从历史获取某种鉴往知来的智慧的需求,割断了历史学与生活的联系,否认从过去的经验中进行概括的可能性。

2、结构主义史观的偏颇在于它通过研究普通人的物质精神状况,发现一系列的“结构”和“模式”,却被这些结构和模式捆住脚无法前进,史家看不到那些结构和模式,本来就是由他们刻意研究的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造成的,是随着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改变而改变的,因此他们只能看到静止不动的历史,看不到变动的历史,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3、唯物史观则找到了一把打开历史生成变化之门的钥匙和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它既肯定了人本主义重视人的意志、精神,又肯定科学主义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普遍规律,人本身,或者说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最终动力,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解决了人本主义史观和科学主义史观的困境,指引历史学从一个只能叙述或评说前人往事、不能揭示规律的人文学科升华为通过具体历史进程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3.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有哪些?

①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

②1859年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31883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41886年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史学的终结》

5188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

14.唯物史观的基本特点?

(1)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展的科学,实践是其基本特征。

(2)实践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内在一致性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唯物史观发现的推动人类社会改变的终极原因或动力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生产实践能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指出,唯物史观是从实践出发来解释现象的形成。

(3)历史过程的客体制约性和主体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以及人的自由解放与历史与历史过程的高度统一都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达到人的自由解放。

15.为什么说实践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特点?

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②实践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内在一致性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特点。

唯物史观发现的推动人类社会演变的终极原因或动力就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物质生产实践能力,它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就是人类自身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生产实践能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是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③历史过程的客体制约性和主题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以及人的自由解放与历史过程的高度统一都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人必须通过实践来克服客体制约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达到人的自由解放

18.为什么说唯物史观阐释中的偏颇主要表现为“见物不见人”倾向?

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够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普遍规律。

人本身,或者说,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动力,这就是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把唯物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恩格斯不但把唯物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而且还把唯物史观和基于唯物史观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称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

认真理解这些界说的含义,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唯物史观的真谛。

可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一些阐释唯物史观的论著往往忽略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界说,在阐释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或历史发展的动力时,不知不觉地忽略了动力就来自人本身——或者说,来自体力和脑力劳动者本身,而着重强调“矛盾就是动力”、或“动力来自于矛盾”;

在阐释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时,往往忽略了他就是人本身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而主要强调它是由种种“矛盾”推动和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这样一来,唯物史观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就不知不觉地被忽略了。

历史发展规律就成了“矛盾”或“社会形态”自身的运动规律,人本身反而只是那个运动规律的“载体”了。

这样的偏颇理解,无论是用于指导现实的实践,还是用于知道社会历史科学的研究,都往往导致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的不良后果。

即由于对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和“自然历史过程”作了片面的理解和阐释,导致了“见物不见人”的偏颇。

19.波普尔否定唯物史观的五条理由能否成立?

不能成立。

波普尔的五条理由利用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过的一些令人痛心的错误,利用这些错误举措在人们心灵中留下的伤痛,把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论与宗教神学的天命论和法西斯主义的种族决定论混为一谈的手法,确有一定的迷惑力。

我们应该承认,在阐释和理解历史发展规律中存在着缺陷和困惑,由此给反对唯物史观的人趁机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加了口实,但我们应该明白,唯物史观本身并没有过错,它所揭示的规律是完全能够从大多数人的物质生产能力和实际生活过程和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观察得到的,没有任何的神秘性,同波普尔说的那种神学命定论和种族决定论更是没有任何关系。

波普尔力图用他的“五段论”来否定唯物史观肯定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不能成立的。

他说“人类历史的行程受到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固然没错,可是接着就说“我们不可能用理性的或科学的方法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未来发展。

……因此我们不可能预见人类历史的进程”,这从逻辑上和历史上都说不通。

要确定能否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出预测,首先就需要确定能否对决定科学知识增长的因素作出科学的判断;

如果能对后者作出科学的判断,就没有理由否认对前者作出科学预测的可能性。

波普尔并没有做这样的逻辑证明,就断言不可能对科学知识增长作出科学的预测,只能表明他在这里抛弃了他自己一再坚持的科学逻辑的严密性要求。

因此像波普尔那样断言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已走向崩溃”,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

波普尔把唯物史观主张的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同神学命定论、天命论等同起来,也是毫无根据的。

实际上,一切把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最终动因归结为抽象的人性、理性或绝对精神之类的理论,才最终要走向天命论式的“历史决定论”,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断然予以摒弃的。

马克思认为,平等的实际发展程度,甚至平等观念本身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什么天命决定的,而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决定的。

波普尔把唯物史观主张的科学的决定论等同于命定论、天命论,表明他对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实践唯物论和科学的决定论的无知。

20.马克思.韦伯认为唯物史观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因果关系的诘难能否成立?

不能。

韦伯他把唯物史观所说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这样一些概念曲解为处于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之外的某些外在的经济条件,或自身的实际生活过程开始之前的某些既定的物质条件,诸如世袭财产或原有资本是否雄厚之类的客观条件,而不是人们自己的生活实践过程本身。

这是对唯物史观的曲解。

唯物史观肯定前代人遗存下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每代人的实际生活过程有重大影响,但每代人终究要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改变那些条件。

韦伯做了这样的曲解以后,就举出“事实”来反驳他自己的曲解,说什么有的人或有的地区世袭财产或原有资本虽然雄厚,却缺少他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也就很难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反而是那些起初并不富裕却有强烈的依靠个人奋斗发财致富的人们,体现着他所说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精神,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他就据此认定唯物史观主张“存在决定意识”是颠倒了因果关系。

韦伯的这种手法,也有不容忽视的迷惑力。

我们在这方面的某些理解和阐释上的缺陷,确实给他留下了一些可以利用来加以曲解的空间。

韦伯利用了我们把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的“存在决定意识”原理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的“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混为一谈,来抨击唯物史观的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

攻击唯物史观颠倒了“存在和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

(1)韦伯的这样的逻辑推论只是驳倒了机械唯物论的“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论,对于马克思的“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则不但没有驳倒,反而提供了支持,因为他证明恰恰是:

靠着“世袭财产”生活的“风度翩翩的绅士”;

而那些“暴发户”每时每刻都致力于发财致富的实际生活过程,就决定程度上概略的显示了人和人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式的规律性。

但是,我们不能把那些“大体上”的归纳看作普遍的规律本身,不能把它当作“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不能把它等同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历史进程,然或必须遵循的轨道。

因为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人们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演进历程也必然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遵循一个统一的模式。

规律是统一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把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误解为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遵循某种统一的演进讯列的规律,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有悖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

28.什么是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

二者的根本区别与联系?

(1)技术性方法是确定历史事实的方法。

导向性方法就是研究者用来指导自己如何进行判断和推理的理论原则。

(2)区别:

其一,导向性方法是由研究者的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转化而来的,而技术性方法虽在实际运用中是与某种由社会历史观转化而来的导向性方法联系在一起运用,但他本身作为纯技术性方法并不与任何特定的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相联系。

其二,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

(3)联系:

正是这两个方面发根本区别,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不能互相取代的互补关系。

这是因为:

其一,既然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而科学研究主要就是做确实事实和解释事实这样两件事,就决定了这两种方法缺一不可。

其二,技术性方法从推理的形式和技巧上有助于保证推理的严密性和首尾一贯性,但不能保证推理结论的正确性。

因为作为一切技术性方法的核心的归纳—演绎逻辑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只有在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指引下,演绎推理才能推导出普遍有效的必然性结论。

29.为什么说导向性方法实际上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观转化而来的理论指导原则?

(1)导向性方法是研究者用来指导自己如何进行判断和推理的理论原则,而这些原则实际上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转化而来的。

(2)由于导向性方法是从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转化而来的“解释事实”的指导原则,由此决定,持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就会采用什么样的解释原则和方法。

迄今常见的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有以下四种:

主张自然和/或社会环境决定论的机械唯物史观;

主张精神、文化因素决定的唯心史观;

主张物质、精神因素随机结合的非决定论的多元折中主义史观;

主张生产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决定论的唯物史观。

由这四种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转化出四种最常见的解释方式:

运用统计归纳法的经验规律作解释;

运用解释、文化因素作解释;

运用多种因素随机组合方式作解释;

运用因果必然性作解释。

(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的导向性方法就是运用唯物史观揭示的因果必然性规律解释历史的方法。

运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研究历史,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和导向性方法就是恩格斯做过的概括: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