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专升本政治简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6899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考专升本政治简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成考专升本政治简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成考专升本政治简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成考专升本政治简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成考专升本政治简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考专升本政治简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成考专升本政治简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考专升本政治简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考专升本政治简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

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

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

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

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

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

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

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概念

2.同一性与斗争性的两条关系

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

具体表现为:

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

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

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一个命题

2.四条论据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因为:

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

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

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

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主要是:

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

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

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

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

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家的本质(一句话……的工具)

2.国体及政体的概念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

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结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条)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条)

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社会发展的规律(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

A三个概念(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方式三要素)

B三层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矛盾)

2.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A三个概念B三层关系)

毛主席思想常识

(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试论正确认识毛主席思想的活的灵魂)

1.3条含义

2.6项内容

3.3个活的灵魂

4.4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需知道a.名称b.时间c.代表作d.标志)

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毛主席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

第一,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毛主席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三,毛主席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

(1)毛主席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关于政策和策略;

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关于党的建设等。

(3)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

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三点路线内容

2.2点革命性质

3.2种错误倾向(左/右)

4.3个革命对象(三座大山)

5.3项革命任务

6.4个革命动力(4大阶级)

7.一个革命领导(工人阶级)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毛主席指出: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

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毛主席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

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

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

(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

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

(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5个条件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2)良好的群众基础

(3)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工农武装割据的3条内容

毛主席“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3条必然性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

(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初选“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4.道路理论的4条意义

(1)农村包围城、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冲破教务、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上,开辟了革命道路多元化的进程,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自

1.马哲的三条定义

2.马哲与具体科学的2条关系(对立、统一)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与运动的概念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四、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一个命题

2.四条论据

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的概念、作用

2.4条论据

六、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

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

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

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及理性认识的概念

2.三条关系

七、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

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另一方面。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简2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1.劳动的概念

2.劳动的作用(基础——三条论据)

八、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

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

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

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

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

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家的本质(一句话……的工具)

2.国体及政体的概念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