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池塘养殖技术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6212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参池塘养殖技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刺参池塘养殖技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刺参池塘养殖技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刺参池塘养殖技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刺参池塘养殖技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刺参池塘养殖技术Word文件下载.docx

《刺参池塘养殖技术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参池塘养殖技术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刺参池塘养殖技术Word文件下载.docx

图5~1 

刺参的外部形态

二、海参的内部构造

1、体壁

最外层为角质层,具有保护作用。

角质层下面为表皮,表皮下面是厚的结缔组织,在表皮与皮层之间埋有无数骨片。

骨片主要为桌形体,幼小个体桌形体较高,而成参桌形体低或退化不全只剩下孔底盘。

肌肉层由环肌和纵肌两层组成。

外为环肌,纵肌成束在环肌之下,这五束纵肌,分居于五步带区,前端固着于石灰环上,后端依附于肛门周围。

在环肌与纵肌之下,有一层薄膜为体腔膜。

膜延伸与肠相连,称悬肠膜。

悬肠膜共有三片,即左悬肠膜、右悬肠膜和背悬肠膜。

体腔内有体腔液,当身体收缩时,可做不定向流动,具排泄与呼吸功能。

2、消化系统

海参的消化道是一条纵行管子,在体腔内弯曲两次,由口、咽、胃、肠及排泄腔组成。

口内无咀嚼器,刺参将海底的食物连同泥沙一起吞入消化道中,吸取其中所含的食料。

食道周围有10片石灰质骨片,5片位于步带区,另5片位于间步带区。

这些骨片都是白色,为5束强大纵肌的固着点,肠为圆筒形,在体腔中做两次弯曲,因此由横断面看,有3个肠子切面,后端膨大成总排泄腔,其末端开口即肛门。

3、呼吸系统

在总排泄腔的旁边有一条粗而短的薄壁管,由该管分出两分支的盲囊伸入体腔中。

因外形呈树枝状,所以被称为呼吸树。

海水由肛门进入总排泄腔,然后流入呼吸树,在此吸收氧气。

左侧呼吸树之外分布有背血管网。

呼吸的氧气通过背血管网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液携带到各器官,二氧化碳经此途径随海水排出呼吸树而达到体外。

另外管足壁很薄,可经管足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4、循环系统

食道上围有一血管环,由此还分生出五条辅血管,沿五步带区分布而埋藏于皮肤肌肉囊中,延伸至体后端。

肠外附有肠血管一条,在肠与悬肠膜相接的一侧血管为背肠血管;

另一条在无悬肠膜一侧为腹肠血管。

这两条肠血管又形成血管网,分布于肠曲折之间。

呼吸树与背肠血管所形成的血管网紧密相连。

5、排泄系统

刺参无专门的排泄系统,由呼吸系统兼行之。

6、步(水)管系统

刺参的筛板藏于体腔中,并与体壁层完全分离,成为体腔中游离的物体,为一个穿有许多小孔的石灰板,水管环围于食道而在血管环之上方,分出五辐步管,先向前走,分支于触手,复向后沿步带区分枝于管足。

各管足及触手基部,具有坛囊,由水管环通一梨形波里氏囊及一石管,末端开口于体内。

7、生殖系统

刺参为雌雄异体,外观上很难辨别。

生殖腺为树枝状,向前有一总管为生殖管,开口于体背面。

成熟后,卵巢呈杏黄色或桔红色,精巢为黄白色或带乳白色。

第二节 

刺参的生态习性

刺参分布很广,多栖息于水深为3~15m(辽宁及山东的长山岛海域可达35m)的浅海水域中。

我国主要产于辽宁大连,河北北戴河、秦皇岛,山东的长岛、烟台、威海及青岛沿海区域。

刺参生活在水流静缓、无淡水流入、海藻繁茂的岩礁底,或大叶藻丛生的泥沙底。

一、栖息的环境条件:

1、水温刺参是寒温带动物,它能生存的水温范围是零下1.5~27℃。

幼参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15~23℃,水温19℃时,幼参的摄食率为18~35%。

水温不超过20℃时,日摄食量越大,生长越快;

超过20℃时,尽管日摄食量仍然较大,但吸收量下降,生长速度减慢。

成参在水温低于3℃时,基本不摄食、处于半休眠状态;

水温10~16℃是刺参的适温生长期,摄食量最大;

水温17~19℃时摄食量下降,活动明显迟钝;

水温超过20℃进入夏眠;

水温超过28℃其生命活动便不正常。

如果刺参长期处于过高或过低的水温环境中,都不利于其正常生长。

刺参的生长受水温和季节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这与刺参的夏眠习性是分不开的。

当水温达到20℃以上时,成参就基本停止摄食,排空消化道,陆续潜伏到礁石缝或岩石下等隐蔽场所开始夏眠。

夏眠期一般为3~4个月。

当水温下降至19~20℃后,刺参复苏,又陆续从隐蔽场所爬出来,开始活动与摄食。

水温是导致刺参夏眠的主要因素,实验观察发现:

幼参的夏眠现象不像成参那样明显,而且成参的年龄越大开始夏眠的水温越低、夏眠期越长。

所以,刺参生长较为缓慢。

长期处于过高或过低水温环境中,刺参难以进行正常的生长。

2、盐度

多数棘皮动物在海洋中属于变渗透压的狭盐性生物,刺参也是如此,但它对海水盐度变化具有一定的耐受力。

刺参的适宜盐度为28~33。

试验表明,不同生长时期其盐度的下限值为:

浮游幼体为20~30;

0.4mm的稚参为20~25;

5mm稚参为10~15;

成体为15~20。

在20℃以下时,水温越高对低盐度的抵抗力就越强。

3、底质

刺参喜欢栖息于岩礁乱石底质,或有海带草丛生的泥沙底或砂泥底,而纯细沙底或纯泥底几乎见不到刺参。

底质组成不同则刺参栖息量也有差异:

底质组成中含粗砂及乱石多的地带,刺参的分布密度大;

反之,含细砂或泥多的地带,刺参的分布密度低。

4、水深

刺参从潮间带直至水深20m都多有分布,但是不同水深的刺参体重组成不同。

体长3~4cm的幼参多栖息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的岩礁下,以及大型海藻或海带草的根部;

体重50g以下的个体分布于靠沿岸的浅水区;

50~100g的个体分布于水深5m以内;

体重100~150g的个体分布于水深5~10m的范围;

体重150~200g的个体分布于10~15m的水深;

体重200g以上的个体多分布于水深15m以上的区域。

分布的规律是个体越大,身体越重,生活的地方就越深。

二、饵料、食性及生长

刺参的饵料主要是泥砂中的底栖单细胞藻类、有机碎屑、海藻碎片、细菌和腐殖质等。

刺参的摄食没有选择性,凡是能进入口中的物质均被吞入,所以稚、幼参的食性与其生活场所的生态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尤其与底质表层泥沙中有机物的组成有关。

刺参白天不活跃,经常固着不动,摄食量少;

夜间活跃,摄食量大。

刺参的活动、摄食与成长受水温和季节的制约而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一年中正常活动、摄食的时间只有半年左右,因此,刺参的生长缓慢。

6月初诞生的刺参一年体长达5.9cm,体重15.6g。

满2年体长在13cm左右,体重122.4g。

满3年体长17.6cm,体重307.1g。

满4年体长20.8cm,体重472.5g。

三、呼吸与运动

刺参体内的呼吸树是主要的呼吸器官。

另外,皮肤也具有呼吸作用。

皮肤呼吸占整个呼吸的比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大,其所占的比例是:

在水温8.5~13.5℃时为39~52%,在水温18.5℃时为60~90%。

温度继续升高时,其所占比例变化不大。

刺参的运动方式主要是依靠肌肉的收缩和管足做缓慢的匍匐运动。

即开始运动时,首先充分地伸展身体,然后因身体后部开始收缩,尾部前进。

体后部的收缩犹如波浪式波及体前部。

同时附着在基质的管足从后部开始按次序向前离开附着物,并在体前端稍后处附着,再依此为基点,体前部向前延伸,依此动作反复进行,做匍匐运动。

其移动速度为10分钟前进1m。

生活于食物丰富、环境优越海区的刺参,一昼夜的移动距离仅5m左右。

所以一般情况下,如果环境条件比较好,海参一般不做远距离的运动,活动的范围也是十分有限。

但在食物缺乏、环境条件恶劣的海区,刺参可进行相当大距离的移动。

四、排脏和再生:

刺参在受到强烈刺激时可将其内脏(包括消化管和呼吸树)全部排出体外,称为排脏现象,通俗说法叫做“吐肠子”。

引起排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海水污浊、水温的突然升高或突然降低等物理和化学刺激。

另外刺参离开海水时间过长或生活环境遭到油污污染时,还深的身体(体壁)会自动溶化,称为自溶现象。

刺参的再生能力也很强,若将其肉刺切除,5~7天后出现小的隆起,30天后完全愈合;

若将触手切除,7~10天后伤口愈合并呈突状隆起,25~30天后再生至和原来等长的触手,能营正常的摄食活动;

若在体背或腹部切开2~4厘米的伤口,经5~7天后会自行愈合。

将刺参横切成两段,虽然5~7天可愈合,但死亡率很高。

消化道、呼吸树的再生速度随刺参个体所处的不同时期而有所不同。

在刺参生活周期的恢复期内,其再生速度特别快,“吐肠子”后的25~33天就能完全恢复,而其它时期则需要八周甚至更长时间。

五、夏眠

当海水温度达20℃以上时,成参就潜入深水隐蔽处,停止摄食,排空消化道,进入夏眠状态。

第二章 

刺参苗种繁育技术

设备与场地

凡是进行扇贝、对虾、鲍鱼育苗的育苗室都可以搞海参鱼苗。

一、育苗设备

育苗室配套设备有泵房、沉淀池、过滤罐、高位水槽及饵料室等。

另外,要配备适合的管道。

二、育苗室选择的场地

育苗室应选择在靠近海边,并适宜建造育苗室的地方,特别是取水口要选择在岩礁底或沙底的地方。

育苗室宜选在海水清澈,水质新鲜无污染,并且最好是背风,水深的湾口处。

在小潮或低潮时也能取水的湾口是最为理想的。

三、育苗室的建设

新建育苗室,应该充分考虑水质、环境、交通运输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水质清澈、风浪小、海水没有污染、没有淡水注入,是育苗室用水的基本条件。

育苗室建筑方向,最好是偏东南或者偏西南方向,要求窗户大、通风条件好、光线柔和均匀、避免直射光入室。

宜水泥瓦盖顶,室内光线控制在1000~2000lx以内。

亲参畜养和幼参培育池,一般可采用砖石水泥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子以长方形或长椭圆形为宜,容积10立方米左右,深度不超过1米为好。

单胞藻培养要有单独的保种室(一级保种)、中间培育池(二级保种)和生产池(三级培养)。

幼体培育池和饵料池水体的比例,一般为2:

1或3:

1,而了事要求光线充分、均匀,可随时进行光线的调节。

充分沉淀池可以使自然海水中所含的浮泥、有机碎屑和浮游生物下沉,保持水质清澈。

沉淀时间一般要求在24小时以上。

沉淀池要加盖,沉淀池内的污物要及时清除,以免时间过长,沉淀物腐败分解产生硫化氢、氨等有毒物质,败坏水质。

要求一星期左右清刷沉淀池一次,特殊情况如大风浪过后,应立即清刷。

沉淀池的总容量,可设计为每天用水量的2~3倍。

沉淀后的海水,需要经过过滤后才能进入培育池。

过滤形式一般采用砂滤,用来过滤的材料为不同规格的砂石,滤层由底层向上分别为卵石、砾石、沙粒、细沙,每层高度为10~15厘米,细沙层根据水源混浊情况适当加厚。

亲参的采捕和蓄养

一、采捕时间、方式和规格

目前,多数育苗单位获取的受精卵仍靠亲参的自然排放。

为确保获取足够数量的受精卵,不仅要采捕一定数量的亲参,而且要做到适时采捕。

采捕过早,由于室内蓄养条件差,又不投饵,亲参尚未发育成熟的生殖腺在长期蓄养中将萎缩变细;

采捕过晚,亲参在自然海区将性产物大量排放,会错过获卵机会。

亲参的采捕应在亲参产卵盛期前7天~10天,即在自然海区水温达15℃~17℃时为宜。

采捕亲参多由潜水员进行,每次在海底拣取的亲参不宜过多,避免因互相挤压而造成排脏。

潜水员及其他作业人员的手及使用的容器,要绝对避免油污,因油污会使刺参体壁自溶(俗称化皮),因此需特别加以注意。

自然海区2周龄的刺参,体长在13厘米左右,体重约120克;

3周龄的体长17~18厘米,体重约300克;

4周龄的体长20~21厘米,体重约470~500克;

刺参的寿命至少5年以上。

采捕的亲参个体体长最好在20厘米以上,一般为25厘米~30厘米,体重为200克以上,这样才能保证其有较大的产卵量。

二、亲参的蓄养与管理

亲参入蓄养池前要去掉已排脏及皮肤破损受伤的个体,以免在蓄养中继续溃烂并影响其他个体。

经试验证明,在水温18℃~20℃时,每立方米水体可蓄养亲参50头左右,但如果亲参个体偏大,可适当降低密度至30头。

蓄养期间一般不投饵,每天早、晚各全量换水一次,换水前,应清除粪便及污物,并拣出已排脏的个体。

近产卵时,早上换水前应吸池底,检查是否已有亲参产卵。

三、亲参的人工促熟培育

通过人工升温促熟培育,是亲参性腺发育加快,可使亲参提早20天~30天产卵。

这样,一方面可在当年培育出大规格的参苗,另一方面由于可提早采卵,可以应用不耐高温的小新月菱形藻做饵料,且可以避免高温季节敌害生物(如桡足类、海蟑螂幼体)的危害。

亲参的升温促熟期间,日升温幅度不应超过1℃。

当温度升至13℃~15℃时要进行恒温培养,因为这时是亲参摄食最旺盛的时候,加之刺参又有夏眠的习性,所以温度不宜升得过高。

在产卵前7天左右才可将水温升至16℃~18℃。

在整个亲参促熟过程中,可投喂配合饵料"

8406"

第三节 

获卵与授精

一、产卵时间

充分成熟的亲参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

此期间室内如蓄养亲参500头左右,可自然产卵20批~30批之多,总产卵量高达四、五亿粒,完全可满足育苗的需要。

二、人工诱导产卵

有时为了集中采卵,也需进行人工诱导刺激,其方法是:

将经挑选的亲参阴干30分钟至1小时,然后再用流水缓慢冲流40分钟~50分钟。

经刺激的亲参放入事先升温3℃~5℃的海水中。

采用上述方法一般多在傍晚5时左右进行,经刺激的亲参,多于晚8时~10时开始非常活跃,并爬于近水面的池壁。

产卵、排精前,其头部多左右摇摆。

通常,雄性个体先排精,这也是对雌性个体的一种刺激,接着雌性个体排卵。

精、卵均从其头前背部的生殖孔排出,精子呈白色烟雾状细线,卵呈橘红色细线。

精、卵排出后渐渐在水中逸散开。

有时,经刺激的亲参当日不产卵排精,而在刺激后的第二、三天夜间产卵排精,应密切注意。

由于亲参在外观上难以鉴别雌雄,在其产卵、排精时,为避免精子过多而败坏水质,影响孵化,因此要将排精过多的雄性个体及时拣出放在另外的池子。

三、受精

精、卵产出后即在水中自然受精。

试验证明,过多的精子并不影响卵的正常受精及发育,只是在高温时,如不及时洗卵,过多的精子会败坏水质,影响受精卵的孵化。

此外,在水池育苗时,卵的收容密度应控制在10个/毫升以下,以免受精卵过分沉积于池底而造成缺氧。

第四节 

受精卵的孵化与幼体的选育

一、孵化

待受精卵全部沉于池底后,应立即进行洗卵。

就是先将上、中层水排掉,当水排至距池底约20厘米处时即可停止,然后将亲参全部捞出,放入另外的培育池。

亲参捞出后,应马上进行受精卵的定量。

定量时,要将池中的水搅动均匀后取样。

取样后,即可迅速加入新鲜海水,使受精卵继续孵化,但加入的新鲜海水不要与孵化水温相差太大,温差应在2℃~3℃以内。

加水后,如精液仍然过多,池水仍浑浊,可再洗卵一次。

洗卵必须是在卵充分沉底后,胚体尚未转动前进行。

如胚体已经开始上浮转动,则不能再进行洗卵。

如孵化密度大,可用木耙搅动池水。

搅动要上、下进行,不要呈圆弧式,以免池水形成旋涡使受精卵旋转集中。

二、幼体选育

胚体孵出后,健壮的幼体多集中于水的中、上层。

此时,应将浮于上、中层水的幼体选入培育池,这一过程称之为选育。

通常采用虹吸法原理进行选育,用虹吸管对准幼体集群区将其吸入培育池。

为减轻对已选幼体产生的冲击,培育池应事先加入5厘米~10厘米海水。

第五节 

浮游幼体阶段的管理

一、控制幼体合理的投池密度

应严格控制幼体培育密度,基本在1个/毫升以下,通常大多以0.5个/毫升左右入池,取得了稳定而良好的育苗效果,平均每立方米水体育出稚参10万~20万头,最高可达41.8万头,幼体(依次为小耳幼体、大耳幼体、樽形幼体)至稚参的成活率达34%~80%。

二、换水与管理

幼体刚选育后的头2天~3天,由于水质尚比较新鲜,幼体个体也比较小,饵料积蓄也不多,因此可以采用每天添水10厘米~15厘米的方法。

添水亦可分上、下午两次进行。

水添满后即可换水。

换水时视温度及水质情况,每天换水1~2次,每次可换水30%~50%。

在幼体发育至大耳状幼体后期,如有必要可清底一次。

清底时,要事先检查池底,如池底幼体很少或有畸形幼体时,则可用虹吸法吸底。

有时尽管池底有部分正常幼体,又确有必要吸底,则可用网箱收集吸出的幼体。

第六节 

饵料投喂及其计数方法

一、适宜的饵料种类及投喂量

目前普遍采用且效果较好的饵料有盐藻、湛江叉鞭金藻、小新月菱形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

也可用扁藻和等鞭金藻等做饵料,但效果较差。

通常采用两、三种饵料混合投喂,效果更为理想。

投喂量一般为2×

104个细胞/毫升~3×

104个细胞/毫升,不要超过5×

104个细胞/毫升。

投喂的饵料应是处于繁殖高峰期的藻类,而不应是老化、衰败的藻类。

衰老的藻类作饵料易下沉,营养价值也较差,幼体不易摄食利用。

二、饵料的定量

饵料的定量方法多采用个体计数法。

三、饵料的投喂

投喂饵料在每次换水后进行,因为换水后幼体分散较均匀,水质新鲜,可将饵料均匀泼洒于池内。

如有条件,最好午夜增加投饵一次,以利幼体夜间摄食。

投饵后的一段时间内,要检查幼体胃的饱满程度,以便适当调整投饵量。

四、附着器的制作与投放

为了充分利用水体,增加稚参的附着面积,在樽形幼体大量出现时应及时投放附着器。

目前采用的附着器多为折叠式或框架式,即将20片聚乙烯或聚丙烯半透明或透明的波纹板组装于长方形的框架中为一组附着器。

也有用聚乙烯薄膜片作为附着基,效果不错。

新附着板一定要用碱水浸泡并冲洗干净。

预先接种底栖硅藻进行培养。

为避免藻体老化、板结,使用底栖硅藻前7天~10天应视情况将附着基上的藻体刷下,反复过滤重新接种。

此时,水温应在18℃~26℃之间,最好不要超过26℃;

光强度应在700勒克司~1000勒克司,一般不要超过1600勒克司;

盐度为26~33,盐度在13以下时幼体会大量死亡;

pH值为8.0~8.2;

溶氧为4.0毫克/升以上;

有机物耗氧量为2毫克/升以下;

氨态氮含量以不超过200毫克/立方米为宜。

第三章 

刺参苗种的越冬培育与运输

刺参苗种越冬培育的意义

北方池塘养殖刺参的参苗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人工培育的当年苗;

二是春苗,即前一年人工培育的参苗经室内人工越冬,体长5厘米左右、体重5~20克(即50~200头/公斤);

三是野生苗。

放养当年苗,由于个体小、冬季水温低,参苗生长慢、死亡率高,所以已较少采用。

野生苗数量有限、来源不稳定。

因此,目前生产上大多采用人工培育的越冬苗。

人工培育越冬苗种,可以人为创造合适的环境条件,保证海参苗种在冬季也能够正常生长,而且经过人工越冬培育的苗种,体质健壮,规格整齐,进入养殖池后的成活率较高,便于生产管理和科学养殖。

对于提高海参养殖技术水平、提高海参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海参苗种越冬培育,生产者也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当年培育的海参苗种经过越冬培育的过程在我省统称为“海参保苗”,目前我省进行“海参保苗”的单位主要集中在烟台市的长岛县和蓬莱市。

海参保苗的设施

具有水温控制设施的育苗室等都可以用来进行海参保苗。

利用塑料大棚池塘、利用海水井等简易设施,进行刺参苗的室内越冬培育,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培育参苗的室内水池水深80~100厘米,池底散堆石块或平铺扇贝笼,以增加参苗附着面积。

刺参喜避光环境,如有海水井调节水温,可遮光培育。

没有控温设施的,可每天白天开启棚帘、以日光保温。

海参保苗池应保证水质清新,溶解氧含量在4毫克/升以上,日换水1/3~1/2,平时连续微量充气。

每周排干池水、清底1次,每月倒池1次。

越冬期间水温应保持在6~10℃。

幼参适应盐度的下限为15~20‰,与成参相比,虽然幼参对低盐度海水有一定的耐受能力,但使用海水井调节水温时,仍需注意盐度的变化。

越冬保苗期的管理

一、保苗密度

越冬培育期间的参苗密度,应根据参苗大小、水温、饲育条件等决定。

一般情况下,50~200头/公斤的参苗,100~300头/平方米;

600~1000头/公斤,500~1000头/平方米;

1000~2000头/公斤,1000~2000头/平方米;

2000~4000头/公斤,2000~3500头/平方米。

二、饵料及其投喂

刺参为吞食性底栖动物。

在自然海区中,其食料为泥砂中的底栖硅藻、有孔虫类、挠足类、原生动物、底栖动物的幼体、藻类碎片、腐植质和各种有机碎屑等。

刺参摄食时,是用口周围环生的20个分支状触手扒取食物,它对食料无选择性,凡是粘在触手上的、颗粒大小能进入口中的物质包括泥砂、都被其吞入,不能消化的颗粒又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所以刺参的食料与其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尤其与海区底质表层泥砂中的有机物组成有关。

刺参白天不活跃,经常匍匐在基质上不活动,摄食量也少;

而夜间活跃,摄食量大。

室内越冬培育的食料以鼠尾藻、海带等藻类的磨碎过滤液为主,也可投喂螺旋藻粉、豆粉等。

日投喂量为幼参体重的1~1.5%,其中白天投喂总量的30%,夜晚投喂总量的70%。

干粉饲料需经浸泡、网滤后投喂。

培育过程中,应根据水温、幼参的生长、残饵及幼参排粪便状况,调节投喂量。

三、日常管理

越冬期间,要经常观察幼参的活动和摄食状况。

刺参在受到强烈刺激时可将其内脏排出体外,这种现象称为排脏。

引起排脏的主要原因有水温突变、海水污浊等理化因素刺激。

幼参也不例外,越冬培育过程中,如果饲料不当或过量投喂、水温急剧变化或水及时将排脏的幼参从池中捞出,以防池底变黑发臭。

此外,还应注意防治病害。

清底、倒池时要将皮肤严重溃烂的幼参剔出,以防止其感染。

发现病原菌时,可施加抗菌素2~3毫克/升,防止病原菌蔓延。

海参苗种的运输

一、干运法

干运法包括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