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相关内容Word下载.docx
《各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相关内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相关内容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洁剂:
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如洗手液、洗衣粉、洗衣液、多酶洗液等。
消毒剂:
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分为高水平消毒剂、中水平消毒剂、低水平消毒剂。
灭菌剂:
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4、高、中、低度危险性物品分别适合何种消毒或灭菌的方法?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
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5、物品受到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污染时,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米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米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6、对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其消毒或灭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使用后应先进行清洁,再消毒或灭菌(但不适用于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
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三月份
1、使用碘伏进行皮肤或创面消毒时,需要注意什么?
用于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时,用碘伏消毒液原液局部擦拭2遍,作用
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
用于手术部位的皮肤消毒时,用碘伏消毒液原液局部擦拭2〜3遍,作用至少2min;
用于口腔黏膜及创面消毒,用含有效碘1000mg/L〜2000mg/L的碘伏擦拭,作用3min〜5min。
2、临床常用的消毒液、药液、溶媒等开启后使用期限是多久?
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酒、酒精,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放置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3、空气消毒的方法有哪些?
空气消毒的常用方法有:
(1)紫外线消毒,
(2)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3)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4)化学消毒法,(5)熏蒸法。
4、医疗机构感染高风险部门地面和物体表面需要每天进行清洁与消毒
吗?
需要。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病房与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与消毒。
地面消毒采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
30min,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mg/L~2000mg/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
5、手工清洗消毒保洁用抹布和地巾的要求是什么,在使用中需要注意什
么?
首先需要清洗干净,然后使用消毒液浸泡消毒,抹布在250mg/L有
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30min,地巾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最后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布巾、地巾应分区使用。
四月份
1、手卫生
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悄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5、常居菌
能从大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回有的寄居菌,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
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
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6、暂居菌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
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7、手卫生设施
用于洗手与手消毒的设施,包括洗手池、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用品、手消毒剂等。
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a)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w10cfu/cm2。
b)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w5cfu/cm2。
五月份
1、洗手六步法具体内容是什么?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2、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什么原则?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医务人员在什么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再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4、手卫生采样方法是什么?
米样时间:
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米样
采样方法:
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
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
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建议采用采样拭子与帽盖接合在一起的运送培养基管),投入10ml含相应
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
六月份:
1、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由国务院颁布,于2003年卫月_J6_日实施。
2、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适用于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
监督管理等活动。
3、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
疗废物;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天。
4、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
装物,并及时密封。
5、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
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6、医疗废物共分5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
药物
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7、《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于2003年11月20日发布实施。
8、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七月份
1、多重耐药菌是如何定义的?
多重耐药菌(MultipleDrugResistantOrganism,MDRO)是指
对三类或三类以上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抗菌药物同时耐药(每类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细菌。
2、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有哪些?
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3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
4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
5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6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
3、1多重耐药菌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
主要是接触传播方式,如通过:
1污染的手
2污染的医疗用品
3污染的医疗器械
4、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有哪些?
如何实施?
1临床科室根据耐药菌检出结果,必须执行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防控措施,由病区护士长负责监督病区内的多重耐药菌患者隔离措施的落实。
2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MDRO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病房不足时可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3接触隔离标识为蓝色标识,可在病房、床旁或病人腕带等处使用隔离标识。
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患者,MDRO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
4应尽量减少与MDRO感染或定植者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最好限制每班诊疗患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
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弓I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
有可能与患者大面积接触或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加穿隔离衣及佩戴防护面罩。
6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尽量专用。
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湿巾或选用其它消毒剂进行消毒。
7接触患者后的仪器设备(如拍片、心电图)检查完成后应进行消毒。
8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病室,其清洁、消毒用品(抹布、拖布等)应当专室专用;
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设施设备表面,每天清洁消毒不少于2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
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5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9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
10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症状好转、治愈或连续两次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5、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有哪些?
如
何处理?
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
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听诊器、体温表专人专用。
6、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餐具、被服、垃圾等如何管理?
1餐具:
不必丢弃餐具,应做到个人专用、不使用他人的餐具或与人共用餐具;
2被服:
全部用过的被服应该在原地打包,不能在病区进行分类或洗涤;
污染严重的被服应该使用防渗漏包装袋;
收集被服的工人应该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等;
污染的被服应严格执行常规被服清洗消毒流程。
3垃圾:
病人的生活垃圾未证实一定具有传染性;
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7、何为多重耐药菌感染?
多重耐药菌感染包括各系统的感染,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手术部位等,相应部位临床微生物学样本分离出MDRO,并符合该部位感染的临床诊断。
八月份
1、医院建筑区域划分,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的程度,应将医院分为低危险区域、中等危险区域、高危险区域、极高危区域4个区域。
2、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3、穿脱隔离衣的注意事项
(1)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2)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
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
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
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
(3)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九月份
1、医院感染:
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医源性感染:
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3、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4、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5、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
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6、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具备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3个基本条件。
7、医院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发生以下情形的,应当于24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医院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
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确认发生以下情形的,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十月份
1、空气净化
降低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颗粒物等使其达到无害化的技术或方法。
2、通风方式包括_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一
3、紫外线灯应保持表面清洁,_每周—用乙醇棉球擦拭一次,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应保持—清洁干燥_。
4、
环境类
别
范围
标准
空气
物体表面
I
洁净手术部
符合GB5033
要求
<
5cfu/cm
2
和其他洁净场所
4CFU/©
9CM.30min
II
非洁净手术部、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丿儿室等
4CFU/©
9CM.15min
III
母婴冋至、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
9CM.5min
10cfu/cm2
IV
普通门(急)诊及检查、治疗(注射、换药等)、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
十一月份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
计_38_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十二月份
1、针刺伤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后:
1.一挤:
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周围使血液流出。
2•二冲:
同时在流动水下冲洗伤口。
3.三消毒:
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并用防水敷料覆盖。
4.四上报:
及时到门诊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
在48小时内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填写《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登记表》。
2、皮肤、粘膜、角膜为污染
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
皂和流动水冲洗。
2.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及时到门诊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
48小时内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填写《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登记表》。
3、什么是职业暴露?
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破损皮肤包括皮炎、倒刺、割伤、擦伤、磨伤和座疮。
4、何谓“标准预防”?
(1)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预防。
(2)强调防止疾病从患者传染至医务人员,也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染至患者和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患者的双向防护。
(3)降低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危险性。
5、标准预防具体措施有哪些?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穿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PPE)都有哪些?
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
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