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495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5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1.docx

《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1.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1.docx

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语文版初一(上)全套教案

1、忆读书

冰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采用座谈的形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方法:

教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1.教师启发学生:

试着说出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的名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通过课件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3.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冰心的作品及学生互相交流有关冰心的作品。

三、导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表达、节奏、停顿、划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

3.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和学生讨论、指正。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交流回答。

参考问题:

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是什么意思?

(前者说刘关张在桃园结拜;后者说三人在剿灭黄巾军起义中首次立功)

2).“分久必合”的意思是什么?

(这是指三国鼎立几十年后,魏国最终统一了三国。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采用自由抢答问题的形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问题设计如下:

1)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2)读书有什么好处?

(提示:

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呢?

3)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书”的?

(见文中批注)

4)全文哪些句段是写“读好书”的?

(见文中批注)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后明确: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

3.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思考,探究:

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如果让你给课文分层次,怎样分比较好?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指名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议论。

注意:

学生对分段的出发点不一,分法也不一,只要理由充分,思路正确,教师应该予以肯定。

教师的分法供学生参考。

(见板书设计)

五、小结本节课,教育学生:

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观照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作业:

1.课后“字词积累部分”,解释,并抄写三遍。

2.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给冰心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简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采用座谈的形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指导学生制订自己的读书计划。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方法:

教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师生座谈:

教师由冰心的话引入交流座谈会。

1.教师启发提问:

冰心认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学生交流发言,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意在复习昨天内容)。

2.教师启发提问:

读书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发言,谈读书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读书的好处。

3.教师启发提问:

冰心奶奶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有许多好处,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读书的好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请各位同学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交流,小组交流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二、整体把握全文主旨,深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写作特点。

1.教师由学生刚才的交流进行总结,导入提问: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明确:

作者以自己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告诉我们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读书与我们的成长有许多好处,要认真读书。

2.教师就本文的语言启发提问:

关于读书,家长、老师平时也多次教导我们,你认为冰心的说法和家长、老师的说法,哪一个你更好接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揣摩、品味本文的语言。

(完成练习三,见课文批注)

归纳:

冰心的语言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服别人,语言简洁亲切,如话家常,把道理寓于生动的叙述中,使人容易接受。

三、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思考、探究:

1.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2.就你个人的体会而言,你认为读书有什么好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发言。

各大组派代表或自由发言。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选择书,怎样读书?

四、教师引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

教师启发提问:

我们学习了冰心奶奶的读书心得,各位同学也交流了自己的体会,大家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情况,制订一个本学期的读书计划呢?

学生分析自己读书现状,制订读书计划(当堂写出,200字以内)。

教师指名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计划。

五、课文阅读训练(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一)教师针对课文难点启发提问:

.你对课文提到的以下作家有所了解吗?

请你按照题意,起来给大家讲一讲。

1.读作品,写作者:

《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茶花女》

2.看作者称呼,写出作者、时代,并各举出一篇作品:

柳柳州李长吉李易安岳武穆

(二)阅读课文下列片段,回答有关问题(课件展示)

“我自从回认字后不到几年……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P2-3

1.第一段中,“不是……而是……”突出表现了什么?

2.“我”为什么常常“含泪”上床?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意义。

(1)我只好带这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三)填空组词(或成语):

人情故然无味津津有一知解兴亡盛不能自

风雪月气愤填官民反无病呻自作情心动神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六总结本节课内容,教育学生:

我们学习了冰心奶奶的读书心得,各位同学也交流了自己的体会,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与书为友,与名人交游,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

七、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阅读训练部分”的作业。

(交老师)

2.课外作业:

A.将自己本学期的读书计划写在日记本上。

(交家长、老师审阅)

3.课下搜集、摘抄岳飞的《满江红》一词以及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并任选其一背诵。

(早读抽查)

4.完成基础训练部分(组长检查)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美)马克·吐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3.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4.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5.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启发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

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第一部分(1—5段):

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三件事:

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

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2.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启发学生认识生活、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

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生动的故事情节

热爱生活鲜明的人物性格文学才华

热爱文学辛辣幽默的讽刺

精彩的文学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

请同学们简述作者做的三件事?

学生集体回忆作者做了哪三件事。

二、学生谈个人感受:

教师引导:

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

(要求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地发表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自由交谈、体现个性,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整体感知课文的素材详略编排:

1.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细读课文。

2.学生细读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素材的详略编排。

3.教师提问:

在“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

“我”共做了三件事。

作者对这三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

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明确:

详写了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写了如何讽刺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对这两个事件作者均写明了报道的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

对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作者一笔带过。

由此看,本文叙事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清晰具体,在详略的安排上很得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以后写作时参考。

四、课文情节模拟表演

师生共同欣赏文中详写的这两个事件。

学生分两组,分别派代表模拟表演,展示这两个事件的经过。

五、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师:

我们熟悉了本文,并且欣赏了刚才的表演,我们有了更强烈的感受,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

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试举出一二例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如详写了第一件事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拟的标题以及注解。

教师点拨:

马克·吐温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

鲁迅说,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六、课文精彩片段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以下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我十三岁时,聪明伶俐。

A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

B那时,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习作,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件事竟成了我们那地方轰动一时的新闻。

C我当时在一家印刷所当学徒,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

D我的叔父让我也在他的报社干点事。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