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4553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在日常教学中有写话意识,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写话练习。

5.评价方式单一,没能关注个体

教师在写话评价时,常常追求完美,对学生评价的尺度基本是一致的,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出不同的评价,如此“一刀切”,让学生没有成就感,失去进一步尝试的信心,对写话产生恐惧,从而对写话失去兴趣。

二、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的价值

写话教学是低年级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具体说来,写话教学有以下几种作用:

1.利于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低年级写话是涂鸦式的,应让学生保持一种放松的心态大胆地写,不过于强调书面表达的规范性,随心所欲地写,不拘一格地表达,如此“我手写我口”,可以消除写话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受到写话的乐趣。

2.能为中、高年级的习作奠定基础

低年级的“写话”是第二学段“习作”的基础,是走向“习作”的过渡形式。

中高年级的“习作”则是“写话”的发展,是“写话”的继续和深入。

张中行先生认为,作文由记话入手是老子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开头也许有点儿吊儿郎当,及至上了路,脚下无识,目前无树,常常是走得更快的。

3.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生在写话时,可以学会自己去发现和感受周围事物的特征、变化,逐渐养成观察习惯,积累写作素材。

4.能让生字在不断的运用中得到有效的巩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生字作为语言的最小单位,也需要在运用中来巩固。

写话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练习途径。

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既巩固了生字,又激发了识字的欲望。

三、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

(一)把握目标,正本清源

开展写话练习前必须明了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课程标准》中关于低年级写话的要求只有三条。

第一,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情。

首先,在写话整体方法引领上,《课程标准》清晰地告诉我们:

要从情感切入,而非从技巧上着力。

以章法和技巧训练为核心是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一大特点。

这一要求并非完全没必要,但过分追求则会阻碍学生的自由表达,令人望而生畏。

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使学生对写话有兴趣。

其次,在内容上引领,一要引导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

二要引导学生写想象中的事情;

三要学生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第二,写话时乐于运用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这一条目标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在方法引领上,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二是在习惯养成上,要从一年级开始就引导学生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放长线钓大鱼”,帮助学生完成积累,指导学生随时运用,激活内存的词语。

第三,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强调“根据表达的需要”,再次把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放在显著的地位。

重申低年级写话就是表达,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象中的事情、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下来。

同时,引导学生夯实语言基本功,正确使用最基本的标点符号。

这三条目标指向明确,引导教师放手教,学生轻松学。

教师只有对每一个目标都心中有底,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分步训练,循序渐进

教师的写话指导要有计划、有目的,做到分层推进、循序渐进。

根据日本山根熏和我国张鸿苓、孙炳铨等知名学者的有关观点,大体勾勒出低年级学生写话阶段的特征:

在识字、写字、说话和初步阅读的基础上,从口述到笔录,从连词到造句,开始会写1到3个句子,并连句成段(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群);

写作内容比较浅显,表达的意思十分简单。

根据这一阶段特征,低年级写话的训练层次大致如下,:

一年级训练要求(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完整、通顺的句子,学习观察简单的图画和事物,练习写句子,学习使用句号、问号)、训练重点(能写一两句完整、通顺的话,能正确使用标点);

二年级训练要求(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通顺的句子,能理清次序错乱的句子,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的事物,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学写简单的日记,学习使用逗号、感叹号),训练重点(能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能正确使用标点)。

低年级写话一般遵循以下规则:

1.从说到写,说写结合

说话是一种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写话的基础和前提。

平时说话不完整,写话也不会完整。

低年级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句子结构形式的把握正处在起步阶段,说话常常不完整、不连贯,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注重言语的规范。

学生对“句”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首要任务是让他们在头脑中有“完整句”的印象,了解“谁(什么)干什么”“谁(什么)是什么”“谁(什么)怎么样”。

这样由浅入深地进行,也就是先说后写。

此外,不论是一年级还是二年级,说话的要求都要高于写话的要求。

2.由易到难,从句子到句群

低年级写话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一年级主要加强词语和句子训练,让学生掌握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句子训练的要求是:

句子结构完整、通顺(指代明确、词语搭配得当等),并能规范使用标点。

二年级主要加强句子和句群训练,句子不仅要完整、通顺,还要注意句子和句子之间语气连贯、有条理。

二年级须掌握九种句群结构,即连续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转折结构、并列结构、主从结构、点面结构、总分结构、概括与具体结构等。

照这样对写话教学进行系统的规划,既避免了重复训练,或落入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螺旋上升,一步一步的夯实语言基础。

(三)多种途径,指导训练

低年级的写话训练内容无处不在。

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有许多训练写话的好素材,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及时训练,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

在学生毫无章法的记录和表达中逐渐渗透写话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1.以看图写话为“抓手”,指导学生写话

所谓看图写话,指的是看一幅图或几幅图,经过观察分析图的内容,说一段话或几段话,把图的内容说出来,然后把说的话写下来。

看图写话首先解决了写话的“内容”问题;

其次,图画是绘制者对现实生活经过去粗取精的改造制作,它比社会现象、自然景观更集中、更概括、更具典型性;

再次,看图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唤起学生对相关生活图景的回忆。

所以,从看图入手引导学生开始写话,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能力)。

看图写话教学大致包括以下环节:

(1)看图写话的首要环节是选图。

在看图写话的教学中,要用“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图”来引导学生说写,用“图”来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所以选好图是有效进行看图写话的前提条件。

选图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在起步阶段的一年级,选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选择贴近生活的图。

贴近生活的图是学生阅历的写照,容易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

通过生活的再现,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得到释放,有感而发,源源不断。

第二,选择生动形象的图。

低年级学生易于接受直观、生动、形象的事物。

生动形象的图画,容易吸引学生眼球,激发表达欲望。

第三,选择表意明朗的图。

低年级学生对抽象的、含蓄的画面不容易看懂,他们喜欢的是直白的、浅显的、清晰的、不加思考便能看明白的画面。

到了二年级就应适当增加独立习作的因素,具体办法如下两种:

一种是替代法。

就是从一组连环画中抽取一副或几幅图画,然后用文字说明替替而代之。

写话训练时,学生既要看图画内容,又要看替代图画内容的文字说明,并把图画内容和文字说明视为一体。

由于文字比图画抽象的多,因而看文字说明写话难度更大,独立写话因素也就更多。

学生根据某幅图的文字说明写话,实际上是一种指定范围的片段扩写,这种图文杂糅的形式,既保持了看图写话的特点,又增加了某些独立写作的成分。

另一种是减图法。

就是从一组连环画中抽取一副或几副图画,让学生在画面内容残缺、故事情节不连贯的情况下写话。

抽去的图画越多,学生所要增补的内容也就越多,创造性成分也就越加丰富。

在选图时,我们要善于开发并利用教学资源。

例如,充分利用现行的语文教材,不论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配上了活泼、新颖、鲜艳的图画,这些图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也是绝好的说话、写话材料;

又如,可以借助绘本,寻找绘本和写话训练的契合点,将绘本阅读和看图写话巧妙嫁接,让绘本为低年级写话教学注入灵动的活力。

(2)看图是获取写话素材的重要途径。

怎样指导学生看图,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呢?

周一贯先生总结出了“20字诀”,即由主到次,由表及里,静中见动,以假乱真,无中生有。

由主到次就是首先要指导学生总观图画的结构,确定图画的中注意中心,即找出主要人物,抓住主要情节,以求为理解图画的思想内涵作出正确定向。

这虽然只是初步的、不精细的综合印象,但因为抓住了最基本的内容而成为能看好整幅画的重要前提。

由表及里就是要善于从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中去探索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画面上人物的表情姿势,既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又是揭示人物的意向、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根据。

学生能进行由表及里的观察,这是看图的重要能力。

静中见动就是要将画面上静止的人物和景物,通过前后照应沟通,恢复事件本来的连续性。

这样才能使人物跃然纸上,显得丰满充实,具体生动,使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

以假乱真就是将画面中的景物与实际生活体验的联系,变成真实的、动人的情景,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感受。

无中生有就是将画面进行合理延伸,想象出画面中没有的细节或场景。

这就是说,有的看图写话,不但要求学生把看的东西具体写下来,还要把联想到的也写进去。

当然教师还要将这些看图方法细化为一个个有序的问题进行引导,若是没有问题引导,看图只能是七零八落的。

例如,有一副《花儿不要摘》的看图写话练习,教师就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

从哪儿看出来的?

画的是哪里?

从哪里看出来的?

图上都有哪些人?

小朋友在做什么?

姐姐看到了怎么做,怎么说的?

小朋友听了姐姐的话会怎样做?

怎样说?

如此循序渐进的发问,逐步渗透以上看图方法,就能降低难度。

(3)说图是为书面表达搭建阶梯的关键环节。

说图是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时让学生说出对图的认识,或者在看图、想图后将酝酿的腹稿说出来。

先说后写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教学中,让学生说图,可以打开思路,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说大意。

看图写话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和首要任务就是明图意。

指导学生将图的大意用最简单的话说出来,是确保写话不跑题的好办法。

例如,“捉迷藏”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图上有谁?

他们在干什么?

第二,说细节。

指导学生抓住事情的经过以及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来说。

例如,在“捉迷藏”图中,小男孩是怎样捉的?

大家又是怎样藏的?

他们会说些什么?

这是看图写话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引导学生把细节说出来,才能把图意写具体。

第三,说腹稿。

经过观察、想象,文章初稿已基本形成,接下来就是表达。

表达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优于书面表达,在书面表达之前,很有必要让学生将心中的文稿说一说,进行二度梳理。

这既是为书面表达搭建一个阶梯,又是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机会,一举两得。

说腹稿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自说,主要是学生把腹稿说出来,在说给别人听之前自己先口头梳理、演练;

二是互说,即学生之间相互说给对方听;

三是评说,即学生之间对听到的腹稿提出意见和建议。

低年级学生口头表达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常常前言不搭后语,有时跳跃,有时重复。

在说图时,要时刻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说连贯。

(4)写图是看图说话的归宿。

通过看图、想图、说图指导后,把话写下来便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但这不是看图写话指导的终结,教师还要注意防止学生在看图写话中容易出现的一些毛病。

例如,叙述扯得太远,脱离了画面的内容;

想象缺乏根据,分散了画面的主旨;

情节安排不当,打乱了合理的顺序;

观察不深不细,写得枯燥单薄等等。

2.凭借课文,指导学生写话

(1)用活文本词语,趣味造句。

用词造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学习和掌握规范化语言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注重遣词造句的练习。

例如,在学生学习拼音时可以安排情景性口头造句。

在学完拼音zh、ch、sh、r后,教材中就有一副情景图画,上面写着要认的四个词语,竹子、日出、读书、骑车。

在教学骑车一词时,教师就可以引导:

谁在骑车?

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骑车?

他骑车时怎样?

旁边的老爷爷看了又怎样?

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

星期天,小明在公园的小路上开心地骑车,老爷爷在旁边笑了。

经过这样的指导,一个含有记叙四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完整句就蹦出来了,学生的语言质量得到了提升。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造句时经常会犯两个毛病,一是干巴生硬,二是人云亦云。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用词造句呢?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师:

先看看“流利”这个词语在哪一句话里,找出来读一读,看看是说什么的。

生(读):

“那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很有情感,周总理不住地点头”。

这里的“流利”是说读书很熟练。

还记得《锄禾》这首诗吗?

谁能背下来?

生(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师:

他背得怎么样?

谁能说一说?

要求用上“流利”这个词。

生:

他背古诗《锄禾》,背得很不流利。

学过一年了,一时紧张没背好。

我想,现在他一定想起来了。

再背一遍怎么样?

(该生又背,这次背得很好)

这次背得怎么样?

谁再来说一说?

他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谁能用赞扬的语气说一说?

他背得多么流利,多么有感情啊!

请同学们观察我在干什么,然后用“流利”说一句话。

(余老师拿出钢笔在纸上做写字状,钢笔不下水,甩了甩,还是不大下水)

谁来说一说?

于老师在纸上写字,钢笔不大下水,写字很不流利。

我换一支笔,看看这支笔怎么样。

(于老师用另外一支笔很流畅的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草体字)

余老师用这支笔写字很流利。

余老师用一支紫色的钢笔,很流利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字。

于老师的指导不仅讲究艺术,而且注重实效。

“流利”一词有两种意思:

一是话说得快而清楚;

文章读起来通畅。

二是灵活;

不凝滞。

余老师先是找同学背古诗,指导学生用“流利”的第一种意思造句,这也是学生平时在说“流利”一词时常用的语境。

然后再巧妙地用钢笔作道具,演了一个短剧,在演中让学生悄然明白了“流利”也可以用来表示书写是否流畅。

这样学生不只是记住了词语的意思,更懂得了这个词语能在哪些语境中运用。

(2)精选典范语段,灵动模仿。

任何学习,开始时都离不开模仿。

对于知识经验贫乏的儿童而言,在学习语言时,更要借助模仿这一“阶梯”。

叶圣陶先生曾说: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

这就要求教师应独具慧眼,发现可提供训练的典范语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词句,并巧妙地提炼这些语段的语言现象,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言语样式和表达方式。

例如,以下是一位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安排的不同类型的仿句练习。

《一株紫丁香》绿色的枝叶()多漂亮呀!

在括号内加上什么情况下,怎么样?

扩写句子。

《小柳树和小枣树》,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柳枝绿绿的,真好看!

先画出这句的重点词真好看,再想想怎么把真好看写具体。

模仿这种写法,写一句话。

学写先分后总式。

《看雪》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雨天,天上,地上,屋顶上,到处。

学会从不同的方位描写景物。

《称赞》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先画出这一句的重点词真能干,再想想怎么把真能干写具体。

学写先总后分式。

又如,在学习了《风娃娃》一课后,指导学生理清第二、三自然段各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从而概括出第二、三自然段的构段方式:

风娃娃到了哪里儿,看见什么——风娃娃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在读懂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这种承接构段方式仿写,收效很好。

再如,在读了《谁和谁好》这首浅显易懂的小诗后,让学生模仿儿歌的语言表达和形式进行仿写。

学生们写道:

谁和谁好?

树和小鸟好,小鸟唱着歌,树儿跳起舞。

太阳和花儿好,太阳放光芒,花儿仰脸笑。

鱼儿和水好,河水清清淌,鱼儿在欢笑。

身体和衣服好,身体着了凉,衣服来帮忙,它们互拥抱,不闹也不吵。

虽然只是模仿,但每一个句子仍然有创新,他们无不向我们展示了小学生天真可爱的一面,向我们表达展现在孩童世界里那份独特的美,不失童趣。

(3)挖掘文本空白,激发想象。

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在情节叙述过程中留有空白,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和思考的无限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自己的想象。

例如,《我为你骄傲》这一课,砸碎老奶奶玻璃窗的我内心感到歉意,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我把钱和一张便条装进信封,在便条上向老奶奶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真诚的向她道歉。

我的便条到底写的是什么?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试着以我的身份把这张便条说清楚再写下来。

又如,《窗前的气球》课文以科利亚的视角叙述故事,而关心他的小伙伴却只以一句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的指手画脚一笔带过。

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抛出问题:

米莎他们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呢?

小伙伴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学生的想象之门打开,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实现了对文本的再创造。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的结局意犹未尽,耐人寻味,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课文结尾为想象点,想象故事将如何发展下去,进行说话或写话训练,又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时,教师就可以训练学生想象说话:

原来花生果并没有丢,全在泥土里呢!

那真是虚惊一场!

小松鼠知道后会说些什么?

它以后又会怎么做?

类似这样的可以续写结尾的课文,还有很多,如《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蓝树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续写结尾,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提升语言实践能力。

(4)利用口语交际,快乐表达。

语文教材中都有口语交际这一训练内容,它涵盖了听、说两个方面的训练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巧妙安排,让学生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拿起笔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从说到写,说写结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写话训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3,,以生活为源头,指导学生写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话要有内容,靠的就是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说过:

“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盛,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抓住生活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写话。

一位老师抓住班级一次春季踏青活动由于下雨推迟了这一生活事件指导学生写话。

那天,老师见学生们重新背着书包走进教室时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样子,就决定暂停新课,和他们聊起了这次春游,先让学生说一说得知要去春游时是什么心情,前一天晚上做了哪些准备?

早上看到下雨又是怎么想的……然后让学生们写一段话。

有个孩子写的题目叫《那一场讨厌的雨》:

星期三,老师宣布明天去郊游。

教室里“耶”的一声炸开了锅,大家又是蹦又是跳,我还兴奋的唱起了歌。

晚上,我和妈妈去采购食品,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回来的路上,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模模糊糊的,我担心地想:

“明天该不会下雨吧?

千万别下,千万别下啊!

”这一晚,我在不安中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醒来,我来不及穿衣服,就趴在窗台上向外看,天上下着小雨,地上早已经湿透。

我失望极了,重新背起了书包上学去。

多么真实的一段情感体验呀!

读起来是那么的有血有肉有味道!

只要我们点燃学生的写话热情,写话就会融入学生的生活,记录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写话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四)多元评价,激发热情

1.借鉴卡通的表现手法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尤其喜欢卡通形象的图片,所以对于学生的“大作”,可以采用“情感符号批改法。

”例如,画波浪线表示老师欣赏的语句,画翅膀表示很会联想,画大拇指表示写话整体水平高等。

当学生在写话中出现问题时,可把生硬的叉叉换成一张皱着眉的脸。

2.评价因人而异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写作能力不一样,写话水平也不尽相同。

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出不同标准的评价,戴着放大镜品读,戴着显微镜欣赏,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写话的积极性。

3.贯彻激励原则

教师应从内容入手,先鼓励学生写,再根据学生写的情况相机扶助:

写好了给予鼓励,写不好给予点拨,当学生不会写时,可提供词语、句式框架等,这就好比建房子,在设计并建好的基础上续建,或者在建好的框架里填充材料,都要比重新设计、新建一座房子容易得多。

如此,牵着、扶着让学生向前走,找到写话的路。

当然,我们还应让学生参与写话的评价。

例如,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当小评委,在小组里互评,既学习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