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主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4352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墨子的主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墨子的主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墨子的主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墨子的主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墨子的主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墨子的主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墨子的主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墨子的主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墨子的主要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

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

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一样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

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

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

“反天意者”,“必得罚”。

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

  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

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

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

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

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

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取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

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超多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我的政治、伦理思想。

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务必相符的思想。

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

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

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

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

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内含推理论证的因素。

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

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之后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哲学思想包内含极为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并富有民主性的精华,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墨子思想中的合理用心的因素,为后期墨家和其他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

其迷信消极的方面,则为之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利用。

  阅读精选

(2):

  《墨子》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

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仅存十五卷,五十三篇,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一样时期记述编纂而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时期鲁国人,相传做过宋国大夫,曾到过楚、卫、齐等国。

相传早年受孔子的儒家教育,后弃儒学而开创与儒学相对独立的墨家学派,这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学派性政治团体,其宗旨是推行墨子的主张。

墨家的政治主张,都是以解救时弊为目的,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宣传天志、明鬼,针对当时流行的命定论,墨家又主张“非命”。

在真理的原则上,主张经验论。

伦理思想上,墨家的根本观念是“义”,“义”的观念来源于“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义利统一的道德观。

《墨子》确立了“三表法”作为立论说理的准则,在中国哲学史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体裁虽保留了对话的形式,但基本上已具论说文的雏形。

  今本《墨子》为汉代刘向所校定,著于《别录》。

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

艺文志》均据此。

晋惠帝时,鲁胜曾作《墨辩注》,早已失传,仅存其《叙》。

清以前以明嘉靖唐尧臣刻本为善本。

清亁、嘉年间,《墨子》研究兴起,陆续涌现出许多注释或阐发墨学的著作,有清毕沅的《墨子注》、孙诒让的《墨子閒诂》,近人吴毓江的《墨子校注》、梁启超的《墨子学案》、陈柱的《墨学十论》、方授楚的《墨学源流》等。

  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

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

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

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用心好处的。

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

为什么“非攻”,确立什么样的准则及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到达目的,在《墨子》一书中大致能够归纳以下几点。

  墨子的学说思想共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

爱人若爱其身"

,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天之爱民之厚"

,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墨子不仅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务必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方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个性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

节用是墨家十分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哲学思想

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

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墨家学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

  管理思想

  墨子的管理思想也十分丰富。

挖掘墨子的管理思想对于弘扬东方管理文化、对于促进当今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对于当今行政管理亦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一.以人为本

  《墨子·

修身》篇认为,君子作战虽然有阵法,但是勇敢是其根本所在;

治丧虽然有丧礼,但是哀悼是其根本;

士人虽然有学问,但是品行是其根本。

所以栽树时根基立得不安稳,就不要求得枝叶繁茂;

连左右的人都不亲近,就不要求远方的人了;

连亲戚都不归附,就不要谈外交了;

办事没有终与始,就不要求成就多种事业;

列举事物却不明确.就不要求广见博闻了。

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徕远方贤人。

君子明察左右人,因此左右人的行为就修好了;

看见不修行或毁誉的人就反躬自问,因此用怨恨反省自身,行为就能够修正了。

谗言恶语不去听它,攻击斥责他人的言论,不要去说;

杀伤人家孩子的念头,心中不能产生。

这样即使有低毁的人,也将没有所依靠的。

  墨子的意思是说,大凡做事都要有其根本。

对于土人来说,品行是其根本。

君子明察左右人的善行以借鉴,看见品行较差的人即反省自我,因此自我的品行就能够修正。

不听谗言,不说恶语,不存害人之心,虽有恶人影响,也不会起作用。

墨子之意在于君子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务必首先修身。

这是在讲修身的必要性。

《修身》篇义云:

"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

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其意为意志不坚强的人智力就不会发达,出言不守信用的人行事就不会成功。

拥有钱财不能分给他人者,不值得与其交友;

不能忠实坚持为人之道、不能广博认识事物、不能明察是非者,不值得与其同游。

《修身》篇还说:

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故其文意为,"

源头混浊,水流不能清澈;

行为无信,名声必然败坏。

墨子在此着力强调君子修身的重要性。

人在社会上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务必要从修身做起,务必要铸就高尚的品行。

这才是一切事业的起点。

此外,墨子还在《所染》篇中强调朋友的优劣对人的影响。

  《兼爱中》云:

于墨子言曰: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其意为,仁义之士所要做的事,必然是兴盛天下人的利益,消除天下人的危害,以此作为自我的事业。

就也是说,君子要兴盛天下人的公利,消除天下人的公害。

  《经上八》又云:

义,利也。

可见,墨子所言的"

兴天下之利"

,就是要兴天下之正义或公义。

为此,仁人君子务必具备强烈的社会职责感与社会正义感。

这也是君子为人的根本原则之所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可谓这一含义的延伸。

  应对当时社会上"

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许之谋愚、贵之敖贱"

(《兼爱下》)的弱肉强食的丑恶现象,墨子提出: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墨子·

兼爱中》)其意思是,用所有的人都相互爱护同时相互给予利益的方法来改变丑恶的时弊。

墨子认为"

做有利他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只利于他人,其实利益是相互的,因而决不可做牺牲他人的事情。

牺牲他人利益的同时亦将损害自我。

……只有人们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并把两者糅和在一齐,才能实现富国安民之愿望。

墨子将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这一思想是十分卓越的,因为离开了整体的利益,个人利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整体利益至上,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社会利益至上。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现其身。

其意即"

兼相爱交相利"

如何做呢?

那就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好象看待自我的国家,看别人的家族就象看自我的家族,看别人的身体就象看自我的身体一样。

墨子在此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一换位原则,"

视人若己"

,就是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能够避免误解、消除冲突。

实现"

,才能"

诸侯相爱则下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兼爱中》)就是说,诸侯因相爱不再恶战了,家主因为相爱不再相篡夺,人人相爱不再相残害;

君臣因相爱而仁惠忠诚,父子因相爱而慈爱孝顺,兄弟因相爱而和谐协调。

大下人都相爱,强者就不会控制弱者,人众就不会掠夺人少的,富裕的就不会欺侮贫穷的,尊贵的就不会傲视低贱的,狡诈的就不会欺骗愚昧的。

天一所有的祸害、篡夺、埋怨、愤恨等能够使其不再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出现了,因此仁人之士赞誉它。

  可见,只有"

兼爱交利"

,社会上的一切祸患之源才得以消除;

只有"

,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协调的群体组织。

中国人注重维持和谐的局面,维护整体的利益,持续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墨子晚一百年的孟子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又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也是强调了民本与人和的重要性,无疑也体现了墨子思想的影响。

交相利"

就是互相给予对方利益,就是利他人、为他人。

在墨子那里,为人是人为所要到达的目的,也是人为所思考的角度、所瞄准的方向、所遵循的规范。

其深刻含义就是人的行为要利于人民、利于国家。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之实质,是一种柔性管理,它透过人们之间的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贴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贴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通常,将任何以人为中心的学说称为"

人本主义"

,而在哲学上,通常指抽去人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把人仅仅看作一种生物的人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费尔巴哈。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透过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调动人的主动性、用心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一切活动。

正因为墨子要求管理者爱护部下,为其着想,所以能充分调动部下的用心性与创造性。

墨子从修身,到爱他人、利他人、为他人。

终究其实质,是提出了管理学的"

人本管理"

思想。

  《论语·

里仁》中说:

君了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意思是说,君子对于"

义"

很明白并且看重,而小人对于"

利"

很明白并且看重。

墨子的义利相统一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扬弃,克服了君子只讲"

不讲"

的虚伪性,从而勇敢地正规"

,使"

、"

二者从对立走向了和谐统一。

墨子的义利相统一的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经济伦理思想,这对于当代的管理实践极富借鉴好处。

管理者对下属就应讲究"

义利统一"

,不能只空有口头上的表彰与承诺;

上司对下属的嘉奖也就应精神与物质两者并重齐举。

  二、尚贤使能

  墨子对于贤能人才的价值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

《亲士》篇云: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意思是说,到一个国家主政却不能蓄纳贤土,那就要亡国了。

发现贤人却不急于举用,贤人就会怠慢其国君。

没有贤才就不能处理危难,没有贤才就不能与之谋虑国事。

怠慢贤才、忘记良土,而能使其国家保存的事,从未有过。

  《尚贤上》篇云: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已。

意思是说,若国家拥有众多贤良人土,那么国家的治理就厚实、稳固;

若国家拥有的贤良人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理就薄弱、动荡。

因此人人的首要任务,是使贤良人士增多。

墨子在此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即国家务必由贤良人士来治理。

之后,墨子透过列举"

善射御之士"

之例,说明了国家获得贤良人士的方法,"

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平,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然后国之良土,亦将可得而众也。

就是说,欲使其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士增多,就必定要使其富裕、高贵、受尊敬、受赞誉,然后国内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士将能够获得并且增多。

况且又有贤良人士,德行厚重,言谈思辨,道术广博,这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辅佐,也必将使其变得富裕、升得高贵,受到尊敬、获到赞誉。

然后国内的贤良之土也将能够得到并且会增多。

  《尚贤上》又云: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曰:

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宫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其意思是,所以古代圣贤帝王施政,安排位置给品德高尚的人,崇尚贤能的人,即使在农民、工匠或商人之中,有潜力的就举荐,给予其高爵位,重赐其厚俸禄,任用其以政事,断定给其政令。

并且说,爵位不较高,则百姓不敬重,俸禄不丰厚,则百姓不信任,政令不专断,则百姓不畏惧。

将此三者授予贤能人士,不是为了赏赐贤能,而是要其事业成功。

所以在这时,按德行列位次,以官职为国家服务,按劳动绩效确定奖赏,按照功勋分给俸禄。

因此做官的不会经常富贵,而百姓也不会终身贫贱,有才能的就举荐之,没有潜力的就撤下之,举荐要讲公义,回避私人恩怨。

这就是墨子所说的意思。

其实,墨子所说的"

爵"

令"

禄"

用当今之通俗语言讲就是职、权、利三者,若要重用贤人,却又不赐此三者,即使是再贤的人也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墨子还说:

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人尚贤者,政之本也。

(《尚贤上》)意即为官者得意时,贤士不可不举用;

不得意时,贤士不可不举用;

崇尚贤人,是施政治理的根本所在。

可见,墨子所崇尚的是精英开明治理。

虽然"

儒家也主张选贤举能,但他们的贤能范围只限于在位或不在位的君子,不包括'

小人'

或'

野人'

,而墨子则把贤能的范围扩入到'

贱人'

阶级。

可见,墨子的选贤是没有范围限制的。

墨子在论及选贤时还强调要做到三个注意点,即:

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尚贤中》)但是,如果管理者不肖,就应当"

仰而废之,费而贱之,以为徒役。

(《尚贤中》)这些对于当今人事管理也是很有借鉴好处的,用人时重裙带关系,职务只能升而不能降,腐败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只有打破这些陈旧的思想,大胆地选拔任用贤能之人,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礼貌与进步。

  墨子对起用贤人还提出了任前试用、任上监督、任后评论制。

其一,墨子强调"

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

这些都是"

慎予官"

的体现,其实就是任前的考察与试用;

其二,《亲上》篇云:

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之下。

意思是说,君主务必要有敢于谏停的大臣,上司务必要有敢于提出反论的部下。

《尚同上》云:

闻喜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

意即,听到好的与不好的,都要报告上司。

上司有过错就要规劝他,下方有好的(人、事、主意等)就要接近上司推荐之。

如果任上不得力,或管理出现严重失误,就应当"

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尚贤中》)其实,这是一种严格的任上监督制度。

其三,《尚贤中》云:

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

……万民从而誉之曰'

圣土'

,至今不已。

……若音者三代暴王纣、幽、厉者是也。

……万民从而非之曰'

暴王'

这其实就是任后评论制。

  墨子还强调因人之才、合理分工,以争取效益的最大化。

《节用中》云:

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

'

《耕柱》篇云:

警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

为义犹是也。

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合理分工,各尽所能,将每个人都置于最适合的岗位工作,这样才能使整体利益最大化。

此外,《杂守》篇还说:

有谗人,有利人,有恶人,有善人,有长人,有谋土,有勇士,有巧士,有使土……守必察其所以然者,应名乃内之。

内之"

,即"

纳之"

就是说,为了守城,就应容纳所有这些人。

这完全贴合现代用人原则,即"

用最适宜的人,而不是用最完美的人。

  著名学者苏东水先生将中国管理文化之精华概括为: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

墨子重视修身,注重德行,强调为人、利他、利国,能够说,墨子是将中国管理思想之要义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所以,对于墨子的管理思想不能不予以高度的重视。

  三、尚同控制

  《尚同上》云:

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又选取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取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墨子之意是,首先选取天下最贤能且可胜任的人为天子,次而选取天下之贤能之人为三公,进而选取天下贤能之人为诸侯国国君,最后选取诸侯国之贤能人士为政长。

墨子是让最贤能的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次而复择其贤担任次一级的职务,再次再择其贤担任其下的职务。

这对于管理来说,同样是值得借鉴的。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

所非,必皆非之;

……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

意思是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