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基础事业编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3194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地质学基础事业编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普通地质学基础事业编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普通地质学基础事业编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普通地质学基础事业编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普通地质学基础事业编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地质学基础事业编制Word文档格式.docx

《普通地质学基础事业编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地质学基础事业编制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地质学基础事业编制Word文档格式.docx

1.成岩作用包括作用、作用和作用。

2.完整的风化壳由上而下一般可分为、、和基岩四层。

3.风化作用按其产生的原因与方式可分为、和。

4.河流三角洲沉积的构造,一般由上而下可分为、和。

5.海水运动的主要方式、和。

6.河流的主要搬运方式为、和。

7.碎屑的圆度级别为、、、、。

8.沉积岩的主要胶结类型有、、、。

9.火山碎屑物按粒径大小可划分为、和。

四.简答题

1.简述河流下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形。

2.简述河流侧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形。

3.试述沉积物是如何转变为沉积岩的。

4.简述河流侵蚀基准面的概念及其对河流地质作用的控制作用。

5.简述沉积岩分类方案及代表性岩石类型。

6.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有哪些特点。

变质岩

1.变质作用2.变余构造3.变晶构造4.大理岩

5.千枚岩6.交代作用7.变余构造

二.选择及填空题

1.角岩变质前的原岩一般为〔〕。

A.砾岩B.泥质岩、粉砂岩

C.碳酸盐岩D.酸性岩浆岩

2.在以下岩石中,属于区域变质岩的是〔〕。

A.碎裂岩B.角岩

C.云英岩D.片麻岩

3.以下各组岩石中均属区域变质岩的应是〔〕。

A.角岩、片岩、片麻岩B.板岩、千枚岩、混合岩

C.片岩、板岩、千枚岩D.角岩、矽卡岩、板岩

4.形成大理岩的常见变质作用类型是〔〕。

A.碎裂变形B.混合岩化

C.气—液热变质D.区域变质

5.纯属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有矿物组是〔〕。

A.红柱石、角闪石、高岭石、磁铁矿

B.绢云母、红柱石、硅灰石、石榴子石

C.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D.辉石、蓝晶石、石墨、石榴子石

6.促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和。

7.变质作用一般可分为、、、和混合岩化五种根本类型。

三.简答题

1.简述变质岩概念及其类型。

2.简述变质作用的方式。

3.比拟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

4.哪些矿物可以作为判断变质岩的矿物标志?

5.简述变质岩分类方案及代表性岩石类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岩浆:

岩浆是在岩石圈深处或软流圈内形成的粘稠熔融体,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并含有较多的挥发分。

2.岩浆作用:

岩浆由源区向岩石圈浅部运动及喷溢出地表的作用通称为岩浆作用。

3.花岗岩:

为酸性深成岩,呈浅肉红色,浅灰色等,粗-细粒构造或似斑状构造,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钾长石,酸性斜长石和石英,次要矿物黑云母,角闪石。

4.喷出岩:

岩浆由深部运动喷溢出地表及其冷凝成岩石的过程称为岩浆的喷出作用,冷凝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二.填空题

1.根据SiO2含量,将岩浆岩分为酸性岩浆〔SiO2>66%〕、中性岩浆〔SiO2:

66%-53%〕、基性岩浆〔SiO2:

53%-45%〕和超基性岩浆〔SiO2<45%〕。

2.根据岩浆冷却凝固成岩的环境,将侵入岩分为浅成、中深成和超深成三大类。

3.辉长岩属于岩浆岩的基性岩类,这种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基性斜长石和辉石。

4.岩浆岩中SiO2含量大于66%的喷出岩称为流纹岩;

SiO2含量为53%-66%的浅成岩称为闪长玢岩,SiO2含量小于45%的深成岩称为橄榄岩。

5.鲍文反响序列中最先结晶的矿物是橄榄石,最后结晶出的矿物是石英。

6.与玄武岩成分相当的侵入岩是辉长岩、辉绿岩。

1.列出岩浆岩的七种主要造岩矿物,并说明什么是暗色矿物,什么是浅色矿物。

答:

岩浆岩中七种主要造岩矿物为:

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

其中暗色矿物为黑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

浅色矿物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

2.什么是整合侵入体?

整合侵入体是岩浆上升到一定部位后,以其机械力沿层理、片理或不整合面贯入,侵入接触面根本平行这些面理。

按形态有:

岩盆,岩床,岩鞍。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其组成物质〔矿物或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关系。

岩浆岩的主要构造类型有:

按照结晶程度划分:

全晶质构造、半晶质构造、玻璃质构造;

按照矿物颗粒大小划分:

显晶质构造:

伟晶构造、粗粒构造、中粒构造、细粒构造、隐晶构造;

按颗粒相对大小划分:

等粒构造、不等粒构造、斑状构造及似斑状构造;

按颗粒相互关系划分:

文象构造、条纹构造。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

岩浆岩的主要构造有:

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条带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枕状构造。

答:

根据SiO2含量,将岩浆岩分为酸性岩浆〔SiO2>66%〕、中性岩浆〔SiO2:

1〕超基性岩类

深成岩:

橄榄岩;

浅成岩:

金伯利岩;

喷出岩:

苦橄岩、科马提岩。

2〕基性岩类

辉长岩;

辉绿岩;

玄武岩。

3〕中性岩类

闪长岩;

闪长玢岩;

安山岩。

4〕酸性岩类

花岗岩;

花岗斑岩;

流纹岩。

1.风化作用:

岩石及组成岩石的矿物暴露地表后,在地表低温低压环境遭受O2、CO2及生物作用,发生机械破碎或化学分解与合成,逐渐成为碎块、砂粒和泥土,一局部成分随水流失,一局部留在原地,这一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按性质可分为三类:

即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喀斯特作用:

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松散沉积物和基岩空隙中的水体。

地下水一般含相当的CO2,,有的还溶有HCl或H2SO4等,是一种较强的溶剂,能较快地分解可溶性岩石。

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改造过程,国际上通称喀斯特作用。

3.三角洲:

河口区的河床纵坡降小,水流分散,加之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河水的活力大大减小,河流携带的大量碎屑物在河口区沉积下来,形成在平面上呈三角形的三角洲。

4.向源侵蚀:

河流的下蚀作用使得瀑布后退、河床降低、河谷逐渐向上游延伸开展,这种现象成为向源侵蚀。

5.侵蚀基准面:

当河流入湖和入海时,河水和湖水面或海水面之间高差为零,河水的下蚀作用停顿,这一平面〔湖水面、海平面〕是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称为侵蚀基准面。

6.层理:

沉积物的层状特征称为层理。

7.泻湖:

泻湖是被沙坝或沙嘴等隔离的海湾,由于盐度的变化形成不同类型〔咸化、淡化〕。

8.叠层石:

藻类生物活动形成,剖面上藻纹层与碎屑纹层交替出现并向上突起的沉积岩称叠层石。

二.选择题

1.岩石或矿物在大气中受到了温度的变化,大气、水溶液及生物作用,使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叫做〔D.风化作用〕。

2.冰川对地面的破坏作用称为〔B.刨蚀作用〕。

3.对于河漫滩,河流可以在〔C.平水期不能被淹没,洪水期可以被淹没〕。

4.石灰岩发育地区的岩溶〔喀斯特〕地形主要是由于〔D.地下水的溶蚀作用〕。

5.河水流过弯曲地段,其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进,这是由于〔D.河流的侧蚀作用及底流沉积所形成〕。

6.在以下各组岩石中,均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A.砾岩、页岩、泥岩、灰岩〕。

三.填空题

1.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作用、胶结作用用和重结晶作用作用。

2.完整的风化壳由上而下一般可分为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岩石和基岩四层。

3.风化作用按其产生的原因与方式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4.河流三角洲沉积的构造,一般由上而下可分为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

5.海水运动的主要方式海浪、潮汐、洋流。

6.河流的主要搬运方式为悬移、跃移和推移。

7.碎屑的圆度级别为棱角状、次棱状、次圆状、圆状、浑圆状。

8.沉积岩的主要胶结类型有基底式胶结、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镶嵌式胶结。

9.火山碎屑物按粒径大小可划分为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

四.简答题

1.简述河流下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形。

湍急的河水以其动能冲刷谷底岩石或河水挟带的砂石磨损和撞击谷底岩石,使河床加深的作用称下蚀作用。

下蚀作用地形主要有瀑布、向源侵蚀、河流袭夺。

2.简述河流侧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形。

河水以其动能及其挟带的砂石冲刷并磨损河床底部及谷坡,使谷坡后退,谷底加宽,河床左右迁移形成河曲。

这种使谷底加宽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侧蚀作用。

侧蚀作用地形主要有河曲、蛇曲等。

3.试述沉积物是如何转变为沉积岩的。

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沉积岩主要是通过以下主要成岩作用:

1)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是指疏松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空隙度降低,体积缩小转变为固结的岩石过程。

2)胶结作用:

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颗粒胶结

在一起转变成固结的沉积岩的过程。

3)重结晶作用:

重结晶作用是指深埋于地下的沉积物,在一定的压力、温度影响下,

其颗粒成分局部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结晶质,细粒晶体变成粗粒晶体,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

4.简述河流侵蚀基准面的概念及其对河流地质作用的控制作用。

海平面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的升降对河流的侵蚀作用有重要影响:

侵蚀基准面下降增大了中下游河流段的坡降,可以导致下蚀作用增强;

侵蚀基准面上升会造成下游甚至中游河段雍水,其机械下蚀作用消失,上游的侵蚀作用也会减弱。

5.简述沉积岩分类方案及代表性岩石类型。

见下表:

他生沉积岩

自生沉积岩

陆源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

碎屑-生物-化学岩

化学岩

有机岩

砾岩

集块岩

碳酸盐岩

蒸发岩

砂岩

火山角砾岩

磷质岩

锰质岩

油页岩

粉砂岩

凝灰岩

铝质岩

铜质岩

泥质岩

铁质岩

6.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有哪些特点。

沉积岩的矿物成分特征为:

1〕在岩浆岩中缺乏的一些矿物,如粘土矿物、沉积的铁锰矿物、白云石、方解石、玉髓和盐类矿物等,在沉积岩中大量生成〔超过总量的1/3〕,说明它们是在风化-沉积作用中新生的自生矿物。

2〕沉积岩中缺乏一些岩浆岩的重要造岩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

3〕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白云母等较多。

4〕由生物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是沉积岩所特有的。

1.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球内力作用下,早先形成的各种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根本上在固态下发生矿物成分和构造、构造的变化而变成一种新岩石的过程。

2.变余构造:

变质程度较浅的变质岩中,原岩的一些构造特征被保存而形成的构造。

3.变晶构造:

发生重结晶或重组合作用而形成的全晶质构造,矿物多定向排列。

4.大理岩:

碳酸盐岩接触热变质作用或区域变质作用形成。

白色,变晶构造,块状构造,矿物成分方解石、白云石,可有透闪石、硅灰石、透辉石等变质矿物。

5.千枚岩:

变质程度较板岩高,原岩矿物根本重结晶,主要是绢云母、绿泥石、钠长石等。

鳞片变晶构造,千枚状构造。

6.交代作用:

在变质过程中,当存在大量化学活动性流体时,通过局部变质原岩物质的带出和外来物质的带入,从而造成原岩中某种矿物被另一种化学成分不同的新矿物所置换的作用。

7.变余构造:

是指在变质过程中主要由于重结晶和变质反响所形成的构造。

二.选择及填空题

1.角岩变质前的原岩一般为〔B.泥质岩、粉砂岩〕。

2.在以下岩石中,属于区域变质岩的是〔D.片麻岩〕。

3.以下各组岩石中均属区域变质岩的应是〔C.片岩、板岩、千枚岩〕。

4.形成大理岩的常见变质作用类型是〔C.气—液热变质〕。

5.纯属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有矿物组是〔B.绢云母、红柱石、硅灰石、石榴子石〕。

6.促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压力、化学活性流体和时间。

7.变质作用一般可分为接触热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气-液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五种根本类型。

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根据变质作用的不同,变质岩可以划分为接触热变质岩、动力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

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有重结晶作用、变质反响或重组合作用、交代作用和变形与破裂作用等几种。

3.比拟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一般出现在大断裂带上或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带,由强大的侧向挤压力和剪切应力引起,主要的变质方式为变形与碎裂。

气-液变质作用是由具有较强化学活性的气体和液体对原岩进展交代作用而因起的。

从岩浆活动中析出的气-水热液对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进展的以交代作用为主的变质改造。

区域变质作用是在较大区域内发生的、由一种因素为主或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复杂变质作用,它常与强烈的构造运动有关。

变质岩的矿物成分较为复杂,以下矿物可以作为判断变质岩的矿物标志:

1)变质岩中广泛发育纤维状、片状、长柱状和针状矿物,如透闪石、阳起石、云母类、石墨、夕线石、角闪石等。

2)变质岩中常出现相对密度大、分子体积小的矿物,如石榴子石、硬玉等。

3)质岩中同质异像〔多形〕矿物发育,如红柱石、蓝晶石和夕线石,其化学组成一样,但矿物稳定的压力-温度范围很狭小。

根据变质作用的不同,变质岩可以划分为接触热变质岩、动力变质岩、气-液变质

岩、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其主要特点在于:

1)接触变质岩类仅发育在侵入岩体周围不远的围岩中,规模有限。

代表性岩石有:

大理岩、角岩;

2)气-液变质岩类代表性岩石有:

矽卡岩、蛇纹岩、云英岩、青盘岩;

3)动力变质岩类原岩一般发生破碎,在高温和应力作用下,发生重结晶和塑性变形形成变质岩。

构造角砾岩、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

4〕区域变质岩类代表性岩石有:

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石英岩;

5〕混合岩类根据基体和脉体含量的多少,可分为注入混合岩、混合片麻岩和混合花岗岩。

1.简述矿产的主要分类。

2.岩浆作用矿床主要划分为哪些成矿阶段?

第11章

1.渗透水2.潜水3.潜水面4.承压水5.泉水6.上升泉7.下降泉

二.选择与填空题

1.潜水应属于〔〕。

A.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外表的重力水

B.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的重力水

C.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D.包气带中的重力水

2.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主要取自陆地上的和,这种资源能够再生、恢复,它的补给主要来自。

三.简答题

1.简述岩石空隙中水的主要存在形式。

2.简述地下水的主要性质。

3.简述重力水的主要特征。

第12章

1.地质环境2.沙漠化3.滑坡4.泥石流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地质系统的反响作用机制。

2.什么是沙漠化?

简述沙漠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3.简述滑坡及其构造要素、诱发因素和主要防治措施。

1.矿床:

矿床是指岩石圈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包含有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块段的综合地质体。

2.矿体:

矿床中能被开采利用的块段,称为矿体。

按矿体的形状可分为等轴矿体、板状矿体、柱状矿体。

3.矿石及脉石:

矿体中可提取有用组分或可直接利用的矿物集合体,称为矿石;

矿体中夹有的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称夹石。

矿石中目前不能被利用的矿物称脉石矿物。

夹石、脉石矿物和围岩碎块等统称为脉石。

4.矿石品位:

矿石中所含有用组分的百分含量。

5.矿体的产状:

是指矿体在空间的方位和所处的地质环境。

二.简答题:

矿产是指在岩石圈中赋存的、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物质资源。

按性质和用途可划分为四类:

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地下水资源。

岩浆作用矿床主要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

1)岩浆成矿阶段;

2)剩余岩浆成矿阶段;

3)热液成矿阶段;

4)火山作用成矿阶段。

1.渗透水:

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面流水和海水、湖水等从地面渗入地下积聚而成,称为渗透水。

2.潜水:

地下第一层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3.潜水面:

地下第一层隔水层之上大致稳定的自由水面。

4.承压水:

充满在两层隔水层间的含水层内的重力水常具有一定的压力,称承压水。

5.泉水:

当含水层被河流切割或因构造作用,使地下水溢出地表时,便形成了泉。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排泄的重要形式。

6.上升泉:

由承压水补给,水流呈上升运动的泉水称为上升泉。

7.下降泉:

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水流作下降运动的泉水,称为下降泉。

1.潜水应属于〔A.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外表的重力水〕

2.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主要取自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这种资源能够再生、恢复,它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岩石的空隙主要包括:

孔隙、裂隙和溶穴。

岩石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

合水,重力水,气态水和固态水。

地球上的水存在于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中。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圈中的各种状态的水体。

地下水也有气态、液态和固体形式,以液态为主。

地下水主要性质包括了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硬度、矿化度等〕,地下水的物理性质〔温度等〕。

3.简述重力水的主要特征。

几种重力水的特征包括:

1〕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存在的局部水体。

2〕潜水地下第一层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3〕承压水充满在两层隔水层间含水层内的重力水常具有一定的压力,称承压水。

4〕泉水当含水层被河流切割或因构造作用,使地下水溢出地表时,便形成了泉。

按补给泉的含水层水流的性质,可将泉分为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水流作下降运动〕和上升泉〔由承压水补给水流呈上升运动〕。

1.地质环境:

岩石圈表层的各组成局部,即岩石、土壤、地下水、有机组分和气体,以及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都与水、气、生物圈的物质和过程相互严密地联系着,它们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环境系统,称为地质环境。

2.沙漠化:

沙漠化是一种渐进式的环境恶化现象。

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区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带。

是一种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共同影响,导致生物生产能力下降和生态系统贫瘠化,从而引起植物生殖量、土地载畜量、作物产量和人类安康水平下降等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响的过程。

3.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物质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作整体性下滑的运动,是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

4.泥石流:

泥石流是含有大量固体物质〔泥和砂、石〕的洪流。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地质系统的反响作用机制。

环境地质系统受到人为地质作用后,能够对之作出相应的反响,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一步人为地质作用有可能引起多步自然地质作用过程。

后者的规模与人为作用的规模往往显著地不成比例。

这种机制称作环境地质系统的反响作用机制。

2.什么是沙漠化?

是一种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共同影响,导致生物生产能力下降和生态系统贫瘠化,从而引起植物生殖量、土地载畜量、作物产量和人类安康水平下降等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响的过程。

影响沙漠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有风蚀作用、降水不均、人类活动、气候等。

沙漠化的防治主要为拟订合理的林、牧业方案,改变土地利用方式,采取防护措施,加强根底研究。

3.简述滑坡及其构造要素、诱发因素和主要防治措施。

滑坡构造的根本要素包括滑坡体、滑坡面、有效临空面。

滑坡发育的主要条件有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条件、地层岩性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在不稳定、高差大和倾斜岩层的斜坡地带,活动断裂地区,以及岩土体破碎与风化强烈等地区,都是滑坡发育的有利地区。

地表水冲刷、渗透、浸泡和润滑作用,地震与火山喷发,人工开挖坡脚和在坡面上修建各种建筑物等,都能促使滑坡失稳滑动。

滑坡的主要防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