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2906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2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46单元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

多读几遍。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

桌说一说。

3.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自己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三)品读第一、二句。

1.理解:

燕山:

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两两相对?

这样写,看起来怎样?

读起来呢?

在这里,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3.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4.一弯冷月下,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是那么清冷,悲凉,气氛是何其肃杀,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心里在想什么?

你马上要做什么?

5.边关战事一触即发,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可是,情况却是如此吗?

(不是。

)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呼喊: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四)品读第三、四句。

何当:

何时将要。

金络脑: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2.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3.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4.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但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

一个虽有一腔抱负之人,但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

这其中的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人说?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三、课堂小结

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

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写景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抒情

施展才华为国立功

第2课时

一、“吟”出诗题,弄清题意

1.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诗人于谦12岁时写下的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出示课件并板书),《石灰吟》可以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齐读诗题。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生质疑)

过渡:

是啊,司空见惯、平平凡凡的石灰(展示石灰实物)有什么值得赞颂的?

我想学了这首诗你就知道了。

二、读好诗句,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

要求:

边听边关注老师读诗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可边听边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古诗。

①读完全诗;

②声音响亮。

3.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大意

1.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

自由朗读全诗,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

2.借助工具书,先自己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间再相互说一说。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凿。

①因为石灰石大部分都埋藏在深山之中,所以必须要先开采出来,这就需要——千锤万凿(相机板书)

②你如何理解“千锤万凿”?

教师运用字理析解“锤、凿”:

“锤”指的是“敲打”,“凿”指的是“打孔;

挖掘”“千锤万凿”指的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挖掘。

说说带有“千()万()”的词语。

③谁能来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

(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挖掘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④看着“千锤万凿”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石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啊?

但这一切都不算什么,开采出来以后,石灰石还要经过——___。

(2)经过烈火的磨炼—烈火焚烧。

①根据“烈”“焚”的字形说说意思。

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石正处于怎样的状态?

(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石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

②但石灰石怕不怕?

生:

不怕。

师:

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的?

(若等闲。

③你知道“若等闲”是什么意思吗?

(“若”的意思是好像,“等闲”的意思是平常的。

)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烈火焚烧好像是平平常常的事。

④石灰石把烈火焚烧自己不过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石对那熊熊烈火发出一句呐喊吗?

(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些吧!

我根本不在乎!

(出示课件)经过了烈火的焚烧,石灰石就变成了生石灰,把生石灰放

入水中,水就会立即沸腾起来,经过这次沸腾之后生石灰就变成了粉末状的熟

石灰,这就是诗中写到的——___。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①相机解释“粉骨碎身”。

(身体粉碎。

②谁能用关联词“虽然……但是……”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过渡:

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浑不怕”呢?

(要留清白在人间。

①石灰是怎样把清白留在人间的?

②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是因为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气节。

(5)指名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4.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对诗句的了解,你认识了怎样的石灰?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石灰;

经历各种磨难也毫不畏惧的石灰;

粉骨碎身也要留清白的石灰。

)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敬佩。

四、感悟石灰,深入理解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赞美石灰无限高尚的品质,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能流传至今,那么,它还蕴含着什么深意呢?

(古诗表面写石灰,其实字里行间隐隐地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

2.《石灰吟》这首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那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3.课件出示资料:

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蒙古瓦剌军作战。

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

此后,瓦剌军攻打京城,于谦临危受命,率京师群众打败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英宗也得以回国。

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得到嘉奖,更由于自己不愿意与朝中的丑恶势力同流合污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

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身正气,宁死也不愿逃离。

4.同学们,从这段资料中你看出了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于谦是一位坚强不屈、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人。

5.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也蕴含了他的深切情怀。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深情地背诵全诗。

2.我想于谦已经走进了你的心中,石灰的精神已经刻在了你的心底,那诗人于谦写这首诗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这首诗不仅赞美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更抒发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于谦的古诗读一读,我们下星期开一次于谦古诗朗诵会。

石灰吟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要留清白在人间→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第3课时

1.出示作者所画竹子的图片。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

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2.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他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读题,生吟古诗)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2.反馈:

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

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分析古诗

1.“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抓住“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

(抓、攀。

(2)“咬”:

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咬定:

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

立:

站立,扎根。

立根,把根扎在……

(2)讨论交流:

“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欣赏《竹石图》)

①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

②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坚韧不拔。

③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肃然起敬。

④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学生自读诗句,找出诗句中的多音字,并理解。

(2)竹子不屈服于哪些?

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炼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劲竹不屈不挠的精神。

(4)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四、感悟体会

1.诗人喜欢竹子吗?

他是怎样表达的?

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2.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3.你喜欢竹子吗?

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

竹是空心的,很谦虚;

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都会留下印记;

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

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炼。

五、课堂小结

《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

既是赞美了岩竹的

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

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

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六、布置作业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

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竹石

千磨万击——咬定东西南北风——立根坚劲——咏物明志

【教学反思】

这三首古诗都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抓住关键词、关键物,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加深对古诗的情感体验。

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人生阅历的缺乏,他们面对精彩的文本,可能是毫无知觉的,因而对古诗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科书P58~62内容。

1.会写15个生字,读记“含糊、僻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体会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

这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让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了解背景,简介人物

1.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写此文是为记述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坚持工作、不幸被捕,在敌人法庭上英勇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经过。

2.简介人物:

李大钊,字守常。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学习。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三、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

(1)提醒容易错的字音和字形。

(2)指导书写。

2.在预习时,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提出质疑。

四、默读课文,理清结构

1.让我们再回到课文内容,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到底回忆了什么事呢?

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并尝试概括。

3.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你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写了哪几件事情吗?

试划分段落,并用小标题概括。

(2~7段:

被捕前父亲从容工作。

8~l8段:

被捕时父亲处变不惊。

19~29段:

法庭上父亲沉着镇定。

30~33段:

父亲遇难后全家悲痛。

4.小结:

这篇课文记述了十六年前“我”的父亲遇难的事情。

一、精读课文,走近人物

1.李大钊在1927年的春天,生命的最后阶段,到底绽放出什么样的光辉?

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描写去探寻。

你觉得,课文在对父亲李大钊的细节描写中,哪些描写最为精彩,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内心世界?

默读课文。

2.讨论交流。

(1)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

“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①父亲在那段时间对子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自读2~5段被捕前的片段,寻找答案。

②父亲希望他这样危险的工作不要让我们知道,以免给家人带来危险。

从文字中,你从李大钊的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带着这样的理解,朗读课文2~5段。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①这一句父亲的话有几个问号?

父亲的意思是说——(常对你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我不能离开。

②如果这样改成陈述句,行不行?

为什么?

(不行,反问加强了语气,说明李大钊的态度非常坚决。

③父亲知道危险离他越来越近,却两次反问,强调不愿离开。

你从这段语言描写又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革命者?

(一位临危不惧,对工作极其负责,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者。

(3)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①同学们,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你们有什么疑惑?

预设1:

此时外面有人闯进来要抓父亲,为什么他还不慌不忙?

预设2:

为什么写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②全班交流:

说明父亲已经做好了被捕、甚至自杀的准备,所以当时的父亲才会不慌不忙。

对比: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突出父亲的沉着冷静。

③在我眼中父亲是什么样的呢?

我当时又会怎么想呢?

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

其实,在被捕时,李大钊还有一处神态描写也值得我们品味咀嚼。

(4)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①严峻态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②如果说,在被捕前,对李大钊精彩的描写在于语言描写,而在被捕时,对李大钊更多的是神态描写。

为什么呢?

(对敌人的蔑视,无道理可讲。

③从两处神态描写,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李大钊?

(5)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①父亲还是那样慈祥,还是那样沉着,但是却有什么变化?

②出示文献资料。

(关于李大钊狱中生活)

③看完这些,你们心里一定有很多感触。

此时此刻的你,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

二、了解构思,体会写法

1.不幸的日子还是来了,李大钊为了共产主义从容就义。

在得知消息之后,全家人是如何度过的?

2.同样的内容,在文章的开头也写到了。

指名读。

3.作者为什么开头写父亲的被难日,结尾也写到呢?

(首尾呼应,更突出我对父亲的难以忘怀。

4.在课文中这样前后呼应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你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学习了这一篇回忆的课文,你发现回忆类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条理、细节清晰。

三、推荐阅读,拓宽视野

1.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

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

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2.鲁迅《朝花夕拾》散文集。

这部散文集都是回忆类的文章,我们也来读一读,体会这类文章的写作特点。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烧文件和书籍

被捕时:

父亲:

处变不惊

敌人:

心虚、残暴

法庭上:

安定、沉着

被害后:

全家沉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有些不足,比如资料的出示,应该多让学生来朗读展示;

文章前后照应的好处,也应该让学生来自己体会。

这样会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多加改进。

12.为人民服务

教科书P63~65内容。

1.学会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彻底、剥削、寄托”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掌握围绕主要观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一、揭题导课

1.讲明背景:

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

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

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不幸牺牲。

毛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

“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注意不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

2.毛主席的这篇演讲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演讲也成为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在60多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和这篇演讲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读通课文:

指定5位同学逐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订正。

达到演讲的第一步——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有一定的语气变化。

2.学会字词:

可以采用毛遂自荐的方式上讲台带领大家学习。

三、梳理文络

1.默读,用“”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或者自己概括出小标题批注在课本上。

2.交流中心句,适当修改后,让学生板书。

四、复述课文

1.依据黑板上的提纲,同桌之间复述课文。

2.师生集体复述课文。

一、回顾复习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著名演讲。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二、研读课文

1.谁愿意来汇报一下,课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组织学习交流。

2.我们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呢?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性质是什么?

(是革命的队伍。

(2)革命的队伍是干什么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3)怎样理解这句话?

(“完全”就是全部,百分之百;

“彻底”就是一直到底,贯彻到底。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

“完全”和“彻底”说明了革命队伍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目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一句话,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为人民服务应该做好哪些方面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讲的?

(2)它与后面几句话是什么关系?

(它与后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3)作者引用了谁的话来说明人死有不同的意义?

(司马迁。

(4)你了解司马迁吗?

齐读这句话。

怎样理解这句话?

(“固”:

本来;

“或”:

有的;

“于”:

表示比较,比……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人死得很有价值,比泰山还重;

有的人死得毫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5)什么样的死比泰山还重?

(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6)什么样的死比鸿毛还轻?

(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7)张思德同志是怎么死的?

(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

)所以说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段话说明要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首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4.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以外,我们还应该怎么做?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

(1)想一想这一段又是围绕哪一句话来讲的?

画上“____”。

(2)什么是“兴旺”?

(兴盛,旺盛。

(3)我们怎么样“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

古人说得好:

不动笔墨不读书。

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答案并画上“”。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就照你的办。

(4)齐读这几句话。

这几句话每句是什么意思?

每一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第一句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

第二句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

第三句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我们就接受并改正;

第四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