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标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2847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表标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体表标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体表标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体表标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体表标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表标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体表标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表标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表标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耳尖:

外耳上缘最高点。

一般位于眉梢与枕外隆凸的连线上。

  耳根:

耳郭附着部。

其上端称耳根上点,下端称耳根下点。

  耳垂:

外耳下端的无软骨部分。

  耳屏(耳珠):

外耳门前方的瓣状突起。

  颞骨乳突(完骨):

颞骨后下部,外耳后方的圆形突起。

表面粗糙,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长肌附着。

其尖端突向下前方,与耳垂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枕外隆凸:

枕骨后表面中央的隆凸。

  

(二)颈部

  喉结(结喉):

颈前中央,甲状软骨前缘隆起部,男性青春期后此处高而显著,吞咽时作上下移动。

在喉结上方摸到的凹陷为甲状切迹,甲状软骨上缘正对第四颈椎。

  胸锁乳突肌(缨筋):

颈侧部肌肉,起自胸骨柄

和锁骨胸骨端,两

头会合后斜向后上方,止于乳突部。

当头转向对侧时,隆起尤为明显。

《内经》称“婴筋”,主要指胸骨头部分。

《类经》张介宾注:

“《说文》曰:

婴,颈饰也。

故颈侧之筋曰婴筋。

  第七颈椎棘突(大椎):

由于项部肌肉多,颈椎棘突又短,所以除第七颈椎棘突呈明显隆起外,其上方棘突一般不易被摸到。

有时这里可呈现两个突起,上面一个为第六颈椎棘突。

有时可摸到三个突起,中间一个为第七颈椎棘突。

第七颈椎,其棘突较长,向后平伸,尖端不分叉。

为项韧带附着处,当头部前屈时,棘突部隆起更为明显,并能随头左右活动。

  (三)胸腹部

  胸骨上窝(天突):

胸骨柄上缘,颈静脉切迹上方凹陷处。

  胸骨角(璇玑):

胸骨上窝之下,胸骨表面的第一个隆起,是胸骨柄下缘与胸骨体的结合部。

两旁为第二肋软骨。

  胸骨下角(歧骨,胸肋角):

胸骨体下端与左右两侧的肋弓下缘所形成的角,一般约呈90°

,矮胖者常大于90°

后当第九或第十胸椎椎间盘水平。

  胸骨剑突(蔽骨):

胸骨下端的小骨片,形似鸠尾,长短不一。

  锁骨(巨骨):

内端与胸骨构成胸锁关节,外端与肩峰构成肩锁关节。

(图2-1-4)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称锁骨中线,与乳头线相似。

  锁骨下窝(云门):

抬臂时,当胸大肌与三角肌间呈现凹陷。

  锁骨上窝(缺盆):

锁骨上方的凹窝,由锁骨、肩胛舌骨肌及胸锁乳突肌围成。

施沛《经穴指掌图》:

“结喉下巨骨上,缺陷处若盆也。

  肋间隙:

第一肋前面常被锁骨遮掩,其下为第一肋间隙。

上下两肋之间的空隙,一般上位肋间隙较下位为窄。

胸部穴即按肋间隙定位。

第1~7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第8~10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借结缔组织相连而成肋弓,其下方为腹部。

  季肋(季胁):

第11~12肋(浮肋)前端的游离部。

  乳头:

男性常位锁骨中线的第四肋间隙或第五肋骨上。

距胸前正中线10厘米。

女性的位置变动较大,未育女青年大多位于第五肋骨,中年妇女大多位于第六肋骨。

乳头距锁骨中线外0~4厘米不等,年龄越大越偏向外侧,但主要集中于0~2厘米处。

乳头四周的棕色皮肤称乳晕,直径约5厘米。

  脐窝:

常位于两髂嵴最高点连线稍下处,相当第四腰椎水平。

脐部无皮下脂肪,脐窝越深表明腹壁皮下组织越厚。

  耻骨联合部(曲骨,横骨):

耻骨联合上缘和耻骨嵴(耻骨体厚而粗糙的前上缘)。

当腹股沟内侧可触得耻骨结节,再向内为耻骨嵴。

  髂前上棘:

嵴前端的突起,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起于其上。

  (四

)背部

  脊椎棘突(椎节):

胸椎棘突,在前俯时隆起明显,最高点在第六与第七胸椎。

腰椎棘突之间肌肤略呈凹陷,肌肉越发达凹陷越明显;

最低点在第三腰椎。

第1~4骶椎棘突在成人时已形成3、4个结节,第5骶椎已无棘突,所以总称为“二十一椎”。

  肩胛冈(肩上横骨):

肩胛骨背面的高嵴。

它与前方的锁骨共同围成内连颈根的肩上区,肩胛冈内侧端与第三胸椎棘突相平。

  冈上窝(肩解):

肩胛冈上方的凹陷。

较深。

  冈下窝:

肩胛冈下方的凹陷,较浅。

  肩胛骨内侧缘:

对向脊柱的内缘。

  肩胛骨外侧缘:

对向腋窝的外缘。

  肩胛骨上角:

肩胛骨上缘与内侧缘的会合处,约平对背部的第二胸椎椎体和第二肋骨上缘。

  肩胛骨下角:

肩胛骨下端,一般达第七肋骨(或肋间隙)。

  髂嵴:

髂骨上缘的弧形隆起。

最高点约平第四腰椎棘突。

  髂后上棘:

髂嵴后端。

瘦弱者呈隆起头,年青或肥胖者皮肤表面呈现一凹陷。

为骶髂关节中心点和第二骶椎中部的标志。

  骶后孔:

骶骨背面的四对小孔,为八髎穴所在。

  骶管裂孔(腰俞):

骶尾关节上方正中呈凹陷处。

  当头部前屈时,可摸到明显隆起的第七颈椎棘突(大椎)。

两手垂于躯体两侧时,两肩胛冈连线平第三胸椎棘突,两肩胛骨下角连线平第七胸椎棘突。

第十二肋与竖脊肌外缘交点,相当第一腰椎水平。

两季肋下缘连线平第二腰椎棘突。

两髂嵴最高点连线平第四腰椎棘突(十六椎)。

两髂后上棘平第二骶椎(十九椎)中部。

  (五)上肢

  肩峰(髃骨)部:

肩峰外侧缘与肩胛冈连续处的突起。

  三角肌:

起于锁骨外1/3、肩峰外缘和肩胛冈下缘,由前、后、外三面包裹肩关节。

形成肩部圆隆外貌,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

  肱二头肌(臑肉):

长短两头起自肩胛骨,向下各成一肌腹,多于臂下1/3处相合,再形成一纺锤状肌腹,止于桡骨粗隆后部。

  腋窝:

上肢内面与胸壁相连处的凹陷部,胸大肌下缘组成腋前襞,大圆肌和背阔肌下缘组成腋后襞。

  腋纹头:

沉肩合腋时腋前纹头为腋前皱襞的顶端,腋后纹头为腋后皱襞的顶端。

  肱骨外上髁:

肘外侧面上方隆起。

上续臂外侧肌间隔的凹沟,沟前方为肱桡肌和肱肌,沟后方为肱三头肌内侧头。

  肱骨内上髁(肘内大骨):

肘内侧面的隆起,大而显著,位较外上髁稍低。

在肱骨内上髁的骨沟中可触及尺神经。

  肘尖(尺

骨鹰嘴):

肘后的明显突起。

伸肘时,肘尖与肱骨内、外上髁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屈肘成90°

时,此三

点成一等腰三角形。

  肘横纹:

屈肘时出现的横纹,与肘尖高度相当。

  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臂内两筋):

用力握拳屈腕时,腕臂屈侧面的肌腱明显突出。

掌长肌腱居腕的正中部,其外侧为桡侧腕屈肌腱。

  尺侧腕屈肌腱:

掌长肌腱内侧为较深位的指浅屈肌腱,再内侧为尺侧腕屈肌腱,腱索止于豌豆骨。

  腕横纹(腕掌屈纹):

一般有2~3条。

①腕近纹约平尺骨头。

②腕中纹两端平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相当于桡腕关节线。

③腕远纹微凸向于掌,通过腕中关节线的最高点,相当于屈肌支持带的近缘;

在该纹外1/3折点处可摸到舟骨结节;

该纹尺侧端的突起为豌豆骨(掌后锐骨)。

一般所谓腕横纹多指腕中纹。

  鱼际:

拇指后方掌面肌肉所形成的隆起称“鱼”或“手鱼”,其边缘称鱼际。

又其他肌肉隆起处也可称鱼。

一般将拇指后的掌内隆起称作大鱼际,小指后的掌尺侧隆起称作小鱼际。

  掌横纹(掌屈纹):

手掌面皮肤的明显凹痕(皮纹),主要有三条:

①鱼际纹(掌近纹):

位于大鱼际隆起部的尺侧缘,斜向第二掌骨头平面,与掌中纹相合。

②掌中纹:

由第二掌骨头平面斜向手掌尺侧;

食指完全屈曲时,指尖正对此纹;

有人缺如。

③掌远纹:

从第二指蹼近侧1~2厘米处,沿第三、四、五掌骨头平面至手掌尺侧;

手指完全屈曲时,第三、四、五指指尖正对此纹。

少数人掌中纹与掌远纹连成一线。

  本节:

掌指关节隆起部,由掌骨头与近节指骨底构成(包括关节囊所覆盖处),其背面皮纹较多。

  赤白肉际:

手掌面与背面交界处。

掌背面皮肤颜色较深,故称“赤”;

掌而较浅,故称“白”。

正当赤白皮肤移行处,故称“肉际”。

  指甲角:

指甲基底部月牙形凹沟(指甲轮)的两侧,指甲根和甲侧缘表面的上皮皱襞弯曲成角处。

  (六)下肢部

  股骨大转子(髀枢):

臀部外侧股骨大转子隆起部,位于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之间的连线上,当臀大肌隆起与阔筋膜张肌隆起之间的凹陷处。

  臀横纹(臀沟):

臀肌下缘的皱襞,深面有坐骨结节。

  缝匠肌(股内大筋):

起于髂前上棘,止于股骨粗隆内侧部。

  股骨内侧髁(内辅上):

股骨下端内侧面的隆起(较外侧髁明显)。

  胫骨内侧髁(内辅下):

胫骨上端内侧面的膨大部(较外侧髁明显)。

  髌韧带:

髌骨下方肥厚而坚硬的韧带,为股四头肌的延续部分,两

侧凹陷称“膝眼”,可触到膝关节面(膝中)。

  膕横纹:

屈膝时膕窝中的横纹。

  胫骨粗隆:

胫骨上端与胫骨体接连处前面的三角

处粗隆,有髌韧带附着。

  胫骨前缘:

小腿前面沿胫骨粗隆而下,可摸到胫骨体前缘和内侧面,紧贴皮下,微弯行,直至踝部。

前缘外侧隆起由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组成。

  腓骨头(成骨):

腓骨上端膨大部。

  外踝:

腓骨下端外侧面膨大部,比内踝稍下而低下。

后方可摸到腓骨长、短肌腱。

  内踝:

胫骨下端内侧面膨大部,比外踝稍高。

内、外踝前方由内向外可摸到胫骨前肌腱、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

内踝下方一横指处可摸到跟骨载距突。

  跟腱:

小腿后面有肥大的小腿三头肌隆起,向下延续为跟腱,止于跟骨后面。

  舟骨粗隆(然骨):

足舟骨内侧面的圆形粗隆,通常位于内踝与第1跖骨头内侧的连线上。

  第五跖骨粗隆(京骨):

足背外侧面,第五跖骨体外侧的隆起。

一般位于小趾端与足跟后缘之间的中点处。

跖趾关节隆起部,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

  趾甲角:

趾甲基底部月牙形凹沟(趾甲轮)的两侧。

覆盖于趾甲根和甲侧缘表面的上皮皱襞弯曲成角处。

 

一、脊柱的棘突与椎体的定位

(一)棘突定位

1.第7颈椎棘突是颈椎棘突最隆起的一个。

当低头时,在项部下方正中线上最突出的一个,能随摇头而左右摇动,而其下方的第1胸椎棘突则完全不动,可资区别。

2.第3胸椎棘突与肩胛冈内侧端平齐。

3.第7胸椎棘突与肩胛骨下角平齐。

4.第12胸椎棘突在第12肋肋角距后正中线5厘米处。

5.第4腰椎棘突(或棘间)与髂嵴最高点平齐。

6.第5腰椎棘突与髂结节平齐。

为菱形窝的上点。

肥胖者为一凹窝,为下背部正中沟的终点。

7.第2骶椎棘突与髂后上棘平齐。

为蛛网膜下腔的终点。

8.第3骶椎棘突与髂后下棘平齐。

9.骶尾关节在臀裂的上端。

为菱形窝的下点。

10.尾骨尖在肛门的后上方,正常有一凹窝。

(二)椎体定位(以成年人立正姿势为标准)

椎体的定位有两种方法:

1.以棘突定椎体的位置颈椎、上位胸椎和腰椎的棘突与同位椎体平齐;

中、下位胸椎棘突与下一位椎体的下缘平齐。

(1)下胸部的棘突与下一个椎体的中部平齐;

(2)腰椎棘突与同位椎体平齐。

2.从躯干前部体表标志定椎体位置:

(1)下颌角平齐第2颈椎体;

(2)舌骨平齐颈3~4椎间隙;

(3)环状软骨平齐颈6椎体;

(4)胸骨上切迹平齐胸2椎体;

(5)剑突平齐胸9椎体;

(6)季肋下缘平面与腰3椎体等高;

(7)脐平齐腰3~4椎间隙

胸部的体表标志

胸廓的自然标记及命名的划线能标明、记载内部结构和病变的部位、

位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骨骼标志

(一)前胸壁的骨骼标志

1.胸骨(sternum)位于胸廓前正中,连接两侧肋骨和锁骨,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

(1)胸骨柄(manubriumsterni)位于胸骨的上部,外形略呈六角形。

胸骨柄上缘中部为颈静脉切迹,在成人约平第二胸椎下方的椎间盘,上缘两外侧的卵圆形关节面,称为锁骨切迹,与锁骨的胸骨端相连接,下缘与胸骨体相连。

(2)胸骨体(corpussterni)胸骨的中间部分,其上缘与胸骨柄相接,下缘与剑突相结合。

胸骨体下部的两侧与第7~10肋软骨连接。

(3)剑突(xiphoidprocess)为胸骨体下端的突出部分,呈三角形,其底部与胸骨体相连。

2.胸骨角(sternalangle)又称Louis角。

由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稍向前方突起而成。

胸骨角的部位标志着气管的分叉处、主动脉弓的上缘及第四胸椎的高度。

胸骨角与第二肋软骨相连,为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3.肋间隙(intercostalspace)两肋骨之间的空隙。

前胸壁的水平位置常用肋骨或者肋间隙表示,第一、二肋骨之间的间隙为第一肋间隙,以此类推。

(二)后胸壁(背部)的骨骼标志

1.脊椎棘突(processusspinosus)后正中线上每个椎骨间后方的骨性突起。

是后正中线的标志。

位于颈根部的第7颈椎棘突最为突出,其下即为胸椎的起点,常用此处作为计数胸椎的标志。

2.肋骨(rib)共12对。

十二对肋骨在背部与胸椎相连接,第1~10肋骨在胸前部与肋软骨相连,肋软骨再与胸骨相连,构成胸廓的骨性支架。

第11、12肋为浮肋。

3.肩胛骨(scapula)脊柱两侧的三角形扁骨。

位于后胸壁第2~8肋骨之间。

分为肩胛体、肩胛冈和肩胛角。

沿肩胛骨的内侧缘向下,其终止处为肩胛角。

当被检查者取直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相等于7~8肋间水平或相等于第8胸椎水平,为背部检查的重要标志。

4.肋脊角(costalspinalangle)为第十二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

其前为肾和输尿管所在的区域。

二、胸部体表垂直线标志

(一)前面及侧面的标记线

1.前正中线(anteriormidline)即胸骨中线。

为经过胸骨的正中点所划的垂直线。

2.锁骨中线(midclevicularline)(左、右)为通过锁骨肩峰端与胸骨端两者中点的垂直线。

即通过锁骨中点向下的垂直线。

3.胸骨线(sternalline)(左、右)为沿胸骨边缘与前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

4.胸骨旁线(parasternalline)(左、右)为通过胸骨线和锁骨中线中间的垂直线。

5.腋前线(anterioraxillaryline)(左、右)为通过腋窝前皱襞所

作的垂直线。

6.腋中线(midaxillaryline)(左、右)为自腋窝顶端于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向下的

垂直线。

7.腋后线(posterioraxillaryline)(左、右)为通过腋窝后皱襞所作的垂直线。

(二)背部的标记线

1.后正中线(posteriormidline)即脊柱中线。

为通过椎骨棘突或沿脊柱正中下行的垂直线。

2.肩胛线(scapularline)(左、右)为双臂自然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的垂直线。

三、胸部的自然陷窝和解剖学区域

1.胸骨上窝(suprasternalfossa)为胸骨柄上方的凹陷处,气管位于其后方。

2.锁骨上窝(supraclavicularfossa)(左、右)为锁骨上方的凹陷部,相当于肺尖的上部。

3.锁骨下窝(infraclavicularfossa)(左、右)为锁骨下方的凹陷部,其下界为第三肋骨下缘。

相当于肺尖的下部。

4.腋窝(axillaryfossa)(左、右)为上肢内侧与胸壁相连处的凹陷部分。

5.肩胛上区(suprascapularregion)(左、右)为肩胛冈以上的区域,外上界是斜方肌的上缘。

6.肩胛下区(infrascapularregion)(左、右)为两肩胛下角连线与第12胸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

7.肩胛间区(interscapularregion)(左、右)为两肩胛骨之间的区域。

一、腹部体表标志

1.胸骨剑突。

2.肋弓下缘肋弓系由第8~10肋软骨构成,其下缘为体表腹部上界,常用于腹部分区及肝脾测量。

3.腹上角为两侧肋弓的交角,剑突根部,用于判断体型及肝测量。

4.脐为腹部中心,位于3~4腰椎之间,为腹部四区分法及腰椎穿刺的标志。

5.髂前上棘髂嵴前方突出点,为九区分法标志及常用骨髓穿刺部位。

6.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常用做手术切口位置,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下缘交界处为胆囊点。

7.腹中线(腹白线)前腹壁上两腹直肌间的腱性正中线,由三种扁平腹肌腱膜的交叉纤维构成。

为前正中线的延续,为四区分法的垂直线,此处易有白线疝。

8.腹股沟韧带两侧腹股沟韧带与耻骨联合上缘共同构成腹部体表的下界,此处为寻找股动、静脉标志,并为腹股沟疝的通过部位(腹股沟管或腹股沟三角)。

9.脊肋角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为肾叩痛位置。

10.腹直肌腱划在腹直肌表面可见到数条横沟即为腱划的体表投影。

有3条:

脐部正中线两侧、剑突与脐之间正中线之两侧、与剑突尖平齐之正中线两侧。

11.第12肋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