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2796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②受刺激时:

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③局部电流的方向:

膜内,膜外。

④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3)传导特点:

离体神经纤维上为传导,在生物体内或反射弧中为传导。

(4)K+外流、Na+内流属于(运输方式),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

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段膨大成杯状或球状。

(2)突触:

由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共同形成,包括、、三部分。

在特定情况下,突触后膜还可以是的膜,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

(3)突触小泡:

其形成与(细胞器)有关,内含。

(4)神经递质:

①种类:

可分为递质(如:

乙酰胆碱)、抑制性递质(如:

甘氨酸)

②释放的方式:

,是否需要消耗能量,跨过层生物膜,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③特点:

a、属于信号分子b、与受体特异性结合c、一经作用后就被水解或灭活(若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

碱作用后不能被灭活,引起的即时效应是使突触后膜持续或使肌肉持续。

(5)兴奋传递的过程: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内的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

经(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

(6)传递的特点:

原因:

(7)传递过程中突触处信号变化:

信号→信号→信号

6.指针偏转问题

①刺激a点:

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

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②刺激b点:

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③刺激c点:

7.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中枢受

脑中相应的中枢的调控

2

(2)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分布有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下丘脑分布有中枢、的调节中枢,还与

等的控制有关;

脑干有,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小脑有维持身体的中枢;

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

级中枢,也有排尿、排便中枢(低级中枢)。

8.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和等方面的高级功

能,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

(2)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区,损伤后不能书写;

区,损伤后,不能讲话,可看懂听懂;

区,损伤后不能阅读;

区,损伤后不能听懂别人的讲话。

9.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和积累的过程;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

进行和;

短期记忆主要与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有关。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促胰液素:

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分泌,作用是。

2.激素调节:

由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3.常见激素

激素

化学本质

生理功能

促甲状腺激素

多肽类

促进

释放

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

放激素

抗利尿激素

,减少尿量;

的生长发育及

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的合成与分泌

甲状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骨骼生长及蛋白质的合成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的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提

衍生物

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A细胞:

胰高血

,从而使血糖升高

糖素

胰岛

B细胞:

胰岛素蛋白质促进细胞,从而降低血糖

雄性激素类固醇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性腺

雌激素

肾上

肾上腺素与机体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反应有关

激素缺乏症:

生长激素幼年缺乏:

幼年过量:

成年过量:

甲状腺激素幼年不足:

饮食缺碘:

过多:

3

4.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正常范围

来源:

①;

②;

去向:

②(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2)血糖平衡调节:

①过程:

②调节中枢:

调节方式:

③作用:

如:

和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和对生长发育的作用。

作用:

如、和之间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

(3)血糖失衡的典例——糖尿病

①病因:

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分泌不足。

②症状:

“三多一少”,即、、多食,体重下降,身体。

5.激素的分级调节

(1)过程:

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促甲状腺(肾上腺、性

腺)激素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肾上腺素、性激素)

(2)内分泌调节的枢纽:

(3)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量的时,又反过来抑制和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属于。

(胰岛素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是否)属于反馈调节)

(4)能调节垂体功能的激素是.

6.激素调节的特点:

(1)

(2)通过运输(3)作用于。

靶器官(细胞)上有激素作用的(结构名称),成分是。

(4)体内需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的原因是。

(5)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又不提供,也不起,只是使靶细胞原有

的生理活动,是一种分子。

4

第三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体液调节:

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

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例如: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2)联系:

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作用途径

①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

反应速度

节,

调节可以看作

调节的一个环节;

作用范围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

作用时间

能。

例如

激素幼年时期分泌少患

3.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过程

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

感受器

调节中枢

感觉中枢渴觉中枢:

冷觉、热觉中枢:

4.抗利尿激素由合成和分泌,由释放,促进对水的,

(减少/增加)尿量。

5.下丘脑功能:

第四节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

(1)免疫器官是场所,包括、、、、

(2)免疫细胞包括和,其中后者根据成熟的场所不同,分为、。

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分化而来,直接在骨髓中成熟的是,迁移到胸腺中成熟的是

(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有、、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

、。

3.人体的三道防线:

(1)①第一道防线由、、胃液、唾液组成;

②第二道防线由组成;

③第一道防线由和借助和组成

5

(2)前两道防线的特点:

,称为

免疫。

第三道防线称为

4.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1)抗原: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

反应的物质

抗体:

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

(2)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增殖分化

记忆B细胞

抗原

细胞

浆细胞→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

(3)细胞免疫过程:

(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吞噬细胞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

激活靶细胞内的

,导致

(4)免疫细胞

靶细胞裂解死亡

是否特异性识别

B细胞

T细胞

浆细胞

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5)能增殖分化的细胞;

能产生抗体的细胞;

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

胞是;

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是。

无识别抗原作用的是。

5.二次免疫的特点:

作用更,速度更,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6.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

实例:

、、风湿性心脏病、重症肌无力

过敏反应:

的机体在接受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有明显的和。

(2)免疫过弱:

如艾滋病(AIDS)

①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

②主要是破坏人体的细胞,使人体丧失大部分的免疫及全部的免疫,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③传播途径:

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7.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的发明和应用:

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和(主要是得到);

(2)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

利用的特性,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

外源器官相当于、自身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免疫起主要作用。

一、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

6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b、联系: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调节可以看作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激素幼年时期分泌少患。

2.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

过程

神经中枢

感觉中枢渴觉:

冷觉、热觉:

3、下丘脑功能:

第三章植物激素

二、基础知识自主疏理

1.植物激素:

由内产生,能从运送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

2.生长素

(1)生长素发现过程

①19世纪末,达尔文提出向光性的原因是

②1910

年,詹森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

传递给下部;

③1914

年,拜尔证明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是

④1928

年,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化学物质是

(2)化学本质:

三、生长素的合成、分布与运输

1.合成部位:

幼嫩的、和发育中的。

2.分布:

(1)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

(2)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幼根>老根。

3.运输

(1)极性(轴向)运输:

7

①特点:

只能从形态学的向形态学运输,是一种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浓度运输。

②实验:

(2)横向运输

①在或作用下还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处的横向运输。

这种运输往往与刺激有关;

②下图:

A、B为运输,C、D为作用下的运输;

a为下的运输。

(3)非极性运输:

通过韧皮部的筛管的运输。

归纳:

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只有这个部位才能感受这一外界刺激,而其他部位对单侧光的刺激没

有任何反应。

②生长和弯曲的部位在,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部位就是指这一段。

③单侧

光引起茎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暗示了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有运输的能力,即在单侧光的影

响下,生长素从的一侧移向的一侧。

发生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面,表明生长素有运输的能力,

能自形态学向运输。

四、生理作用

1、作用特点: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既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

落果,也能。

2、敏感程度:

不同细胞:

不同器官:

不同植物:

顶芽侧芽

3.生长素类似物

(1)概念:

合成的,具有与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

(2)应用

①②;

③;

五、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

两重性:

即在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

(1)右图曲线中:

①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其浓度的值为,在OH段随生长素浓

度增高,,而HC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高,;

A和B点、O

和C点的浓度对植物的促进作用;

②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一侧

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向光一侧生长慢于背光一侧)。

③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

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测得其根的

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则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④根的向重力性和顶端优势现象也体现了生长素的,而向光性和茎

的背重力性却只能表现生长素的功能。

(2)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

>>)。

②右图曲线中在A、B、C各点代表作用;

A′、B′、C′点以上的部分体

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A′、B′、C′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

A′、B′、C′点以下的部分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长起

作用。

8

(3)顶端优势:

产生的生长素,向运输积累,使受抑制。

(4)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如图

由于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背地一侧生长素浓度

,即>,>),使生长不均,根的向地一侧生长,背地一侧生长;

的向地一侧生长,背地一侧生长,结果根生长,茎生长。

(5)单子叶和双子叶的敏感度

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同一浓度对双子叶是抑制性,但对单子叶

是的。

(6)生长素在农业中的应用

①扦插的枝条生根:

关于植物的生长与激素的关系主要是:

和促进细胞纵向伸长、使细胞体积加大,

能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②促进果实发育:

实验证明,雌蕊受粉后,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中,里合成了大量的生长素。

这些生

长素能促使子房发育成。

③防止落花落果:

由于植物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所以,它被普遍用来防止落花落果,特别是在大棚生产过程中,大棚内缺少帮助花授粉的昆虫和风,倘若辅以人工授粉,人们可以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以防止落花落果。

六、其他植物激素:

1.四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植物激素

合成部位

主要生理作用

赤霉素

促进细胞

,使植物增高,促进

萌发及

细胞分裂素

,通过木质部输送到地上部分

乙烯

促进果实

,促进多开雌花等

脱落酸

抑制细胞的

,促进器官

2.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①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比如:

赤霉

素种子萌发,脱落酸则种子萌发,两者的作用是互相的。

②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的结果。

3.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4、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

效果稳定的原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七、种群概念及其特征

1.种群概念:

2.个体的特征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3.种群的特征:

9

八、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相互关系可图示如下:

种群密度

迁入率种群数量迁出率

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

预测变影响数

化方向量变化

1.在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中,是最基本的特征。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和及和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②影响因素

人为因素:

如人工养殖

3.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

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如下:

①增长型:

出生率死亡率→增大;

②稳定型:

出生率死亡率→基本不变;

③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减小。

4.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①♀>♂→;

②♀≈♂→;

③♀<♂→

九、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

(1)取样的关键是:

(2)常用的取样方法:

、;

(3)适用范围:

,同时调查、作物植株上、的密度等也可

用样方法。

2.标志重捕法

在标志重捕法中,为保证标志个体与非标志个体在重捕时的概率相等,标志技术及其操作应注意:

(1)适用范围:

、的动物。

(2)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对寿命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3)标志不能。

因为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被捕食的概率,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

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

(4)标志符号必须能够,在调查研究期间不会消失。

(5)根据重捕样本中标志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标志个

体数×

重捕个体数/重捕中的标志个体数。

3.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是调查期间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分布;

②未标志个体和被标志个体;

③调查期中没有;

④调查期间没有新的。

第五章复习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

1.生态系统的结构:

由和构成;

其组成成分:

和。

其营养结构为:

和。

2.生态系统的功能:

、、,其中主要功能是和。

二、生态系统的成分

1.各成分的比较

项目

成分

作用

营养方式

地位

联系

非生物的物

能量:

是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联系

质和能量

物质: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

主要是

,也包

物→

物;

境的两大“桥梁”,

生产者

型微生物(如硝

能→

能;

为消费

生产者和各级消费

化细菌、硫细菌)、蓝藻等

者提供

和栖息场所

者以

关系

消费者

各种动物和

生活

加快生态系统中的

建立的食物链和食

10

的各种生物(如菟丝子等)利于植物的和的物网是和

传播的渠道

营生活的微生物及通过作用将生物遗体、排

分解者腐食性的动物(如、泄物分解为物,供

秃鹰等)者重新利用

2.各成分相互关系

3.判断对错并举例

消费者都是动物()反例:

动物都是消费者()反例:

细菌都是分解者()反例:

分解者都是细菌()反例:

绿色植物都是生产者()反例:

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反例:

三、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与之间主要通过关系建立的一种联系,具体就是捕食链。

由于没有参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捕食关系,所以不纳入食物链,不占有营养级。

(2)分析:

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级,中间为多种动物,食物链

的中间不能中断,生产者一定是第营养级。

②在食物链中,当某种生物大量增加时,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上

一营养级数量,作为其天敌的下一营养级数量。

③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的数量一般不超过个。

2.食物网:

(1)概念:

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分析:

①同一种消费者由于食物的性,使其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

②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可以既是关系,又是关系。

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外来因素而大量增加时,一般除导致上一营养级减少,下一营养级增加外,还会导

致与其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数量。

④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而并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

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系统的。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条食物链中“螳螂”是第几营养级?

这条食物链为:

→→→,螳螂为第营养级。

四、能量流动

1、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

2、过程:

(1)过程图解

(2)分析

①输入:

途径:

主要是生产者的;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②传递:

形式:

③转化:

有机物中

④散失:

形式:

3、特点:

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也不能;

输入到一个营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