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2728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6”这个数读作正十六,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6的前面加一个正号,“+16”也可以写成“16”;

“-16”这个数读作负十六,书写时,可以写成“-16”。

【通过“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

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

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16”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进一步体验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银行取款与存款。

师:

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取款预存款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小结:

存入2000元用+2000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

2.归纳正数和负数。

【通过银行取款与存款,存入2000元用+2000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则为负数。

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师引导:

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你为什么这样分?

像+16、19、+2000、、6.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16、-、-7、-500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完成板书)

三、反馈练习:

(1)完成第4页第1题。

(2)完成第4页第2题

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

(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

(3)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①0为什么不写?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

(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

(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百分数

(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折扣”“成数”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2.在理解“折扣”“成数”含义的基础上,能自主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生活情境重现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通过引导对比及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折扣”“成数”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

在理解的基础上,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去商场购物的时候遇到过商家做促销活动吗?

一般他们会采用哪些促销手段?

2.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打折”这种情况,没错,像这样降价出售一些商品,引发人们的购买欲望,是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之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了解有关于“折扣”这件事(板书课题──折扣)。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打下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折扣”

(1)(课件出示促销文字信息)这里的九折、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反馈:

预设:

①举例说明:

一件衣服100元,八五折的话就只要85元。

②九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90%。

(4)归纳:

商品打几折,其实就是指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5)练习:

看折扣写出相应的百分数。

( 

 

)% 

 

)%

2.解决与“折扣”相关的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1第

(1)小题:

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

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①独立完成并进行校对。

②反馈:

谁能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重点分析以下问题:

问题一:

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是把谁看作单位“1”?

问题二:

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也就是在求什么?

(180的85%是多少)

(2)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1第

(2)小题:

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①独立思考并完成,同桌交流解题思路。

②交流反馈:

重点对比两种解题方式:

第一种算法:

原价160减去现价(即原价的90%):

160-160×

90%。

第二种算法:

现价是原价的90%,也就是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160×

(1-90%)就是便宜的价钱。

想想哪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3)练习教材第8页“做一做”,完成后校对。

(4)小结:

通过刚才的问题解决,你发现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现价=原价×

折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折扣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自主权,认真去分析、思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实现问题解决的多样化,并进行方法优化的引领。

3.理解“成数”

生活中的百分数还有很多,比如说“成数”。

(板书课题──成数)

(1)学生自学教材,明确成数的含义。

(2)反馈:

说说什么是成数,可请学生举例说明。

(3)练习:

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

四成五=( 

七成二=( 

)%。

【设计意图】有了折扣理解的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成数接触较少,但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学理解,并通过反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了解,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帮助。

4.解决与“成数”相关的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2:

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①学生读题,独立解答问题。

②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思路一:

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也就是今年比去年少25%,今年用电是去年的(1-25%),即350×

(1-25%)。

思路二:

去年用电数减去今年节约的度数,即350-350×

25%。

教师小结: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计算能力,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做一做”:

某市2012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

该市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①独立完成再进行集体校对。

②说说如何解决这类“成数”的问题。

5.小结

(1)结合例1及例2说说我们是怎么解决有关“折扣”和“成数”的问题的?

(2)教师小结:

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关键是理解“折扣”及“成数”的含义,把“折扣”或“成数”化成百分数,再按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探讨,参与解题方法的总结,对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语言表达很有帮助。

(三)应用练习,巩固认知

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现在请你来算一算,做一做。

1.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

(1)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2)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思考。

2.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书店的图书凭优惠卡可打八折,小明用优惠卡买了一套书,省了9.6元。

这套书原价多少钱?

(1)请学生读题思考:

9.6元表示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和八折有什么关系?

引导明确:

9.6元就是打折后比原价减少的钱数,它相当于原价的(1-80%)。

(2)尝试练习,集体校对。

3.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

某县前年秋粮产量为2.8万吨,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

去年秋粮产量是多少万吨?

4.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5题。

某汽车出口公司二月份出口汽车1.3万辆,比上月增长3成。

一月份出口汽车多少万辆?

(1)读题,找出关键句,想想两道题目中增长的3成,分别是谁的3成?

也就是把谁看作单位“1”?

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2)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置和安排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教师对于练习的辅导也相应有层次性,简单的题由学生自行梳理、分析、解答,易错题和难题进行针对性点拨,对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应用也大有益处。

(四)回顾梳理,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我们应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

圆柱与圆锥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高的认识。

教师:

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cm,宽5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

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

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观察:

数一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动手操作:

画、剪、比、量。

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

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

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

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

(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

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可向老师借用。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

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3)小组内互相交流:

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

有什么发现?

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

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

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

(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

(板书:

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

面积相等)

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

(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

与底面有什么不同?

曲面)再用手摸一摸。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

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

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

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

(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

(三角板斜放)

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

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5)小结圆柱特征。

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习巩固

1.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教材P20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cm),用长尾夹将其10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是怎样的一个圆柱?

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

(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

(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

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油桶。

4.考考你:

教材P18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比例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4、通过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

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

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

长15厘米,宽10厘米。

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

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二、认识比例,发现特征

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国旗长和宽。

学生计算出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

并板书:

2.4∶1.6=3/2 

60∶40=3/2

师指出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

2.4∶1.6=60∶40

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各项的名称。

⑴学生照样子利用主题图仿写一个比例,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写出来的。

⑵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比例。

⑶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自学课本第34页的第一段话,初步认识比例各项的名称。

出示其中一个比例,指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比例的各项的名称。

⑷教学比例的另一种写法,学生尝试将自己写的比例换一种写法。

⑸判断下列几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媒体出示,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6∶10和9∶15 

⑵20∶5和1∶4

⑶1/2∶1/3和6∶4 

⑷0.6∶0.2和3/4∶1/4

⑹思考:

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了解比例和比的联系和区别。

3、自主练习,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⑴媒体出示

8∶4=()∶() 

15:

10=()∶4 

12∶()=()∶5

媒体依次出示三道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

为什么这样填?

你有其它的发现吗?

⑵师提出问题:

在一个比例中,它们项有什么特点?

⑶学生观察以上式子,自主思考,尝试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⑷集体交流,发现性质。

学生自主交流,发现: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⑸观察自己写的其它几个比例,验证发现。

⑹小结性质

学生尝试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媒体出示学生的发现,教师指出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1、基本练习

判断,媒体出示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⑴6∶3和8∶5 

⑵0.2∶2.5和4∶50

⑶1/3∶1/6和1/2∶1/4 

⑷1.2∶3/4和4/5∶5

2、拓展练习。

比一比,谁写得多。

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

四、总结全课,升华认识

学生回顾全课,说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 

鸽巢问题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

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

多媒体课件。

(一)游戏引入

出示一副扑克牌。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取出大王和小王,还剩下52张牌,下面请5位同学上来,每人随意抽一张,不管怎么抽,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

同学们相信吗?

5位同学上台,抽牌,亮牌,统计。

这类问题在数学上称为鸽巢问题(板书)。

因为52张扑克牌数量较大,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先来研究几个数量较小的同类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魔术”入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提出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

把3支铅笔放到2个铅笔盒里,有哪些放法?

请同桌二人为一组动手试一试。

谁来说一说结果?

一个放3支,另一个不放;

一个放2支,另一个放1支。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图表示两种结果)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铅笔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说得对吗?

这句话里“总有”是什么意思?

一定有。

这句话里“至少有2支”是什么意思?

最少有2支,不少于2支,包括2支及2支以上。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例1的“笔筒”改为“铅笔盒”,便于学生准备学具。

且用画图和数的分解来表示上述问题的结果,更直观。

通过对“总有”“至少”的意思的单独说明,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铅笔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

(2)教师:

把4支铅笔放到3个铅笔盒里,有哪些放法?

请4人为一组动手试一试。

可以放(4,0,0);

(3,1,0);

(2,2,0);

(2,1,1)。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图表示四种结果)

引导学生仿照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