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2493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là

ng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8.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

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

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

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读】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杜甫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

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

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岁暮远为客,首句带给我们一种凄凉之意:

岁尾年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

边隅还用兵,一个“还”字,多少无奈忧愤尽含其中。

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犯”“动”示敌人来犯的气势,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冲击。

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真是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这里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

尾联先用反问“济时敢爱死”,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

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无奈和悲愤。

这里“寂寞”一是说自己流落阆州,真是寂寞,二是说自己为朝廷所弃,他乡作客,报国无门,但诗人是不甘心这样寂寞的,所以才会有“壮心惊”的心情。

三、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

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答案不矛盾。

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

所设的第一小题是对“子规”意象含义的理解。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

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寓意,即用以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结合诗歌内容和注释,要解答本题的难度就不大了。

第二小题则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但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准确理解诗歌的意蕴。

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借助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写作技巧表现诗歌意蕴。

如果能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就变得容易了。

这一首《送人归京师》诗歌,作者先是描写了门外叫个不停的子规鸟,让人真切的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故乡之思,然后又通过日落时分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反常场景的描写,暗示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

既然只是因为思念故土,而惆怅失意,当然要解除这一烦恼的最好方式是能回一次故乡。

但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是:

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

送友归京,触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

诗里的寄托、感慨、讽喻,和伤离感乱之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正是诗人写出“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的原因。

它们矛不矛盾,只要能把握诗人浓烈的爱国之情就能找到突破口了。

这样要结合诗歌内容来组织答案的出题,正是江西卷语文高考诗歌赏析题一贯坚持的方向,它提示考生,只知道堆砌术语的答题方式是没有市场的。

附: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

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太学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

后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著作佐郎等职,不久谪监陈留酒税。

北宋亡,奔徙于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地。

高宗绍兴元年1131,抵临安(今浙江杭州)。

历任中书舍人、侍讲、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等职。

绍兴七年任左中大夫,参知政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

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陈与义是江西诗派的第三位宗师,但他不像江西派诗人那样,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四、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辽宁卷)

雨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gǔn: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

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

(6分)

8、答案: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答案:

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

“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

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

“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五、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6分)(浙江卷)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

定林:

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

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

结合全诗简要解析。

22、“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定林寺依山临溪,古木参天。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到此游憩,并写过不少诗篇。

这首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

长期繁重的政务,使诗人体衰多病;

来自反变法派的激烈攻击,使诗人的心灵也蒙受了创伤。

他是多么需要一个清幽的环境来涤虑祛烦,休养身心!

定林正是这样一个理想所在。

首句“漱甘凉病齿”从养身的方面赞美定林的风物宜人。

“漱甘”化用了《晋书·

孙楚传》中“枕石漱流”的典故。

“枕石漱流”是隐者的行为,正合诗人当时的处境。

不说“漱流”而说“漱甘”,表明诗人对定林的山泉溪水十分喜爱。

“凉病齿”是说水泉清凉,对于病齿特别相宜。

次句“坐旷息烦襟”,从养心的方面赞美定林的清静可喜。

久坐之后,能令人澄心息虑,邈然神远。

两句写定林的好处,摒绝景语,纯从自身的感受道出,而定林的山水林壑之美,已在不言中。

颔联写水边脱屦与岩上敷衾两个细节,透露出诗人微妙难言的衷曲和守正自信的品格。

水边脱屦,化用王勃《山林兴序》中语:

““簪裾见屈,轻脱履于西阳;

山水来游,重横琴于南涧。

”(《全唐文》卷一八四)诗中易“脱履”为“脱屦”,意思稍晦,但“簪裾见屈”,恰合自己身分。

诗人用世之心十分强烈,罢相盖出于不得已;

行吟泉畔,岂是素愿?

水边脱屦这一行动,看似放达不羁,实际上颇有几分《离骚》的意味。

岩上敷衾,暗用古语“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之意。

“就敷”两字,见其不加选择,随遇而安。

诗人扪心自问,衾影无愧,故出处进退,无所不可。

颈联所写白日对云而眠,晚上值月相寻,留连忘返,安之若素,正是这种内心世界的反映。

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襟怀,极富理趣。

“真乐”一词,见于《列子·

仲尼》:

“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

”晋张湛注:

“都无所乐,都无所知,则能乐天下之乐,知天下之知,而我无心者也。

”“无心”是指无机巧之心。

诗人自问出处以道,未尝杂有机心,故退居林下,能乐天下之乐。

“真乐非无寄”的“非无”两字,用双重否定的语气强调了一个肯定的意思,即“真乐”是无处不寄、所在皆有的。

由于诗人达到了这样一种思想境界,所以连悲鸣的虫声也感到非常悦耳动听了。

虫鸣之声,本无所谓悲与不悲。

“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

悲欢之情,在于人心。

”(《旧唐书·

音乐志》录唐太宗语)诗人对于“悲虫”之音感到愉悦,可见他内心欣然自得,将贵贱、荣辱、得失,一概付之度外,连整个身心都陶醉在无比美丽的定林秀色之中了。

通篇即兴即事,信笔点染,天巧偶发,若不用意,吟咏久之,始知于淡静闲适之中,寓有无限悲壮曲折之意,故贺裳击节叹赏说:

“作闲适诗,又复如此,真无所不妙。

”(《载酒园诗话》) 

六、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四川卷)

减字木兰花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4分)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4分)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

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

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

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

“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

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

“粲粲”是鲜明的样子。

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记·

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

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

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

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

“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

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若沿袭自《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来看,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之句可见;

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

这便给予该词以深刻的社会含义。

据该篇后记文字“绍兴壬申春,芗林瑞香盛开,赋此词。

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公下世。

此词,公之绝笔也”,可知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瑞香盛开”的春天;

因词人自号“芗林居士”,可见“芗林”系指其所居之处;

是年三月十六日词人要执意挽留的“春光”尚未归去,而词人却辞世而长去了,这首留世词作,便成了他向世人向春光告别的绝笔了。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

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

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

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

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諲也落职。

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

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

有《酒边词》二卷。

七、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苏卷)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八、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湖北卷)

鹊桥仙?

七夕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

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

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

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备考提示】读诗要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

逐字解说诗句,结合小注,理解诗的大意。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所谓反衬,就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九、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分)(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送蜀客

司空曙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

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答案

(1)暮春飞花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

能力层级是C级。

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

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

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

“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

“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思念故乡之情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

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十、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重庆卷)

菩萨蛮?

北固题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

为什么?

(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不矛盾:

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

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这阕小词平淡而富机趣,轻捷流利中见人生哲理。

词人从“流”与“留”一对矛盾上盘转写来,别有所感。

“山”为“留”一方,人生之阻力意象;

“江”为“流”之大势,合乎“天”意。

“船”为“侬”之载体,顺“江”而“流”。

词写出了:

“留”总只能是暂时的,相对的;

脱羁而去的“流”是永恒的、绝对的。

郭麐不是哲学家,其填词并非为作哲理思辨。

此中感受乃其负才遭厄,深刻地得之人生体验,而倔强性格,坚持一己心性则终不为坎坷际遇所屈。

所以,类似理性演绎,实系抒情表现,貌似轻快,内里愤懑,末两句一“笑”、一反诘之问足见风骨。

其在《祭陈曼生文》中长啸:

“天不可信,神不可恃;

残民者生,佑民者死,养民者穷,或不能自存自养者以遗子孙!

此昔人所云云,尝谓愤激之太过,而不知其实有至理!

十一、11.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陕西卷)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8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风雨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十二、12.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7分)(湖南卷)

好事近①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与上述参考答案稍有不同的一种解析是:

“映一蓑新绿”的意思,应该是绿色的大背景,绿树、绿草、绿水映衬着这一艘小船(一蓑就是代指小船了),把小船都映衬得似乎染上了一层新绿。

色彩明快、对比强烈的美,在这二句中表现得非常好,可以想象出画面,像一幅山水画。

读到这里,想象中陆游的心情应该是闲适遣玩般的兴致吧。

(2)答: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十三、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全国卷Ⅰ)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