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九03230326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2432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九03230326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九03230326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九03230326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九03230326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九03230326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九03230326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九03230326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九03230326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九03230326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历经了五千年岁月沉淀,所以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领域文化间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处于动态的发展融合过程。

D.普通群众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就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落到实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话,意在引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B.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专家的作用,有准确的写作指向。

C.文章以“仁”为例证,是为了证明经典文献书写体例增加了读者理解难度的说法。

D.文章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清晰地阐明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的困难所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中。

B.要正确解读经典,必须严守原典这条“红线”,不能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

C.语录体的体例使《论语》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增加了理解难度。

D.普通群众如果不遵循自身特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将会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河南南阳某中学的一场“手机销毁大会”刷屏,在一段曝光的视频中,几十部从学生手中没收来的手机被扔进水桶、用锤子砸烂。

学校工作人员称学校规定带手机到学校要上交给老师,如被发现私自带手机未上交的将当面销毁,并称“家长都很配合,一切都是为学生好”。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也进入了校园。

“孩子进入中学以后,自由活动的空间更大了,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在家或者去辅导机构,给他配手机,主要是为了方便联系。

”家长张扬告诉记者。

方便联系、掌握孩子的动向,这是大多数家长给孩子购置手机的主要原因。

当然也有家长因为担心手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反对购置手机。

刘晶就是其中之一。

她说:

“我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达到班级前三,才给他购置手机。

”在刘晶看来,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只有学习成绩过关了,才可以去考虑其他的。

当然,买手机也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

(摘编自《学生带手机上学“禁用”不如“导用”》,《济南日报》2017年10月12日)

材料二:

校内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

(数据来源:

《信息日报》)

材料三:

法国国民议会日前表决通过了一项严格的手机禁令,禁止15岁及以下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该禁令将于2018年9月份开学季生效。

虽然法国此次推出的禁令旨在“让令人分心的手机远离校园”,但法国社会各界对这项法案仍存在不同意见。

按照新规,在校小学生和初中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时均不得使用手机,除非出于教学目的,或残疾儿童的特别需要方可使用手机。

高中学校可自愿全部或部分执行此手机禁令。

同时,该法案还规定禁止使用包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在内的所有可联网通信设备,以便将“所有带上网功能的移动设备隔离在校园之外,更好地保护学生群体”。

但此次公布的禁令中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及处罚措施。

早在2010年,法国就出台了禁止学生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的法令,法国也有近一半的学校将其纳入校规,在全校或者部分区域内禁止使用手机。

随着这项更加严格的新法令获得通过,其他没有执行相关规定的学校也将强制执行新法令。

(摘编自《法国推出中小学生校园手机禁令》,《经济日报》2018年8月10日)

材料四:

作为工具,手机支持即时通信、上网、拍摄、录音等功能,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便利了父母、老师与孩子们的沟通。

在智能手机时代,手机作为教育辅助工具,促进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但是,过度依赖手机,甚至上瘾,则走向了事物的反面。

“手机控”现象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形成与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其身心特点,他们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还比较薄弱,不能自行控制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长。

二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监护和约束,父母普遍没时间陪伴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精神空虚、孤独,往往更容易陷于以手机为载体的虚拟网络和在线世界。

三是手机本身的发展越来越吸引人,智能手机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通信手段,而是极大地融合了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点,生活化、娱乐化的热门应用越来越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摘编自《正视孩子们的手机控现象》,《中国教育报》2018年8月10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南南阳某中学的几十部从学生手中没收来的手机被扔进水桶、用锤子砸烂,这场一切都是为学生好的“手机销毁大会”获得了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

B.从材料二来看,超过九成的学生家长允许孩子买手机,而拥有手机的学生也超过学生总人数的八成,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赞成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C.“让令人分心的手机远离校园”是法国出台禁止15岁及以下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法令的目的,但是法国社会各界对这项法案仍莫衷一是。

D.中小学生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还比较薄弱,父母缺乏科学、有效的监护和约束,手机本身对人的吸引力强大,容易使中小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部分家长出于方便联系、掌握孩子的动向的目的给孩子购置手机,也有一些家长给孩子购置手机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B.从材料二来看,很多学生都有手机,但学生使用手机来学习的比较少,这或许就是一些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部分原因。

C.对于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这件事情,法国2010年、2018年两次出台禁令,表明其对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的弊端有清醒认识。

D.智能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工具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是利大于弊的,它便于学生与父母、老师沟通,能促进教育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6.针对材料四中提到的中小学生“手机控”现象,请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往 事

沈从文

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

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辫子就不见了。

那是夏天秋天之间。

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我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

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瑰糖,不致吃后生病吧。

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

爹好像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

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

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地打了他一顿呢。

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

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

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

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

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拣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

真是好四叔呵!

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四叔担去的!

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怎么不匀称。

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

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

那树的杈丫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

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的人设的。

树上石头是寄倦的:

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

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作声。

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的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的辫子只是拽。

“芸儿,莫闹!

扯着我不好走!

”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

“四满①,到了?

”大哥很着急地这么问。

“快了,快了,快了!

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

你看我跑!

”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得头痛了。

他一路笑大哥不济。

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

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

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在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

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②各人手上提了一捆地萝卜进来。

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

乡里有趣多了!

既不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

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的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

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

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

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

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搀。

满姑又为我偷偷地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

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

事事都感到新奇:

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

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

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

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地到你身边来了。

什么事情都有味儿。

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

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从大油坛里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

后园坎上那桃子已透熟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

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说:

“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

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

不然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

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的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

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唯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

(有删改)

【注】 ①四满:

湖南乡人称叔叔为满满。

②满姑:

湖南乡人称最小的姑母。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如“为甚”“摸黑”“四满”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儿童视角来叙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B.从满姑偷桃、四叔照鱼等细节可以看出乡下生活的有趣自由,从姨婆亲“我”、鸡大腿归“我”等细节可以看出乡下人际关系友善和谐。

C.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在城里的生活,既体现了“妈”对孩子们的担心、疼爱,也交代了“我”和大哥去乡下的原因。

D.小说描绘了乡下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和开头“我”在城里的生活形成对比,体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和对城里生活的厌烦。

8.小说两处画横线语句中都提到了四叔的“辫子”,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小说中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

请结合作品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

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

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

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

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

“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乃疏奏其事。

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

濒河千里,人莫不悦。

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

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

岁久,民不堪。

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

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

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

“岂可辍官用,徇人情?

”拒之。

颇闻怨詈语,曰:

“此吾职,不敢废也。

”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

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

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

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

“是不欺我,敢弗听命。

”安辑如故。

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

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

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

不旬日,境内清肃。

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

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公鼎累表乞归,不许。

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

“吾欲谢事久矣。

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

”因忧愤成疾。

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辽史·

大公鼎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B.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C.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D.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

“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B.“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C.“中京”指洛阳,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上曾有三个不同的朝代封洛阳为中京。

D.“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

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

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

B.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

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徭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C.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

他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

D.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

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斗,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公鼎独曰:

译文:

(2)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重阳后菊花二首

范成大

其一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其二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注]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注】 垂车:

又称悬车,指悬挂车子,不再当官上朝。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首句写节后菊花无人观赏,借用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指出吟咏对象。

B.第一首诗中,“湿露华”是说菊花带着湿露,鲜嫩可爱;

“金靥”用来形容金黄色的菊蕊。

C.第二首诗中,首联写“登高”过后菊花尚新,但“酒徒”与“诗客”都已不再来赏菊花了。

D.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菊花无人欣赏的无限悲叹。

15.这两首诗均颇具讽刺意味,但在表达的情感上又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身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说明她技艺之高、容貌之美。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

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

“________________”,则秦可江山永固。

(3)诸葛亮《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来临,快餐文化开始大行其道,并且不可________地影响着校园。

由于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获得了众多莘莘学子的青睐。

曾经,学生们捧在手里阅读的是课外书或经典名著,现在,学生们捧着手机、盯着电脑,更________微博或各种网络文字。

快餐式阅读和传统式阅读其实各有长短,(),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式阅读很可能导致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

要想真正进行让心灵能够得到净化的阅读,传统式阅读仍是上选。

人类通过阅读纸质文字来传承思想文化的历史已数千年,网络阅读不过数十年而已,就阅读效果而言,二者不能________。

网络阅读不过是一种浅阅读,而传统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充实思想,增加底蕴,提升品位,可以让读者静下心来体味一种________的心境。

所以我们还是多多地捧起书本阅读、拿起笔杆写作,做一个有思想境界、有文化底蕴、有人格修养的人吧!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规避 

偏爱 

一概而论 

流连忘返

B.避免 

钟爱 

相提并论 

逐宕失返

C.避免 

D.规避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获得了众多莘莘学子的青睐。

B.由于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众多莘莘学子的青睐。

C.由于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众多学子的青睐。

D.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众多学子的青睐。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很多读者朋友迫于时间的限制,更多地选择了快餐式阅读

B.很多读者朋友虽然迫于时间的限制,更多地选择了快餐式阅读

C.很多读者朋友选择快餐式阅读虽然是迫于时间的限制

D.虽然很多读者朋友选择快餐式阅读是迫于时间的限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以为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这方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大家常常讨论、常常伤脑筋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究竟怎样衡量判断哪一首诗是好诗,哪一首诗是坏诗。

不仅在中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给学生一首诗,告诉他作者是莎士比亚,他就盲目崇拜,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就一定都好。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就很难判断,那究竟是好诗还是坏诗。

也许他自己凭借一点儿直觉感受,说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

可是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却说不出缘故。

即便是能说出缘故,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归纳下面消息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30个字。

(5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

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

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

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