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会考复习题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2397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题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题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题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题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题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题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题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会考复习题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题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3)货币的流通速度。

20、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21、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货币依然是一般等价物,仍然是财富的象征。

正确对待货币: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反对拜金主义。

三、价值规律:

22、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4、发生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主要是由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引起的,供不应求,价格涨;

供过于求,价格跌。

(1)格的上下波动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的;

(2)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

25、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的基础。

2、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以国家所有为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竞争中不断壮大。

4、集体经济,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上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体制。

6、公有制的实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公有制经济的多样化,不仅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其他经济形式: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8、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9、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0、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它的基本内容是: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11、其他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

12、按生产要素分配。

这是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1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体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4、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15、市场经济是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16、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受到损害,其他方面也难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不能充分发挥。

17、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点。

(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2)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

(3)市场调节还具有滞后性。

18、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9、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20、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1)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21、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二年级(上册):

前言:

1、两项基本活动:

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

2、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哲学:

关于世界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方法论: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3、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5、意识的起源:

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意识的本质:

客观存在与人脑中的反映。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6、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包括状态、性质、变化规律等)的意识,我们称之为正确的思想意识。

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我们称之为错误的思想意识。

这二者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7、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8、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这些观点不仅直接表明了意识的起源与本质,同时还深刻地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9、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0、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11、主观方面哪些因素制约着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1)立场不同。

利益立足点不同;

(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3)知识构成不同。

12、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2)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13、方法论:

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5、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16、为什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2)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3)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17、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意识符合当地、当时的实际。

18、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

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是经验主义。

19、我们讲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

22、最重要的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如何这样做: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23、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它既包括事物外部的这种关系,又包括事物内部的这种关系。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1)任何事物的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无限多样,事物的联系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5、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6、因果联系的特点:

即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必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7、在每一个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有两种情形:

(1)某一现象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

反之亦然;

(2)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生产和科学的关系)

8、方法论意义:

(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9、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过程。

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10、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二者的内涵不同;

(2)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反之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11、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二者不可分割。

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

(2)二者相互影响。

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3)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12、因为整体统率部分,所以我们必须: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原因:

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13、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14、运动和物质的联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5、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16、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7、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18、发展是一种运动的变化,但决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9、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相反,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则是旧事物。

判断方法:

(1)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2)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

不能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

不能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 

新旧事物;

不能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20、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应该注意: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1、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22、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与规则、规定和法律条文的区别:

(1)含义不同;

(2)性质不同。

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反映形式。

23、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文转移。

表现在:

(1)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24、人与规律的关系:

(1)规律是客观的;

(2)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25、方法论:

(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

(2)“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6、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第三课:

1、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它有如下两种情形:

(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已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2、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即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3、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5、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

(1)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2)统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3)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6、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7、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含义: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9、地位: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1)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2)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1、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个性包含共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12、认识方法:

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工作方法: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所有这些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也特殊型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1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14、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1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6、方法论:

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道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17、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1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9、方法论: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析主流和支流。

20、两点论的含义: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1、重点论的含义: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

两点是有重点地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第四课: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

2、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3、内因和外因的地位和作用: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决定)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

(影响≠决定)

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又要重视外因的作用。

5、把事物在数量上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6、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7、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和准备。

形式:

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秩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2)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8、方法论:

(1)要坚持适度原则;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3)要重视量的积累。

9、新事物为什么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0、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的原因:

(1)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他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1、途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12、方法论:

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1)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2)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1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14、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