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和中学高三第一次抽考历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2158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太和中学高三第一次抽考历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太和中学高三第一次抽考历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太和中学高三第一次抽考历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太和中学高三第一次抽考历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太和中学高三第一次抽考历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太和中学高三第一次抽考历史Word格式.docx

《安徽太和中学高三第一次抽考历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太和中学高三第一次抽考历史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太和中学高三第一次抽考历史Word格式.docx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4.公元前399年,雅典五百人陪审法庭以280票对220票判处苏格拉底有罪。

然而在短暂的法庭自辩中,苏格拉底的言论激怒了陪审团,陪审团的第二轮投票最终以360票对140票判处其死刑。

而第一轮判他无罪的陪审员竟有80人转而判他死刑。

这一事件说明了〔〕

①雅典的民主是虚假的民主②当时雅典的人文主义还只是涓涓细流③雅典大众式的司法无法维护真正的民主④雅典的公民胜利了,但雅典的法律失败了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

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

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

”上述材料根本上反映了〔〕

A.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罗马法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C.罗马司法官执法不严

D.罗马法注重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6.下表内容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有关,史实的陈述和推论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史实推论

A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

B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C国家权利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

D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德国继承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7.“〔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

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

”“它”是指〔〕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

8.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一位州权主义者〔主要是小州的代表〕声称:

“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

”而国家主义者〔主要是大州的代表〕那么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1787年宪法》〔〕

A.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B.设参众两院掌握立法权

C.实行三权分立D.规定总统拥有行政权

9.“……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清政府己经失去人民支持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C.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D.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

10.某学者在论述中国近代某一条约的影响时曾写到:

“获得了西方列强所攫取的所有条约特权,并增加了新的特权。

……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这一条约应该是〔〕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望厦条约》

11.“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

……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

”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A.维新变法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太平天国运动

12.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顺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遂蜂起应之,约四万余人。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义和团的排外行为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支持

B.铁路兴建冲击了传统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

C.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

D.西方工业经济的压迫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

13.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

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材料中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4.五四运动期间发生的部分大事如下:

5月4日,北京学生火烧赵家楼被捕;

5月6日,北京商会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抵制日货;

5月28日,天津商会公布提倡国货办法;

6月5日,上海学生邀请商会致电大总统、国务院;

6月6日,上海华商电车公司工人罢工,南京罢市、宁波罢市。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先锋②资产阶级对学生运动给予有力支持③各阶级联合领导了五四运动④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5.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

这属于〔〕

A.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B.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

C.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D.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

16.1939年2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

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这是“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毛泽东提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A.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B.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

C.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D.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需要

17.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24人中,有17人是共产党员。

结合所学,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共产党控制了国民党B.共产党的实力超过了国民党

C.反映了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的诚意D.国共合作以共产党为主导

18.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政府承认各党各派的合法存在,给我军发薪饷,并供给部分子弹,允许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和发行书刊,释放了许多政治犯,修改了一些反动法令和颁布了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新法令,召集国防会议、国民参政会,并成立国民参政会常务机构,吸收部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参加政府的抗战工作,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甚至还公开拒绝和驳斥日本的所谓“共同防共”谬论。

这说明〔〕

A.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B.国民政府一度放弃“反共灭共”立场

C.日本全面侵华推动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D.国共合作是政治、经济、军事多元合作

19.1948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

“国民党内弥漫腐化和反动势力,已是尽人皆知”“我现在主要担心的是通过对他们〔民盟等民主力量〕的鲁莽迫害,政府将进一步使自己丧失名誉”。

材料说明其实际对华立场是〔〕

A.仍然不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B.开始倾向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建议美国政府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D.希望由其它党派来取代国民党

20.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

“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

”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的胜利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21.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堀起与崩溃:

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22.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

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

这一历史事件是〔〕

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D.北约的建立

23.2018年3月28、29日,“金砖”〔BRICS〕五国〔巴西、俄国、印度、中国、南非〕在新德里举行峰会,西方传媒表面上轻视〔有人甚至以“motleycrew”〔杂牌军〕相嘲〕,实际上关切,因为它代表新兴国家崛起,将与西方强国平分秋色。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D.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一极

24.某位学者认为: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经济全球化开始以后B.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以后

C.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D.欧洲走向联合以后

25.有评论说,20世纪70年代,中国结束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被动,打赢了一场“隐形的世界大战”。

这主要是指〔〕

A.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威胁B.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从敌视走向缓和

C.赢得了第三世界的信任与支持D.抵制了西方和平演变,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

【二】非选择题〔共计50分〕

26.〔16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

秩皆正五品。

……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

——《明史》

材料二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

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内阁小识》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

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

1742年,沃波尔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

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世界史资料》

材料四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立。

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本内阁即总统制下的内阁,临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

1912年3月11日《临时约法》公布实施,同盟会会员唐绍仪担任国务总理,宋教仁、蔡元培等四名同盟会会员参加第一任内阁,7月15日内阁改组时均被迫辞职。

1916年4月21日政府组织令制定公布,中华民国第11任内阁以国务卿总理国务,各部总长皆为国务员,树立责任内阁先声。

5月8日袁世凯改政事堂为国务院。

——《中国史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出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

〔4分〕

〔2〕根据材料三说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

〔3〕民国初年内阁及其政权组织形式更迭反复,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民主共和政体。

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6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中英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2分〕

27.〔16分〕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制度的建设那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表达和保障。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近ll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以上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ll6天,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几乎一言不发,华盛顿的沉默与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

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

材料四革命给了美利坚人一个机会,一个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的机会,美国革命不仅与英国殖民统治分离,而且是与整个旧世界专制主义分离。

从l776年宣布独立到l789年华盛顿就任总统,美国经过艰难的历史探索和实验,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一个新型国家——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了。

——赵晓兰著《美国的诞生》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为什么“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分〕

〔3〕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l787年宪法规定的宪政体制特点,并分析美国找到这条适合自己道路的成功条件。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28.文化具有多样性,在碰撞、交融中发展,回答以下问题。

〔18分〕

材料1中国文化赖以产生和发育的东亚大陆疆域广大,回旋余地开阔,由于周边种类自然屏障的围护,使其远离其它文明中心,这种地理环境造成的半封闭性对文化特质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制度又从经济、政治诸侧面强化了这种封闭性,农业经济下追求稳定、安逸的心态和自我禁锢的心理根深蒂固。

中国文化因封闭而趋于僵化的状态在明清以降显得更为突出。

———《中国文化史·

导论》

材料2在明末清初,中国文化第一次遇到高势能的异质文化—传教士输入的西学的挑战。

这次碰撞,使中国人昧于外部世界的状态得到大曝光。

如明末来华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中国人带来一张万国全图。

这张反映欧洲文艺复兴晚期地理学成就的地图向华人说明,中国只是偏处远东一隅的世界诸多国家及地区之一。

这一信息令中国人极为惊诧。

但震惊之余,中国人所作出的反映却是:

“其说荒渺莫考。

”——《观念与悲剧》

材料3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大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被动地吸收西方文化,形成中西文化的冲突,又是交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吸收、交流、冲突,到现在还没有结束。

当然,现在封闭的局面已被打破了,不可能再回到历史上那样的闭关状态。

中国已进入世界历史的潮流中,中国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将在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同时,随着全人类文化一起前进。

——《中国民族性·

代序》

回答:

〔1〕结合材料1概括中国文化的特点,并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2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信息令中国人极为惊诧”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高度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吸收西方文化”的史实。

运用所学史实说明“现在封闭的局面已被打破了·

·

中国已进入世界历史的潮流中”。

〔7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如何看待文化现象?

参考答案

选择:

〔50分〕

12345678910111213

BCCBBDCBDBBCA

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BCBCAADBABBB

材料:

28.〔1〕答:

具有封闭性。

原因:

地理环境的因素;

自然小农经济;

宗法专制制度的影响。

〔2〕答:

中国文化具有封闭性,不了解外部世界;

自认为是“天朝上国”,认为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3〕答:

史实: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思潮,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

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197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正常化,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

1978年中国对外开放;

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

2001年加入WTO。

〔回答任意3点即3分〕

〔4〕答:

看待:

封闭的文化导致僵化和民族落后;

全球化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