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专项2 热点主题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155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专项2 热点主题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专项2 热点主题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专项2 热点主题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专项2 热点主题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专项2 热点主题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专项2 热点主题类.docx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专项2 热点主题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专项2 热点主题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专项2 热点主题类.docx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专项2热点主题类

2018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

专项2 热点主题类

一、非选择题 

1.(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允许普遍二孩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般认为三男二女较好,五男二女团圆最为理想。

倘若做不到,宁愿单生男孩,也不能只生女孩。

在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下,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信念常常压得那些子嗣为艰的人喘不过气来。

况且在很少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尚能靠儿子养老送终,即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从家庭地位讲,多生男孩,将来或读书做官,或出门经商,最起码也可做到在乡里人多势众,不受欺负。

而生女孩,下层民众认为女儿将来是人家之人,要倒贴一笔嫁妆费,故称女孩为“赔钱货”。

……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

“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汉代人口税中有一种算赋,是15岁至56岁的男女成年人交纳的,每人一算,120钱。

惠帝这个法令使15岁至30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赋,且达常人的5倍。

也就是说,你不出嫁,不生育,那么应该生育的子女的人头税就要你来负担。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

1700年增至70万。

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约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

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英国的工业发明者大多是一线年轻工人,要是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谋生,是不可能有机会作出发明的。

有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而这又是人口压力逼出来的。

人口压力逼出了英国工业革命。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三 毛泽东“人多力量大”的人口观念在战斗中形成,适应了当时革命战争的需要,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是正确而必需的。

……新中国建立至后来朝鲜战争爆发时期,毛泽东的人口观基本与革命战争时期一致。

……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左”倾错误,毛泽东指导思想中的“唯意志论”被歪曲和过分夸大。

在“人定胜天”思想的作用下,毛泽东又再次将“人多力量大”摆在其人口观的首位。

他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中说到: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情高、干劲大”。

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生育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中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2.(2016·广西桂林、崇左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洪武后期开始,明代官方的户口统计数据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

即便是在“仁宣盛世”时,官方的户口统计数据也只有900多万户,5000余万人。

较洪武十四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事实上,明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明代中叶后商品经济的相对繁荣,使明代的实际人口一直处于不断增长之中。

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150年中,北方五省的实际人口从1550万人增至2670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3.4‰。

南方地区虽然农业可开发土地的数量不如北方,但由于农业生产力的相对提高、商业的繁荣以及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相对增强,并推动了人口的潜在增长。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对欧洲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人口的进一步增长;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增长早已开始。

尽管19世纪有数百万欧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时欧洲大陆的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3倍以上。

此时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意味着在衣、食、住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生活资料的增长。

俄国以西的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饥荒已成为回忆。

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运输工具也保证了来自外界的充分供应。

此外,死亡率也……急剧下降。

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的至少每千人30%降为1914年的每千人15%左右。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西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西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启示。

3.(2016·河南新乡、平顶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管子·入国》述周代实施“养疾之政”,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有“八十者,一子不从政(意为不服徭役);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

汉代《王杖诏令册》规定:

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北魏,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准许死囚在家“侍亲缓刑”,等家里老人去世后再服刑。

《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贞观政要·孝友》又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和颜悦色之意),恭谨过人”。

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

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后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史料汇编》等

材料二 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

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

日本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

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养老政策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重视养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

 

4.(2016·湖南长沙一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晋国执政官赵鞅和荀寅特将范宣子的刑书铸在鼎上。

孔子激烈批判说:

民众将只在意法律而不遵守贵贱秩序,弃礼而守法会导致社会动荡,引来亡国之祸。

汉代,《春秋》成为判案的参考,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的效率。

魏晋对法律进行重大改革,新律强调为判案的参考,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的效率。

魏晋对法律进行重大改革,新律强调上下尊卑,同罪不同罚。

唐律经过修订,“十恶(含侵犯朝廷和皇室的谋反、谋叛、谋大逆、大不敬,涉及家族伦理道德的恶逆、不孝、不睦、内乱,以及不义、不道共十种不可赦免的重罪)”“八议(对于皇族高官等的减刑规定)”成为法律主要内容,历代皇朝多为沿用。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材料二 庚子事变后,流亡西安的慈禧开启清末新政,在法律方面,1902年委任沈家本主持修定《大清刑律》,后又聘请日本法学专家,仿行日本和西方法律进行修订。

修订中明确体现了“罪刑法定”“人格平等”“罪刑相适应”三大原则,在立法宗旨上,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区分,淡化伦理身份在量刑中的差异。

例如传统规定:

骂祖父母、父母,处绞刑,现在改为“公然侮辱尊亲属者,处四等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草案遭到主张传统“礼法合一”的张之洞等礼教派的激烈批判,他们认为刑法根植于礼教,礼教来源于风俗,草案照搬西方模式,罔顾中国国情。

最后法律修订作出妥协,以《附则五条》的形式保留了“十恶”罪名、“八议”制度,所犯相关之罪,按旧律惩处。

1911年1月,新刑律最终颁布。

——摘编自吕峥《“大清刑律”出台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铸刑鼎的作用,并概括汉朝以后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末刑律修订中的礼法之争。

 

5.(2016·云南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初期,杜鲁门总统呼吁由联邦政府建立并普及国家医疗保险,反对意见坚持医疗保障是州政府的责任。

艾森豪威尔总统时期,有法案规定以免税优惠政策鼓励雇主为雇员提供医疗保险,使60%的美国人通过就业获得医疗保险。

私人医疗体制迅速发展起来。

20世纪60年代,私人医疗体制市场化排挤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日渐突出。

围绕着国家医疗保险问题出现争论,如社会中下阶层、持平等主义价值观的人群主张政府有限干预,无论贫富都应该得到医疗保障;富裕阶层、持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人群却反对政府干预,维持私人医疗体制。

经过社会各界辩论,1965年国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满65岁及以上的老人,80%的医疗费用由联邦政府筹资承担;政府为有资格得到帮助的穷人支付医生账单。

20世纪70年代,面对政府支出医疗费用大幅增加,陷入经济困境的尼克松政府采取措施节约医疗费用。

80年代,美国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收缩。

里根政府削减政府拨款,严格审核各州补助对象资格,减少补助人数,意图把公共医疗保障责任推到州政府。

州政府有反对。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雄心勃勃,提出“一揽子”医改计划,旨在建立覆盖全面、高质量的医疗体制,但由于牵涉到党派等诸多利益错综复杂,医改失利。

据统计,美国人平均寿命从1930年的59.7岁增长到1997年的76.5岁。

60年代,医疗保障覆盖率逐步上升到85%左右,90年代末,尚有占总人口的16.3%的人群没有任何健康保险。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美国人均卫生费用一直名列世界第一,然《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

美国在医疗费用负担的公平性方面列世界第54位。

21世纪初,奥巴马政府充分吸取历史教训,与各方利益妥协,2010年通过了新医改方案,医保覆盖率有望上升到95%。

有学者指出,美国联邦政府在医疗体制改革中一直属于“最佳配角”。

——摘编自丁纯《世界主要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绩效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美国医疗体制改革过程的特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的医疗体制改革。

6.(2016·黑龙江哈尔滨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国到汉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举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等,在医药典籍中都有了明确具体的论述。

隋唐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唐代“太医署”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唐朝成为东亚医药的中心。

宋朝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有记载的名医多达数十位,民族医学奋起为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活力。

明代中国早于西方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清朝时中医已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辩证体系。

——摘编自常存库《中国医学史》、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

材料二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

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

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

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

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现象。

 

【答案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