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专题《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1548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专题《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专题《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专题《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专题《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专题《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专题《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专题《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专题《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专题《生态系统》Word下载.docx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及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6、生物圈的概念及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的原因。

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圈的保护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考点41生态因素

 

1、生态因素的概念: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非生物因素:

⑴阳光:

A、决定着植物的分布、生理;

B、影响动物的体色、视觉、繁殖、生长发育、习性;

⑵温度:

生存温度(包括上限温度、最适温度、下限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对动物形态和习性的影响;

⑶水分:

A、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B、限制陆生生物的分布。

3、生物因素:

⑴种内关系:

A、种内互助(包括社会性和非社会性两种)的意义;

B、种内斗争的概念、生物学意义。

⑵种间关系:

A、共生:

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活。

B、寄生:

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来维持生活的现象。

C、竞争: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的现象。

D、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例411】影响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和蜗牛夏天蛰伏在油里休眠的生态因素分别是(C)

A、温度B、水和光C、水和温度D、温度和光

解析:

夏季制约非洲肺鱼的最重要的生态因素应是水,制约蜗牛的则是温度。

(虽然两种动物都要夏眠,但是起决定作用的非生态因素不一样。

)答案为C。

〖训练4101〗到了寒冷的冬天,枫树纷纷落叶,松树却仍郁郁葱葱,这表明(A)

A、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B、枫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树比枫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D、松树和枫树进行着种间斗争

略。

答案为A。

〖训练4102〗松毛虫常用的方法是招引灰喜鹊和施放松毛虫百僵病菌,灰喜鹊与松毛虫以及百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分别是(B)

A、竞争和共生B、捕食和寄生C、捕食和共生D、寄生和捕食

答案为B。

〖训练4103〗对分布在甲、乙、丙三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测量结果如下表:

甲地区

乙地区

丙地区

体长

395

460

540

耳长

125

108

90

尾长

115

80

如果上述测量数据来自于安徽的黄山、吉林的长白山、广西的桂林,则根据测量结果可以推测:

⑴丙地区为吉林的长白山;

⑵对该种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素为温度;

⑶该动物具有与外界环境相似的体色,显然可以有效地逃避猛禽的捕食,但难于躲避嗅觉灵敏的猛兽的袭击,这种现象反映了适应具有相对性。

答案为:

⑴吉林的长白山⑵温度⑶适应具有相对性

〖训练4104〗冬季雷鸟从灰白羽毛变成白色羽毛以适应降雪的环境:

①雷鸟的换羽是受日照时间影响的结果。

②从雷鸟自身来看,其季节性换羽是受遗传物质控制的,这种适应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如果降雪推迟,雷鸟的白色体貌反而容易被敌害发现,这种现象叫适应的相对性。

日照时间;

遗传物质;

自然选择;

适应的相对性

考点42种群与生物群落

(一)种群:

1、种群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特征:

⑴种群密度:

A、概念:

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B、特点:

a\不同物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有差异;

b\相同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⑵年龄组成: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B、三种类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⑶性别比例:

雌、雄个体数在种群中的比例;

⑷出生率和死亡率:

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3、结论:

不同的年龄组成、不同的性别比例、不同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二)生物群落:

1、生物群落的概念:

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生物群落的结构:

⑴概念:

接线员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

⑵类型:

A、垂直结构:

有分层现象;

B、水平结构:

也有差别。

群落的空间配置状况:

群落,是由于生活于某一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组成的。

这些生物分别构成许多种群,而每个生物种群都有其特定的食物、栖所及资源等生存条件的需求,这些具不同生态需求的种群在该区域中必定构成不同的空间配置状况,从而使用权各种群间能有机结合,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流通。

这种空间配置可分为两个方面: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群落中的各种群具有分层分布特点。

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起伏、光照明暗及湿度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同种群依据各自的生态需求分布在不同地段上。

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群如何配置,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种群和群落的关系:

无论种群还是群落,它们都是一个群体。

但种群是同一种生物的群体;

群落是各种生物的群体,由不同种群构成的,一般都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种群,是种内关系的范围,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叫群落,群落是各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种群数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呈周期性波动。

这种相对稳定性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

此外,种间关系对种群也有调节作用。

群落以种群为单位,由不同物种的种群所构成。

不论群落的大小,都有一定物种组成的数量比例,不同物种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同时稳定的群落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即在垂直空间上有分层现象,在水平空间上分布不同的小群落现象。

种群是人类利用与保持或控制生物物种的对象,群落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研究种群的特征,了解群落的结构,对生物资源的管理、对保持物种,对有害动物的控制、对人口问题的解决、对改善和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421】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和草木层属于主要的自养层。

这说明群落内部有一定的(C)

A、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B、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C、间接或直接的营养关系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森林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从营养角度来看,包括自养生物,异养生物两大类,自养生物主要绿色植物,异养生物主要指动物、各种微生物,各种异养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从绿色植物那里取得营养。

答案为C。

〖训练4201〗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新环境后的种群生长曲线。

哪一段区间中,食物最可能成为老鼠增殖的限制性因素()

A、EF段B、DE段

C、BD段D、BC段

〖训练4202〗右图是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请根据图回答:

⑴A属于型,这样的种群正处于时期。

⑵B属于型,其特点是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⑶C属于型,这样种群的密度将。

⑷假设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大量诱杀稻田内的某害虫的雄性个体,就会破坏害虫种群的正常的。

从而导致该种群的率降低,达到明显降低害虫种群的目的,使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中的

的类型。

⑴增长;

发展⑵稳定;

比例适中⑶衰退;

越来越小⑷性别比例;

出生;

密度;

C

〖训练4203〗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根据图回答:

⑴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的曲线是图中的a

所示。

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这是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

⑵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的曲线是图中的

b所示。

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⑴a;

过度繁殖⑵b;

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训练2—4〗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活动,吃乔木的种子,煤山雀、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的中层营巢,血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

⑴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密切关系,如血雉和昆虫之间的关系是捕食,煤山雀、橙红鹤的生活环境相同是竞争关系。

⑵在这个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外,还生活着、等微生物,它们主要生活在土壤。

⑶下列哪一项是一个种群(B)

A、森林中所有昆虫B、森林中所有血雉

C、森林中所有苔藓D、森林中所有树木

⑷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称为(A)

A、群落的垂直结构B、种群的垂直结构

C、群落的海拔结构D、种群的海拔结构

⑴捕食;

竞争⑵细菌;

真菌;

土壤⑶B⑷A

〖训练4205〗一片农田中,进行过农药防治和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在这期间,害虫的种群密度消长情况如下:

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农田是从A点开始进行农药防治,从F点开始进行生物防治

B、一般认为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该种群的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

C、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因此图中必须进行害虫防治的时间点为A、D、F

D、生物防治利用的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而不可能是寄生或竞争关系

⑵根据图型,生物防治与农药防治相比,哪一种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

结论:

⑶要想不污染环境,又能减少害虫对农田的危害,除了进行生物防治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是

⑴D⑵生物防治;

①生物防治不污染环境,同时又不伤害有益生物;

②生物防治可以一直将害虫的种群密度控制在一个较低范围内⑶人工捕捉等

考点43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生态系统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2、生态系统的类型:

⑴陆地生态系统:

A、森林生态系统:

a\分布:

湿润或较湿润地区;

b\特点:

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状态;

c\典型动植物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B、草原生态系统:

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

动植物种类少得多,群落结构不如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在不同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C、农田生态系统:

a\特点:

它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人们种植的农作物是这一类系统的主要成员。

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单一。

b\发展条件:

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活动;

c\退化因素:

人的作用消失;

⑵水域生态系统:

A、海洋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全部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b\海洋与陆地动植物的特征差别;

B、淡水生态系统:

a\湖泊生态系统;

b\河流生态系统;

c\池溏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

⑴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A、物质:

空气、水、矿物质;

B、能量:

阳光、热能;

⑵生产者:

A、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⑶消费者:

A、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

B、分类:

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C、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⑷分解者:

A、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B、作用:

分解动植物尸体、排泄物和残渣物等,供生产者利用;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生产者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所;

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有重要作用;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2、食物链和食物网:

⑴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B、内容:

食物链生物

绿色植物

植食动物

肉食动物

大型肉食动物

结构模式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营养环节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⑵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⑶特点: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

⑴能量流动的过程:

A、起点:

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B、数量: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C、途径:

⑵特点:

A、单向: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B、递减:

传递效率为10%—20%(不循环);

⑶研究目的:

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2、物质循环:

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形成的反复循环运动;

⑵碳循环:

(其循环过程如图)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B、碳循环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CO2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

C、产生CO2的途径有三条:

一是微生物分解,二是动植物呼吸,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D、要保持大气中CO2浓度在0.03%左右,可以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同化CO2,还可以通过改造厂房、燃油工具等减少CO2的排放量,从而使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

具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以无机物形式流动

特点

单项传递

往复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全球性

联系

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四)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能够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2、生态平衡的原理:

⑴原因:

关键在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抗灾害的自我恢复和抗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

⑵规律: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生态平衡就越容易破坏;

3、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⑵因素:

A、自然因素:

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

B、人为因素:

主要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

C、特例:

植被的破坏、食物链的破坏、环境的污染;

4、生态平衡的意义:

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

但是保持生态平衡,并不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的状态。

人类还可以在遵循生态系统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例431】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四个营养级,分别以a、b、c、d表示。

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

营养级

a

b

c

d

能量(10—5J·

m—2)

141.10

15.91

0.88

871.27

其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A、aB、bC、cD、d

解析: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等组成,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可以分析出d能量值最高为生产者,a能量值较高为初级消费者,b能量值较低为次级消费者,c能量值最低为三级消费者。

答案为B。

〖训练430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A、天然落叶林B、天然常绿林

C、人工纯种林D、人工混交林

〖训练4302〗全年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森林系统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

A、以木本植物为主B、土壤肥沃

C、不施农药D、植物群体有分层结构

答案为D。

〖训练4303〗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是()

A、二氧化碳B、氧气C、碳酸盐D、磷酸盐

〖训练4304〗生物地化循环是指:

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训练4305〗下表是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在一个达到生态平衡的环境中所含有的总能量和残留农药DDT的平均浓度。

能量(1010J)

280

13

9.1

2.9

DDT浓度(ppm)

0.04

0.35

0.39

3.4

请分析回答:

⑴甲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⑵写出四个种群的最简单的能量流动渠道;

⑶在能量流动的渠道中,越高,生物体的DDT浓度越高。

⑴生产者⑵甲→乙(丙)→丁⑶营养级别

〖训练4306〗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图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食物网中,H处于五条不同食物链

C、若B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处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图中共包括①A→B→H;

②A→C→D→H;

③A→C→D→E→F→H;

④A→C→F→G→H;

⑤A→E→F→G→H等5条食物链,且H分别属于5条食物链。

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由该种群为稳定型,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

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由于B、E等种群的替代作用而使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训练4307〗自然界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被苍蝇舔食,而植物中的捕蝇草也能捕到苍蝇,即苍蝇→捕蝇草。

这一事实说明:

①捕蝇草只为异养型植物

②捕蝇草既属自养型,也可属异养型生物

③绿色植物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只有一个营养级

④有些植物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不只一个营养级

⑤食虫植物的原产地生长环境往往严重缺乏氮元素,其根系不发达,甚至退化,叶肉虽有叶绿体,但制造的养料不足,必须捕足小虫以摄取有机物。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⑤B、②④⑤C、③④⑤D、②③④

〖训练4308〗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保持动态平衡。

但在大量使用一种化学杀虫剂后,其数量发生了变化,具体如下:

⑴甲昆虫是   食性昆虫,乙昆虫是   食性昆虫,甲和乙的关系是   关系。

⑵使用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

①        

②     

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

   。

⑴植食性;

肉食性;

捕食⑵抗药性较强;

捕食者乙昆虫减少;

抗药性较弱

考点44人与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指地球上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

二、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1、稳态:

指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连续的状态。

2、稳态的维持:

⑴能量基础:

太阳能是维持生物圈正常运转的动力(

⑵物质基础: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物质。

⑶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3、稳态的破坏:

人类在许多方面对生物圈的影响超过其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

三、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1、硫循环:

二氧化硫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

①二氧化硫通过降水形成硫酸,在土壤或水体中形成硫酸盐;

②二氧化硫直接被生产者吸收,再传递给消费者。

生物群落产生二氧化硫到大气中的途径有:

①动植物遗体、碎屑、排出物通过分解者的氧化分解;

②动植物遗体、碎屑、排出物在古代地层形成化石燃料,通过燃烧产生二氧化硫,释放到大气;

③动植物遗体直接燃烧;

④火山喷发。

2、酸雨:

⑴形成原因:

大气中SO2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污染源是汽车尾气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⑵危害:

①使鱼类的生殖和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②直接伤害植物的芽和叶,影响植物的生长,造成森林受害和农作物减产;

③使土壤、水域酸化;

④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等。

四、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当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能源方面:

⑴要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

⑵开发新能源。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